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鵬
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百年歷程中經過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懈奮斗、艱辛探索形成的獨特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攻堅克難的力量源泉、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保障。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是黨的革命思想理論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的結果,是一個內容豐富、邏輯嚴密的整體,具有獨特的內在特質。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價值和意蘊。中國正處于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應把握革命精神的靈魂,堅持革命精神的核心理念,傳承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精神,弘揚中國共產黨的社會革命精神,從而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革命實踐產生偉大的革命精神。”[1]革命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中孕育和產生的。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包含了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承載著豐沛的情感、意志、人格與智慧,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服務宗旨與品格情操,是中國共產黨人強大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是黨的革命思想理論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的結果,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又賦予了革命精神以鮮明的內在特質。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充分彰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精髓,具有超越時空的獨特魅力和當代價值,成為推進和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精神滋養(yǎng)。中國當前正處于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要積極創(chuàng)新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表現方式,增強革命精神的話語權,傳承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紅色基因并發(fā)揮其價值意蘊,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以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根本依據和基礎的。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黨的中心任務和工作重心是根據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發(fā)展態(tài)勢而調整的,這也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又賦予了中國革命精神鮮明的內在特質,主要表現為中國革命精神的繼承性、內生性、人民性和實踐性。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是一個完整的邏輯演變過程,根據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fā)展的歷程,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發(fā)展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孕育和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豐富和發(fā)展于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時期,繼承和創(chuàng)新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孕育和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即實現中華民族站起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以建黨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要矛盾體現在,國際上是新中國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此時,黨的核心任務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并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逐步恢復國民經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推進社會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形成了以抗美援朝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精神。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確立后,在面臨國際上敵對勢力對我國仍然持續(xù)高壓圍堵和全面封鎖、國內經濟文化科技全面落后的形勢下,如何使貧窮落后的國家盡快富強起來、人民富裕起來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任務。中國共產黨圍繞社會主義建設形成了以北大荒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塞罕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精神。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時期,雖然我國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一度出現了偏差,社會主義建設也經歷諸多曲折,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本質和精髓始終未發(fā)生質的變化,并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時期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強大的精神保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chuàng)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精神啟示。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經過思想大討論,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重新回到正確的方向上來。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P212)在對我國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做出正確判斷的基礎上,中國開啟了第二次革命的進程。對此,鄧小平多次強調:“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保?](P113)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黨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發(fā)展階段、發(fā)展路線、黨的建設目的和規(guī)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認識,不斷加深對世界發(fā)展形勢的了解,以巨大的勇氣開創(chuàng)了決定國家與民族前途命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以特區(qū)精神、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黃大年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絲路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出現新的變化,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4](P19)。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把握我國新時代新轉變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創(chuàng)新和探索,對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問題做出了系統(tǒng)科學的回答。在全面把握世情、國情和黨情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論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征程。在這一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論述和強調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并把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深入貫徹到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中,形成了以抗疫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精神,賦予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新的內涵和使命。
從淵源看,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具備繼承性。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馬克思主義革命精神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其將不同時期的具體的革命精神加以整合,既體現了黨的革命傳統(tǒng),又兼具時代意義。其一,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底蘊深厚,其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民族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其“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5](P36)。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充分彰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勇于擔當、百折不撓、眾志成城、自我革新等精神標識。其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馬克思主義是指導無產階級解放自身和全人類的理論,是革命的理論。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并沒有提及革命精神,但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每一部著作、參與指導的每一次革命運動都體現了偉大而徹底的革命精神。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保?](P414)這就是偉大的革命精神。其三,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系列革命精神在本質上是高度統(tǒng)一的,無論是新民主主義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產生的革命精神,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產生的革命精神,這一系列革命精神相互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具有傳承性和同質性。
從形成過程看,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具備內生性。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踐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內生性特征。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國情下形成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深刻把握中國革命規(guī)律、建設規(guī)律、改革規(guī)律基礎上凝聚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征。每個時期的革命精神都體現了不同時期中國的具體國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治黨特點。如紅船精神體現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嘗試各種道路失敗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的時代背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敢為人先的精神;井岡山精神體現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面臨何去何從的困境的時代背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敢闖新路的精神;特區(qū)精神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等。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內生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支撐下,中華民族凝聚起了強大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釋放出了強大的民族內生力量。
