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開朗
(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20)
人本理念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萌芽,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以人為本”理念很快被學者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并經(jīng)過長年的研究和積淀形成了豐厚的研究成果。新時代思政課課堂的教學,我們更要堅守“以人為本”的信念和初心。
“以人為本”通俗來講是把人放在中心,其目標在于發(fā)展人、培育人。展開來講,就是不僅要滿足人的自然需要,而且還要在切實保證其作為人的民主權利的基礎上,充分實現(xiàn)作為人的社會需要。[1]
在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中,了解學生對其改革創(chuàng)新的想法,關注其改革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需求,對這一理念的推動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一理念的推進有兩方面的優(yōu)勢:其一,促進高校思政課更好地被學生所理解。其二,對學生心理及其生理成熟方面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也是當代社會的現(xiàn)實所趨。在高校,教育對象是可塑性極強的群體,他們的“三觀”還在塑造中,我們應抓住機會,認真引導他們向著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大方向邁進。[2]
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以“立德樹人”為理念,而高校思政課是踐行“立德樹人”理念的主體;因此,思政課不僅要注重“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更要彰顯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但是,教學過程中主客體二分模式、加之信息技術的部分不當使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政課課堂教學缺乏“以人為本”。
主客體二分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哲學觀,在教學中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學生是教育附屬品。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被弱化,其導致“見物不見人”的教學狀態(tài)。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以人為本”的含義,學校的思政課堂才能不偏離正確的方向。當下,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主客體二分模式仍然是教學的主要模式。“單向灌輸”是主客體二分模式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它導致課堂枯燥乏味,不利于思政課發(fā)揮價值引導的作用;其危害是:第一,學生的主動性難以體現(xiàn)。教師只注重自我獨白,完成教學任務,未能達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無法真正貼近學生的內心,引起共鳴,很難實現(xiàn)深層次的價值引領。第二,忽視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廣大教師慣用同一要求去約束學生,忽視了學生作為獨特個體的差異性?!耙匀藶楸尽币蟾咝K颊n突破主客體二分模式,關照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第三,過于突出教師的主體作用。主客體二分模式往往突出主體的作用,而忽視另一主體的作用,使整個課堂缺乏生機,不利于“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落實。思政課必須轉換教育理念和話語方式,由“教師主導”向“以人為本”、從“知識獨白”向“知識對話”轉變。
思政課是高校教育環(huán)節(jié)的重要一環(huán),其發(fā)展、建設都備受矚目。高校在切實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和實踐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高校未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改落到實處,具體體現(xiàn)在形式上隨波逐流、內容上更機械等。[3]一方面,在信息化過程中,課堂更規(guī)范,但教學更機械,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情感表達。另一方面,信息化技術雖然打破了教學的時空限制,但課堂上的互動頻率也大打折扣。新時代思政課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教師的“教”要關注“以人為本”,學生的“學”更要關注“以人為本”。面對“技術過熱”問題,教師應多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學習思政課的方法。
教學觀念的改變,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也有利于“立德樹人”的落實?!耙匀藶楸尽钡慕逃砟钜蠼處熞小坝饲閼选薄9湃嗽疲骸敖?jīng)師易求,人師難求?!盵4]思政課教師要講清楚理論,也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思政課教師做的是傳播理論、傳達思想、塑造靈魂的工作,這要求思政課教育不僅重于“教”,更要重于“育”。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較為晦澀,教師教育觀念沒有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以書本為參照、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就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如何高效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重點是貼近其生活實際,滿足學生理論及興趣需求,難點是其解決學生的問題。[5]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教師教學觀念與方式的轉變,即從“教師主導”變成“雙主導”,充分肯定學生的價值。教師的教育觀念影響思政課實效性,“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能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
