石云濤
(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中文學(xué)院,北京100089)
唐朝近三百年里,敦煌經(jīng)歷了三個重要時期。第一個時期即初盛唐時,唐朝建立,占據(jù)河西的李軌被唐朝所滅,敦煌走向安定繁榮。第二個時期是安史之亂和蕃占時期。吐蕃乘中原戰(zhàn)亂進兵河西,河西軍民進行了艱苦的抗戰(zhàn),最終落入吐蕃人之手。第三個時期是歸義軍時期。終唐之世,歸義軍始終為唐經(jīng)理河西。直到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唐朝名存實亡,張承奉建號西漢金山國。敦煌是絲路要道,其政權(quán)轉(zhuǎn)移和歷史變遷標志著唐王朝的盛衰,因此它的變化始終受到唐朝詩人的關(guān)注,唐詩中有不少作品詠及敦煌。
“敦煌”一名始自漢代,漢代反擊匈奴,奪取河西走廊,始置敦煌郡,為“河西四郡”之一,而敦煌在漢代就進入詩人的歌詠中,那是作為邊塞描寫的。左延年《從軍行》云:“苦哉邊地人,一歲三從軍。三子到敦煌,二子詣隴西。五子遠斗去,五婦皆懷身?!雹馘謿J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411頁。在漢朝與匈奴爭奪西域的過程中,敦煌是戰(zhàn)爭的前線。因此在漢代詩歌中,敦煌是漢軍戍守之地,這首詩反映的就是這種形勢。對于南北朝時的人來說,敦煌不在南朝管轄之地,因此在南朝詩人筆下,敦煌代表一個遙遠的地方。梁代詩人劉孝先《春宵詩》云:“夜樓明月弦,露下百花鮮。情多意不設(shè),啼罷未歸眠。敦煌定若遠,一信動經(jīng)年。”①〔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568頁。敦煌與內(nèi)地在文化上的聯(lián)系不曾中斷,敦煌樂舞流傳到內(nèi)地。北魏詩人溫子昇《敦煌樂》云:“客從遠方來,相隨歌且笑。自有敦煌樂,不減安陵調(diào)?!雹凇菜巍彻痪帯稑犯娂肪?8,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94頁。遠方的客人帶來的《敦煌樂》樂曲美妙。
唐代前期先后擊滅東西突厥之后,疆域擴展到西域,敦煌不再是戰(zhàn)爭前線,這里作為東西方交通要道日益繁榮。由于地處絲綢之路咽喉之地,外國來的商隊和從西域歸來的唐人,不管取道南道還是北道,都要在敦煌落腳后東去,西行的人都要先到敦煌而后從不同方向西去,這就使得敦煌成為中原與西域間的樞紐之地。岑參《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詩云:“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雹邸蔡啤翅瘏⒅?,陳鐵民、侯忠義校注《岑參集校注》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9頁。晉昌郡有時稱“瓜州”,“武德五年置瓜州,……天寶元年為晉昌郡,乾元元年,復(fù)為瓜州”④《舊唐書》卷40《地理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643頁。。從敦煌(沙州)東來,首經(jīng)此地。沙州“東到瓜州三百里”⑤〔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40,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26頁。。岑參去往西域最早是在天寶八載(749),后一次出塞歸來是在至德二載(757)。他西行至武威,得知宇文判官出使西域順利返回,已入玉門關(guān),經(jīng)敦煌至瓜州。在抗擊吐蕃的戰(zhàn)爭中,涼州、張掖、酒泉是前線,敦煌相對來說屬后方,因此唐前期敦煌呈現(xiàn)出一派和平安定的局面。岑參路經(jīng)敦煌,有《敦煌太守后庭歌》詩贊美敦煌太守治理該地的輝煌政績,詩記敘敦煌太守盛情招待的情形:
敦煌太守才且賢,郡中無事高枕眠。太守到來山出泉,黃砂磧里人種田。敦煌耆舊鬢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城頭月出星滿天,曲房置酒張錦筵。美人紅妝色正鮮,側(cè)垂高髻插金鈿。醉坐藏鉤紅燭前,不知鉤在若個邊。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黃金錢,此中樂事亦已偏⑥〔唐〕岑參著,陳鐵民、侯忠義校注《岑參集校注》卷2,第77頁。按:敦煌詩集殘卷本詩題中“太守”前有“馬”字。參柴劍虹《俄藏敦煌詩詞寫卷經(jīng)眼錄》,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卷,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頁;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卷中(法藏部分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481頁。。
從太守設(shè)宴待客的歡快熱鬧情形也可看出當時敦煌的富庶繁華和太平無事。
無名氏《敦煌廿詠》是一組歌詠敦煌風(fēng)物的詩,其中反映了敦煌在絲綢之路和中外交通中的重要地位。這是一組詠敦煌地區(qū)名勝古跡的五言律詩,大約創(chuàng)作于安史之亂前后。序云:“仆到三危,向逾二紀,略觀圖錄,粗覽山川,古跡靈奇,莫可究竟,聊申短詠,以諷美名云爾矣。”⑦陳尚君輯?!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79頁。顯然這是一位來自內(nèi)地的文士,久居敦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寫成的。在寫作過程中,他查閱了不少資料,并實地踏訪各處。詩寫敦煌城內(nèi)外和敦煌地區(qū)的風(fēng)物,其中第十六和十七兩首應(yīng)該是寫敦煌城景物,第十六《賀拔堂詠》云:“英雄傳賀拔,割據(jù)王敦煌。五郡征般匠,千金造寢堂。綺檐安獸瓦,粉壁架鴻梁。峻宇稱無德,何曾有不亡?”⑧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2頁。