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方 圓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曲阜 273165)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當代大學德育建設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近來發(fā)生的香港一些大學生參與暴亂的行徑更給予我們警醒。如何避免當前大學德育中的形式化問題?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由西方教會人士創(chuàng)辦的金陵女子大學(下文簡稱“金陵女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案例。???是反映學校生活的刊物,同時也是學生交流思想見解的重要平臺。從??淖髡邅碓纯?主要是金陵女大的教職員、學生或校友,真實性強;從校刊的內容看,有時政、學校記事、校友來信、詩歌、散文、小說等,既可以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又能反映學校和學生生活狀況。校刊中記載了金陵女大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這成為該研究的重要一手資料。以??癁橹行倪M行考察,不僅可以充分挖掘??臍v史價值,還能還原金陵女大德育活動的原貌。
德育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法治、道德教育等,狹義的德育教育僅指道德教育。本研究采用的是廣義的德育,即“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覺積極參與和互動中,通過內化和外化,發(fā)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治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tǒng)活動過程”[1]。本研究以德育內容為劃分依據,從國家、社會、集體、個人四個維度,基于金陵女大的教育理念,將德育活動劃分為愛國主義教育、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德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活動。
在金陵女大存續(xù)的30多年間,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發(fā),1919年的五四運動、20年代的愛國民族主義運動、30年代的抗日戰(zhàn)爭、40年代的民族解放運動等都在金陵女大的校園內產生了強烈影響。金陵女大自創(chuàng)校以來就存在著大量的學生組織和社團,學生也被鼓勵參與各類集體活動,這些團體活動或學生運動也反映了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中國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爆發(fā)前夕,巴頓調查會的報告曾經指出:“優(yōu)質的學校應該存有愛國精神及民族主義氣氛,除去一切外國的特點,學校必須達到政府的要求?!盵2]自此,金陵女大開始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點在1928年吳貽芳擔任校長后更為凸顯,她在就職演講中說到:“現在的辦學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從事于中國的各種工作”[3]59,指明了學校的教育目的是為國家而不是為宗教服務,并將愛國主義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不僅如此,她還教育學生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堅定教育救國的理想,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要有為國家奉獻的精神,“要‘拿炭燒口’,要親自進入火中,由火與血的經驗中,再生出熱烈情緒,除去茍且偷安之惡習。當國家民族需要服務時,吾人能有‘我在這里,來差遣我’之態(tài)度”[4]。吳貽芳教育學生在國難當頭時要有愛國的激情和為國犧牲的無畏,但與此同時也要理性愛國,對當前的政治局勢作正確判斷,不做無謂的犧牲者和盲目的愛國者。
在非基督教運動發(fā)生之前,金陵女大對于學生參與愛國運動持反對態(tài)度。從1924年開始,中國掀起反基督教浪潮并快速席卷全國,這場運動直接促使教會學校的改革。金陵女大為改變中國政府對于學校異化學生思想的看法,開始在校內大規(guī)模增設正式和非正式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或組織。[5]譬如國慶紀念日、五四青年紀念活動、總理紀念周、愛國禮拜、愛國團、抗日救國會、國民精神總動員會等。在金陵女大,國慶紀念日是非常隆重的活動。據??涊d,在國慶來臨之際學校會進行精心布置,先是在早上組織禱告會,緊接著進行隆重的升旗儀式并齊唱國歌,會后向國旗致敬、鳴禮炮。同學們歡聲笑語難掩內心的喜悅之情。夜間還會有愛國演講會、提燈會等。[6]在五四青年節(jié),金陵女大的厚生團通常會組織紀念活動,其目的在于使學生繼承并發(fā)揚五四愛國精神。如校刊中記載的1942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學校邀請到郝映青、陳中凡等名人演講,介紹、宣揚了五四運動的發(fā)生經過、學生的愛國義舉以及五四精神等。[7]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金陵女大的總理紀念周和愛國禮拜活動,每周的周一和周五分別為總理紀念周和愛國禮拜。在總理紀念周,學校要求學生在紀念典禮上唱三民主義歌曲、背誦總理遺囑,并向總理遺像致敬禮。除按慣例進行以上儀式外,屆時學校還會邀請業(yè)界名人做演講報告,其演講內容也多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學校的愛國禮拜活動每隔兩周舉行一次,主要內容有愛國演講、掛國旗、唱國歌、對國旗敬禮等。[8]
