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平
摘 要:隨著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高中語文正式告別單篇教學,開始步入任務群教學時代。當下關于任務群教學方法的討論正如火如荼。文章從多元智能理論出發(fā),以“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為例,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探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設計的可行性及研究價值,并依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和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設計“蘇軾”專題任務進行佐證,旨在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多元智能;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6-0117-03
一、引言
近幾年,關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在中國學界和教育界引起一股研究熱潮。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應用多元智能理論達成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成為研究的重中之重。再加上人們對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因此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中語文“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設計必然會引起關注。
二、基本理念概說
1.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正式問世。在此之前,亞歷山大雖然提出過“非智力因素”,但是傳統(tǒng)智力理論仍一度被人認可。傳統(tǒng)智力理論認為,通過一些智商測驗工具,就可以準確地知道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傳統(tǒng)智力理論只評估人在語言和數(shù)理方面的能力。而在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之后,音樂、空間等智能逐漸受到關注,并且一些教學實踐也開始關注這些智能,比如一些學校開始使用“學校藝術智能”模式。隨著教育效果的逐漸顯現(xiàn),學界和教育界對多元智能理論的種種誤解被消除,多元智能理論被人們普遍接受。
在《智能的結(jié)構(gòu)》一書中,加德納共提及了八種智力,涉及語言、數(shù)理、空間、音樂、運動、人際、內(nèi)省、自然探索這些方面。這八種智能基本上涵蓋了人的智能的方方面面,重視這八種智能,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大有裨益。
2.“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學習任務群
這部分內(nèi)容要在高中第三學期、第四學期進行學習,因此,相比必修部分,該任務群無論是在學習內(nèi)容的深度還是專業(yè)化程度上,都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任務群共設36個課時,要求學生在精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作品的基礎上能夠梳理常見的文言知識,積累一些相關的經(jīng)驗,并能寫出內(nèi)容提要以及自己的閱讀感受,以便更好地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任務群可以采用多文本多形式的方式來進行專題研習。
三、研究可行性及價值
1.研究可行性
“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可以采用多文本多種形式來進行教學。所謂多文本,即教師可以根據(jù)一定的目標,為學生提供多個文本內(nèi)容,或者讓他們自行尋找符合要求的文本材料。所謂多形式,指教師可以動用一切能夠用得到的資源,采用多種有利于教學的方法。這就意味著在本任務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人際元素、音樂元素等一系列元素。而多元智能理論講求綜合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師可以在該任務群教學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論,通過多種形式和多種方法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學習“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這個專題。
2.研究價值
一方面,對于學生而言,這種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另一方面,對于教師而言,從多元智能理論出發(fā)研究“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會為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隨著新課標、新教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普遍采用,高中語文教學與從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由單篇閱讀轉(zhuǎn)向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由重視教師講授轉(zhuǎn)向重視學生學習。這一系列變化,使得教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而多元智能理論的多元化和整合性,會為教師們的教學提供新的思路。理論終須落實于實踐,只有經(jīng)得起實踐考驗的理論才是好理論,只有在實踐的不斷淬煉下,理論的價值才會更顯光芒。而理論的不斷應用,也會作用于實踐,使得實踐的質(zhì)量和效率不斷提高。
四、“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設計
筆者用“蘇軾”專題來例證多元智能理論在“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教學中的具體使用方法。本專題將依據(jù)“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以水平四(即高二下學期)為標準來安排相關活動內(nèi)容。
1.教學目標安排