賀拔堂當在城中,《賀拔堂詠》是一首詠史詩,詠唐初叛將賀拔行威故事,寫他在敦煌稱王,濫用民力,奢侈腐化,最終滅亡。稱他為“英雄”無疑是諷刺,詩結(jié)尾隱含著對統(tǒng)治者的勸諫諷諭。第十七《望京門詠》云:“郭門望京處,樓上啟重闉。水北通西域,橋東路入秦。黃沙吐雙徑,白草生三春。不見中華使,翩翩起虜塵。”⑨陳尚君輯?!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2頁。望京就是望長安,此郭門當指敦煌城東郭門,當時應(yīng)有此名。詩寫敦煌城的地理方位,一條河向北流向西域,橋東一條大道通往內(nèi)地。向西則是一望無際的黃沙,沙磧中向西延伸出兩條道路,分別指向西域南道和北道?!安灰姟岸渲皇窃娙说酱藭r一時所見,并不是通常的情況。這首詩真實地寫出了敦煌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
其他的都是詠敦煌地區(qū)的風(fēng)物。其六《陽關(guān)戍詠》云:“萬里通西域,千秋尚有名,平沙迷舊路,眢井引前程。馬色無人問,晨雞吏不聽。遙瞻廢闕下,晝夜復(fù)誰扃?”①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0頁。寫出聞名于世的陽關(guān)地位的重要和荒廢景象。這里是通向西域的要道,但現(xiàn)在連道路都為白沙掩埋,難以尋找蹤跡了?!笆笔翘瞥密婑v守之地,陽關(guān)雖有“戍”,但一片荒廢景象。又如無名氏《敦煌廿詠》之二《白龍堆詠》:
傳道神沙異,暄寒也自鳴。勢疑天鼓動,殷似地雷驚。風(fēng)削棱還峻,人躋刃不平。更尋掊井處,時見白龍行②陳尚君輯?!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79頁。。
這是一首實寫白龍堆景象的作品,真切地寫出白龍堆的自然風(fēng)貌。首句稱白龍堆為“神沙”,又用“異”字概括其特點。以下從所聞所見兩方面寫其奇異,首先是寫其聲,不論冬夏都自己發(fā)聲。其聲音震天動地,像是天上擂響戰(zhàn)鼓,又像是地下驚雷轟鳴?!帮L(fēng)削”兩句寫所見地形,長年的勁風(fēng)吹拂,一道道土臺的尖棱像刀削一般陡峭,地面上一道道土埂像刀尖一樣凸凹不平。人行于白龍堆沙磧之地,尋找水源,隨時可見一道道鹽堿覆蓋的土臺像白龍一樣蜿蜒起伏,連綿不斷。其他諸詩分詠敦煌各處風(fēng)景名勝,讓我們了解到當時敦煌最為人所喜歡游賞之處,這些地方有的是自然名勝,有的是歷史古跡,有的是當?shù)貏又参?,因此從?nèi)容上可以分為寫景、詠物、詠史三類。其中最能體現(xiàn)敦煌作為絲路名城交通要道特色的有如下幾首:
其三《莫高窟詠》:“雪嶺干青漢,云樓架碧空,重開千佛剎,旁出四天宮。瑞鳥含珠影,靈花吐蕙藂(叢)。洗心游勝境,從此去塵蒙。”③陳尚君輯?!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79頁。莫高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是佛教文化東傳的見證,也是敦煌作為“絲路咽喉”的見證。這首詩對我們了解唐代莫高窟的狀況提供了難得的史料。據(jù)《大(周)上柱國李君莫高窟(佛)龕碑》云:“乃于斯勝岫造一龕……妙宮建四廬之觀?!庇衷疲骸盎浺允v元年五月十四日修葺功畢”④〔清〕陸心源編《唐文拾遺》卷63,《全唐文》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15頁。。李君即李克讓,這首詩正反映了李克讓重修后的莫高窟形制。
其四《貳師泉詠》:“賢哉李廣利,為將討匈奴。路指三危迥,山連萬里枯。抽刀刺石壁,發(fā)矢落金烏。志感飛泉涌,能令士馬蘇?!雹蓐惿芯嬓!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0頁。漢武帝時,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大宛,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李廣利第一次兵出敦煌,失利而歸,回師途中駐敦煌。再伐大宛獲勝,敦煌有其遺跡是可能的,“貳師泉”與這一事件有關(guān)。貳師泉又名“懸泉”,在今敦煌城東60公里處三危山谷中,漢代懸泉置遺址用水源于此。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云:“懸泉水,右在州東一百卅里。出于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細流,一里許即絕。人馬多至,水即多;人馬少至,水出即少?!段鳑鲣洝ぎ愇镏尽吩疲骸疂h貳師將軍李廣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眾渴乏,廣(利)乃以掌拓山,仰大悲誓,以佩劍刺山,飛泉涌出,以濟三軍。人多皆足,人少不盈。側(cè)出懸崖,故曰懸泉。’”⑥鄭炳林:《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6頁。詩即詠這一傳說。貳師泉傳說也是敦煌作為中西交通大道的產(chǎn)物和見證。詩的作者文化水平不太高,他寫李廣利的故事,說“討匈奴”是史實上的失誤。
其五《渥洼池天馬詠》:“渥洼為小海,伊昔獻龍媒?;ɡ餇拷z去,云間曳練來。騰驤走天闕,滅沒下章臺。一入重泉底,千金市不回?!雹哧惿芯嬓!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0頁。這首詩詠渥洼馬傳說,渥洼水出天馬的傳說,本是一個騙局?!稘h書》顏師古注引李斐曰:“南陽新野有暴利長,當武帝時遭刑,屯田敦煌界,數(shù)于此水旁見群野馬中有奇(異)者,與凡馬(異),來飲此水。利長先作土人,持勒靽于水旁。后馬玩習(xí),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馬,獻之。欲神異此馬,云從水中出?!雹唷稘h書》卷6《武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84頁。敦煌附近因此得“渥洼池”的地名。
