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居清/新疆庫車市第二中學(xué)
使人苦惱的往往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自己的“心結(jié)”,從至交起伏跌宕和抑揚升沉的人生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中參悟不幸,似乎是命途多舛的蘇軾必須完成的人生命題,參悟沉淀后,蘇軾開悟,超脫的人生價值觀使方山子、文與可和龐安常安于歲月靜好,欣然接受命運安排的逆境與不公,去激憤,淡功名,存曠達,知豐足,超脫的人生價值觀終結(jié)了方山子、文與可和龐安常內(nèi)心的痛苦與憔悴,終結(jié)了曾追求生命的繁華和歲月的浩蕩而帶來的累累傷痕,開啟了他們風(fēng)平浪靜、安穩(wěn)曠達而又淡泊灑脫的人生之旅。若無俗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在復(fù)雜的社會中,方山子、文與可、龐安常淡看榮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放下,能在平淡的日子里活出了精彩。在咀嚼自己“山重水復(fù)疑無路”的苦悶失意中,蘇軾通過方山子、文與可和龐安?!傲祷饔忠淮濉钡纳睿瑥匚蛏畹谋举|(zhì)不能受心情的好壞的影響,生活中的困苦、磨難,只是對方山子、文與可和龐安常處事的考驗罷了,鋼的韌度就是在自己經(jīng)歷的逆境中不斷地自我調(diào)整練就的。如果不幸是方山子、文與可和龐安常的人生經(jīng)歷,那么這種經(jīng)歷卻會讓方山子、文與可和龐安常曠達和淡泊,如果說方山子、文與可和龐安常的曠達和淡泊必須經(jīng)歷滄桑的話,那么這種滄桑就是一種成熟。這就是《方山子傳》、《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和《游沙湖》帶給蘇軾和師生的啟示。
寫方山子,作者沒有平鋪直敘,而是精心設(shè)計情節(jié)和細節(jié),文章第一段,看似簡介方山子生平,實則重點交代因何歸隱,這位文武兼?zhèn)?、武藝超強的有志之士,欲馳騁當(dāng)世,“然終不遇”,“終不遇”三個字是全文的落腳點,內(nèi)涵深刻,突出方山子在成為隱士之前的異于常人之處。方山子自少年時代俠氣十足,正義凜然,心懷大志,受人崇敬,理應(yīng)是個馳騁疆場、平定邊事的大英雄,然而武備不興的北宋卻一味求和,方山子英雄無用武之地,無奈,只得改弦易轍,棄武學(xué)文,讀書求仕方可報效國家,有所作為,然而滿腹經(jīng)綸,卻依舊于事無補。方山子的辛酸苦辣一言難盡,都飽含在“終不遇”三字里。
第二段承接文章第一段,寫方山子的“終不遇”,作者貶官黃州,偶遇方山子,原來方山子真實的名字是陳慥,是作者的老朋友。命途多舛,多年不見,各有苦衷,互道心曲,當(dāng)方山子得知蘇軾謫居失意境況時,“俯而不答,仰而笑”,這七個字的細節(jié)描寫,妙筆生輝,深含弦外之音,更深一層地揭示出方山子內(nèi)心的痛苦,也表現(xiàn)了方山子放下榮辱得失后的釋然,豐富了方山子的形象?!按稹眲t沒有放下,一言難盡,“不答”更符合隱遺不仕的形象,“此時無聲勝有聲”,方山子看破不說破,是自己遠離塵世后的沉淀,沉淀下來的智慧足以成就自我。社會本就很復(fù)雜,很多人因為沒有放下,使本就復(fù)雜的生活更加復(fù)雜。方山子“呼余宿其家”,蘇軾見到方山子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驚異于方山子人生道路上的另辟蹊徑,并開始解讀方山子超脫的人生價值觀。淡泊不代表退縮,超脫也不是認輸?shù)谋憩F(xiàn),而是一種更好地處事方式。受制于整個時代的桎梏,只有超脫的人生價值觀才是拯救自己的良方,“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唯有淡泊超脫,方可愉悅自己。方山子之酒正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在黃州同為“不遇”蘇軾與方山子產(chǎn)生了共鳴,也為方山子這種與世隔絕的清苦生活產(chǎn)生“自得之意”。
第三段用倒敘的手法刻畫了方山子往日立志報國的英雄氣概。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氣宇軒昂、本領(lǐng)超強,有志于用世,再加上“世有勛閥,當(dāng)?shù)霉佟?,且“園宅壯麗,與公侯等”,但方山子“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榮華富貴非方山子所求,功名利祿非方山子所欲,懷才不遇,志不得展,沉淪于窮鄉(xiāng)僻壤,終老于山谷林泉,強烈對比,暗含蘇軾對世道不公的極端不滿和怨恨。
寫文與可,作者突出兩點:一是高超的畫技,二是清廉超脫的志趣。二者看似無關(guān)聯(lián),實則互為表里,清廉超脫的志趣是“里”,高超的畫技為“表”,正是超脫的人生價值觀成就了文與可高超的畫技。
