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妹 陳桂賢 謝莉莉 姚淳潔 麥秋君 劉楓鈺
1.廣東省潮州市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潮州 521000;2.廣東省潮州市人民醫(yī)院護理部,廣東潮州 521000;3.廣東省潮州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廣東潮州 521000;4.廣東省潮州市人民醫(yī)院腎內科,廣東潮州 521000;5.廣東省潮州市人民醫(yī)院血透室,廣東潮州 521000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發(fā)布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4.25 億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國占1.14 億,已成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且該數據呈持續(xù)增長趨勢[1]。據調查顯示,糖尿病患者數增加主要與社會經濟、人口、環(huán)境及遺傳因素有密切聯系,尤其是隨著我國城鎮(zhèn)不斷發(fā)展、人口老齡化、生活和飲食習慣改變,使糖尿病患者數越來越多[2-3]。數據顯示,城鎮(zhèn)患病數遠高于農村,其主要是因為我國城鎮(zhèn)居民生活水提升,導致患病數也呈迅猛增長趨勢。趙子煜[4]團隊研究發(fā)現對2 型糖尿病患者實施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團隊參與可讓患者養(yǎng)成良好自我管理行為,同時對血糖控制有積極意義。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迅速,加上人口老齡化趨勢,單獨進行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在城鎮(zhèn)化糖尿病中,無法對糖尿病城鎮(zhèn)患者達到有效干預效果。分析原因為糖尿病患者糖化程度高低不一,統(tǒng)一進行相關護理,無法使患者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有效干預。本研究選取121 例城鎮(zhèn)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分析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團隊參與和分級護理對城鎮(zhèn)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廣東省潮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1 例城鎮(zhèn)糖尿病患者,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對照組(60 例)和觀察組(61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37 例;年齡52~94 歲,平均(70.13±5.83)歲;病程2~13年,平均(9.24±2.14)年。觀察組中,男22 例,女39 例;年齡51~96 歲,平均(69.71±5.72)歲;病程3~14年,平均(9.58±2.84)年。兩組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使用全自動血生化分析儀測定觀察組的糖化血紅蛋白其相關水平,進行亞組分組,其中4%<糖化血紅蛋白≤6%患者為A 組26 例;6%<糖化血紅蛋白≤8%為B 組20 例,糖化血紅蛋白>8%為C 組14 例。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血常規(guī)檢查、尿常規(guī)檢查、生化檢查等,均符合《2010 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治療指南》[5]關于糖尿病診斷標準;②出現多尿、多飲、消瘦等典型臨床癥狀者。
排除標準:①認知障礙、交流障礙者;②無生活自理能力者;③合并系統(tǒng)性感染或疾病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不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者。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具體包括。首先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然后進行護理,觀察患者的血糖變化,正確執(zhí)行醫(yī)囑,準時用藥并且觀察患者服用藥物后作用及副作用,對患者飲食合理安排。然后保持室內通風,防止感染發(fā)生,對患者行足部護理且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糖尿病相關知識。
1.2.2 觀察組 實施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團隊參與和分級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團隊參與:①健康教育宣教。根據當地城鎮(zhèn)居民文化水平及對糖尿病認知程度,制作通俗易懂的糖尿病宣傳手冊,通過文字和圖片描述詳細介紹糖尿病相關知識及預防措施。手冊內容包括:日常飲食、生活習慣及科學運動訓練等。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團隊每個月定期開展糖尿病防治知識座談會,向患者普及疾病相關知識。同時還讓患者進行現場咨詢,提升對疾病認知。②定期隨訪。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團隊每個月隨訪1~2 次檢測血糖水平,了解醫(yī)囑執(zhí)行情況。并根據患者病情狀況,調整飲食搭配、運動計劃及用藥方案等,提升血糖控制效果。③加強管理。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團隊應明確護理人員職責,并引入互聯網技術,建立健康管理檔案,方便查詢與記錄每次檢查結果。④開展小組活動。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團隊根據區(qū)域劃分,每個管轄區(qū)域組成自我管理小組。每個自我管理小組組長由經驗豐富護理人員擔任,每周定期組織大家開展小組活動。每次小組活動內容主要以分享心得為主,讓患者耐心傾聽其他患者控制血糖好方法,鼓勵大家多學習,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逐漸養(yǎng)成良好自我管理行為。并強調,積極按照醫(yī)囑執(zhí)行對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2)分級護理:①一級護理??崭寡潜O(jiān)測3.9~9 mmol/L 屬于輕度糖尿病,病情輕微,可通過飲食調節(jié)血糖水平。飲食富含膳食纖維的碳水化合物為主,少吃多餐,控制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攝入量。②二級護理??崭寡潜O(jiān)測9~15 mmol/L 屬于中度糖尿病,病情較為嚴重,應加強健康宣教、藥物指導等。耐心向患者講解糖尿病危害,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及預防措施。并分析引起血糖水平升高危險因素,制定有效解決措施,規(guī)避風險,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由于患者血糖水平較高,遵醫(yī)囑給予降血糖藥物治療,提升血糖控制效果。服用藥物前,介紹藥物作用,服用劑量、次數及副作用等,提升服藥安全性。③三級護理。空腹血糖>15 mmol/L 屬于重度糖尿病。正確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血壓檢測,每周測量1 次血糖水平。每個月進行隨訪,并加強健康教學宣教、藥物指導及膳食干預等。正確指導患者服藥,切記不要漏服或多服,避免發(fā)生意外情況。肥胖患者制定運動計劃,并讓家屬做好監(jiān)督管理工作,加強運動鍛煉。每天適當運動,切記不能過度運動,避免出現不良反應。叮囑患者改掉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強調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兩組均護理干預6 個月。
