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嘉惠
摘 要:在初中語文學習中,通過“少教多學”來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一條捷徑。要走好這條捷徑,離不開兩個字:一是“逗”,二是“引”。
關鍵詞:逗 引 風格美 技巧美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37
關于學習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學以致用”就是最好的概括。而在實踐中,“少教多學”就是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最高效手段。在這一過程中,我把我的策略與方法落在了兩個字上:一是“逗”,二是“引”。
一、逗:逗學生,逗出他們的興趣
逗的過程就是讓學生了解語文、喜歡語文、自主去學習語文的過程。從我們承擔的小課題《培養(yǎng)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的研究》說起,這個小課題的著眼點就是“激發(fā)興趣,少教多學”。我研究的板塊是:“巧借成語故事,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博大精深?!本唧w實施是:每天早讀,都會安排一個學生或借用PPT或借用黑板,給大家講一個文言文成語故事。這個同學必須事先做足功課,包括:1.對成語的全面了解。2.字句翻譯的落實。3.結(jié)合學過的古文言文知識歸納本故事中相關的知識點,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現(xiàn)象”“特殊句式”等。4.成語給我們的啟示或推薦的理由,等等。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靠著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哪怕前期是被迫的),擴大了視野,積累到了大量的知識,嘗到了用課內(nèi)知識解決課外閱讀的快樂;另外,滿足了展現(xiàn)自我的心理,也讓他們小小地過了一把教師癮。這樣,有期待的早讀絕對是有收獲的。一年的成語故事講解,讓學生對文言文有了濃厚的興趣,也讓班級出現(xiàn)了不少文人雅士,這是他們在深受文言文熏陶之下寫的一段文字:
山中看雪
雪霽天晴,空寂寥落。
道旁美景,盡收眼底。山巖緊逼,搖搖欲頹。日隱于巖后而呼之欲出,余光熹微,囊傾山坡,點染冬樹,盡釋于焉。遙聞深林,琴音渺渺,疑神細聽,水滑石過,泠泠作響,由遠而近,若即若離。水恍惚于冰下,冰翩然若綢紗。及近處,幾行水擊由石起,穿于冰上,如美人垂淚。水何悲?嘆難返乎!溪畔草綠雪瑩,相浸相染。近之,草莖雪水交融,暈青沆碭,甚奇。山坡老根密陳,集綜盤旋,一席之地而有百余,山岳茫茫,不可計矣。朝暉濺躍于其間,枯藤輝煌于轉(zhuǎn)瞬。美景應對酒,對酒當放歌,放歌須大醉。然此醉留與山野癡人,余幸未甚,方不得焉。
三界俱寂,惟余獨享萬山,恣肆風流。
當然逗也得適時而生,自然巧妙。比如在學《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時,分析到了“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時,我順便說道:你看語文學得好就是好,想讓人幫自己,還不明說,只說自己想釣魚卻沒魚竿。結(jié)果學生就說:就是,這么說話多有意思呀!后來講到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時,不等我說,學生就笑著說:你看語文學得好就是好,借著別人就把自己想說的話說了。
另外,這種逗也不只是在課堂上,隨時隨地均可發(fā)生。生活無處不語文,當你有意無意地把語文滲透在生活中時,學生就不得不生活在語文中了!浸潤到家,熏陶到位,孩子們對語文的興趣也就日趨濃厚。
逗,落實在了“學”的興趣上;引,則要更好地落實在“用”的興致上。
二、引:引學生,引出他們的興致
興致,就是興趣所達到的地方。語文的綜合能力體現(xiàn)在寫作上,故應把引導學生學習為文之道作為重點,因為興致所在是必得要動手創(chuàng)作一番才會有讓人覺著酣暢淋漓感覺的。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體會語文的味道,讓他們在玩味中,情不自禁地有了創(chuàng)作的愿望,并能夠真正拿起筆來,去關注生活,暢寫生活。
筆者從以下方面談談平時課堂引導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
1.嗅出清香,感受不同語言的風格美
