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芬芳
(福建省周寧縣實驗小學 福建 周寧 355400)
古詩詞教學內容中包含了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古人的思想和語言風格,其中濃厚的思想情感與意境像一座微微敞口的大門,門后是古人五彩斑斕的精神世界,等待著學生進入探索。在過去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過度重視對知識技能的儲備和掌握,運用填鴨式教學法讓學生對其中內容死記硬背,將他人的見解和思想強加給學生,對他們能力的提升形成了阻礙,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使他們的能力獲得提升成為了古詩詞教學的重點目標之一。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1.1 舉辦朗讀比賽。在古詩詞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舉辦朗讀比賽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反復的練習和仔細的品位推敲的過程中深化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使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獲得提升[1]。
以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第21課時《古詩三首》為例,這三首古詩主要描寫的都是古代的戰(zhàn)爭場景,表達作者熱愛祖國渴望報效國家的熱血情懷。教師可以以此為題,舉辦朗讀比賽,內容則以這三首古詩為主,在比賽中設置一定的獎勵,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展示自我。在比賽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提前對詩文內容進行引導性講解,對其中的關鍵部分進行提示,而非直接將答案告知學生。如在講解中,教師可以提出疑問:‘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是作者什么樣的情感,他是懷著怎樣的心情說出這兩句話的”引導學生將自己代入到當時的情境當中,完成對古詩詞背后的情感元素的體會,在朗讀中以更加飽滿的情感和音調將詩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深化他們的記憶印象,使其能力獲得提升。
1.2 小組合作進行朗讀。在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除了重點字詞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要讓學生學會在朗讀過程中理解詩詞的停頓起伏方式,以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進行朗讀。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過程中先讓學生分組進行自由朗讀,在其中一人結束朗讀之后其他人進行點評,說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與其他人交換意見,在交換意見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其他的朗讀方式,并通過自身的體驗和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決定朗讀過程中的輕重音轉換、語句停頓、間歇換氣等內容的安排,最后由小組安排代表進行上臺展示,在展示之后由教師和其他小組的人員進行點評,深化其記憶印象的同時,給予學生表達自我想法的空間,讓教師在點評的過程中,更加了解學生的審美特點和發(fā)音情況,為之后的教學內容進一步展開奠定良好基礎。
以統(tǒng)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時《古詩三首》為例,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后,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分組完成之后引導學生圍繞古詩詞內容先進行通讀,糾正字詞的發(fā)音方式,之后小組的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輪流進行閱讀。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深入到學生中間,考察每一組在討論中的表現(xiàn)情況,當他們遇到紛爭和矛盾時及時介入進行調停。由于在朗讀過程中需要結合古詩詞含義進行理解,因此可能還會出現(xiàn)彼此的理解發(fā)生分歧的情況,教師應適時展開引導,鼓勵他們在之后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將問題提出來,以便教師進行解答。在討論后的朗讀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始終堅持正向引導,無論朗讀結果如何,首先對他們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表示肯定,之后再進行細致的點評,避免過于嚴苛的點評挫傷學生的參與熱情。最后,由教師親自進行朗讀或是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朗讀的音頻文件,使其通過傾聽和對比的方式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使其朗讀水平得到提升,并借此顯示出古詩詞背后的文化底蘊。
2.1 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由于使用的字詞和語序與現(xiàn)代語法存在一定差別,因此學生很難單純通過閱讀掌握詩詞含義,抓住文字背后的情感要素。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法,結合教材中古詩詞的具體內容,用語言、圖畫或是視頻的方式模擬場景中的氛圍,使學生自我代入到具體場景之中,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在其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會[2]。
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第11課時《古詩三首》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制作相關課件。視頻本身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動態(tài)的人物和生動的語言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視頻所要表達的內容,再配合上背景音樂,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深化他們的理解。宋朝林升的《題臨安邸》一詩乍看是寫景,但實際上寫的確實國仇家恨,表達的是作者對當朝統(tǒng)治者醉生夢死,安于享樂的鄙夷態(tài)度。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杭州美好的景色展現(xiàn)出來,美女、歌舞、綠水青山、亭臺樓閣、假山游湖,營造一片好似人間仙境一般的安樂景象,之后將視角轉移到宋朝過去的首都汴梁城,將其中的蕭瑟破敗展現(xiàn)出來,使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到作者想要在詩中表達的情感內涵。之后再進行提問,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暢所欲言,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學生的情感體會,降低古詩詞情感理解的難度,豐富情感體驗,為其今后的成長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3]。