除此之外,金陵女大還根據戰(zhàn)爭的需要成立專門的愛國組織,如愛國團、抗日救國會、國民精神總動員會等。如在天津大沽事件爆發(fā)之際,金陵女大就根據戰(zhàn)時需要組織成立愛國團,下設國貨調查部、平民教育部、制國旗部、管理閱報部。[9]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為支援抗戰(zhàn)組織又成立了抗日救國會,下設總務、宣傳、演講、研究、調查、訓練部[10],或開展募捐、上街游行、宣傳抗日,或組織歌詠隊大唱進步歌曲,或邀請愛國名人進校演講,或出版宣傳抗戰(zhàn)小報,或組織學生抵制日貨、提倡國貨救國等。為響應民國政府的號召,學校還在校內設立了國民精神總動員會,鼓勵學生唱國歌、國旗歌、精神總動員歌等歌曲。[11]總之,金陵女大開辦的愛國主義活動內容豐富、類型多種多樣,既注重愛國主義的切身實踐,又重視學生愛國情感的陶冶。這些活動對于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忱、形成學生的愛國主義品質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金陵女大通過鼓勵學生參與愛國團體活動或運動,培養(yǎng)出大量優(yōu)秀人才,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深受金陵精神熏陶的學生是金陵女大愛國主義教育的產物。在學習中,她們抱定教育救國的理想宗旨,堅持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學習,通過學習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生活中,她們堅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勿徒為安樂一身之人,而求安樂一家之人。勿徒為安樂一家之人,更應求安樂全國全界之人”[12]。當國難來臨之際,她們又肩負起身上的責任與使命,像中國男兒一樣報名參軍,奔赴前線,抗戰(zhàn)救災,甘愿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如此的勇氣和擔當實在讓人欽佩。
基督教信仰中蘊含著博愛與普世精神,這種價值信仰體現在學校的教育理念中,則表現為倡導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的“厚生”理念和公民教育。這里的“厚生”一詞來源于《圣經·約翰福音》,本意為“我來了,是為了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豐滿”,包含服務他人與社會兩部分內容,但這并不意味著忽視個人價值,而是通過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從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豐滿。換言之,服務他人與社會是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是一種先人后己的奉獻精神。公民教育是吳貽芳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重視培養(yǎng)學生“整潔、善良、無所不知、優(yōu)雅、禮貌、服從傳統(tǒng)、尊重公眾輿論”的基本美德[13]。這些美德也是當代德育教育中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國社會公民應當具備的重要品質,所以從更廣泛意義上講這種思想也可以看作是現當代的社會公德教育。
金陵女大主張實用主義的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一方面通過課程學習的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關心百姓疾苦、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另一方面著眼于社會實踐將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德教育落到實處。首先,金陵女大結合當地社會的實際情況開辦專業(yè)課程,社會學系、家政系和醫(yī)護系是金陵女大的特色專業(yè),其授課內容都偏重于鄉(xiāng)村實踐和社會服務,不僅要求下鄉(xiāng)實踐而且還要根據社會實踐情況撰寫報告。為了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技能,金陵女大還在適合開展社會服務的鄉(xiāng)村設立服務處,如人壽縣鄉(xiāng)村服務處、淳化鎮(zhèn)鄉(xiāng)村服務處,社會學系還與家政系合作開展兒童福利工作,設立兒童行為指導所、兒童福利實驗所等,并定期組織學生在寒暑假或課余時間去實習或服務。以??杏涊d的淳化鎮(zhèn)鄉(xiāng)村服務處和兒童福利實驗所為例:淳化鎮(zhèn)鄉(xiāng)村服務處工作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救濟工作,主要負責鄉(xiāng)村兒童營養(yǎng)、為貧困村民分發(fā)衣物;另一類是教育工作,開辦托兒所教育兒童生活方面的常識,并定期召集鄉(xiāng)村父母討論會討論兒童衣物、營養(yǎng)及衛(wèi)生健康等問題。[14]兒童福利實驗所主要關注的對象是兒童,它既有負責兒童讀寫算數及生活常識訓練的兒童團工作,又有關注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個案工作,除此之外還有社會救濟等。[15]