“吹面不寒楊柳風”,朱自清以引用詩詞來對春風進行描寫,接下來擷取了一個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盡了春風的神情氣韻。作家不同,風格不同,當然其文特色也就不相同。朱自清善用工筆細描寫意蘊,汪曾祺愛用淡筆點染抒濃情,冰心喜用婉筆潤色寫柔情,而魯迅先生卻在剛健遒勁之中顯現(xiàn)深厚的哲思。在品讀中刻意去引導學生全方位感受,學生自會像小狗找骨頭、小貓尋小魚,跑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去。去接受這種語言風格,去學習模仿這種語言運用。這是同學在學習張曉風的《行道樹》后寫的一篇隨筆。
狗尾草
一片一片的狗尾草,欣欣向榮地爛漫在田野間。
狗尾草,有最純樸的綠色,綠得泛黃泛白。每一個鄉(xiāng)村,若沒有它們,便不叫鄉(xiāng)村。它們將自己變得很像谷物,以此來贏得生存的權(quán)利。
狗尾草,是最無憂的野草。它們被罵,被踐踏,被火燒,承受一切生命的痛苦。但它們根本不怕。它們只是單純地生長,狠狠地向上鉆,直到郁郁蔥蔥。只要有一刻不死,它們便努力地生活一刻??旎钪豢词浪籽酃?。
我們摘狗尾草,用它做各種各樣的游戲。它仍面無表情,因為它們知道,生做狗尾草就得有這樣的命。活下來的,仍緊閉嘴巴不抱怨,去生長,默默無聞地在春去冬來中尋找永生。
狗尾草,活得有點卑微,有點悲壯,也有許許多多物競天擇的無奈。
隨你怎么議論去。狗尾草,依舊在一片片土地上彌漫開去。
2.嚼出老辣,感受不同的寫作技巧美
老辣的意思是老練而又有鋒芒畢露。張謙宜在《繭齋談詩》中說:“詩要老辣,如美酒好醋,于本味嚴烈而有余力。然苦者自苦,酸者自酸,不相假借處,各有本等?!痹娛沁@樣,文章亦然。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張岱寫道:“湖中人鳥聲俱絕。”雖沒有具體描寫雪景,卻寫出了西湖之上雪之大、之盛。這得益一個“絕”字。作者在描寫時,另辟蹊徑,不同常人,他是從聽覺的角度來寫雪,一個“絕”字,既讓人們看到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景象,又傳達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寒意。這種高精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描繪出西湖大雪的特色,巧妙有趣,讓人回味無窮。
3.咂出興致,感受自我創(chuàng)作的快樂
窮其味而后快。當學生讀一篇文章,能隨著作者的情感去樂而樂、憂而憂時,能隨著作者的思想去張揚奔騰時,能有一種“要化這種語言為我所用”的沖動時,他也就咂出語文學習和寫作的興致來了。這時無論是賞析評點、即興仿寫,還是隨筆拓展,自然就有了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以及駕馭語言的能力了。下面這篇文章是學完《俗世奇人》后,借著興致給班里的奇人用馮氏風格寫出的漫畫式文章。
嗝王衷
據(jù)說在江湖上流傳一種“以嗝致人”的功夫,此功夫一針見血,見者皆斃。因是獨家絕技,且傳男不傳女,遂失傳已久??晒Ψ蚓褪枪Ψ?,總會有人暗中秉承,這不,在高手云集的D1班,就出了一名嗝王——衷辰越。
“嗝——”長達十七秒的!秒殺了方圓百里不知多少高手。不禁想嘆:此嗝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斎?,拜倒在嗝王腳下皆面露癡呆之狀的人,早已是堆積如山,但嗝王每每見此情景,總是聳聳肩輕聲道:“天賦,天賦,沒有辦法?!?/p>
每當嗝王御膳完畢,尤其是喝過酸奶飲料之后,那場面更是震撼山河,血腥恐怖。
一次,不知哪家的黃毛丫頭得罪了嗝王,嗝王暴跳如雷,張牙舞爪欲要討個說法,可那丫頭愣是不給情面,只見嗝王小白臉一擰,眼睛瞬間拉成兩道黑線,腰一挺,“嗝——”其聲愈來愈高、愈來愈亮、愈來愈重。一時間眾人還未反應過來,又是一聲起:“嗝——”,若說前一聲像公雞叫鳴,那這后一聲就更像母雞下蛋。有人鼓掌叫好,有人已做嘔吐之狀;“體弱”者已被這殺人不見血的雷嗝致命;更有人附和著嗝王開始打嗝?!?嗝——”又是一聲,這一聲比前一聲更長更猛,剛才班門弄斧的那些人,立馬刷紅了臉,捂住了嘴止步不前,他們只能甘拜下風?!班谩眲x那間,又一聲,這一聲更奇了,任由嗝王變換著調(diào)調(diào),忽高忽低,忽長忽短,仔細一聽,居然在用嗝音唱歌啊!圍觀者越來越多,嗝王愈加眉飛色舞繼續(xù)打嗝。幾分鐘過后,有人大喊:“七十二個,嗝王又破紀錄了。”嗝王眼神睥睨、面帶不屑地笑笑,道:“剛才那個黃毛丫頭呢?”
又是一陣笑聲,猛不丁的,又來一聲響嗝。
時至今日,此功夫在嗝王的帶領下,已慢慢回歸社會,步入正軌,成為D1班的一種風氣,一種文化,更是流傳的一段佳話。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或方法,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與個人的性情、修為、學生的群體特點等諸多因素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喜歡創(chuàng)造更多的快樂,讓孩子們也多一些創(chuàng)造的機會,多一點值得將來回味的東西。讓他們永遠認識到:語文,可以讓自己更優(yōu)秀;語文,可以讓自己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