①使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6(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6,SDSCA-6)[6],評估兩組的自我管理行為改變情況。包括用藥、運動、飲食、吸煙、血糖監(jiān)測及足部護理,每項遵醫(yī)囑執(zhí)行積7 分,滿分42 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管理行為越好。②比較兩組的生化指標變化情況,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 血糖(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 h PG)、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
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的SDSCA-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的SDSCA-6 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護理后的SDSCA-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DSCA-6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DSCA-6 評分的比較(分,±s)
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61 60 30.84±1.02 30.28±1.07 2.946 0.326 40.96±1.04 37.26±1.30 17.270 0.001 53.810 32.380 0.001 0.001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
觀察組干預后的FPG、2 h PG、HbA1c 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護理后FPG、2 h PG、HbA1c 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護理后FPG、2 h PG、HbA1c 水平的比較(±s)
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61 60 5.42±0.72 6.75±1.63 5.789 0.001 7.53±0.92 8.31±1.46 3.509 0.001 5.01±0.83 7.41±1.43 11.270 0.001組別 例數 FPG(mmol/L) 2 h PG(mmol/L) HbA1c(%)
A 組的SDSCA-6 評分護理前與護理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的SDSCA-6 評分護理前與護理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的SDSCA-6 評分護理前與護理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不同血糖水平城鎮(zhèn)糖尿病患者SDSCA-6 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不同血糖水平城鎮(zhèn)糖尿病患者SDSCA-6 評分的比較(分,±s)
A 組B 組C 組26 20 14 39.97±1.21 35.85±1.19 27.43±1.05 40.53±1.46 40.47±1.45 40.18±1.37 1.479 11.010 30.740 0.145 0.001 0.001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
糖尿病屬于臨床較常見慢性疾病,現階段尚未找出完全根治方法,一般通過改變自我管理行為方式,控制血糖水平,以達到降低疾病復發(fā)可能[7-8]。劉倩[7]研究發(fā)現,在我國城鎮(zhèn)發(fā)展進程中,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使糖尿病患病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為此,臨床對城鎮(zhèn)糖尿病患者格外關注,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改變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對控制糖尿病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城鎮(zhèn)糖尿病患者分散程度較廣,患者的病情狀況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常規(guī)護理在城鎮(zhèn)糖尿病患者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9]。故現階段臨床對城鎮(zhèn)糖尿病患者主要采用醫(yī)院慢性病團隊管理參與和分級護理方式,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分級護理方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形成自我管理行為,以達到控制血糖水平目的[10-11]。醫(yī)院慢性團隊管理參與主要包括:加強健康宣教、定期隨訪、加強管理及小組活動[12]。通過疾病知識普及、過程監(jiān)督及過程交流方式,不僅能提升對疾病認知,還能讓患者向其他患者學習,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自我管理行為,達到疾病控制目的[13-14]。分級護理主要是根據患者病情狀況分類,根據分類情況確定不同的護理方案,實現個性化護理模式,給患者更好治療體驗感。楊小玲等[10]研究發(fā)現,將兩種護理方式聯合使用,對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明顯,對血糖控制情況更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的自我管理行為比較(P>0.05);護理后,兩組的自我管理行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生化指標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王德征等[14]研究結果一致。說明聯合兩種護理方式在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及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更明顯。尤其是在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不斷改革進程中,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團隊已逐漸成為全新的管理服務模式,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讓更多糖尿病患者認識到疾病危害,還能加強監(jiān)督管理,不斷養(yǎng)成良好自我管理行為,而提高血糖管理效果[15-16]。在本研究中城鎮(zhèn)居民缺乏對糖尿病正確認知是引起糖尿病根本原因,因此應加強健康宣教,提升居民對疾病正確認知,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病數量。筆者認為,城鎮(zhèn)居民生活不健康,運動量少是引起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每天科學飲食、健康鍛煉,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發(fā)生可能。
綜上所述,實施醫(yī)院慢性病管理團隊參與和分級護理后,讓患者快速形成良好自我管理行為,使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有助于生活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