其十二《安城祆詠》:“版筑安城日,神祠與此興。一州祈景祚,萬類仰休征。蘋藻來(采)無乏,精靈若有憑。更看云祭處,朝夕酒如繩(澠)。”這首詩反映了祆教在敦煌流傳的情況。產(chǎn)生于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傳入中國稱為“祆教”,又叫“拜火教”,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傳入中原。安城在敦煌附近,是一座供波斯人或中亞安國僑民居住的土城,城內(nèi)建有祆廟?!熬迫鐫啤泵鑼戩鞆R祭祀活動,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見證。
其他的詩有的寫自然風(fēng)物,如其一《三危山詠》:“三危鎮(zhèn)群望,岫崿凌穹蒼。萬古不毛發(fā),四時含雪霜。巖連九隴險,地竄三苗鄉(xiāng)。風(fēng)雨暗溪谷,令人心自傷。”①陳尚君輯?!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79頁。首二句極言三危山巍峨高聳,接著四句寫其荒涼險峻。其九《瑟瑟詠》云:“瑟瑟焦山下,悠悠采幾年。為珠懸寶髻,作璞間金鈿。色入青霄里,光浮黑磧邊。世人偏重此,誰念楚材賢。”②陳尚君輯?!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1頁。這是詠敦煌的一種特產(chǎn),“瑟瑟”是玉石類名貴礦物,敦煌盛產(chǎn)此物。末二句通過詠物表達應(yīng)愛惜人才之意。其十四《半壁樹詠》:“半壁生奇木,盤根到水涯。高柯寵(籠)宿霧,密葉隱朝霞。二月含青翠,三秋帶紫花。森森神樹下,祈賽不應(yīng)賒?!雹坳惿芯嬓!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1-82頁。其十五《三攢草詠》:“池草三攢別,能芳二月春。淥(綠)苔生水嫩,翠色出泥新。弄舞餐花蝶,潛驚觸釣鱗。芳菲觀不厭,留興待詩人?!雹荜惿芯嬓!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2頁。其十八《相似樹詠》:“兩樹夾招提,三春引影低。葉中微有字,階下已成蹊。含氣同修短,分條德且齊。不容凡鳥坐,應(yīng)欲俟 棲?!雹蓐惿芯嬓!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2頁。其二十《分流泉詠》:“地涌澄泉美,環(huán)城本自奇。一源分異派,兩道入湯池。波上青蘋合,洲前翠柳垂。況逢佳景處,從此遂忘疲。”⑥陳尚君輯?!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3頁。這幾首詩都詠敦煌奇異稀見景物,只是表達賞心悅目驚異贊嘆之情,并無深意。
有的詠當?shù)貧v史傳說,如其八《玉女泉詠》:“用(周)人祭滛(瑤)水,黍稷信非馨。西豹追河伯,蛟龍遂隱形。紅妝隨洛浦,綠鬢逐浮萍。尚有銷金冶,何曾玉女靈?!雹哧惿芯嬓!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0頁。傳說開元年間,沙州城西北180里處疏勒河與黨河匯流下游有玉女泉,妖龍肆虐,禍害百姓,每年當?shù)匾酝型阔I方得平安。北庭都護張嵩設(shè)計射殺蛟龍,填平該泉,將龍頭進獻朝廷,玄宗割龍舌賜張嵩,并封為“龍舌張氏”,世為沙州刺史,永為勛蔭⑧參《太平廣記》卷420,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3423-3424頁;敦煌文獻S.788《沙州圖經(jīng)》、S.5448《敦煌錄》,見鄭炳林《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56頁、第87頁;趙紅,高啟安:《張孝嵩斬龍傳說探微》,《西北師大學(xué)報》2004年第1期。。詩詠民女悲慘命運、張嵩為民除弊的壯舉,把張嵩比作西門豹。其十三《墨池詠》:“昔人精篆素,盡妙許張芝。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時。舒箋行鳥跡,研墨染魚緇。長想臨池處,興來聊詠詩?!雹彡惿芯嬓!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1頁。東漢有“草圣”之稱的書法家張芝出生于敦煌淵泉縣,傳說他曾在敦煌城北水臨池寫書,后人稱此池為“張芝墨池”。據(jù)《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記載,墨池在縣東北一里。因年代既遠,池已湮沒。開元四年,敦煌縣令趙智本訪得遺跡,并于池中掘得石硯一,疑即張芝之遺物。乃勸張芝第十代孫張仁會等在池旁立廟,塑張芝像于廟中⑩王仲犖:《敦煌石室地志殘卷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34頁。。有的詠當?shù)貧v史人物,其十《李廟詠》云:“昔時興圣帝,遺廟在敦煌。叱咤雄千古,英威靜一方。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墳傍。晉史傳韜略,留名播五涼。?”陳尚君輯?!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1頁?!渡持荻级礁畧D經(jīng)》記載:“先王廟,右在州西八里?!段鳑鲣洝罚簺鐾趵顣敝u父為涼簡公,于此立廟,因號先王廟。其院周回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五尺。次東有一廟,是暠子潭、讓、恂等廟,周回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五尺,號曰李廟。屋宇除毀,階墻尚存。”①王仲犖:《敦煌石室地志殘卷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28頁。先王廟即李廟,祭祀李诇父。詩雖詠廟,其實是贊頌建廟者涼王李诇。其十一《貞女臺詠》云:“貞女誰家女?孤標坐此臺。青蛾隨月轉(zhuǎn),紅粉向花開。二八無人識,千秋已作灰。潔身終不嫁,非為乏良媒?!雹陉惿芯嬓!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1頁。據(jù)崔鴻《十六國春秋·后涼錄》記載,后涼王呂紹被殺,其美人張氏,敦煌人,出家為沙門,清辯有姿色。繼位者呂隆逼她為妻,張氏跳樓殉節(jié)③〔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卷439《人事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021頁。。敦煌人筑臺塑像表彰其貞節(jié)。其十九《鑿壁井詠》云:“嘗聞鑿壁井,茲水最為靈。色帶三春淥,芳傳一味清。玄言稱上善,圖錄著高名。德重勝銖兩,諸流量且輕?!雹荜惿芯嬓!度圃娧a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2頁。鑿壁井即開鑿在峭壁上的水井,實際即峭壁水泉。這首詩所寫不是作者親見,而是從傳聞和“圖錄”中得知。泉水給人們提供了香甜的清水,造福于人,詩人稱贊它品德高尚。