(1)語言積累與建構(gòu)。運用口語和書面語,開展專題研究,抒發(fā)情感,在梳理文言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語文積累的自覺性。(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概括、比較多個文本的信息,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觀點、情感、材料組織與使用等方面的異同。(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探究蘇軾在不同時期的詞作,對蘇軾和柳永的詞作進行比較,提高學生比較文學作品的能力。(4)文化傳承與理解。探究儒釋道文化對蘇軾及其他文人的影響,提高學生對文化現(xiàn)象的探究能力。
2.學習資源
(1)必讀資料匯總。蘇軾的作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望江南·超然臺作》,柳永的作品《雨霖霖·寒蟬凄切》《望海潮·東南形勝》,林語堂的作品《蘇東坡傳》。 (2)選讀資料匯總。王水照的作品《蘇軾研究》,施宿的作品《東坡先生年譜》。
3.學習活動設計
活動一,閱讀給定的材料,對通過自學掌握的文言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并找出所整理知識中的學習重點以及自己喜歡的部分?;顒佣?,結(jié)合給出的學習資源,并上網(wǎng)查閱資料,和同學一起繪制蘇軾一生走過的重要地點,了解這些重要地點背后的故事,并標注出他在每個地點創(chuàng)作的重要詞作?;顒尤Y(jié)合行程圖和學習資源,小組討論世事變化對蘇軾心理的影響,討論蘇軾面對變故的態(tài)度和作出的選擇,請舉例說明?;顒铀?,結(jié)合給出的學習資源及其他資料,探究蘇柳詞作在風格上有何異同。活動五,小組探究蘇軾性格背后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舉例說明儒釋道是怎樣影響中國古代文人的?;顒恿?,自選形式對本專題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及所獲的心得進行總結(jié)和表達。
4.學習活動設計依據(jù)
(1)以提高學生的空間智能為依據(jù)。安排學生繪制行程圖、制作畫報,意在刺激學生關注線條、形狀、結(jié)構(gòu)和空間,以達成對空間智能的關注。在這種活動的設計中,視覺的直觀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習的難度。(2)以提高學生的人際智能為依據(jù)。安排學生與同學進行合作,意在引導學生通過與他人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能采取恰當?shù)男袨閷ψ约汉退水a(chǎn)生積極的影響。(3)以提高學生的內(nèi)省智能為依據(jù)。讓學生列出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和喜歡的內(nèi)容,意在幫助學生在反思中認清自己的知識儲備,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促進學生對自己內(nèi)省智能的挖掘。(4)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智能為依據(jù)。安排學生梳理材料中的文言知識,并比較蘇軾和柳永詞作風格的異同。目的是訓練學生提取并能夠區(qū)分信息的能力,以達到提升學生邏輯智能的目的。(5)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智能為依據(jù)。在整個專題學習活動中,學生頻繁地接觸書本、同學和教師,語言智能會得到刺激和鍛煉,在與書本對話、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得以提升。(6)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智能為依據(jù)。鼓勵學生依據(jù)這個專題編制情景劇,意在為提高學生運動智能提供條件。有些時候,語言表意的有限性使其不能很好地跟上思維的步伐。這表現(xiàn)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一些從書本中獲得的領悟很難用言語表達出來。教師對學生言語智能的關注,無疑有利于改善這一情況。
5.學習活動評價
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找出教學不足以及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一環(huán),因而決定了其在教學中的不可或缺性。評價內(nèi)容包括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重點文言常識、重要文學常識掌握情況)、學習過程表現(xiàn)情況(閱讀任務完成情況、參與小組討論情況、參與小組協(xié)作情況等)、學習情感激發(fā)情況(對相關詩詞的朗讀情況、對相關語句的理解情況等)、學習成果展示情況(對學習成果的完成情況等)。
評價過程要注意量化評價和非量化評價的結(jié)合。比如,在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部分,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如蘇軾的字、號,蘇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江城子”是什么,“新火”的意思等,通過口頭檢測或者書面檢測的方式來展開,采取量化的方法進行評分。在學習情感激發(fā)方面,應該采取非量化的方法。比如,可以通過學生朗讀的語氣和對詩句的理解來進行等級評價。
評價應該以鼓勵為主。比如,朗讀上述詩詞作品,有的學生在讀《望江南》時,語氣平淡冷漠。這時,教師應該在幫助學生理解本詩內(nèi)容以及蘇軾自身性格的基礎上指出該作品在整體上應該讀出一種樂觀的、對未來充滿期望的語氣。教師在指出學生不足的同時,應該說一些鼓勵性的話語或流露出鼓勵的眼神。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對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效果的提升也是有好處的。
評價還應該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本次學習活動要歷時好幾個課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這些文本的閱讀以及對蘇軾相關知識的認知是不斷深化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比如,針對學生閱讀上述材料的進度和質(zhì)量,教師可以從讀完并有摘抄和讀后感、只是讀完、沒有讀完這幾個角度進行考量。在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同時,教師還應該適當關注終結(jié)性評價。比如,在活動結(jié)束時為學生安排一次筆試,筆試的內(nèi)容可以是默寫蘇軾懷念亡妻的詞作,也可以是“你認為蘇軾有哪些地方吸引你”這樣相對開放的試題。