從基因看,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具備人民性。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實踐充分證明,人民的命運與黨和國家及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保?](P21)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自成立之初就將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決定了其革命精神基因的內核必然是鮮明的人民性。無論是任何一個時期的革命精神,都深刻彰顯了人民性,如:紅船精神包含的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八一精神包含的為民奮斗精神,蘇區(qū)精神包含的一心為民精神,延安精神包含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西柏坡精神包含的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精神,焦裕祿精神包含的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包含的以人為本的精神,等等。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從人民的立場出發(fā),才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贏得了民心。通過充分并廣泛地調動和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形成了強大的人民力量,最終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下,中國共產黨從一個革命黨成為執(zhí)政黨,并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徹底勝利,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
從價值看,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具備實踐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作用。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保?](P23)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和認識,其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極大地推動了實踐的進程。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來源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在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艱辛的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的實踐,最終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又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進程。中國的社會面貌由廢到興,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中國奇跡,最關鍵的因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在建黨精神、紅船精神、八一精神、長征精神、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支撐下,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扭轉了近代以來中國山河破碎、一盤散沙的歷史局面,擺脫了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后,在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支撐下,先后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使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得以確立,擺脫了被孤立、封鎖和壓制的危險。改革開放以來,在特區(qū)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支撐下,推進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chuàng)并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擺脫了積貧積弱的面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fā)揚中國革命精神,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了自我革命精神和社會革命精神,使中華民族又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華麗轉身。
《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面簡稱《決定》)提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yōu)勢?!保?](P3-4)充分體現了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集中體現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極大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領導中國革命并最終成為執(zhí)政黨,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優(yōu)勢?!稕Q定》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保?](P6)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原理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最高政治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堅持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相統(tǒng)一,實現了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的結合。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提升自身先進性、革命性、執(zhí)政能力的基礎上,領導全國人民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辛的努力和探索,使中國在近現代史進程中經歷了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共產黨實行改革開放,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極大增強了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使中華民族從處于世界邊緣的位置逐漸走進了世界舞臺的中心。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鑄造的革命精神充分體現了黨作為工人階級、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等。革命精神也深刻回答了中國共產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重大問題,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最高追求,進而從理論和實踐方面為堅持黨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政治領導力量提供了翔實的依據。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增進團結、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看家法寶,是攻堅克難的強大精神支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革命時期鍛造的革命精神使黨和人民表現出了強大的團結力、戰(zhàn)斗力,成功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以摧枯拉朽之力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新中國成立后鍛造的革命精神,使黨和人民表現出了強大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自力更生的力量,引領黨和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取得重大成就。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鍛造的特區(qū)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激勵黨和人民在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奮發(fā)圖強,取得一系列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鼓舞黨和人民奮力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雄辯地證明,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要想發(fā)展,都必須有“一點精神”。毛澤東指出:“我們要保持過去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保?](P285)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特別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保?0](P146)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保?](P47-48)當前推進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來激勵和鼓舞黨和人民的精神與意志,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歷史實踐證明,唯有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能承擔這一歷史重任。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新時代的一場新的革命,在復雜的國內外發(fā)展形勢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艱難和復雜程度不亞于以往的任何一場革命。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具有鼓舞和激勵作用,而且從實踐層面為破解國家治理現代化難題提供了科學正確的方法啟示。如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過程中堅持的指導思想所彰顯的首創(chuàng)精神以及堅定信念、忠于信仰等精神,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根本指導,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理論支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靈魂是實事求是,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深刻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要求我國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堅持立足中國最大的國情、立足中國發(fā)展的實際。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中蘊含的銳意進取、勇闖新路、艱苦奮斗、敢為人先、攻堅克難等精神,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方法啟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蘊含的鮮明的立黨為公、忠誠為民、依靠群眾、立足群眾、為民奮斗、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親民愛民、以人為本等精神,則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為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有效化解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方法啟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體現出的對人類命運的關懷精神,如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內容的絲路精神,為拓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國際視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人類共性難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促進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思路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全黨同志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11](P37)一切偉大的精神都需要在繼承與發(fā)展中不斷賦予其鮮明的時代內涵和特色。