其次,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金陵女大的學生自治會(抗戰(zhàn)時期改稱為厚生團)和女青年會是專門負責社會服務活動的兩個重要組織,它們組織開展了學校大部分的社會服務活動。據??涊d,學生自治會的執(zhí)行委員會下設總務部、進德部、益智部、健體部、利群部,其中“進德部擔任學校一切的社會服務活動,經常性工作主要有救護慰勞、主日學、早禱、工人夜校、貧兒工講團等”[16]。兒童主日學通常在每周的星期日上午舉行,由金陵女大學生教以附近貧困兒童基本的常識;救護隊除遇緊急情況出救護外,平時做一些準備材料和救護實習的工作;慰勞組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對壯丁及出征軍人的家屬給予慰勞,或者拜訪貧苦家庭;工人夜校除對工人進行識字教育外,還教授手工及生產知識幫助他們解決生計問題。[17]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金陵女大的獻金捐款活動,也是由進德部組織。據??涊d,在每月一號的國民月會上,學校向全體師生公布一個月以來節(jié)約獻金的數目及其用途,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獻金捐款實現社會救濟并培養(yǎng)學生的服務和奉獻精神。以金陵女大1930年4月1日的國民月會為例,學校將本月節(jié)約的獻金480.05元全部用來賑濟上海及南京的貧民。[18]除此之外,每逢國慶節(jié)、圣誕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學校也會組織獻金活動,獻金也大多數用作賑災救濟或社會服務。
女青年會在金陵女子大學成立的第二年就已經成立,起初主要負責與基督教有關的活動,但隨著金陵女大的世俗化和去宗教化,女青年會與社會服務的關系更加密切。女青年會組織成立培幼小學為附近失學兒童提供教育,學校不僅收費低廉甚至對于特別貧困的學生還會免收學費,校內大部分運營經費也由教師和學生籌集,教師并無薪酬可拿。[19]組織成立樂群社幫助解決中國社會存在的愚貧弱私問題,??小稑啡荷缑駠?4年秋季工作》一文指出,樂群社為實現生計教育設置磨花生組織、縫紉班,教授婦女生產知識以解決生計問題,還組織生產比賽,并對成績優(yōu)異者給予獎勵;為實現文藝教育開唱歌識字班、組織戲劇公演、組織航空演習等;為實現公民教育由教導員講授公民道德知識;為實現衛(wèi)生教育開展足球比賽、衛(wèi)生演講、衛(wèi)生檢查、生物模型展覽會、衛(wèi)生短劇表演等活動。[20]除以上活動外,女青年會還在鄉(xiāng)村開辦鄰里服務、為失學孩童設立學徒介紹工作所、籌集經費為婦女兒童建立浴室等。
金陵女大的人道主義和社會公德教育伴隨著“厚生”理念像春雨一般滋潤著金陵兒女的心,在“厚生”理念的熏陶下,在社會服務的實踐中,金陵女大學生養(yǎng)成了樂于助人、犧牲奉獻的優(yōu)良品質。首先,從學生畢業(yè)情況來看,金陵女大學生畢業(yè)最多的是與社會服務相聯系的社會學系,然后是生物、化學、歷史、家政、體育、音樂系等。[21]其次,就金陵女大學生的就職情況而言,據學校1947年??y(tǒng)計的32年來畢業(yè)生有關數據,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占34.4%,社會服務和家庭服務者32.9%,醫(yī)師護士4.7%,繼續(xù)深造與從事研究工作者9.7%,宗教工作者1.6%,其他工作者16.7%。[22]從事社會和家政服務行業(yè)的人數僅次于教育占據第二位,這顯然與學生接受學校倡導的為他人及社會服務的“厚生”理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金陵女大“厚生”的教育理念在學生內心深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為流淌血液中的一部分,即使學生畢業(yè)離校多年后也不忘母校教誨并始終踐行。1932年的畢業(yè)生陳小真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她畢業(yè)后一直在孤兒院擔任主管工作,負責照料250名男孩及女童,即使條件清苦依然堅持留下來為這些孤兒服務。[23]206
民國時期非常注重群的教育,并將群育列入國民教育方針與德智體美并列。關于群育的概念,有辭書將其定義為:“學校中養(yǎng)成學生互助合作精神之教育也。實施方法在借各種實際的團體生活,其使分子互相刺激,互相模仿,使各人既皆有活動之機會以盡量發(fā)展其才能,同時又有尊重他人人格而保持適當之協(xié)和精神。”[24]金陵女大積極貫徹民國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群美五育和諧發(fā)展作為教育理念[25]。學校之所以重視群育教育,原因就在于:首先,金陵女大以培養(yǎng)女界領袖為辦學宗旨,意味著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組織協(xié)調、團結合作及領導能力,這就離不開群的教育。其次,學校將參與團體活動視為維護女性權利的重要手段。??锌d的《利用已得權利》一文指出:“婦女維護已有權利的方法在于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學校遇到各種團體活動,有權參與者,即不放棄。”[26]所以,金陵女大在提倡德、智、體發(fā)展的同時,也格外注重對學生進行群的教育,通過開設豐富多樣的學?;顒雍蜕鐣嵺`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觀念、互助精神、領導力和組織力。其實群育與當今德育中的集體主義教育相通,但金陵女大的集體主義教育更注重姐妹親情的聯系,通過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校友與學校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金陵女大這個大集體塑造成大家庭。