這些詩當作于安史之亂前,表達了生活在敦煌的人士對當?shù)貧v史文化和風(fēng)物名勝的喜愛,其托物寓意似不必求之過深。安史之亂以后敦煌一帶長期處于動蕩之中,這些詩總體上寫得平淡質(zhì)樸,沒有那種社會動蕩的氣息、國土淪喪之悲和歷史興亡之感。敦煌坐落在茫茫戈壁沙漠之中的一片綠洲之上,風(fēng)景優(yōu)美,歷史悠久,從敦煌當?shù)禺a(chǎn)生的詩歌來看,敦煌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敦煌詩集殘卷佚名闕題詩殘篇:“敦煌境望好,川原四面盡。菓榛 萬姓,堅甲(下缺)”⑤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卷下(英藏俄藏部分),第793頁。同樣表達了這種思想情感。又如敦煌遺書中闕題詩:“莫欺沙州是小處,若論佛法出彼所。不問僧俗有起者。(下缺)”⑥徐俊纂輯《敦煌遺書詩歌散錄》卷中(英藏部分),《敦煌詩集殘卷輯考》,第888頁。敦煌佛教興盛,在舉世崇奉佛教的年代里,敦煌人以此而自豪。
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吐蕃人利用唐朝平叛之機,相繼攻陷河西、隴右大面積唐土。涼州失陷后,河西節(jié)度使移治敦煌。從大歷十一年(776)起,吐蕃人圍攻敦煌,遭到敦煌軍民頑強抗擊。貞元二年(786),敦煌城內(nèi)矢盡糧絕,在得到吐蕃“勿徙他境”的允諾后,敦煌守軍與吐蕃結(jié)盟而降⑦沙州淪陷的時間,另有建中二年(781)、貞元三年(787)等觀點。。唐詩反映了這段壯烈而傷心的歷史。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的唐代無名氏曲子詞有一首《菩薩蠻》歌詠其事:
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jié)望龍庭,麟臺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懇難申吐。早晚滅狼蕃,一齊拜圣顏⑧任中敏編著,何劍平、張長彬校理《敦煌歌辭總編》卷2,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283頁。。
任中敏推測此詞可能作于德宗建中初年,其時隴右、河西大片國土淪陷,守城軍民與朝廷隔絕,敦煌作孤島困守,在將軍率領(lǐng)下取得一次次勝利。這首詞歌頌了將軍的神勇,表達了對朝廷的懷念和奪取勝利的信念⑨按:此詩寫作時間和背景,爭議較大。程石泉認為在公元764至781年,劉大杰認為必作于公元851年,湯珺認為是大中五年(851)前后的作品,顏廷亮認為當為張議潭入京前后的作品,“神將”是對張議潮的贊譽,“謂其‘效節(jié)望龍庭,麟臺早有名’,必能‘早晚滅狼蕃,一齊拜圣顏’?!眳⑷沃忻簟抖鼗透柁o總編》,第283-285頁;顏廷亮《敦煌文學(xué)千年史》,第175頁。。另有《望江南》詞:
敦煌郡,四面六蕃圍。生靈苦屈青天見,數(shù)年路隔失朝儀。目斷望龍墀。/新恩降,草木總光輝。若不遠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早晚圣人知⑩任中敏編著,何劍平、張長彬校理《敦煌歌辭總編》卷2,第280頁。。
任中敏先生認為“此首作者之心理動態(tài)顯在因路隔而失朝才數(shù)年而已,瓜沙人心依然東‘望’;此次‘新恩’因間道而獲臨,舉郡歡欣,咸認‘天威’既在,瓜沙暫時尚得羈縻。今后倘再遭疏棄,則河湟西疆勢必全陷,用以警惕中朝?!朔N形勢與心理驗諸史乘,僅合代宗大歷間,涼、甘諸州雖已落蕃,而遠鄙瓜沙于困遭諸蕃之圍擾中,依然苦苦據(jù)守之際。?”另一首《浣溪沙》應(yīng)該寫于同時,乃敦煌軍民英勇抗敵之際,與朝廷取得聯(lián)系,獲朝廷頒授“新恩”之時,表達無比喜悅之情:
好是身沾圣主恩,紫襕初降耀朱門。合郡人心咸喜賀,拜圣君。/竭節(jié)盡忠扶社稷,指山為誓保乾坤??粗L(fēng)前雙旌擁,賀明君①任中敏編著,何劍平、張長彬校理《敦煌歌辭總編》卷2,第282-283頁。。
朝廷的圣旨傳至敦煌,敦煌軍民獲得巨大的鼓舞,這首詞既表達了合郡軍民的喜悅,也表達了他們誓死捍衛(wèi)敦煌的意志和決心。
敦煌失陷后,陷身吐蕃的敦煌人視敦煌為自己的家鄉(xiāng)和故國所在。在吐蕃人統(tǒng)治之下,敦煌人痛感世事變遷。敦煌詩集殘卷P.3967佚名“闕題”詩云:
(上缺) 翻陷重圍里,卻遣吾曹泣塞門。覽史多矜兩相伐,披書憤惋吟秋月。曉夕祇望白髦(旄)頭,何時再睹黃金鉞。星霜累換意難任,風(fēng)送笳聲轉(zhuǎn)苦心。北胡不為通京國,南雁猶傳帝里音。壞壘狐貍焉自樂,同究(疑當為“室”)無情懼雕鶚。歸途已被龍蛇閉,心魂夢向麒麟閣。上人清海變霓裳,弱水凌晨且洗腸。莫望(忘)逍遙齊物志,終須振鷺到仙鄉(xiāng)。殊俗蓬頭安可居,每涕珠淚灑穹廬。懷書十上皆遺棄,未解提戈空羨魚。危山岝峉潛龍虎,流沙忽震如鞞鼓。松竹雖堅不寄生,四時但見愁云吐。敦煌易主鎮(zhèn)天涯,梅杏逢春舊地花。歸期應(yīng)限羝羊乳,收取神駒養(yǎng)渥洼②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卷中(法藏部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444頁。。
又《送令狐師回駕青?!吩疲?/p>
