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釗 劉云超 陳鳳臻 楊煥萍
摘 要:在地理學科中,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地理學科的一大特色。地圖無論在教學資源還是高考試題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地圖可以更直觀地將知識內容展示出來。因此,高中課程更要注重學生的地圖技能培養(yǎng)。本文主要是通過地圖技能培養(yǎng)的意義、教師如何利用地圖進行直觀教學以及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懂圖、析圖、繪圖和用圖能力進行探析,加強師生對地圖的重視程度,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地圖技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圖技能;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1)10-0105-03
1 地圖技能培養(yǎng)的意義
1.1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也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更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1]。以廣東省高考地理真題為例,表1是2015-2021廣東省歷年高考地理真題圖表題考察情況。分值占比較高,基本保持在60%左右,失分率也會較高,由此可知,地理真題圖表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程度。地理學科從初中開始加入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范疇,地理相對于歷史政治這兩個文科類的學科來說,更帶有理科屬性,需要更多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興趣,通過地圖的運用,可以展示出各個區(qū)域的各種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在他們頭腦中形成生動的形象,對地理學科產生好奇心,從而熱愛地理學習。
1.2 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的第一章是“地球和地圖”,高中第一章是宇宙中的地球。開篇第一章都是比較宏觀的概念,對中學生來說,與他們日常生活關聯(lián)性較小,理解較難。如果在此時沒有進行有效的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產生學生厭學情況。運用地圖教學可以很大程度減少此類情況的出現(xiàn),教學效果令人滿意。因為教師在教授各種復雜的、遙遠的、宏觀的地理事物的同時,運用好地圖圖像進行解析,能清晰明了地解釋地理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現(xiàn)場及其原因,加深它們在學生腦海中的記憶形成。
1.3 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地圖教學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地理核心素養(yǎng)體系包括基于地理空間視角下的地圖技能、地理信息技術能力、國際理解、全球意識、人地觀念、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等六大方面,不論哪一種素養(yǎng),其培育的關鍵在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都以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為前提和基礎。所以通過在教學中運用地圖就可以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增強他們的空間感知。只要學生建立了空間思維能力,就會對地理學科產生學習興趣,還能教會學生全面多方位思考問題[2]。
2 教師運用地圖圖像進行直觀教學
在地理教學中,有一條原則是“經常運用圖像和其他直觀教學手段”,這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特點和獨具風格[3]。通過圖像可以獲得的地理知識、鞏固知識概念,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空間觀念,提高教學質量,教師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1 運用電子白板進行直觀教學
電子白板就是教室中的電腦,老師手中的課件ppt。這也是教師運用的最多的地圖教學手段,其特點是圖像比例大,清晰明了,教室中的各個位置的學生都能看見。而且是目前新興教學科技手段,教師可以當場通過電子白板作圖,方便快捷,能更好地發(fā)揮直觀教學的作用。通過圖像教學,比語言教學更加簡潔明了,突出重要知識點,能將地理知識更好呈現(xiàn)。
通過電子白板展示圖片,而不是文字或者語言描述,有利于傳授較難理解的地理知識,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給學生;能培養(yǎng)學生看圖的習慣,通過地圖圖像學習地理知識和培養(yǎng)地理思維能力。
2.2 運用黑板進行直觀教學
“三板”技能是教學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其中的版圖版畫更展現(xiàn)教師的地理知識功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師的需要,可通過黑板畫出簡略圖或草圖。因為是在黑板上現(xiàn)在作圖,所以需要教師熟練的技巧和扎實的地理知識。教師擁有高超的作圖能力,也能加強榜樣作用。這種簡略圖不追求細節(jié),展示重點部分,不是1:1還原,起到畫龍點睛作用,配合教師的語言技巧,可以更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
在課堂中,因為是邊講邊畫,所以教師應在引導過程中同時作圖,一問一答,學生如同親手動筆作圖,手腦結合,有問有答,參與程度高,注意力集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也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2.3 運用地理教具進行直觀教學
地圖圖像技能除了通過電子儀器和黑板粉筆方式,還可以使用地理教具進行直觀教學。中學教材中也插入需要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活動章節(jié),比如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中,活動題就是以小組合作方式做一個實驗。通過簡單材料制作大氣運動的簡易模型。諸如此類的活動題有很多,新課標的教材也添加更多需要手腦并用的活動框題。
地理教具相較于板圖板畫,能更直接沖擊學生眼球。一種是教師動手操作地理教具,在講臺展示,此時學生情緒高漲,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好奇教師手上的教育的外觀、組成和運動形式等等;另一種是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參與地理教具制作過程,在制作中,學生親身體會某一地形、地理現(xiàn)象等的組成成分或物理化學現(xiàn)象等等。
地圖圖像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充分利用地圖圖像,進行直觀地理教學,能降低學生理解難度,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需要結合實際,盡可能使用各種教具和現(xiàn)代化手段,以達到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增強空間感等目的,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 傳授學生有效的地圖利用技能
