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明
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
“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是近幾年來我國教育界提出的一個新名詞,筆者仔細回憶自己的教學經歷,認為多年來有無數(shù)和自己一樣的一線教師一直在踐行這一理念,只是沒有上升到政治層面或者說法不同罷了。高校是什么,高校是國家培養(yǎng)棟梁的陣地,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等職能。國家的未來和青年一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如何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為國家培養(yǎng)出杰出的青年人才?這些問題就自然而然和高校辦學治校的本質要求和價值所“立德樹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高校要始終堅守人才培養(yǎng)的政治方向,課程思政這一理念的提出,恰恰有效貫徹滿足了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和要求。大學英語作為高校一門重要的公共課和通識教育課,涉及的專業(yè)范圍廣,學生面廣,在大學課程設置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英語作為一種西方語言,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比其他任何學科專業(yè)涉及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文化政治都會多些,因此,大學英語課堂中課程思政的作用極其必要和重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勢在必行。如何才能真正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育教學過程的有效思政呢?這是大學英語課程和大學英語教師都應該積極探討的問題。
筆者從教十多余年,講授了多個專業(yè)的大學英語課程,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自認為對英語教學本身比較熟悉,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三大重要因素是教材、教師和教法。教材即教科書,是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師上課傳授知識的素材。教師要想在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就必須要研究教材,發(fā)掘教材中可利用的有價值的內容。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程思政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教法即教學方法,是教師落實課程思政的途徑,直接影響課程思政的效果。教法需要教師認真設計并合理實施,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1]。
1.教材即教科書,是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師上課傳授知識的素材。
任何語言都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媒介,英語作為一種西方語言決定了英語教材的特殊性,大學英語課堂上自然少不了西方文化這一重要元素,但教師在挖掘思政教育素材時應將課文主題同咱們自己的文化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外研社新視野教材中一篇文章“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文章主題是一名美國大學校長做的一篇演講詞,目的是鼓勵大一新生能學有所成并肩負起歷史責任。在講授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非常自然地將課文主題和習主席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大會的講話結合起來,通過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不但激發(fā)了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愛國熱情和使命擔當,而且自然有效地實施了課程思政。在課文末尾,作者強調大學生身上肩負的責任,對世界、國家和社區(qū)的責任,喚起了學生的使命感。教師可結合這一點,引導學生思考“What are your responsibilities?”可以引導學生朝著樂于助人,尊老愛幼及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等德育方向來回答。
外語教材中可挖掘的思政內容不勝枚舉。親情,愛情,友情,環(huán)保,節(jié)約,科學,戰(zhàn)爭等,只要教師們認真思索,就一定能夠找到一個切入點進行課程思政。在當今,多媒體、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等技術相當發(fā)達的信息時代,英語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和多元化,英語學習資料也日益豐富,教師在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同時,務必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取向的引導,在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對待西方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師也不能生搬硬套,刻意去為了思政而思政,且要分配好思政教學的時間[2]。
2.教師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執(zhí)行者。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程思政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和引導作用。課程思政理念剛剛提出時,不少教師和筆者一樣感到不知所措。因為不少老師覺得課程思政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等政治相關的學科課程如毛概和鄧論應該涉及到的問題,和其它課程有什么關系呢?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教師們才恍然大悟,課程思政和每個學科課程都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問題又來了,如何將思政元素和所授學科結合在一起呢?理論知識欠缺,授課方法經驗不足,沒有可參考的范例,面對這一新的教學任務,不少老師陷入了困境。筆者認為,只有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想政治水平才能提高,才能真正做到課程思政。學校要多多開展各種思想教育培訓和交流活動,引導教師主動探索思想政治材料。教師應多多參與學習,了解并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點,學習哲學、黨的十九大報告、全國教育會議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及專業(yè)素養(yǎng)等相關知識點。教師要熟悉教材,善于發(fā)掘教材中可用點,從切合點入手,精心設計好課程思政的內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并根據學生的思想狀況,用鮮活的事例和生動有趣的語言講授知識,以便學生更好接受[3]。
教師還要學會和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對老師的認同感也會影響課程思政的效果。學生喜歡老師就會愿意聽老師的建議和引導,這時教師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傳遞給學生,才能真正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教師要多和學生交流,和學生建立和諧親切的感情。
3.教法是課程思政的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育人之道,引入是要“潤物無聲”,教師應該在分析具體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互動交流,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思政。筆者在教學中通常采用“情景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在教學中,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引入或創(chuàng)建生動和具體情景,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圖像為主體,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知識或技能,發(fā)揮學生的心理功能。課程思政強調在向學生傳授課程知識的同時,要不斷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愛情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于這些抽象概念,教師要在深入挖掘教材思想政治內涵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情境,幫助學生在情境交際的狀態(tài)下體驗、理解和獲取相關的德育知識。例如,外教社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五單元水的問題時,在課前熱身活動中,教師可據圍繞單元主題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如你身邊出現(xiàn)的水污染問題有哪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節(jié)約用水?那么這種情景就更為具體、明確地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通過具體情境的設計,創(chuàng)設問題、深入思考、互動討論,碰撞交流,這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度,而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樹立節(jié)水意識,環(huán)保觀念,這一過程不恰恰是做到了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嗎?教師在采用情境教學時,要精心設計問題,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索真相,追求真理和求真務實的精神?!敖浑H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本身就是一種交際工具,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用來交流的。交際法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如演講,辯論,話劇,歌劇,角色扮演等等。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獲得的相關德育要點,選擇一種教學形式,進行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面對目前全球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嚴峻形勢,教師可以通過習題練習、課堂討論,角色扮演等交際法,在教學中加深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前瞻意識及中國大國擔當?shù)恼J識;教育學生不信謠不傳謠,珍惜學習時光,堅定信心,共克時艱[4]。
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鼓勵學生通過手機網絡學習如“中國日報”、“可可英語”、“燈塔閱讀”等網絡資源,教師可以就時事熱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進行講解和分析,以達到課程思政的目的。在舉行第二課堂活動中,教師可安排有關英語和思政元素融合的主題,如“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河南故事”等演講比賽,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增加學生的愛國熱情,這不正是大學英語課程得天獨厚的優(yōu)點嗎?
教育是綜合性的,新時代的教育有別于傳統(tǒng)教育理念,尤其是對于當代大學而言,思想政治意識在高等教育課程中的積極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大學英語課程應利用課程思政改革這一有利契機,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在系統(tǒ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xiàn)價值觀的塑造,深入發(fā)掘英語教材中的有效元素,真正實現(xiàn)課程的教書和育人的雙重使命。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國家培養(yǎng)思想政治堅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是世世代代的教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