劉永學者提出“高校思政課教育內容應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現(xiàn)實生活、貼近時事政治”。據(jù)此,開展教學活動,應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以身邊的實例為素材。教學是實現(xiàn)高校思政課目標的主要形式,如果得當,將極大強化“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在思政領域的指導作用。而傳統(tǒng)教育內容偏重書本知識,材料更新慢,脫離學生的實際,缺乏新意,缺乏“以人為本”的編寫理念。因此,思政課在嚴格把質量關的同時,應適當添加趣味性,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本位出發(fā),尊重學生對教育內容的選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準學生的興趣點,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重大突破。
無論是傳統(tǒng)課堂的“主客體二分模式”,還是“網(wǎng)絡技術過熱”等,都可能造成課堂教學忽視主體、導向偏差等不良后果。相較于其他的學科,思政課教學的預期目的是從知識的授予到思想的升華,在當前形勢下,改革創(chuàng)新需要反思,變“單向灌輸”為“啟發(fā)教學”、從“教師獨白”到“師生對話”,用“以人為本”引領思政課程教學,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必由之路。
在高校中,大學生就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重視學生,才能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的“以人為本”。[6]高校思政課教學“以人為本”,就是讓“學生”參與思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耙匀藶楸尽睂Υ龠M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價值感有重要的作用。
傳統(tǒng)課堂常用的主客體二分模式已不適應當前教學的需要,這就促使我們用多項互動模式替換傳統(tǒng)的單向教學模式。[7]主體間性理論堅持多向互動,將教師和學生提升為主體,是對現(xiàn)行教學模式的全面革新。主體間性理論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以生活世界為內容基礎、以實踐交往為實現(xiàn)途徑、以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在“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指導下,我們應轉變教學方式,將思政課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起來,突出思政課的引導作用,發(fā)揮綜合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勢。此外,切勿用統(tǒng)一標準要求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新時代,我們更應多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發(fā)展。
當今,網(wǎng)上授課已成為高校教學的形式之一,在網(wǎng)絡大背景下,教育教學應綜合運用其有利方面,將其轉化為教學效能,更好地服務于師生。可以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與網(wǎng)絡資源結合,課堂素材可以從網(wǎng)絡熱點中選擇,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評析,形成學生對熱點正確的判斷力;綜合運用線上線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加強其自主學習能力,也要有針對性地監(jiān)控,使其在合理范圍內學習健康成長??紤]到網(wǎng)絡的隱蔽性,我們還可以建立線上心理健康室,為學生排憂解難。不管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熱點、綜合運用平臺促進學習,還是建立網(wǎng)絡心理健康室,都體現(xiàn)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以人為本”的指導下,網(wǎng)絡資源應從“關注事”向“關注人”轉變。
“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關系到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式的運用;也影響著教育的實效性。首先,從師生實際需要出發(fā),構建體現(xiàn)地區(qū)或者校本文化的教材和課程體系。其次,抓住課堂,立足課堂。課堂是教學平臺,也是師生互動平臺。最后,學生是思政課堂的重要參與者,對其主體性的肯定,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彰顯。教師應主動承擔引導者、促進者的重任,積極促進學生理論學習,不斷轉變教學觀念,完善自身思想品德建設,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輸送高質量的時代新人。
教育內容是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部分,更新教育內容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一是緊追時代步伐。思政課具有時代性,知識更新快,教學改革應研究新情況,把握新特點,采用新方法,應用新理念,創(chuàng)建教學新模式。二是堅持“三貼近”原則。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聯(lián)系生活開展思政課教學活動,增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使課堂教學滿足學生主體性需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價值追求。三是思政課的“以人為本”,應是教育內容、方式都以學生為本。在“以人為本”理念下,教育者應學會自身發(fā)展與思政課改革同步進行,以自身發(fā)展促進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進而使學生擁有內在的學習驅動力,主動積極地學好思政課,這也是我們改革創(chuàng)新需要達到的高度。
新時代,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應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綜合把握各種因素并合理利用,使學生變得樂于學習它。思政課堅守“以人為本”的改革創(chuàng)新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更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勇于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