6.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上文設計的“蘇軾”專題學習任務群中涉及多個活動,如制圖作畫、小組交流、編情景劇等。學生在忙著投身于各個新穎有趣的活動中時,難免會“亂花漸欲迷人眼”,沉迷于某個學習環(huán)節(jié)而不顧學習的進度。比如,學生在討論儒釋道對中國文人影響的問題上熱火朝天,整整用了五個課時,把問題引向過于學術化的范疇。這時,教師就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關注學生活動的進行情況,并在恰當?shù)臅r機進行合理調(diào)節(jié),從而保證研習活動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第二,活動的設計與進行并不是為了活動本身,而是要讓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實施這些活動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要透過表面的形式,時刻專注教學目標,力求通過活動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杜絕教學活動的華而不實。比如,學生在討論蘇軾一生走過的重要地點背后的故事時,只是專注于講歷史故事或是逸聞趣事,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或“段子”課,而對人物的心路歷程關注不夠,這就容易犯一葉障目的錯誤。第三,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學習活動中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機智藝術地解決問題。這里有一個“度”的把握。也就是說,教師既不能不作為,也不能多作為,而是要適當?shù)貐⑴c,讓參與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比如,在創(chuàng)編情景劇的過程中,學生在場景設置和人物肢體語言安排方面與文獻不符合,教師應該對其進行質(zhì)疑和糾錯。再比如,學生在討論蘇軾作品風格時意見分歧較大,教師應瞅準時機進行講解和引導。第四,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應該盡可能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例如,班上的很多同學去過赤壁、西湖,在學習活動中,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將這些旅游景點的風景與作者所描繪的風景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再深入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學生生活閱歷較少,不太理解蘇軾在經(jīng)歷大起大落后的心態(tài),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使蘇軾變身為班中的一位同學。
這個“蘇軾”專題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只是筆者基于一些文字材料撰寫而成,它雖然有一些理論依據(jù),但是畢竟沒有在中學課堂中實踐過。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以及現(xiàn)實教學中情況的瞬息萬變都會成為制約任務群設計正常進行的因素。以上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格外注意。
五、結(jié)語
人的學習本就應該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因此,構(gòu)思一個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是符合時代要求且有積極意義的。筆者以此為立足點,通過對相關概念進行解釋分析,探討將它們結(jié)合起來的可行性和研究價值,最后以蘇軾專題為例設計一個任務群,希望本文可以為一線教師的教學有些許幫助。當然,以上提到的這些理論名詞是一些廣博的概念,筆者只是選取其中的一小部分進行探討。而且,對許多問題的研究尚不成熟,期待有識之士予以補充完善。
參考文獻:
[1]周亞芹.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初中語文記敘文閱讀教學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2]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jié)構(gòu)[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王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李東方.新課標下多元智能理論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04).
[6]陳旭強,王惠娟.群文閱讀教學標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以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為樣本[J].江蘇教育研究,2019(04).
[7]趙福樓.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的現(xiàn)實選擇——構(gòu)建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復合教學模式[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9(01).
Research on the Task Group Design of "Classic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Guo Runpi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2017 edition of ordinary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officially bid farewell to single article teaching and began to enter the era of task group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discussion on task group teaching method is in full swing.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taking the "classic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fin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and research value of the task group design of "classic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designs the special task of "Su Shi"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the level of academic quality, it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ese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raditional culture; classic study; tas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