斂袂辭仙府,投冠入正真。廣開方便品,務(wù)欲接迷津。袖里南都 ,將呈北座親。往來駟馬請,光照墨池姻。叨謁陪初地,忻情未再陳?;蒿L(fēng)搖去蓋,花散路旁春。執(zhí)錫論虞苪,何時結(jié)善鄰。鳥啼悲不語,鸚囀怨離秦。玉塞分心苦,金經(jīng)御寶輪。一朝談相國,誰念失鄉(xiāng)賓③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卷中(法藏部分),第444頁。。
細繹詩意,這兩首詩當為同一人寫給令狐某的作品。第一首的“上人”即第二首的令狐師,都是對佛教人士的稱呼,但稱“令狐師”又與一般稱僧人之“師”不同,佛教中一般稱法名,不稱俗姓,如“懷素師”“道安師”。這里稱“令狐師”透露出的信息是他與一般僧人不同?!吧先饲澹ㄇ啵┖W兡奚选焙汀皵狂寝o仙府,投冠入正真”,說明令狐某當是在吐蕃占領(lǐng)的青海地區(qū)由道入佛之士④“正真”即佛道。丁福?!斗饘W(xué)大辭典》釋“無上正真道”云:“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 yaksa bodhi)之古譯?!稛o量壽經(jīng)》上曰:‘時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fā)無上正真道意?!衷唬骸_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敝袊鴷?011年版,第2148頁。。他本是青海道士,“仙府”即道觀,“冠”指道士戴的帽子,道士著冠,僧人不著冠。吐蕃崇尚佛教,為了生存他被迫棄道入佛?!扒嗪W兡奚选敝杆撊サ婪?。令狐某與敦煌有姻親,而且其親戚在敦煌有地位,他從青海探親到敦煌,故云“往來駟馬請,光照墨池姻”。詩中云“翻陷重圍”“敦煌易主”,說明詩寫于敦煌淪陷之后。據(jù)徐俊校注,原詩有刪改,“塞門”原作“虜門”,復(fù)添改為“塞門”。項楚據(jù)此以為乃有所避忌而然,判斷在敦煌陷蕃之后⑤項楚:《敦煌詩歌導(dǎo)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第242頁。。第一首詩當是令狐氏到敦煌,朋友與之唱和之作;第二首當是令狐氏將返青海時送別之作。詩表達了身處淪陷區(qū)的唐朝人士的痛苦。從詩里可知,他非常想了解唐朝的消息,但北胡(回紇人)阻斷了道路,只能從吐蕃那邊來人略微知道些許消息。“鳥啼悲不語,鸚囀怨離秦”之“秦”指唐朝首都長安,徐俊以為當作“情”,似不妥,而且“情”與此詩韻腳也不合,“秦”應(yīng)無錯。這兩句表達的正是對故國的思念。從“北胡”二句還反映一個史實,河隴路斷之后,回紇曾在唐朝與西域的溝通中發(fā)揮了中介作用,但當敦煌被吐蕃占領(lǐng)之后,敦煌與中原間的“回紇道”遭回紇封鎖和阻斷,只有張議潮驅(qū)逐了吐蕃勢力之后,才開始被張議潮的使人所利用。
令狐某氏由道入佛,乃吐蕃人統(tǒng)治下不得已之舉。他之所以如此,因此吐蕃崇奉佛教,而佛教又是與現(xiàn)實隔離的空門,入空門便可回避世間的干擾。因為吐蕃人崇奉佛教,因此敦煌佛教在吐蕃人統(tǒng)治下繼續(xù)發(fā)展和繁榮,佛教人士至少有較大的生存空間。敦煌遺書P.4660張球撰《大唐沙州譯經(jīng)三藏大德吳和尚邈真贊》中的吳和尚因名僧身份在蕃占和歸義軍時期都受到尊重:“圣神贊普,虔奉真如。詔臨和尚,愿為國師。黃金百溢(鎰),驲使親馳。”敦煌回歸后也受到歸義軍領(lǐng)袖的尊重:“自通唐化,薦福明時。司空奉國,固請我?guī)?。愿談唯識,助化旌麾?!雹購堝a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89,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7034頁。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皈依佛門成為敦煌淪陷后敦煌人士不與新的統(tǒng)治者合作的退路,李和尚正是如此。敦煌遺書P.4660李顓撰《故沙州緇門三學(xué)法主李和尚寫真贊》寫出身“五涼甲族、武帝宗枝”的李某在“河西阻絕,三代于茲;敦煌淪陷,甲子云期”的環(huán)境中遁入佛門:“厭斯俗務(wù),志樂無為。髫年問道,弱冠披緇。事親無怠,味法忘疲。披經(jīng)討論,無不知機。精持戒律,白月無虧?!雹趶堝a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88,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6994頁。一位出身貴族的人士放棄所謂“俗務(wù)”而入佛,很可能出于堅守氣節(jié)之舉,與令狐某氏的動機相同。
陷身吐蕃的唐朝人士也有出于生計和個人前途為吐蕃人效勞的,竇良驥就是這樣的人。朱利華、伏俊璉著文考證過竇氏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③朱利華、伏俊璉:《敦煌文人竇良驥生平考述》,《敦煌學(xué)輯刊》2015年第3期。。竇良驥又稱竇驥、竇良器,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的重要文人,以其文才由一介布衣任職“大蕃國子監(jiān)博士”。敦煌遺書P.4660載其詩《往河州蕃使納魯酒回賦此一篇》云:
驛騎驂 潭月謁相回,笙歌爛漫奏傾柸(杯)。食客三千躡珠履,美人二八舞金臺。西園明月劉貞(楨)賦,南楚雄風(fēng)宋玉才。慕德每思門下事,興嗟世上乏良媒④徐俊纂輯《敦煌遺書詩歌散錄》卷上(法藏部分),《敦煌詩集殘卷輯考》第833頁。。
這首詩是竇良驥奉使從敦煌到河州歸來后寫的詩。河州是吐蕃東道節(jié)度使駐節(jié)之地,從詩題可知他的使命是為河州節(jié)度使奉送魯酒。詩是從河州歸來,敦煌人士為之接風(fēng),在酒宴上寫的。首句寫從河州歸來。“相”指東道節(jié)度使,為使相,當時吐蕃人稱東道節(jié)度使幕府為“相幕”“東衙”“相衙”。第二句寫敦煌接風(fēng)的宴席。第三句用典,寫吐蕃河州東道節(jié)度使幕人才眾多;第四句寫東道節(jié)度使幕升平之樂。五六句寫其幕府文士才華橫溢,最后兩句寫希望得到汲引的心情,他希望能有人舉薦他,得到東道節(jié)度使的辟用?,F(xiàn)在保存下來的竇良驥在蕃占時期的作品有碑頌贊銘詩等十余篇,反映了他以文才效命吐蕃權(quán)貴的活動。