地圖圖像也分難易程度,簡單的地圖圖像一目了然,而復雜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但這只是學會了讀圖能力還遠遠不夠,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圖像、繪畫地圖和利用圖像的能力。
3.1 讀懂地圖是第一步
3.1.1 地圖圖像的分類
地圖圖像包含很多種類,通常有區(qū)域圖、等值線圖、示意圖等。區(qū)域圖是高考中最常見的地理圖像,包含了經緯網、相對位置、絕對位置、城鄉(xiāng)分布、交通樞紐等信息;等值線圖是由一個或多個地理要素數值的點所連起來的曲線圖,最典型的就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世界的氣候”章節(jié),課本上的插圖都是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相結合的等值線圖,表示著地理要素時空分布特征;示意圖是解釋地理事物形成的特征、結構、原因等,如晨昏線日照圖、喀斯特地貌景觀圖等。
3.1.2 掌握地圖的“語言”
要想利用地圖,首先讀懂地圖圖像是學習的第一步。地圖是運用各種符號,將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縮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圖像。中學教材要求學習的地圖的基本要素分別是比例尺、方向和圖例三要素。它們是地圖的“語言”。閱讀地圖應當明確這些“語言”的含義。只有先掌握這三要素,學生才會讀圖。
3.1.3 讀圖技巧的培養(yǎng)
讀圖一般有以下步驟:(1)區(qū)分給出的圖是區(qū)域圖、等值線圖還是示意圖。(2)將給出的文字主題與地圖“語言”三要素相結合,看清楚所給的地理要素信息,把握細節(jié)。(3)掌握圖文轉化,將題干的文字轉換成圖中信息,將圖中信息提煉出來,以達到簡化讀圖的難度。
加強讀圖訓練,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插圖和課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如地理實驗室等等。熟能生巧,而且地圖的學習也可以增進學生地理知識學習能力,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
3.2 分析地圖是關鍵
3.2.1 提煉地圖“語言”
讀懂地圖的“語言”三要素后,要通過三要素所給出的信息和地圖本身透露的信息,講這些內容通過大腦深加工,通過形成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新信息更有意義,從而促進對信息的理解和記憶的深加工策略[4]。因為學生接受的知識大部分來源于文字,很少通過圖像獲得。訓練學生通過感性的地圖圖像獲得所需要的地理知識,借助圖像講其知識與課本中文字知識相互結合遷移,將知識有效聯(lián)系并整合,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如圖1所示,我們可以獲得地圖“語言”三要素。比例尺為1cm=10km;上方為北;圖例有八個;而且這是兩個年份的對比圖,分別是2008年和2017年。從所學的知識中,利用區(qū)位因素特征分析相關知識,可以獲得該地區(qū)零部件制造業(yè)兩個年份之間的空間變化特征。并且根據該地區(qū)所在的地理位置,可以分析出汽車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獨特區(qū)位條件。這便是將抽象化的圖像信息轉換成具體化的文字信息。
3.3 訓練繪圖是方法
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學生已對地圖技能有一定概念,在此,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圖技能,就可以通過繪圖強化能力訓練[5]。
訓練的方向先由宏觀再到微觀,培養(yǎng)學生對尺度概念的理解。比如,從中國版圖、世界六大板塊分布等宏觀地圖繪畫,使學生對地球各地區(qū)分布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微觀方面,則縮小到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等某一知識點的繪畫。繪圖不僅是一個動手過程,也是腦力活動,在繪圖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框架,繪畫地圖,溫故知新,學以致用,強化知識點的記憶。
剛開始進行繪圖訓練,時間消耗會較長,此時學生的地理知識還不牢固,會耗費較多精力,前期繪圖數量應少量。到后期學生課下學習時,通過長期的自主訓練,在教師的引導下,繪圖速度加快,也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也可以提出開放問題的地圖繪畫,提升學生的繪圖能力。
3.4 利用地圖是目的
3.4.1 培養(yǎng)學生地圖知識體系
地圖知識體系,就是講所學到的地理圖像知識添加到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里,產生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知識體系。
當學生經過長期的讀圖和析圖訓練之后,就會形成一定的思維慣式,將地圖圖像存放在腦中,構成獨有的地圖知識體系,就能達到用圖片與文字相互轉換的層次。例如,當提起我國為什么季風氣候這么顯著時,學生腦海就會形成歐亞大陸版圖,我國的海陸位置,提取出我國位于最大的亞歐大陸和面向最大的太平洋的知識。
3.4.2 培養(yǎng)學生收集地圖的習慣
地理學科的課程資源,包括課內和課外資源,各種類型地圖插圖,學生要養(yǎng)成收集地圖的習慣,鼓勵學生養(yǎng)成這個習慣。例如制作一個地圖冊,收集手繪圖或剪圖。當讀圖的數量提高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用圖能力??梢砸月糜尉包c為例子,讓學生收集景點的介紹地圖,這就是示意圖的一種類型,提起學生收集地圖圖像的興趣。同時,讀圖、析圖和用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由近到遠、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工作。要打好讀圖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地圖技能,不能急于求成,最終使量變轉化成質變。
4 結論
在地理課程中,地圖是最基本、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高中生在學習地理時,要通過地圖圖像獲得相關的自然和人文等相關知識內容,如交通軌道情況、湖泊水文等。讓學生主動培養(yǎng)地圖技能,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地圖技能的積極性,將知識內容和地圖技能相互結合,使師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通過地圖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地理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戴英,葉瀅,余云.從地理教育新憲章談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45(23):7-8.
〔2〕李迎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及基本要求[J].課程教育研究,2019,8(36):140-141.
〔3〕劉應明.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圖技能的培養(yǎng)[J].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2001,13(S1):90-93.
〔4〕劉曉明.心理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198-201.
〔5〕高冠軍.高中地理教育教學中學生地圖技能的培養(yǎng)[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51):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