作者記敘與文與可交往的第一件趣事就突出了文與可的脫俗淡泊,即“不自貴重”。雖才情過人,卻從不沽名釣譽,不屈從世俗。厭世俗求畫,無拘率直的他將縑素“投諸地”,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北蓷壝?、率性灑脫的個性躍然紙上。文與可是一個純粹的心無雜念的畫師,其精湛的畫技源于無任何雜質(zhì)的熱愛,基于超脫的人生價值觀。如果文與可脫不開物欲,為名利而累心累身,就不可能有純凈的內(nèi)心,也就無法做到“成竹于胸”、“振筆直遂”和“兔起鶻落”,更不可能在畫法研究上有所突破。率真的文與可與蘇軾分享自己的灑脫與可愛,戲說“襪材當(dāng)萃于子矣”,蘇軾不愧是文與可的知己,知道文與可若隨從世俗,可能會風(fēng)光一時,最終也不一定快樂。坦蕩,真實,自重,自警,睿智,灑脫,不求聞達,享受心如止水的快樂,陶醉于“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的創(chuàng)作,才能水到渠成地獲得驚人的成就。于是蘇軾圍繞著竹葉畫法的“神似”詼諧地與文與可互動,以“此竹數(shù)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突出了文與可高超的畫技和“胸有成竹”畫論的卓越實踐,也暗示出文與可竹畫受人青睞、尊重和推崇的原因,并引出“筼筜谷詩”失笑噴飯滿案的趣事。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文與可沒有奔走到擁擠的名利路上,看淡名利、寧靜致遠,當(dāng)太守期間,沒有脫下苦行僧似的袈裟,虔誠于“渭濱千畝竹”中,開后世“湖州竹派”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竹葉畫法。淡泊超脫是情致遠達的舟楫,在此種心態(tài)下生活的人,沒有猥猥瑣瑣和驚悸不安,唯有心靈的滿足和靈魂的典雅,故而成就了真正的王者文與可。
“烏臺詩案”使蘇軾遭受了很大的打擊,作者帶著一身的郁悶在謫居之地看田而得病,這個“病”可能多半是心情不好造成的。心病不好治,因與和作者“皆一時異人”,龐安常將其治愈了。龐安常是“以眼為耳”的神醫(yī),卻隱沒于窮鄉(xiāng);蘇軾是“以手為口”的才子,卻貶居僻壤。同病相憐,治好心病,就得給原本消極的事情賦予積極的東西,“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龐安常雖“聾”,卻“穎悟絕人”,一個有生理缺陷的人活出了自己的獨立不倚,蘇軾豁然開朗,原來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來,而是放不下去,超脫不了;人生注定有缺憾,超脫榮辱得失,讓心歸零,方可斷開煩擾。超脫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戰(zhàn)略和低調(diào)的智慧,超脫的人生價值觀讓不健全的龐安常贏了自己??嘀凶鳂?,笑看人生困境,“異人”所見略同,既然緊握的雙手里面什么也沒有,不如松開雙手,放下,世界就在你手中,自己的戰(zhàn)爭,打贏就靠自己運籌帷幄?!队紊澈分攸c不在記游,而在感悟。
世間之事,皆為無常,每一種變故,都是一種沉淀,不患得患失,不自悲自棄,樂觀之人不負贅,曠達之人不受傷。超脫讓兩個“異人”在得到與失去中換來了一份開悟,修煉出一份篤定和從容。
在經(jīng)歷了“得”與“失”的洗禮后,探討人類永恒的困境似乎是蘇軾的宿命,方山子、文與可和龐安常超脫的人生價值觀給身處困惑的蘇軾留下了處世的范本,使蘇軾懂得如何處理個人與現(xiàn)實之間的不可調(diào)和的關(guān)系,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意愿與紛擾的生活的關(guān)系,懂得如何安頓好自己的內(nèi)心?!斗缴阶觽鳌?、《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和《游沙湖》這三篇散文啟示我們得與失相克,有選擇就有放棄;得與失相生,東隅失之,桑榆收之。在失去名利的過往中,在榮辱興衰的經(jīng)歷中,蘇軾的認識日漸明朗,思想趨于透徹,精神漸臻偉岸,內(nèi)心達到平和,舍棄激憤,放下怨怒,舍常人、俗人之難舍,方能得常人、俗人之難得,心胸平和,心態(tài)淡定,方能“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患得患失可能是被喧囂和熙熙攘攘的世界裹挾著的紅塵之人心里上過不去的坎,《方山子傳》、《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和《游沙湖》中超脫的人生價值觀解決了包括蘇軾在內(nèi)的人們的通病,緊緊抓住一些本該失去的、不屬于你的東西而不松手,失去的不僅是自我,可能還有未來和你整個的人生,看開比看透重要,得之淡然,失之釋然,得一時坦然,失一時豁然,通透而又超脫地看待官場的輸與贏、沉與浮,徹悟精神的快樂和內(nèi)心的酣暢是方山子、文與可和龐安常留給蘇軾的生活法寶和思想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