張議潮在敦煌起義,河西之地回歸大唐。敦煌詩集殘卷保存佚名詩人《敦煌》(P.2007)詩表達了這種興亡之感和回歸之樂:
萬頃平田四畔沙,漢朝城壘屬蕃家。歌謠再復(fù)歸唐國,道舞春風(fēng)楊柳花。仕女上(尚)採天寶髻,水流依舊種桑麻。雄軍往往施鼙鼓,斗將徒勞獫狁夸⑤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卷下(英藏俄藏部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655頁。。
前兩句寫敦煌的失陷,三四句寫敦煌的回歸。五六句寫敦煌恢復(fù)了和平生活,最后寫雖時有戰(zhàn)爭,但雄軍斗將,連敵人也不得不佩服。張議潮收復(fù)河隴,敦煌從吐蕃的統(tǒng)治下得到解放,歸附唐朝和回歸國家和過上安定和平生活是敦煌地區(qū)的百姓人心所向。流傳于敦煌地區(qū)的詩歌表達了這種心情。又《軍威后感懷 》:“運偶中興國祚昌,天人 征在敦煌。鵲印已皈函相路, ?!雹扌炜∽胼嫛抖鼗驮娂瘹埦磔嬁肌肪硐拢ǚú夭糠郑?,第656頁?!谤o印”是用典,晉干寶《搜神記》記載的志怪故事,東漢時張顥得山鵲所化圓石,椎破后得一金印,后官至太尉⑦〔晉〕干寶:《搜神記》卷9,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16頁。。故“鵲印”成為得官的喜兆。細體詩意,當是敦煌光復(fù)后,當?shù)厝耸肯M麣w義軍領(lǐng)袖早日得到朝廷封賞和印綬的祝愿之詞?!疤烊恕敝笍堊h潮?!昂唷被蛟S為“漢相”之誤。唐后期各大藩鎮(zhèn)節(jié)度使往往出將入相,這也是敦煌人對張議潮的期望。又《失題》詩云:“圣烏庚申降此間,正在宣宗習(xí)化年。從此棄蕃歸大化,經(jīng)管河隴獻唐天。繼嗣秉猷還再至,羽毛青翠泛流泉。 詩必有因承雨, 天子急封禪?!雹購堝a厚主編《全敦煌詩》卷79,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3552頁。他們把宣宗時收復(fù)七州三關(guān)和張議潮收復(fù)河隴視為唐朝中興,國運昌盛,欣喜敦煌恢復(fù)和平無人再從事征戰(zhàn),欣喜河隴地區(qū)的回歸大唐,并希望唐天子封禪泰山。又《壽昌》(P.5007)云:
會稽磧畔亦疆場,迥出平田筑壽昌。沙幕霧深鳴故雁,草枯猶未及重陽。狐裘上(尚)冷搜紅髓,絺葛那堪臥 霜。鄒曾(魯)不行文墨少,移風(fēng)徒突托西王②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卷下(英藏俄藏部分),第656頁。。
“托西王”即“拓西大王曹議金”。曹議金稱“大王”的資料始見于莫高窟第401窟,該窟甬道經(jīng)五代縮修,南壁供養(yǎng)人題名為“敕……拓西大王譙(郡)…… (曹)議金一心供養(yǎng)”。主室東壁門北南側(cè)新砌墻面上畫觀音一身,旁題“壬午年六月五(下漏寫一“日”字)畫畢功記也”?!叭晌缒辍奔春罅糊埖露辏?22)。P.4040號文書《修文坊巷社再上祖蘭若功德贊并序》提到“奉為我托西金山王永作西陲之主”。此金山王指張承奉。上海圖書館藏敦煌遺書165號(館藏812532號)《曹議金建窟發(fā)愿文》有“有我河西節(jié)度使大王”的說法,此愿文當寫于918至924年間。王惠民認為曹議金繼承了張承奉“拓西王”稱號③王惠民:《一條曹議金稱“大王”的新資料》,《國家圖書館學(xué)刊》1994年第3/4期,第85-86頁。。榮新江考證此詩作者可能是擔(dān)任唐朝河西都防御使的翁郜④榮新江:《唐人詩集的鈔本形態(tài)與作者蠡測》,四川大學(xué)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編《項楚先生欣開八秩頌壽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41-158頁。。詩的語氣亦似唐朝赴河西的官員所作。河湟地區(qū)收復(fù)后,唐置河西都防御使,因此翁郜是朝廷命官。當時詩人歌詠其事,朝廷詩人和河西歸義軍詩人立場不同,朝廷詩人歸功于皇上的英明,歡呼失地復(fù)歸唐朝所有。河西地區(qū)則歌頌歸義軍領(lǐng)袖的豐功偉績。這首詩欣然于失地“復(fù)歸唐國”,而且又說“移風(fēng)徒突托西王”,正是唐朝任職河西的官員的口氣。敦煌遺書(P.3500)無名氏歌謠云:
二月仲春色光輝,萬戶歌謠總展眉。太保應(yīng)時納福祐,夫人百慶無不宜。三光昨來轉(zhuǎn)精耀,六郡盡道似堯時。田地今年別滋潤,家園果樹似茶脂。河中現(xiàn)有十硙水,潺潺流溢滿百渠。必定豐熟是物賤,休兵罷甲讀文書。再看太保顏如佛,恰同堯王有重眉。弓硬刀強箭又褐,頭邊蟲鳥不能飛。四面蕃人來跪伏,獻駝納馬沒停時。甘州可汗親降使,情愿與作阿耶兒。漢路當日無停滯,這回來往亦無虞。莫怪小男女吺哆語,童謠歌出在小廝兒。某乙(伏)承阿郎萬萬歲,夫人等勒石不傾移。阿耶驅(qū)來作證見,阿娘也交(教)作保知。優(yōu)償(賞)但知與壹疋錦,令某乙作個出入衣⑤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卷87,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3752-3753頁。按:此詩施萍婷、鄧文寬考證以為歌頌張淮深一平甘州回鶻之作,成于中和二年(884)。榮新江以為張議潮執(zhí)政時甘州尚無可汗,不可能有降使稱子之事。歌謠所記沙州、甘州兩地的父子關(guān)系,應(yīng)是甘州順化可汗(928年后唐所封)以前的事,也即曹議金征甘州回鶻的結(jié)果。詩中太保指曹議金。參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卷87,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第3753-3754頁。甘州回鶻獨立建國時間,學(xué)界說法不一?;蛞詾樵?84年以前,或以為在872年,還有人考證為884—887年之間、890年、894年、895—900之間及10世紀初等。不論建國與否,或有無后唐冊封之事,甘州回鶻群體當有頭領(lǐng),民謠中所謂“甘州可汗”即指此頭領(lǐng)而言。因此,這首詩未必是唐亡后作品。。
