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曾 志,李樹銘
(梅州市中醫(yī)醫(yī)院眼科,廣東梅州 51403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臨床上眼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其主要是由于新生血管膜將房角的小梁組織堵塞,造成眼壓異常升高,多數(shù)NVG患者繼發(fā)于血管性視網膜疾病[1]。晚期NVG患者眼壓持續(xù)性的異常升高,角膜霧樣水腫,影響原發(fā)病的檢查和治療,眼部炎癥充血、虹膜和房角密布的新生血管增加青光眼手術失敗的風險??寡軆绕どL因子(VEGF)治療NVG在國內外研究較多,但是療效欠佳[2-3]。有研究顯示,VEGF治療晚期NVG時需要聯(lián)合抗青光眼手術,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但是手術時機、方式等如何更合理的選擇尚未有明確的定論[4]。本文旨在對比貝伐單抗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與睫狀體光凝術治療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報告如下。
1.1對象 對象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74例晚期NVG患者。納入標準:符合晚期NVG的診斷標準(眼壓21mmHg以上,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顯示視網膜、虹膜有明顯的新生血管,有一定的視力功能),注射貝伐單抗后效果不理想(眼壓未明顯下降,或者視力受限更加嚴重),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免疫系統(tǒng)疾病,精神障礙,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7例。兩組患者基本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前準備 測量患者眼壓,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檢查視網膜、虹膜新生血管情況。貝伐單抗眼內注射:治療前7 d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參天制藥株式會社能登工廠,國藥準字J20150106,規(guī)格:5 mL/24.4 mg)滴術眼,4~6次/d;貝伐單抗注射液(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90040,規(guī)格:100 mg/4 mL),注射操作保持無菌避免出現(xiàn)感染,胰島素注射針頭于角膜緣后4 mm處垂直眼球中心刺入眼內注射1.5 mg,在結膜囊內涂上左氧氟沙星眼膏(迪可羅,沈陽興齊眼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177,規(guī)格:3.5 g/10.5 mg),消毒后使用紗布將術眼遮蓋。
1.2.2觀察組 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治療。在12點位角膜緣做結膜瓣,以穹隆為基底,制備0.5梯形板層鞏膜瓣,在結膜瓣和鞏膜瓣小3 min的位置放置濃度為0.5 mg/mL的絲裂霉素C棉片,0.9 %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切除小梁組織及虹膜周邊。
1.2.3對照組 聯(lián)合睫狀體光凝術治療。平臥后采用利多卡因球后麻醉,探頭中央放置角鞏膜后緣1.5~2 mm,對準睫狀體冠,沿角膜緣光凝180°,除3、9位置外,其余均勻擊射20個點。參數(shù)設定:激光能量1.75~2.5 W,時間為2 s。從1.75 W開始,若擊射后無爆破聲音則提高0.1 W,記錄相關參數(shù)(光凝范圍、斑數(shù)、激光能量、爆破聲的光凝點數(shù)),結束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S.A. Alcon Couvreur N.V.(比利時),H20181126,規(guī)格:3.5 g],妥善包扎。
1.3觀察指標 (1)眼壓:設備選用日本NCT-200非接觸式眼壓計,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2周、2個月眼壓。(2)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貝伐單抗注射至手術所需時間、手術后至進一步眼底治療時間。
2.1術前及術后2周、2個月眼壓比較 術前及術后2個月兩組患者眼壓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2周觀察組眼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及術后2周、2個月眼壓比較
2.2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貝伐單抗注射至手術時間、手術后至進一步眼底治療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NVG是由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其他疾病導致的,眼壓超過60 mmHg且呈中、重度充血,大部分患者伴有角膜水腫,瞳孔緣色素外翻,房角內粘連[5]。虹膜新生血管至發(fā)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分為青光眼前期、開角型青光眼、閉角型青光眼三個階段,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診斷主要是判斷原發(fā)病的病史、體征、眼壓、虹膜表面以及前房角新生血管,且呈瞳孔散大、瞳孔緣色素外翻等[6-7]。
NVG的發(fā)病機制是視網膜缺血損傷后血管壁釋放大量的VEGF,促使視網膜、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形成,周邊虹膜、小梁網組織發(fā)生粘連,導致眼壓升高。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抗VEGF治療NVG,但是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僅采用抗VEGF治療NVG的臨床療效欠佳,部分患者的眼壓在新生血管消退后未得到有效控制,需要聯(lián)合抗青光眼手術治療[9]。
本研究采用貝伐單抗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的患者治療后2周眼壓顯著下降,與沈平宇[10]等學者研究一致:在晚期NVG患者中采用貝伐單抗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且未見明顯的并發(fā)癥,患者的眼壓可從65 mmHg降低到20 mmHg,可見貝伐單抗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在改善患者眼壓方面療效顯著。但是在術后2個月,貝伐單抗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與睫狀體凝光術治療的患者眼壓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貝伐單抗聯(lián)合兩種抗青光眼手術均能夠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眼壓,且兩種手術方法對于控制晚期NVG患者眼壓的控制效果相當。另外,本研究顯示,與貝伐單抗聯(lián)合睫狀體凝光術相比,貝伐單抗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的患者在貝伐單抗注射至手術所需時間、手術至進一步眼底治療時間顯著縮短,說明貝伐單抗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治療晚期NVG可縮短治療和術后康復的時間,與馮延琴[11]等學者研究一致。并且研究還發(fā)現(xiàn),貝伐單抗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與睫狀體凝光術治療晚期NVG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說明兩種手術方式治療晚期NVG安全性均較高。其原因可能是通過手術可釋放房水,促使患者眼壓下降,鞏膜板層可將引流口覆蓋,避免眼壓出現(xiàn)異常降低,進而減少并發(fā)征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貝伐單抗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治療晚期NVG患者對于眼壓的控制更有效,且縮短治療和恢復的時間,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