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吉
在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以新媒體為特征的信息傳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使新聞媒體之間形成了新舊交匯融合的新格局。面對全新的新聞媒體環(huán)境,攝影記者更成為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以圖片、音視頻為主體的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所承擔的使命任務愈發(fā)艱巨,如何更好的發(fā)揮出攝影記者的作用,重塑權威新聞媒體的形象,使新聞攝影記者成為百花齊放中的一枝獨秀,給予新聞觀眾更豐富的體驗,已然成為重點探討和研究的課題。由此可見,新聞攝影記者應順應時代潮流,面對各領域、多方面的挑戰(zhàn),新聞攝影記者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面對媒體融合的全新背景,新聞媒體迎來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借助全新的技術優(yōu)勢與資源特征,能夠快速實現能力與技術的擴張,如在微信號、抖音、快手等移動APP的支持下,各類視頻新聞信息廣泛傳播,與傳統(tǒng)新聞傳播渠道相比,無論是內容的豐富性,還是在傳播速度上均實現了超越。因而,在媒體融合的大環(huán)境下,新聞攝影記者的角色出現了顯著變化,即在傳統(tǒng)的新聞媒體中,需要高度依賴攝影新聞記者的專業(yè)性,利用圖片、視頻等再現新聞事件的場景,記錄真實的新聞信息源頭。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新聞攝影記者,要求具備更高的專業(yè)能力,尤其是要由新聞攝影記者演變?yōu)榫C合編輯記者,能夠實現新聞采編、制作、發(fā)布的一氣呵成,從而為社會提供耳目一新的新聞熱點信息。
目前而言,在新媒體的廣泛影響下,新聞用戶的閱讀習慣顯著變化,但其對于圖片新聞的偏好依舊存在,因此新聞攝影記者仍然是新媒體的關鍵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說,新聞攝影記者也掌握新聞信息的話語權,其官方媒體的身份也使新聞報道具備了權威性。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新媒技術的普及化、平臺的開放化,使人們更樂于參與新聞信息的發(fā)布,導致專業(yè)的新聞攝影記者面臨職業(yè)危機。因此,在實踐中必須要認清環(huán)境及身份的變化,力求在新聞深度、廣度、溫度上下功夫,讓新聞信息的加工、處理、發(fā)布更加專業(yè),給予新聞受從以依賴感和可讀性,實現最優(yōu)資源的有機整合。
新聞攝影記者往往是通過相機、攝像機所呈現的新聞影像,成為觀眾最喜聞樂見的新聞內容。然而,伴隨時代的發(fā)展和技術的更迭,各種新媒體技術應運而生,在信息爆炸的新時代背景下,包括微信、快手、抖音、火山等視頻平臺快速生長,給觀眾提供了更多的新聞選擇,也豐富的新聞信息的傳播形態(tài)。那么,在“小屏化”的信息閱讀時代,每個人都成為了新聞報道的“編輯者”,在這種人人參與的背景下,新聞攝影記者的專業(yè)身份逐步被淹沒,不僅遮蓋了其專業(yè)的身份,更使得其新聞參與地位受到沖擊。從專業(yè)度上來看,雖然普通新聞參與者缺乏新聞實操技能,但在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更偏向于新聞獵奇,即將新聞關注度向主題集中,而非是以往對新聞圖片、視頻的鑒賞。由此,這種新聞受眾偏好上的微妙變化,無疑給新聞攝影記者的專業(yè)身份帶來較大壓力。
網絡信息平臺中蘊含著大量的新聞信息,在新時代下的新聞渠道破空了傳統(tǒng)新聞的限制,使觀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不需要再依賴于傳統(tǒng)新聞媒體,便能夠了解豐富多樣的新聞信息,這種非專業(yè)化、渠道化的傳播方式,給新聞攝影記者甚至是新聞媒體造成沖擊。由此可見,新聞信息的傳播主動權,已經不再由新聞媒體所掌握,而是由社會偏好所引導,這種大眾化的信息傳播,讓新聞攝影記者必須要從創(chuàng)新中謀求發(fā)展,重塑自身在新聞領域的重要地位。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一眾新媒體巨頭,在新媒體深耕已久,其中覆蓋了海量的新聞信息,加之各個博主、大V等加持,使人們將新聞獲取由單一的新聞媒體,逐步開始向移動信息平臺遷移,給新聞媒體造成極壓力,而新聞攝影記者的作用也隨之弱化。
眾所周知,在新媒體方興未艾的時代,新聞圖片、視頻受到廣泛的喜愛,它是對新聞媒體報道內容的重要詮釋。尤其是受5G等移動互聯的推動,圖片、視頻新聞已經打破了流量限制,人們也更加傾向于動態(tài)新聞的閱讀。而在技術均等化的條件下,新聞內容傳播的時效性成為獲勝地關鍵。這也要求新聞攝影記者,不應再依據傳統(tǒng)的新聞模式,摒棄冗長的新聞整合程序,而是直接變身為新聞報道者,通過即時的攝影、編輯與發(fā)布,快速占領新聞傳播熱度。但就目前的新聞攝影記者看,其仍然被拘泥于傳統(tǒng)的方式之中難以自拔,即便意識到技術能力上的危機,部分新聞攝影記者也礙于情面,或者難以找到適當的轉型路徑,導致在技術大潮中日益落后,最終使新聞攝影信息傳播產生滯后性,傳統(tǒng)既有的新聞市場也漸漸被新媒體所蠶食,使新聞媒體陷入艱難的經營境地。因此,新聞信息內容傳播的時效性,必須成為新聞攝影記者關注的核心課題。