詩可能有溢美之詞,但敦煌一帶在歸義軍時期曾經(jīng)有過一時的安定繁榮也是事實,詩中歌詠的正是這種局面。
張議潮收復(fù)敦煌和河隴地區(qū)后,周邊面臨諸多敵對勢力,四方不寧,歸義軍與周邊敵對勢力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當?shù)氐拿窀杳裰{反映了這種形勢。敦煌遺書(P.5007)無名氏《仆固天王乾符三年四月廿四日打破伊州 去(下闕)錄打劫酒泉后卻(下闕)》云:“為言回鶻倚兇(下闕)”⑥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卷96,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4006頁。詩所反映的就是歸義軍與回鶻的斗爭。P.2058無名氏《兒郎偉·驅(qū)儺詞二首》其一寫敦煌形勢和“令公”的功業(yè):
今者時當歲暮,新年鬼魅澄清。萬惡潛藏地戶,掃蕩積代妖精。自從今夜已后,深山隱跡無名。況緣敦煌勝境,四鄰戎丑縱橫。三五年間作賊,令公親自權(quán)兵。一討七州厭伏,從茲賊寇平寧。家家貯積殷實,門門快活豐盈①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5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5674頁。。
驅(qū)儺詞都是表達愿望之詞,其中講到令公平定四鄰戎丑,從此天下太平,只是敦煌民眾的愿望。歸義軍時期與回鶻、吐蕃等四面強敵的斗爭長期持續(xù),人民怨苦。因此,他們希望能夠在“令公”領(lǐng)導(dǎo)下早日結(jié)束動蕩不寧的生活。P.2569無名氏《兒郎偉·驅(qū)儺詞七首》其二表達了同樣的心情:“司馬敦煌太守,能使父子團圓。今歲加官受爵,入夏便是貂蟬?!褚跪?qū)儺隊仗,部領(lǐng)安城大祆。以次三危圣者,搜羅內(nèi)外戈鋋。……從此敦煌無事,城隍千年萬年?!雹趶堝a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5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5680頁。在新年驅(qū)儺之時,百姓們總是祝愿能夠收拾甲兵常不用,希望天下太平無事。其三又云:
驅(qū)儺之法,自昔軒轅。鐘馗白澤,統(tǒng)領(lǐng)居仙。怪禽異獸,九尾通天??傁蛭一示硟?nèi),呈祥并在新年。長史壽同滄海,官崇八座貂蟬。四方晏然清帖,獫狁不能犯邊。甘州雄身中節(jié),嗢末送款旌旜。西州上貢寶馬,焉祁送納金錢。從此不聞梟鴝,敦煌太平萬年③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5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5682頁。。
在驅(qū)儺祝愿之詞中反映了敦煌周邊的形勢和百姓的心愿?!蔼濁瘛贝副狈讲菰褡寤佞X。甘州指甘州回鶻,嗢末是唐宋之際活躍在河西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一般認為是吐蕃隨軍奴隸形成的族群,西州指建立在今吐魯番地區(qū)的政權(quán)。他們希望敵對的政權(quán)不敢犯邊,友好的政權(quán)互贈禮物,臣服的政權(quán)納款入貢。P.2612無名氏《兒郎偉》云:“所有近年妖豎,來春不令近川。敦煌是神鄉(xiāng)勝境,外敵不曾稍傳。四海爭諸納貢,盡拜延定樓前。傳說阿郎治化,如日照著無邊?!雹軓堝a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5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5693頁。P.3270無名氏《兒郎偉五首》其三:“捉取浮游浪鬼,不教伊獨弄威權(quán)?!Jフ卟款I(lǐng),枷項遞送幽燕。不許沙州停宿,亦不許惱亂川原。我尚書敬重三寶,威光熾盛無邊。八方總來跪伏,獫狁蹈舞殿前?!雹輳堝a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5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5700頁。其四云:“六蕃盡來貢獻,驅(qū)羊進馬殿前,向西直至于闐。路潤越于鋪綿,進奉珍玩白玉,綿綾雜彩千端。”⑥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5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5700頁。其五歌頌歸義軍戰(zhàn)勝甘州回鶻,打通了通向內(nèi)地的道路:“敦煌神沙福地,賢圣助于天威。……今遇明王利化,再開河隴道衢?!币虼说玫教铺熳蛹为?,周邊的貢獻:“內(nèi)使親降西塞,天子慰曲名師。向西直至于闐,納貢獻玉琉璃。四方總皆跪伏,只是不絕漢儀。”⑦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卷5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5703頁。這些詩中歌詠的天下太平異族臣服四海納貢未必是敦煌的現(xiàn)實,而是敦煌百姓的愿景,這種愿景正反映了其時敦煌周邊嚴峻的形勢。
敦煌的收復(fù)和歸義軍的輝煌業(yè)績,不僅出于張議潮的敢做敢為和英明決斷,還得力無數(shù)英雄志士的賣力和用命。因此河西地區(qū)產(chǎn)生不少歌詠這場軍事斗爭中涌現(xiàn)出來的英雄豪杰之士的作品。敦煌文書P.4640載無名氏《住三窟禪師伯沙門法心贊》歌頌一位戰(zhàn)爭中立功后出家的僧人。其序云:“禪伯,即談廣之仲父也。本自軒門,久隨旌旆。三秋狝獵,陪太保以南征;萬里橫戈,執(zhí)刀鋋于澣(瀚)海。既平神烏,克復(fù)河湟。職業(yè)嵩隆,以(已)有懸車之至(志)。數(shù)年之后,師乃喟然嘆曰:“樊籠人事,久累沉阿。侚日趨名,將無所益。”遂辭旌戟,南入洪源。舍俗出家,俄然落發(fā)。期年受具,仗錫西還。一至宕泉,永拋塵跡。戒同朗月,寂入無言。三衣,唯持一缽。歲寒自保,實謂精通?!逼滟澪脑唬?/p>
