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結合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學校的特點,對“品讀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學校德育品質提升進行路徑架構,即從項目化德育:基于“靈峰古文化”豐富“品讀鄉(xiāng)村”德育實踐;特色化課程:開發(fā)“茶禮特色課程”豐盈“品讀鄉(xiāng)村”教育內涵;創(chuàng)新性評價:形成量身定制的“品讀鄉(xiāng)村”多元化評價方式三大板塊實施。通過實踐,促進學校靈峰古文化項目德育的實施和“茶禮”拓展性課程的初步形成;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和個性特長的發(fā)揮;初步建構學校育人模式和評價機制的形成;促進學校禮儀文化的形成和美麗校園的創(chuàng)建。
[關鍵詞] 小規(guī)模;學校;德育品質;提升;實踐
一、問題提出
教育現(xiàn)代化背景下,需要建設具有時代烙印的現(xiàn)代化鄉(xiāng)村學校。我校以傳統(tǒng)文化、愛國情懷為核心融入“靈峰古文化”德育項目、“安頂云霧茶”拓展課程,對建設具有時代烙印的鄉(xiāng)村學校有重要的意義。
小規(guī)模學校背景下學校德育品質提升的路徑如何實踐?我校作為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學校,在德育探索中開展了以“靈峰古文化”為載體的學生德育類活動(走訪、誦讀等),讓農村孩子具有鄉(xiāng)土情懷,銘記鄉(xiāng)愁,在教育現(xiàn)代化氣息下,擁有時代德育特征。
二、路徑架構
小規(guī)模學校主要指鄉(xiāng)鎮(zhèn)及以下學校,主要分布在農村。我校作為典型的小規(guī)模學校,其德育品質的提升主要通過設計和實施“靈峰古文化”德育項目、開發(fā)實踐“茶禮”拓展性課程、實施學生多元評價三方面展開,促進傳統(tǒng)文化在思想領域的滲透。具體如圖所示:
三、“品讀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學校德育品質提升的實踐
(一)項目化德育:基于“靈峰古文化”,豐富“品讀鄉(xiāng)村”德育實踐
“靈峰古文化”德育項目化通過走訪、問卷調查等方法展開,主要內容如下:
1.聽聞識見·讀中品味·寫文悟心——研學識韻抒情懷
通過聆聽、閱讀、講述、繪畫、教唱等方式,讓學生在項目活動中感受靈峰先生的愛國情懷。聽聞識見——筆者邀請對本鎮(zhèn)地方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富陽地方文化人蔣老師給學生講述靈峰先生的故事,讓孩子們對靈峰先生有初步的認識。讀中品味——學生通過對靈峰先生的作品,如《人道大義錄》《大學衍義講授》等以及他的愛國奏議和詩詞作品的交流,加深對靈峰先生的了解。寫文悟心——組織學生書寫對先生的感受,讓孩子們朗讀自己的作品。
2.參觀故居·探尋精舍——探究體驗促理解
通過參觀、采訪、體驗、演繹等方式,實現(xiàn)個體談話、實踐探討、表述理解的目的。參觀故居——孩子們通過資料搜集和參觀,思考為什么靈峰先生的故居又稱為“朝北臺門”,繼而明白靈峰先生雖然辭官回家,卻把自己家的大門朝向北方,是心系著北京,念念不忘報效國家。探尋精舍——讓孩子們通過校本教材和影視等,搜集靈峰精舍資料,知識學習從課堂延伸至課外。
3.分析探討·感悟創(chuàng)作——領悟建構塑情操
通過描述、對話、評價、建構等方式來領悟靈峰精神。分析探討——學生從提出問題、整理分析資料到實地探究,充實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感悟創(chuàng)作——引導學生嘗試為靈峰先生寫傳記,內容涉及人物生平簡介、愛國事跡、歷史地位等,讓孩子們把對先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藝術表演·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提素質
通過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綜合服務等活動,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藝術表演——組織班級學生、社團孩子開展“誦讀靈峰詩”開學禮等活動,讓孩子們穿上漢服,演繹愛國人士的情懷。志愿服務——組織孩子在靈峰先生紀念館所屬地自然村文化大禮堂當小小講解員,為大家講解靈峰先生的故事。
(二)特色化課程:開發(fā)“茶禮”特色課程,豐盈“品讀鄉(xiāng)村”教育內涵
學校充分利用本鎮(zhèn)安頂云霧茶資源,制定出具有學校特色的“茶禮”拓展性課程,主要如下:
1.故事演講·小報編制——茶史知識知底蘊
茶史知識包括茶葉起源、發(fā)展等,通過故事演講、小報編制等普及知識。故事講演——主要流程是選擇故事主題、展開故事演講。內容如“安頂云霧茶與歷史典故”“里山名茶的傳承與發(fā)展”等,讓孩子們了解茶是本鎮(zhèn)地域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小報編制——主要是明確編排設計要求、設計版面(報頭、題花、插圖、色彩等的指導)、編撰小報等,充盈教室文化。
2.技藝體驗·茶食制作——茶事技能增技藝
茶事的內容有很多,其中包含一系列茶葉種植等技術。技藝體驗——通過聆聽講解、觀摩采摘茶葉,讓學生感受“小小炒茶師”的角色及傳承炒茶的技能技巧。茶食制作——通過地方文化云霧茶制作的美食和茶飲料的配制,從確定研究主題、組成小組、開展研究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學。
3.參觀茶室·生活設計——茶具鑒賞繪生活
茶具的鑒賞教學主要讓學生理解茶具的歷史文化,觀摩茶文化室中的陳列茶具,收集、設計和描繪茶具器皿等。參觀茶室——由教師或者茶文化講解員講解,指導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質疑問難,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學生撰寫書面報告。生活設計——教師將美術課與綜合實踐整合后進行教學,從繪畫設計的角度與學生一起探討茶壺的設計。如從對壺的認識到收集壺的資料,再到了解名家筆下的壺,最后學生大膽作畫,使學生的內心認知不斷深化。
4.示范欣賞·行茶知禮——茶藝習得行禮儀