伴隨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新聞攝影無疑已經是一件簡單的技術,特別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攝影技術的細微差距,已然難以被觀眾過度甄別,而且觀眾對于新聞內容的興趣也遠高于對攝影質量關注。因此,對于新聞攝影記者而言,再單純地依賴新聞攝影的專業(yè)性,已經難以再使自身具備競爭力,而是應當適應新聞環(huán)境和需求的變化,始終將攝影貫穿于新聞信息的發(fā)布,既要保證新聞攝影內容的新聞性,也要具備新聞發(fā)布的敏銳性,通過綜合素質的提升,向全能型人才的過渡,才能夠贏得市場的青睞和認可。比如,在攝影記者在收集新聞事件素材時,即使在面對同一個新聞事件中,有諸多同行或者群眾在進行采訪或攝影記錄,但其最終的新聞價值仍然傾向于新聞攝影記者一方,主要是由于新聞信息是否能實現傳播,決定因素在于個人的意愿。而專業(yè)的新聞攝影記者,則更容易展現出其專業(yè)性,尤其是關注新聞表象背后的故事,通過深度的現場挖掘,并結合相關人物的采訪,還原新聞事件的經過和真相,由此形成一篇完整的、具有說服力、吸引力的新聞報道。由此,需要新聞攝影記者專注于能力提升,掌握新聞采訪、編輯、發(fā)布、反饋等流程,使新聞信息的產生更加的得心應手,逐漸過渡為新聞媒體的綜合型人才。
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特殊時代,雖然人人都是新聞信息的“記者”,但普通的新聞參與者和專業(yè)的新聞工作者,仍然具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和差異。通常而言,普通的大眾對于新聞的審視,往往具有極大的局限性,過度地關注新聞的表象或者熱點,而新聞攝影記者則可以結合豐富的實踐經驗,發(fā)揮新聞的敏感性和嚴謹性,更加客觀、全面、深刻地報道新聞信息,使之更有說服力和吸引力。因此,新聞攝影記者作為新聞媒體的一線工作者,應當從自身的能力和優(yōu)勢上出發(fā),并借助新聞媒體的豐富資源和平臺優(yōu)勢,形成自上而下的新聞銜接,發(fā)揮出團隊化、專業(yè)化、渠道化的特點,規(guī)避傳統(tǒng)新聞傳播中的缺陷問題,通過更加敏銳的預判和專業(yè)的報道,能夠有效地抓住新聞事件的關鍵節(jié)點,從而最大程度的還原新聞事實。同時,還可以利用所收集的豐富素材,實施藝術化和特色化加工,使新聞信息既有深度又有樂趣,這種全新的新聞編輯與創(chuàng)新模式,可以賦予新聞媒體更大的魅力,讓觀察在掌握新聞事件的同時,也可以享受到視覺沖擊感,充分展現新聞攝影記者的專業(yè)性,呈現出有別于一般媒體的特色,這無疑將大幅提升新聞攝影記者的價值,也能夠幫助新聞攝影記者再度回歸。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是時代必然,這是毋庸置疑的趨勢。但傳統(tǒng)媒體也并非一無是處,而是強調誰更適應于時代而已。特別是對于新聞攝影記者而言,其本身所具備的專業(yè)性,與當代以圖片、視頻為主的新媒體一脈相承,因此完全可以依賴專業(yè)的新聞報道思維,在新聞信息傳播中占據有利位置。事實上,新聞攝影記者轉型的關鍵在于,需要通過獨特的視角挖掘新聞價值,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新聞觀,通過豐富的經驗與敏銳的視角,重新掌握新聞媒體高地。比如,在新聞報道中應以民生熱點、社會焦點等問題為主,如“天價海鮮”“雪鄉(xiāng)”等事件,充分反映旅游行業(yè)的弊端,揭露社會關注的亂收費、宰客等旅游毒瘤,利用精美、完整、富有感染力的圖片、視頻等載體,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以此來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并且,不僅要報道新聞的表面,還應結合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入挖掘和評析事件的根源本質,通過系列化的新聞報道,通過真實的影像記錄,展現出威脅新聞媒體的獨特性,站在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探討新聞事件,并展現出公正客觀的新聞態(tài)度,從而使新聞攝影記者的角色更加靈活多元,通過在新聞報道中的創(chuàng)新,逐步完成自身的轉型和蛻變。
綜上所述,在新聞媒體快速發(fā)展轉型的時代下,新聞攝影記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同樣應當具備危機意識和轉型思維,積極與時代一道關注創(chuàng)新。從新聞攝影記者的自身來講,必須要堅持從思維、能力、角色等方面,持續(xù)適應新時期的新聞傳播特征,注重自身優(yōu)勢能力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延伸,逐步贏得新聞領域的認可,從而在高速發(fā)展的媒體環(huán)境中占據一席之地。特別是注重向全能型人才的轉型,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使傳統(tǒng)新聞媒體能夠在新媒體時代再創(chuàng)輝煌,讓新聞攝影記者引領時代,更好地為新聞媒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