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梅,劉明諄,呂 標
(江門市口腔醫(yī)院,廣東江門 529000)
種植修復是牙缺失常用的修復方式,在口腔修復中應用廣泛,與傳統(tǒng)修復方式比較,種植修復對鄰牙的損傷較小,既能滿足咀嚼的需要也能滿足患者的美觀需求[1]。牙周炎可能增加種植失敗的風險,牙周炎可導致牙槽骨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吸收,對種植體的穩(wěn)定性造成影響[2]。若想種植修復體的長期成功,需維持良好的軟組織屏障,促進上皮組織的形成,生物學封閉效果好,有效抵御細菌的侵襲[3]。本次研究旨在探討牙周炎患者齦下菌斑控制水平對種植體邊緣骨吸收的影響。
1.1對象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在我院就診的50例牙周炎牙列缺損患者。納入標準:慢性牙周炎牙列缺損時間超過90 d,通過基礎治療控制剩余牙齒的菌斑情況良好,出血牙位不超過20 %,種植位點鄰牙深度不超過4 mm,有足夠的骨量,松動度在2度以內,均為單顆種植牙。排除標準:處于牙周炎進展期,合并嚴重的糖尿病、骨質疏松患者,夜間磨牙以及存在酗酒史的患者。另選取同期50例牙周健康但牙列缺損超過90 d,行種植術治療患者為對照組,患者未存在牙周病史,具有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狀況,觀察可見牙槽骨沒有出現(xiàn)明顯吸收情況。所有患者均未在近期服用過抑制菌斑效果的藥物、免疫抑制劑、抗生素。兩組一般資料比較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術前拍攝CBCT,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兩組患者均給予種植體修復。觀察組治療前給予牙周基礎治療,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對根面進行平整,采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應用于種植體周圍的齦瓣,根據(jù)牙周組織恢復、齦下菌斑控制的實際情況,再行種植手術,種植前0.5小時口服抗菌藥物;口腔常規(guī)消毒,利多卡因局麻,在牙槽嵴頂黏膜位置向黏骨膜與翻瓣切開,將種植體(美國Zimmer)植入,牙槽骨骨面與種植體平臺頂端平齊,植入的深度統(tǒng)一;術后拍攝CBCT,術后1周內漱口水和抗菌藥物常規(guī)應用。對照組治療前未行牙周基礎治療,未應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其他治療過程與觀察組相同。
1.3觀察指標 (1)mPLI指數(shù):改良菌斑指數(shù)(modified plaqueindex,mPLI)評估種植體表面牙齦邊緣菌斑,0分為未發(fā)現(xiàn)菌斑,1分為種植體光滑頸部可發(fā)現(xiàn)菌斑,2分為目視可發(fā)現(xiàn)菌斑,3分為目視下可發(fā)現(xiàn)大量的菌斑。評估時間選擇術前及術后3個月[4]。(2)mSBI指數(shù):改良齦溝出血指數(shù)( 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SBI) 評估患者齦溝出血情況,種植體附近牙齦邊緣處以探針進入,頰舌平行角度滑動,30秒后觀察牙齦邊緣出血情況。0分為未出血,1分為呈現(xiàn)點狀、分散出血,2分為齦溝內呈現(xiàn)線狀的出血,3分為嚴重、自發(fā)的出血。評估時間:術前及術后3個月[5]。(3)種植體周圍骨吸收情況評估種植體邊緣牙槽骨的吸收情況,根據(jù)X線攝片測量種植體與基臺結合部至牙槽嵴頂冠方距離差,計算近中、遠中邊緣骨吸收量[6]。評估時間:術前及術后3個月拍攝X線。
2.1mPLI指數(shù)比較 術前觀察組患者mPLI指數(shù)較對照組患者顯著提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mPLI指數(shù)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PLI指數(shù)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SBI指數(shù)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mSBI指數(shù)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3個月對照組患者mSBI指數(shù)評分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mSBI指數(shù)比較
2.3種植體周骨吸收情況比較 兩組術前近中、遠中邊緣骨吸收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近中邊緣骨吸收量低于對照組,對照組遠中邊緣骨吸收量低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種植體周骨吸收情況比較
種植修復是口腔醫(yī)學領域中發(fā)展最快、影響力最大的項目。據(jù)統(tǒng)計,種植體的10年成功率90 %以上,但是仍舊存在較小概率的失敗[7]。牙缺失的患者種植修復后能恢復牙齒正常的咀嚼功能。牙周炎屬于慢性炎癥,是因為細菌的刺激發(fā)生的[8]。目前,因為牙周炎拔牙的患者約占到拔牙患者的50 %[9],因此牙周炎是導致牙齒缺失的重要原因,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
牙周炎是種植手術的風險之一,缺牙患者的口腔中殘存牙周微生物群,產生細菌庫,致使微生物占據(jù)種植體周圍并形成破壞,種植體周圍支持組織喪失。常見的菌落有革蘭陰性菌、鏈球菌、梭狀桿菌、擬桿菌、放線菌等[10]。大量實驗研究顯示,牙缺損后殘存的牙齒的牙周狀態(tài)對種植體的健康造成影響,若是殘存的牙齒牙周附近存在較多的致病微生物,極易感染種植體附近的牙周,種植體與牙槽骨之間無牙周膜,如果牙周炎不及時治療或者治療不當,造成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進而引起種植體脫落[11]。本研究顯示,種植手術前,牙周炎患者的mPLI指數(shù)評分顯著提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牙周炎患者口腔菌斑顯著增多,存在嚴重的微生物感染,在進行抗菌治療后口腔菌斑顯著減少,牙周炎通過積極抗菌治療可減少牙齒菌斑,改善牙齦周圍微生物菌落情況,使得菌斑水平與健康人群無差異。
種植手術后,確保種植體修復的穩(wěn)定性與功能的關鍵是保證種植修復體邊緣骨及軟組織的穩(wěn)定性。牙周炎患者種植術后殘存在牙齒邊緣骨、種植體邊緣骨的吸收速度存在差異性。牙齒缺失牙槽骨吸收后種植體、相鄰牙齒之間存在種植體修復后空隙,可能會導致食物嵌塞等,對牙齒的健康狀況造成影響[12]。本研究中種植術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近中、遠中邊緣骨吸收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骨吸收量顯著減少,并且牙周炎患者近中邊緣骨吸收量下降更顯著,遠中邊緣骨吸收量高于健康人群,一方面齦下菌斑對種植體周圍骨吸收有明顯的影響,另一方面,控制好牙周炎患者口腔齦下菌斑,可以提高種植修復的效果。種植體修復后種植體附近可能存在炎癥狀態(tài),發(fā)生炎癥的主要因素是菌斑中的菌群,因此,改善種植體鄰牙牙周的健康狀況對于促進種植體骨結合具有顯著效果。本研究中種植體修復術后mSBI指數(shù)顯著降低,但牙周炎患者mSBI指數(shù)高于健康患者,說明種植體術后牙周炎抗菌治療可抑制齦溝出血的發(fā)生,促進種植體與周圍組織的結合。
綜上所述,牙周炎患者齦下菌斑增多,對種植體邊緣骨吸收造成影響,牙周基礎治療及局部抗菌藥物對菌斑進行控制后有利于提高種植體邊緣骨的穩(wěn)定性,提高種植體修復的成功率。在種植手術前控制齦下菌斑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