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愛蓮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板塊,同時也是決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強弱的關鍵性因素。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的應用,通過對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分析與研究,制定符合小學生學習需求的模式和路徑。這樣,可以有效帶動學生的學習動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吟誦;鞏固知識;激發(fā)興趣;形成習慣
從當前教學的現(xiàn)實狀況來分析,教師在借助古詩詞吟誦教學方法為學生構建課堂教學體系的時候,依然無法將之完全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應用,而且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任然存在有一定的問題,如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促進課堂的教學質量、難以掌握吟誦的具體方法等。上述問題都是教師亟需探索與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問題。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吟誦過程中的旋律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積極的引導效果,學生在參與其中的過程中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同時古詩詞的吟誦可以帶給學生富有音律性的學習力量,使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能夠真實地感受到古詩詞所帶來的魅力。同時也可以提升小學生的學科情趣,使得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達到情感與內(nèi)外在旋律的有效結合,從而幫助學生有效提升感悟能力。只有學生對于語文學科學習動力得到了提升,那么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會得到保證。
例如,在進行《詠鵝》這一首古詩時,為了更好的帶動學生的吟誦興趣,那么教師在備課的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借助一個媒體音頻的形式給學生準備好音頻,便于在課堂中給學生播放。由于這首古詩的吟誦音律比較簡單,那么在引導學生聽的過程中,實際上學生的腦海中已經(jīng)有了固定的旋律,因此通過多讓學生聽幾遍,學生的吟誦積極性就可以得到了帶動。教師讓學生簡單吟誦幾遍,可以隨機挑選學生在課堂中展示。同時也需要及時地提出鼓勵和表揚,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吟誦所帶來的成就感,從而在課堂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帶有更多的積極性。
二、形成吟唱習慣
小學生在進行古詩吟誦的過程中,其學習效果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吟誦的習慣,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吟誦,提高學生的吟誦效果。況且古詩詞吟誦的音律大多都是相同的,那么不斷的引導學生練習,就會幫助學生更快地熟悉和掌握這些音律,從而促進學生逐漸形成吟誦的習慣,在學習古詩詞的內(nèi)容中,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引用。
例如,在進行《春曉》這一首古詩時,那么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留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先熟讀這首詩。由于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因此在進行熟讀的過程中,可以先引導學生對于這首古詩中的吟誦基調(diào)有基礎性的了解。同時在講解這首詩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不斷的在此期間進行朗誦,實際上學生誦讀得多了,自然而然也就會形成固定的基調(diào)。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不斷的進行吟誦,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熟練程度,同時也讓學生在誦讀中懂得古詩誦讀的基礎基調(diào),并且可以在不斷地誦讀中形成習慣。
三、誦讀培養(yǎng)語感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基礎組成部分,結合古詩詞文本來看,其語言可以說值得反復的品讀和回味,這也是由其本身的多重特點所決定的。那么基于語文課程本質中注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發(fā)展這一要求來看,教師需要對古詩詞的語言和字詞使用過多關注,從而在滲透中循序漸進地落實核心素養(yǎng)目標要求。
例如,古詩詞的語言具有高度凝練以及優(yōu)美的音韻節(jié)奏等特點,是中小學生需要且有必要反復誦讀和品味的重要文本。誦讀的主要意義和作用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既然其作為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支撐來幫助教師更好地應用于實踐。比如“模糊思維理論”提出者就認為,我們不一定非要強求區(qū)分事物之間的界限,而是可以通過一種模糊的邏輯來分析,這也正與我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言相符合。指導學生進行通過模糊的方式進行學習,就是誦讀,誦讀強調(diào)對語言文字的自我感知,通過反復的誦讀可以逐漸突破語言的表層信息來窺見文本作品當中豐富的深層意蘊,最終自然而然地也就能夠過渡到思想情感的境界當中。
四、正確指導誦讀
不同于記敘文、散文等現(xiàn)代文體裁,古詩詞獨有的韻律、節(jié)奏和用字使得學生在學習時會產(chǎn)生一定的困難。誦讀的意義就在于幫助學生初步感受古詩詞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優(yōu)美的音韻,初步化解字詞難理解,句意難把握的困難,當然這也意味著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進而才能夠予以學生充分的指導。
例如,如何指導學生讀好古詩詞,首先要學會把握節(jié)奏,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發(fā)展特點來看,一堂古詩詞賞析課中應當適時、適量地為學生補充一些基本的韻律學知識,如此在掌握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學生在循序漸進地積累和實踐應用中便可以很好地結合自身特點形成一個正確的誦讀節(jié)奏與習慣。試想,一首詩的朗讀如果沒有基本的節(jié)奏,只能稱作是機械地復讀,但如果加上聲音長短或是停頓等節(jié)奏變化,從書面語言到聲音表達就會更加的鮮活靈動。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多以五言詩和七言詩為主,那么對這五言詩的節(jié)奏劃分就可以依據(jù)“二三式”或“二二一式”來進行劃分,七言詩則可以按照“四三式”為主,當然也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的不同,分為“二二三”或者“二二二一”。無論如何劃分,都需要注意停頓之處必須要有適當?shù)赝nD或拖長來作為區(qū)分點,若在停頓處仍連續(xù)便失去了節(jié)奏劃分的意義。把握古詩詞的誦讀節(jié)奏除了誦讀還要能夠合理適當?shù)刈兓曇粽Z調(diào),即符合詩詞內(nèi)容與意境的變化。
綜上所述,在進行古詩詞吟誦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古詩詞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夠在吟誦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可以在課堂學習中更加積極地投入其中,充分感悟古詩詞的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借助于吟誦這一環(huán)節(jié),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于古詩詞的學習有效性,讓學生在課堂中提高掌握效果,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敬竟. 情境教學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科技學院,2021.
[2]馬兆杰.小學語文古詩詞吟誦教學的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4):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