從事隨旆兮 東征,凌霾霰兮萬里揚旌。復(fù)河湟之故地,運鶴列之雄兵。美軍中之赳赳,實武幕之將星。東收神烏,西接二庭。軍屯偃月,拔幟柳營。子能頓悟,棄俗悛名。尋師落發(fā),割愛家城。洪源受具,飛錫翱形。歸于宕谷,業(yè)果精研。有無都泯,濁流本清。紅蓮拔淤,俱可有情。同鐫此窟,雕碑刻銘⑧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94,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7235頁。。
太保即張議潮,法心“久隨旌旆”,參與了張議潮領(lǐng)導(dǎo)的驅(qū)逐吐蕃人軍事斗爭。又如P.4660無名氏《令狐公邈真贊》歌頌令狐某氏:“助收河隴,效職轅門。行中選將,節(jié)下先陳。前矛直進,后殿虎賁。三場勇戰(zhàn),克捷成勛。入京奏事,聰耳知聞。遞其果敢,印佩將軍?!雹購堝a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9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7166頁?!锻蹙耙礤阏尜潯吩疲骸捌澙L像者,何處賢良?太原望族,派引敦煌。名高玉塞,倜儻殊常。助開河隴,決勝先行。身經(jīng)百戰(zhàn),順效名彰。”②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卷19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7169頁。這兩位敦煌人士都曾經(jīng)追隨張議潮,在收復(fù)河隴地區(qū)的斗爭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令狐某氏還曾奉命入京奏事,都是有功于敦煌歸義軍政權(quán)的人士。
張議潮敦煌起義成功后,積極向唐朝靠攏,利用彼此共同的佛教信仰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獲得文化的認同是重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敦煌高僧悟真作出了杰出貢獻。悟真俗姓唐,敦煌高僧,任都僧統(tǒng),主河西僧務(wù)二十余年;文宗大和三至九年(829—835),任靈圖寺主持。大中二年(848),隨師父洪辯參與張議潮起義。在驅(qū)逐吐蕃,收復(fù)瓜、沙的軍事斗爭中,“參戎幕、掌箋表”,作出重大貢獻,升為都法師。大中四年(850)奉張議潮、洪辯之命,出使長安朝廷。在長安,唐宣宗敕授京城臨壇大德,賜紫。與朝廷官吏及長安高僧互贈詩作,敦煌遺書收藏此類詩15首。悟真長安之行及與長安高僧的贈答唱和是歸義軍與朝廷交往的重大事件。悟真去世后,河西節(jié)度掌書記蘇翚撰《悟真邈真贊》稱頌其功績:
贊元戎之開化,從轅門而佐時。軍功抑選,勇效驅(qū)馳。大中御歷,端拱垂衣。入京奏事,履踐丹墀。升階進策,獻烈宏規(guī)。忻歡萬乘,穎脫囊錐?!{河西,五郡標眉。宣傳敕命,俗易風(fēng)移③張志勇:《敦煌邈真贊釋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27頁。。
贊文中突出了悟真輔助張議潮起義和入朝奏事兩大事跡。悟真自己也認為入朝奏事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功業(yè)之一,敦煌文書P.2748v、P.4660等載《國師唐和尚百歲詩》收他晚年作品十首,其中有一首回憶當年奉使事:“男兒發(fā)憤建功勛,萬里崎嶇遠赴秦。對策圣明天子喜,承恩至立一生身?!雹苄炜∽胼嫛抖鼗驮娂瘹埦磔嬁肌肪砩希ǚú夭糠郑?,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57頁?!氨砻魑蛘鎸ψ约何羧諈⒓訌堊h潮逐蕃歸唐斗爭和之后多次‘萬里崎嶇遠赴秦’‘對策圣明’是引為驕傲的”⑤顏廷亮:《敦煌文學(xué)千年史》,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第207頁。。
敦煌始終有大量內(nèi)地人士仕宦、經(jīng)商和定居于此地者,他們有的可能已經(jīng)把敦煌當成了第二故鄉(xiāng),或者已經(jīng)視敦煌為家鄉(xiāng)。但也有人寄寓或漂泊此地,仕宦或經(jīng)商,總是有異鄉(xiāng)漂泊之感,日夜思念家鄉(xiāng)。敦煌文書唐佚名詩鈔《夢 鴻分青改字詠志》(P.2762)云:
理 恩波出帝京,分青改作拜江城。鴻飛萬里羽毛迅,拋卻沙州聞雁聲⑥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卷下(法藏部分),第176頁。。
這是一首紀夢詩,后有“龍紀二年十九也,心中”諸字,不管是作者對本詩的說明,還是下首詩的題目,都暗示此詩作于晚唐。唐昭宗龍紀二年為公元890年。詩的作者可能也是在敦煌任職的內(nèi)地人士,日夜思念離開敦煌,回到內(nèi)地。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一天竟然夢到回到京城,接到了朝廷新的任命,可以離開沙州赴任江城了。當他南下赴任時,聽到大雁北歸時的鳴叫,而對于他時刻思念內(nèi)地家鄉(xiāng)的人來說,沙州雁聲已經(jīng)不能勾起他對敦煌的流連之意。一時的興奮令他操筆染翰,把夢境記下,可見他是多么渴望回到中原。
研究敦煌的歷史變遷,固然有大量的傳世文獻、歷史記載和考古資料,但是詩歌作品也是不可忽視的資料,詩歌資料具有獨特的價值。敦煌的重大事件和歷史變動,總是引起人們不同的情思。初盛唐時敦煌的安定繁榮令生活在敦煌的人們充滿喜悅之情,他們的詩表達了對于敦煌的熱愛。作為西部邊陲重鎮(zhèn),作為交通西域的要道,敦煌的價值在唐詩中得到肯定和吟詠。安史之亂中,敦煌軍民的英勇抗戰(zhàn)和可歌可泣的事跡得到詩人們熱情洋溢的贊頌。在吐蕃人統(tǒng)治之下的屈辱和張議潮率眾收復(fù)敦煌后的歡欣鼓舞,對于收復(fù)敦煌和河隴地區(qū)作出巨大貢獻的敦煌人士的贊美和歌頌,在唐詩里得到展現(xiàn)。我們只能從詩歌的歌詠中才能這樣充分地了解和感受到唐人的心態(tài)和情感,這是別的史料無法取代的。
石河子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