學生茶藝的學習主要是對學生茶藝的示范、指導,讓學生在茶藝的習得中感悟茶禮。示范欣賞——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和現(xiàn)場示范,如溫杯、鳳凰三點頭等表演,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組織茶藝社團學生為大家表演茶藝,示范點撥。行茶知禮——通過校本課程“靈峰茶韻”和老師的示范指導,教學生泡茶、敬茶接茶、續(xù)茶、喝茶的規(guī)范動作,讓學生明白,待客敬茶遵循的就是一個“禮”字。
(三)創(chuàng)新性評價:形成量身定制的“品讀鄉(xiāng)村”的多元化評價方式
鄉(xiāng)村小學班級人數(shù)少,主要突出評價促進發(fā)展的功能,運用多種方式綜合評價學生。
1.級別評價·過程評價——評價標準立多項
以分級別和過程相結合,多項評價學生的發(fā)展。級別評價——主要通過級別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兩方面展開,如“谷雨禮茶”主題活動,通過班級初賽、全校比賽評出班級和校級的“小小靈峰茶藝師”。過程評價——貫穿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采用過程記錄、表格記錄等方式進行。如此,有利于學生在過程中了解知識,理解知識,修正和提升自己。
2.自我評價·他人評價——評價主體呈多元
學校對評價的學生采用了多元評價的形式,有自我評價、生生互評以及家長、社會的參與評價。自我評價——學生通過表格、符號、心得感悟等方式進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主要通過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兩種方式,生生互評采取如1+1(一對一)、1+2(一位同學帶領兩位同學)、1+x(一位同學對小組內其他同學)等形式。教師評價主要采取評價和輔導雙重結合,做到內容思想點撥、分層輔導學生。
3.作業(yè)點評·活動分評——評價內容顯多樣
從各個方面來評價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作業(yè)點評——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作業(yè)采用等級評價和語言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如教師用大拇指、笑臉等對低年級學生實施賞識性評價。活動分評——其基本過程是學習材料、組織活動、觀察分析、目標導向。如采茶教學設計中,教師示范正確的采摘方式,學生嘗試,教師指導修正,學生正式采摘?;顒咏Y束,學生分組就本次活動的態(tài)度、情感和實踐能力進行互評,教師進行點評。
4.展示評價·檢測評價——評價隱喻價值觀
在評價中隱含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導向。展示性評價——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書面和非書面的全部成果為評價內容,要求教師在批改時有描述性、鼓勵性的語言。檢測性評價——分為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一學期知識的評價。如一節(jié)課結束后,學生和小組同學打☆;學期結束,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進行檢測評價,如“靈峰小先生”“小小茶藝師”的項目性評比。
四、實踐成效
(一)促進德育項目的實施和茶文化拓展性課程的初步形成
學校通過“靈峰古文化”分解為各個德育項目的實施,形成了德育項目螺旋遞進的方式,從聆聽、閱讀、講述、繪畫、教唱、走訪、采訪、體驗等環(huán)節(jié)來落實,也拓展了與語文、美術、音樂各科的互動。同時,通過學生知茶史、習茶藝、行茶禮等大型活動和社團培訓活動,讓學生深入理解課程的內涵,促進學校茶禮文化的發(fā)展。學生茶藝拓展課程在全國小班化教學研討活動和長江三角洲新勞動教育會議中進行了展示。
(二)促進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和個性特長的發(fā)揮
通過實踐,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得到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亦有所提升,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個性特長。調查問卷顯示,學生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養(yǎng)成了良好的待人品行。同時,實踐也有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fā)揮:一是音舞類學生參與大型區(qū)級比賽并獲獎;二是體現(xiàn)了各科融合的智慧結晶,如學校在青少年DI競賽中滲透了茶禮知識,獲得全國青少年DI競賽一等獎;三是促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
(三)初步建構學校育人模式和評價機制
學校通過公開課、研討課、示范課等形式,加強對“靈峰古文化”和“茶禮”課堂教學的研究,制定出具有學校特色的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校本教材,構建了以“茶史、茶事、茶具、茶藝”等內容為一體,“需求導向”為目標的茶禮育人課程體系。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采用采訪、調查、演講、展演、作文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如“靈峰禮儀之星”的評選等,促進學校對學生多元化評價機制的形成。
(四)促進學校禮儀文化的形成和德育品質的提升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落實、社團活動的開展、班級活動的倡導,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茶的禮儀文化。通過敬茶禮等指導教學、學生體驗等,促使學生舉止行為的改變,提高文明素養(yǎng),促進學校禮儀文化的形成。同時,學校校園綠化帶、學校茶文化室、教學樓兩側樓梯等的布置,讓學生身處充滿禮儀文化的環(huán)境中。從環(huán)境到課程,從教學到德育滲透,促進了美麗校園的形成,更好地提升了學校德育品質。
鄭燕紅? ?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銀湖街道新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