金陵女大的集體主義活動種類之豐富、形式之多樣是同類教會大學所不能比,但凡學校組織的活動大多數是以集體的形式開展。根據金陵女大??杏涊d的活動,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以下類型:一是慶祝活動,如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春節(jié)、畢業(yè)典禮、學校周年紀念等;二是文娛活動,如讀書會、名人演講、論文演講比賽、話劇表演、舞蹈表演、歌詠團音樂會等;三是交誼活動,如迎新會、交誼會、同樂會、游藝會、聚會、周末晚會等;四是體育競賽活動,如校運動會、籃球比賽、體操比賽等。這些活動只有少部分由學校組織,大部分是由學生自己計劃籌備且自愿參與的,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團結合作及應變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與學生自發(fā)組織的活動不同,新生周和姐妹班是金陵女大制度化和常規(guī)化的活動。新生訓練活動其實在民國時期的學校并不常見,它要求新生在開始正式學習前必須完成一周的訓練日程,據??涊d,日程內容包括“教職員歡迎會、新生會、講述新生訓練的意義、學習校歌、教導處報告、訓導處報告、校長處報告、厚生團報告、茶話會等”[27],此項活動的目的在于增強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及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情感聯系,幫助新生在短時間內快速熟悉并融入金陵女大這個集體。姐妹班是金陵女大的一項特色,在每年開學典禮上高年級的姐姐通常會持有自己抽簽得到的名字認領各自的妹妹,并安排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的同學組成姐妹班[28],這也是為何金陵女大學生之間能夠形成濃厚的姐妹親情,即使在畢業(yè)的十年、二十年之后依然保持不變的原因所在。
“每個人都應該把群體看作一個整體,意識到自己與群體的關系,并且愿意為了集體利益與他人合作”,金陵女大這種團結合作精神不僅體現在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還體現在校友和學校之間。[29]金陵女大學生在學習上互幫互助,在生活中更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她們雖然不是姐妹卻勝似姐妹。不僅金陵女大學生之間的情誼如此,師生之間、校友和學校之間也保持著溫馨且親密的聯系。學校認為作為學生顧問的老師尤其是導師應當與學生相互聯絡,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歡迎會、交誼會和游宴會是促進金陵女大師生交流的重要活動,每當有新生或者新教職員到來時學校就會組織歡迎會,全體教職員和學生將自己的姓名貼于背面以便彼此之間相互認識,平時還有師生交誼會和游宴會。[30]就校友與學校的關系來看,金陵女大比其他教會大學更加重視校友間的凝聚力,即使學生畢業(yè)離校也仍將她們視為大家庭中的一員。學校不僅專門設置校友信箱,還在??性O置校友專欄或??瘜L栍涗涥P于校友和畢業(yè)生的消息。金陵女大的校長兼校友吳貽芳在金陵女大成立十周年之際來信講述了自己在密執(zhí)安大學的學習情況。[31]不僅如此,學校為了避免因個人信息變更而導致學生與母校失去聯系,還將校友或畢業(yè)生的通訊訊息及變更情況刊登在校刊上。[32]除此之外,學校還組織成立各地校友會,如上海同學會、南京同學會、蘇州同學會、北平同學會、天津同學會、蘭州同學會等加強校友與母校的聯系。
金陵女大雖然是一所私立教會大學,但它并不抵制科學教育,而是認為科學教育與宗教神學之間可以相互促進,正如他們所言:“自然科學對了解神的統(tǒng)一性和啟示有莫大的幫助?!盵23]95更進一步講,他們認為基督教教育與科學教育并不沖突,相反科學教育能夠使人們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和接納宗教,這是金陵女大進行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金陵女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女界領袖”,吳貽芳在1928年就職演講上提出,學?!伴_辦的目的是應光復實勢的需要,造就女界領袖,為社會所用”[3]59。所謂女界領袖,即一批“具有充分的學術修養(yǎng)、專業(yè)技能,對婚姻有正確觀念”的新女性。[33]這意味著她們除了具備一定的學識外,還必須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指導。
學校對于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的實踐,主要體現在:一是設置近代科學課程。金陵女大按照英美大學的標準辦學并選用英美大學的教科書,而不是傳統(tǒng)的四書五經。在初創(chuàng)時期學校劃分文理兩科進行教學,文科又被稱為哲學組,以學習哲學、英國歷史為主;理科又被稱為科學組,以學習化學、數理為主。[34]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及對科學教育的重視,金陵女大課程設置的科學化特征更加明顯,1925年學校實施了主輔修制度,文科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社會學、音樂、體育等;理科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天文學、生物學、地理、家政、醫(yī)預科和護預科等。這些課程都屬于近代科學課程,其中社會學、家政、醫(yī)護、體育等還是金陵女大的“金牌專業(yè)”。另外,金陵女大為了改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tǒng)女性婚戀觀,創(chuàng)造性地開設了人生教育課程婚姻學,這對于當代大學而言也是非常具有進步意義的。據??涊d,金陵女子在華西壩時,與華大、齊大還有金大合開婚姻學課程,“講授婚姻之意義、兩性之友誼等問題”[35]。通過這些科學課程的學習,不但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開闊了視野,更重要的是使女性擺脫了封建傳統(tǒng)落后的思想,對世界和人生都有了更為客觀的認識。
