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琳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這種情況下國際語言的有效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英語是常見的國際通用語言,因此,目前我國各教育階段都設置了相應的英語學科,而對于大學教育來說,在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更需要加強對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力度,促進其形成復合型人才。但現階段翻譯教學整體實效性偏低,教師還應做好相應的教學分析工作,找到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信息化背景,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重新制定教學對策,以有效推動教學的開展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對翻譯缺少正確的認識和重視,大多情況下會將語法知識等內容作為教學重點,英語翻譯的技巧提升基本以課后習題練習為主。雖然很多高校也根據英語翻譯設置了相應的課程,但課程所占課時較少,對培養(yǎng)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無法起到有效推進的作用。
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且其在學習發(fā)展階段也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思路、觀點以及一些新奇想法,在學習中若這些思路想法等能夠得到有效表達,不僅可實現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助,還有利于學生個體的全面提升。但很多教師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為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和機會,也沒有主動與學生進行互動,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灌輸式”教學是以往各教育階段最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其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維發(fā)展,基本以教師單一進行知識講解為主。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整體學習過程,對翻譯知識、技巧的掌握較為淺顯,并不能真正轉化為個人的實際能力。雖然在信息化背景下,很多高校已配備了智能教室和技術設備,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缺少完善性,還需加以改進,以合適的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
高校及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構建一個相對自由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發(fā)展,在不受課堂時間限制的情況下能夠接收更多的英語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和思考,以達到理解掌握翻譯知識、提高翻譯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效果。以下主要針對翻轉課堂模式做出分析,提高學生各個學習階段的學習實效性。
課前學習階段:課前,教師可根據翻譯知識內容,制作相應的微課視頻,以及相關翻譯學習資料,并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難度適中的預習題目。將這些課前學習內容打包發(fā)送至云課堂、UMU學習平臺等。學生根據教師提前設計好的相關學習任務,按要求登錄相應網站平臺下載學習資料或在線觀看微課視頻。在整體預習過程中時間較為寬泛,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時間安排進行調整,無須統(tǒng)一進行學習,這樣不僅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同時在線上平臺,教師也能夠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了解,與學生展開實時交流,以幫助學生解決預習中產生的疑問,以及討論一些想法和觀點。學生在課前對翻譯知識進行了解,積累一定的基礎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應對課堂學習,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的負擔。在線上預習結束后,教師應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加以分析,并整理學生存在的學習難題,便于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講解。
課堂學習階段:目前,大多數高校都配備了智慧化教學工具,教師將課前預習中學生存在的問題經過整體歸納后,制作成相應的課件,并根據本課時所需教學的翻譯知識,設計對應的教學課件。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小組自由探究等方式讓學生自主對問題進行討論,促進其思維得到發(fā)展,能力得到創(chuàng)新和提升。在學習過程中,為了增強學習積極性,教師可根據翻譯知識配合相應的圖片、視頻或音頻等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感官體驗,幫助學生順利學習和理解翻譯知識。另外,在課堂學習階段,教師應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練習的機會,在知識講解后應根據所學的知識點,結合社會熱點或生活小事,創(chuàng)設相應的語言情境,在情景對話過程中鍛煉表達能力,提高翻譯水平。
課后學習階段:首先,教師可在線上平臺布置一些課后學習題目,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自由支配完成任務。根據學生課堂的學習表現與課后的學習反饋,教師可將一些重點知識或學生不理解的內容進行整理,錄制解析視頻或分步講解課件供學生課后學習。其次,實踐練習是提高學生翻譯水平的重要方式,教師在課后也可在平臺上布置一些具有探討性、實踐性的學習任務,學生可自由成組展開實踐學習。另外,除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外,教師還應在課后實施較為全面合理的教學評價工作。可通過制作電子評價表,讓學生參與自評、互評,這種方式不僅避免紙張評價表容易出現丟失、大量占據空間的問題,還能方便教師查詢,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對后續(xù)翻譯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調整。
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對翻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力度,對其課程內容、課程開展課時等方面進行調整。同時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收集網絡優(yōu)秀教學資源,并結合高校教育特色、學生發(fā)展需求,對翻譯理論、翻譯實踐等知識內容進行優(yōu)化,提高翻譯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翻譯教學資源庫,貼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將資源庫分為基礎類、拓展類、頂端類三大模塊。學生在日常學習發(fā)展中,可先對自我能力水平進行評估,再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模塊展開學習。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實現個體能力的提高,還有利于促進高校大學生整體翻譯水平的提升。
以往教學中,學生對翻譯知識的練習和運用基本在課后作業(yè)中完成,在課堂并沒有為學生提供翻譯練習的時間,主要因為目前學生所接觸的翻譯內容基本是教材上的一些文本材料,導致翻譯知識的學習受限,且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受課程設置等因素的影響,難以較為全面細致地對翻譯知識進行講解分析,使得學生學習效率較低。所以在優(yōu)化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需要多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應用翻轉課堂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的同時,也應多為學生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機會,提高翻譯教學的服務性。比如,實施校企合作,讓大學生能夠去企業(yè)實習,協助完成一些翻譯工作,在實際操作中對翻譯流程、內容以及要求等加強理解和掌握?;蛘呓M織學生走出校園,尋找各大商場、門店張貼的海報中一些英語翻譯的語言特點或不合理之處。
高校及教師應正視英語翻譯教學,充分意識到在跨國交流中英語語言的重要性,了解目前社會發(fā)展中對復合型翻譯人才的需求,以提高對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視度及針對性。對現有的英語翻譯教學進行改進優(yōu)化,可根據高校教育情況專項設置翻譯課程,對其課程內容、課時安排等方面做出合理設計規(guī)劃。為了提高大學生對英語翻譯學習的積極性,高校可采取修學分的方式讓大學生主動參與英語翻譯學習。
對于英語翻譯教學而言,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十分重要,其不僅需要熟練運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還需要對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特點和互譯規(guī)律等方面有全面了解和掌握。所以,在改善翻譯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基礎上,也需要做好教師培訓工作,可采取專項講座、教學技巧分享會、理論知識培訓、一課多研、微型聽課和中外文化交流會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翻譯學習提供更專業(yè)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另外,對于教師來說,在日常教學中需要主動與班級學生進行交流,真正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學習需求,才能更好地對教學內容、方法進行調整,制定出符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案。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學習服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切實提高翻譯教學效果,高校及教師在日常教育過程中還應對相關教學技術和設備加強重視。首先,定期對教學技術設備進行檢查維護,及時更換陳舊設備,做好系統(tǒng)軟件的升級工作,為英語翻譯信息化教學提供基礎保障。其次,在選擇線上學習軟件或教學平臺時,高校及教師應加強比對,根據教育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選擇。同時還可以邀請技術人員,結合高校自身教育特點,研發(fā)專屬的教學系統(tǒng),學生可通過登錄內部網站平臺獲取更多學習資源,也有利于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的學生管理工作。
綜上所述,英語翻譯教學的有效開展,對學生提高翻譯能力、增強跨國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更好地滿足社會用人需求和實現個人的長期發(fā)展。但目前英語翻譯教學并不受重視,且在教學內容、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還需要加大關注,全面展開分析研究,通過實施翻轉課堂、建設教學資源庫和提高教學服務性等方式對整體英語翻譯教學過程進行優(yōu)化,并做好教師培訓、教學技術設備運用等工作,以切實提高英語翻譯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