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當前正處于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在科學把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邏輯和內在特質的基礎上,積極創(chuàng)新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表現方式,增強革命精神的話語權,傳承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紅色基因并發(fā)揮其價值意蘊,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靈魂,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根本思想方法??v觀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過程,無論在革命、建設還是在改革時期,任何革命精神都離不開當時的具體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實際。革命精神深刻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精華。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重大轉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面臨的世情、國情、黨情也出現深刻變化,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更為艱巨的挑戰(zhàn)。當前,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國面臨經濟社會長期以來的非均衡和粗放型高速發(fā)展造成的發(fā)展不平衡、發(fā)展不充分等諸多問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還需要不斷提高,某些領域的生產力水平還較低,市場體系和機制還不健全;資源和能源還沒被充分利用,資源利用率和人均資源擁有量低;社會保障事業(yè)和民生工程發(fā)展不夠充分,人民在就業(yè)、教育、醫(yī)療、居住等方面的問題還沒完全解決;依法治國的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發(fā)展還不充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參與度還有待深化;社會群體突發(fā)事件和矛盾依然突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還有很大空間;環(huán)境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經濟發(fā)展對綠色生產方式的要求愈來愈高;社會治理水平還有待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亟待加強;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等等。著力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從中國當前最大的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實際出發(fā),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靈魂中汲取啟示,厘清和直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科學正確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點工作和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充分發(fā)揮國家治理的總體效能。
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核心理念,代表人民、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始終占據理論最高峰、永放光芒的真正原因。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都深刻體現了堅定的人民立場。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核心理念,把人民作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動力源泉和深厚基礎,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充分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和地位,堅持和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黨對各項事業(yè)的領導,促進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不斷激活全民參與社會治理、國家治理的熱情;使各項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地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和意志,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導向,著眼于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到第一位,統(tǒng)籌好全局與局部、普遍與特殊、整體與重點、長期與短期等各方面的關系。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導向,順應人民的期待,切實保障人民的各種權益,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充分尊重并激發(fā)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始終依靠人民、信任人民,不斷激發(fā)人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活力,充分調動和發(fā)揮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匯聚起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的強大力量。
革命精神最突出的是自我革命精神。自我革命是特殊形態(tài)的革命,要求革命主體必須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性和革命自覺性。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品格和內在基因,是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活力的制勝之道,也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革命的終極目的是理性改造世界,而改造客觀世界的基本前提是對主觀世界加以正向的改造,也就是說革命者必先進行自我革命,確保自身思想政治素質過硬,進而推動社會革命。對于今日的中國共產黨來說,革命最關鍵的是傳承自我革命精神,不斷進行自我革命。當前,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已經超過9000萬,毫無疑問成了世界第一大黨,大有大的優(yōu)勢,但是大也有大的難處。作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最根本的政治力量,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挑戰(zhàn)和風險更加復雜,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更為嚴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是否具備自我革命的自覺性,是否能夠持續(xù)開展自我凈化和鍛造,能不能堅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問題和錯誤進行斗爭,是決定中國共產黨領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能否順利進行的重大考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到什么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么階段。這是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把握的基本規(guī)律。”[5](P43)因此,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要充分傳承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精神,把握執(zhí)政規(guī)律,加強黨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建設,把自我革命精神貫穿到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中去。這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提升黨的執(zhí)政能力與領導水平,真正將黨的思想能力和政治能力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結合起來。這需要不斷涵育精神、淬煉黨性,堅定黨員干部的革命意志,樹立起崇高的理想信仰,著力培育高素質的優(yōu)秀干部隊伍;提升黨員和干部的革命覺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快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進一步增強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使黨在革命性的鍛造中始終走在前列,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
社會革命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其建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之上,作為一種社會運動,社會革命破除了陳舊的上層建筑,展現出了新的社會思想文化樣態(tài),促進了社會向前發(fā)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最深刻最徹底的社會革命,不但深刻反映了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更順應并遵循了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革命精神并非是單一的、獨立的,其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推動社會變革的偉力和歷史作用。如紅船精神中的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先驅精神中的改寫歷史的創(chuàng)造精神,八一精神中的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古田會議精神、遵義會議精神中的勇闖新路精神,特區(qū)精神中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能攻關精神等,為攻克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難題和障礙提供了有益啟示。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深入,遭遇的問題會越來越多,面對的障礙也會越來越多,但我們黨更要不斷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解決動力不足的風險,方能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
因此,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新時代的社會偉大變革,需要弘揚中國共產黨的社會革命精神,以社會革命精神不斷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要樹立大局思維和危機意識,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既要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時代的發(fā)展及人類思想同步前進,又要注重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不斷完善各方面的治理體系。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切實將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國家治理的效能,努力創(chuàng)造出比其他制度更高的效率、更強的競爭力、更持久的生機活力。同時加強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在黨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下,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整體性布局和系統(tǒng)性工程,固根基,揚優(yōu)勢,補短板,強弱項,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