2.2 抓住重點字詞。在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許多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內涵以及場景特點通過特定的字詞表達出來。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將整句詩的文字分割開來,通過對詩句中單個文字的理解翻譯完成教學。這種從個體到整體的教學方式降低了理解難度,但很難讓學生體會到意境當中的字詞運用的奧妙,因此在理解的過程中,從詩句整體涵義入手體會字詞意義,把握作者的情感內涵變化,突破教學難點[4]。
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時《古詩三首》為例,在學習宋代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此詩進行閱讀翻譯,理解其大致含義,之后教師再結合具體詩句對其中內容進行逐句翻譯,其中“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句中,主要詩句含義是指在金國統(tǒng)治下的宋朝百姓飽受折磨淚流滿面,苦苦等待朝廷的軍隊前來解救的景象。這時教師可以提出疑問,“說百姓苦苦等待期盼軍隊前來解救,為何要用‘淚盡’來形容呢?而‘又一年’這說明了什么?”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可以適當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進行聯(lián)想,“人剛開始哭的時候眼淚會接連不斷的往下流,但是這些人等的眼淚已經流干了,等了一年又一年,這說明什么呢?”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了解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是:經受困難的百姓正在期待著朝廷的軍隊收復失地,但卻等了一年又一年,遲遲沒有消息的凄苦心情。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從整體深入到細節(jié)當中,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完成對古詩詞的情感理解。
3.1 對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講解。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由于詩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不同,經歷的事物獲得的自身感悟也有所差別。因此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詩人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歷史事件進行教學,從歷史視角對古詩詞內涵進行理解[5]。
以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時《古詩三首》中的《寒食》一詩為例,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將唐代的發(fā)展歷史進行簡單敘述,重點介紹唐代興起衰落的幾個關鍵節(jié)點,之后對韓翃所在的歷史時期進行簡要敘述,韓翃生活的年代少有戰(zhàn)亂,人心平和,而《寒食》一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也是在和平期間,是其在長安閑居之時所寫的描繪寒食節(jié)長安迷人純凈和美好風光,后寫夜晚時分走馬傳燭之境,表達其對美景的陶醉之情和對太平盛世的贊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豐富其人文積淀和文學素養(yǎng)。
3.2 提取關鍵要素完成課前導入。在古詩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詩詞內容特點,提取其中關鍵性要素,結合一定的趣味性活動,靈活完成整個導入過程,深化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的印象[6]。以統(tǒng)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時《古詩三首》為例,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總結詩文內容,先提取關鍵性要素,《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三首詩對應著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日》對應的是中國的春節(jié),《清明》對應的是中國的清明節(ji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對應的是中秋節(jié),這三種節(jié)日傳承廣遠,具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風俗習慣,例如在春節(jié)北方會有吃餃子、拜年、壓歲錢等活動,南方則會舉辦花會和燈會,清明節(jié)是紀念故去親友的節(jié)日,而中秋節(jié)象征團圓,在外遠游的游子思念家鄉(xiāng)。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各個節(jié)日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相關的課件,用圖片和視頻展示各種節(jié)日的風俗活動,讓學生補充各類節(jié)日中的特色風俗習慣,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活躍課堂氛圍,使其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提升[7]。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對詩文的掌握和理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深挖教材內容,不斷探索新式教學方法,構建完整的教學體系,從詩詞導入、背景解讀、詩文朗誦、內容理解、情感把握等多方面入手,在教學中滲透古詩詞文化的魅力,完成教學目標,獲得能力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