二是開展退休會進行人生教育和社會教育。據??涊d,由于大學四年級學生即將畢業(yè)進入社會,意味著她們將面臨職業(yè)選擇、家庭和婚姻、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挑戰(zhàn),為了讓學生能夠為走向社會做好充分準備并對以后的人生生活有一定的規(guī)劃,在學生即將邁入大學四年級的秋季舉行退休會和退休儀式。金陵女大開辦退休會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回顧過去三年學習生活的基礎上謀劃未來,做好現在與未來生活的銜接,使過去、現在和未來不至于脫節(jié)。通常退休活動的主要流程是老師先做主題報告或演講,然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討論,內容涉及婚姻、家庭、職業(yè)、理想和規(guī)劃等人生現實問題。例如,1949級舉行的退休會就以“生活的召喚”為主題,開展了《回到農村去》《如何建立美滿家庭》《怎樣兼顧家庭與職業(yè)》《如何選擇職業(yè)》等演講,學生對畢業(yè)后的職業(yè)選擇、工作態(tài)度、家庭美滿以及婆媳關系、夫婦感情、家庭經濟及孩子的教養(yǎng)等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36]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與生活,金陵女大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姻觀的變化。作為“新時代”女性,出于對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抑或是對傳統(tǒng)婚戀觀的反抗,金陵女大的學生大多選擇了獨身,打破了“三從四德、賢妻良母”的封建傳統(tǒng)女性形象。據1925年校刊刊載的畢業(yè)生一覽表,在金陵女大68名畢業(yè)生中只有10人結婚,結婚率不到15%。[37]在1919-1927年畢業(yè)的105人中,已結婚的僅占16%。[38]在這些數字變化的背后其實反映的是金陵女大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變化。
金陵女大德育從實踐入手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體體驗,多元并舉共同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為解決現代大學德育建設中學生主體性及個性發(fā)展不足、培養(yǎng)目標和方法單一、實踐活動過于形式化等問題提供了思路。
首先,加強德育中的信仰教育。信仰教育與知識和技能教育不同,它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人類的道德活動是以信仰為前提的,道德信仰教育以信仰為內在要求,體現了人們對道德理想的終極追求。新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要提高德育的時效性,加強德育中的信仰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通過德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堅定道德理想信念。
其次,德育內容要注重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堅持以學生生活為根本來源。因為“生活是道德存在的依據,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態(tài)”[39],它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教育。任何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道德教育都必將是枯燥的、乏味的,也很難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只有那些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當代大學可以充分利用學生住校的優(yōu)勢,在日常生活中注入道德教育,塑造道德教育的“活教育”或“活課程”,讓德育回歸學生生活。
再次,注重道德教育的實踐形式。要從實踐入手,通過課程學習、校園活動以及社會實踐的多種形式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凸顯學生的個人價值,使學生從切身的道德體驗中獲得價值認同,從而使自身道德品質得到提升。另外,還要注意實踐過程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內化和甚微之處的陶冶,強調以情載德、以情化育。它不同于枯燥的道德課程講授或教育者生硬的道德灌輸,而是通過談話交流、以身示范、價值引導、環(huán)境熏陶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此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種教育方式才是最適合德育的,因為德育是一種品德教育而不是傳授性的知識教育。
總之,當今之德育無論是從目標、內容還是方式上,已與金陵女大時期迥然不同,但是德育活動的精髓仍有著內在的共通之處,德育仍然是育人的核心,因此金陵女大德育的方式方法不但不會過時,還會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