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中南民族大學
象似性理論認為象似符與所指對象之間存在某種象似性,主要通過表征物和對象的相似之處來代表一個事物(盧衛(wèi)中,2003)。自從美國符號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查理·皮爾斯 (Charles . Peirce, 1932 )首次提出象似性問題之后,學者們就從開始對象似性問題展開研究。許國璋先生1988年第一次提出將iconicity 譯為象似性,王寅(1999),沈家煊(1993),胡壯麟(1996),朱永生(2000)等學者各自從不同的方面對象似性進行了探討,但他們對詞匯和句法象似性研究得比較多,語篇象似性倒是沒有受到學者們這么多的青睞。然而對于詩歌而言,篇章層面上多出現(xiàn)象似性。那譯者翻譯詩歌時,也是需要運用象似性原理。本文通過對象似性在詩歌翻譯中的再現(xiàn)進行分析,目的是證實象似性和詩歌翻譯是可以相結合。下面我們列舉幾種常見的象似性,針對它們在詩歌翻譯中的再現(xiàn)進行研究。
1.形狀象似性。
一首詩的整體或局部篇章排版像它所描述的物體的形狀,從而使文章達到形神皆似的效果,形狀象似性在詩歌中應用的典型代表就是圖形詩。圖形詩就是詩歌的整體或部分排列在形狀上和它要描述的對象形狀一致。例如Derek Mahon的The Window, wood,window和wind這幾個單詞從形式上被詩人排列得像一扇窗戶一樣,使讀者一看到詩的形狀就能明白詩中所要描述的內容,簡單明了,而且會帶給讀者一種視覺上的享受,使畫面和詩歌緊緊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將詩形和詩意完美地結合起來。
The Red Wheelbarrow 紅色手推車
So much depends 那么多東西
Upon 依靠
A red wheel 一輛紅色的
Barrow 手推車
Glazed with rain 雨水淋著它
Water 晶亮
Beside the white 旁邊是一群
Chickens. 白雞
Willian Carlos Williams(1883-1963)
(袁可嘉譯)
這首紅色手推車,結構非常奇特,作者將一段原本完整的詩句劃分成四組獨立的詩節(jié),每一節(jié)的兩行都是長短不一的,上面一行長,下面一行短,形狀像一輛手推車,和題目紅色紅色手推車相照應。此外,從全詩整個排版上來觀察,詩的整體形狀層次不齊,這個排版就像是手推車在地上碾壓的曲折的痕跡。這里是象征著美國工業(yè)革命時期工人們在資本家的壓榨下坎坷而艱難的生活。這是形狀象似性在這首詩中的體現(xiàn)。將詩歌所要表達的內容也映照在詩歌的排版之中,使讀者一目了然。在右邊的譯文中,譯者選擇了和原文一樣的排版,保留了原文的形狀象似性,達到了和原詩一樣的效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帶給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相同的視覺沖擊。使譯文讀者也能切實感受到美國當時底層工人們生活的艱辛。
2.數量象似性。
數量象似性認為,如果所要描述的信息越多越復雜,那么相應的語言形式和數量的也就越多越復雜,相反,所要描述的信息越少越簡單,需要的語言形式也就越少越簡單。詩人W. C. Bryant在 The Prairies這首詩里,為了體現(xiàn)出美國大草原的遼闊,一首詩寫了123行,這正是數量象似性在詩歌當中應用的的再現(xiàn)。下面我們以詩人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譯文一: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許淵沖譯)
譯文二:So dim, so dark, so damp,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ead.
(林語堂譯)
這首詩開頭運用了七組十四個疊字,簡簡單單。雖然十四個字中,沒有一個愁字,但卻能傳遞給讀者一種句句是愁的感覺。雖然簡單明了,但是卻將作者心中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愁苦之情淋漓盡致的傳達出來了。在許淵沖先生的譯文中,其給原詩中的第一句話加上了主語,告訴了譯文讀者所尋之物是“What I miss”很好的傳達了原詩想要表達的內容,使讀者更加容易理解,但這沒有再現(xiàn)原詩的數量象似性,過于直白,缺少了中文詩詞的那種委婉朦朧之美,沒有體現(xiàn)出原詩靠七組疊詞烘托出來的陰冷,凄苦的氛圍,沒有運用數量象似性,無法將原詩所要展現(xiàn)的詩意傳達出來。
林語堂先生的翻譯再現(xiàn)了原詩的數量象似性,將原文中的七個疊詞翻譯成七個雙聲詞,和原詩的字數和音節(jié)數相同,簡潔又不失神秘。在句法上,林語堂先生用了七遍so加形容詞句型,以此來和原詩中使用的七組疊詞相映照,傳達了原詩中用七組疊詞所烘托出來的寂靜,陰冷的氛圍。很好地保留了原詩的詩意。
3.順序象似性。
順序象似性是指內容的排列順序和事件發(fā)生的順序一致,有時間和空間順序象似性,時間順序是按照時間發(fā)展的順序敘述內容。空間順序就是指按照空間順序敘述事物。比如,先描寫整體后描寫部分,先描寫外部再描寫內部,先描寫上面再描寫下面。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就是詩人按照空間順序所描寫的,詩人先描寫天空上的月落和霜,之后鏡頭一轉,向讀者描述江邊的漁火和楓樹。我們也經常會在詩歌翻譯中見到這種象似性。下面我們就以詩人杜荀鶴的《小松》的前兩句為例。
自小刺頭深草里, While young,the pine tree thrusts its head amid tall grass
而今漸覺出蓬蒿。Now by and we find it outgrow weed in mass
(許淵沖譯)
在該詩中,詩人先寫剛出芽的小松樹,長在深草里,也為太矮小了,人們幾乎看不見,毫不起眼,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時幾乎埋沒進野草的小松樹不知不覺已經高出蓬草了。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是時間順序象似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松變大松。作者借松寫人。一開始被埋沒進野草中的小松就是詩人自己的真實寫照,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松最終成長成參天大樹,被別人看見。在譯文中,譯者將自小翻譯成young,而今翻譯成now,采用了時間順序象似性,來表示時間在流逝,小松也在漸漸成長。保留了原詩中的詩意。
本文通過對象似性在詩歌翻譯中的再現(xiàn)進行研究,得出在做詩歌翻譯時,采用象似性這個理論,原詩可以被譯者理解得更加透徹,使譯文能夠更加精確,貼近于原詩,將原詩想要傳達的詩意完整的傳達出來。象似性可以作為詩歌翻譯和研究的一個新的窗口,它是實現(xiàn)形神皆似的翻譯效果的一種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