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文化元素對英美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影響,學界有所關注但未及深入。英國“布魯姆斯伯里團體”美學家羅杰·弗萊(Roger Fry)曾將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歐洲對中國藝術的重新“發(fā)現(xiàn)”譽為“東方文藝復興”;美國“意象派”詩歌的領軍人物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亦感嘆“中國的激勵作用并不輸于希臘”,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置于與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臘相并舉的崇高地位。如臺灣學者林秀玲所言:“英國現(xiàn)代作家和藝術家不僅‘發(fā)現(xiàn)’了中國高雅藝術,還將中國藝術吸收進了英國復雜的美學探討和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實踐之中。”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藝術成為“布魯姆斯伯里團體”“意象派”“漩渦派”等英美現(xiàn)代主義群體除舊布新的重要參照。學界關于羅杰·弗萊等現(xiàn)代主義美學家、埃茲拉·龐德等現(xiàn)代主義詩人對中國文學藝術的汲取與轉(zhuǎn)化已有所探討,但對不諳中文的他們接受中國文藝的渠道卻語焉不詳,漢學家的意義由此浮出水面。如錢兆明所言:“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英美學者也注意到這些中國詩人并開始翻譯他們的作品。以厄內(nèi)斯特·費諾羅薩、赫·艾·翟理斯、阿瑟·韋利的作品為媒介,龐德、威廉斯等現(xiàn)代主義詩人得以實現(xiàn)了與這些偉大的中國詩人的對話?!北疚囊?0世紀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為中心,探討其漢學成果作為媒介對英美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助推作用,由此呈現(xiàn)漢學家對于英美現(xiàn)代主義發(fā)展所作的貢獻。
作為20世紀英國最著名的東方學家與漢學家,韋利將一生都奉獻給了中日文學—文化的譯介和研究。英國漢學的興起時間較晚,卻在19世紀之后名家輩出。韋利繼承了英國漢學傳統(tǒng),一方面,不斷將中國古代典籍、詩歌與小說等譯介至英語世界;另一方面,作為出身劍橋的學者型漢學家,在翻譯觀念與文本選擇上又體現(xiàn)出與傳教士或外交官出身的漢學家不同的現(xiàn)代意識,對中國文化的譯介更多與西方反思啟蒙現(xiàn)代性弊病的美學現(xiàn)代主義運動相互依存,因而視中國文化為助力英美文學藝術突破傳統(tǒng)、求新求變的異域資源。
隨著19世紀中后期以來東方文化藝術館藏品的激增,大英博物館于1913年成立了“東方圖片與繪畫分部”。韋利在當年入職博物館,并在東方學家勞倫斯·賓揚(Laurence Binyon)指導下開始了對東方文化的研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有關中國文學與藝術的翻譯與研究。首先是對中國詩歌的出色譯介,重要譯著有《170首中國詩歌》(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
,1918)、《中國詩文續(xù)集》(More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1919)、《詩經(jīng)》(The Book of Songs
,1937)、《中國詩選》(Chinese Poems
,1946)等。他的譯詩陸續(xù)被收入英美各種重要的詩歌選本,在20世紀上半葉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其次是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翻譯和對中國詩人的傳記研究,如《西游記》的節(jié)譯本《猴子》(Monkey
,1942),《紅樓夢》《金瓶梅》《老殘游記》等小說部分章節(jié)的譯介,以及對《太平廣記》中多篇志怪小說的翻譯。傳記研究的代表論著有《白居易的生平及時代》(The Life and Time of Po Chü-I 772-846 A.D.
,1949)、《李白詩作及生平》(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 701-762 A.D.
,1950)、《18世紀中國詩人袁枚》(Yuan Mei: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 Poet
,1956)等。在藝術領域,韋利的重要論著有《禪宗及其與藝術之關聯(lián)》(Zen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 to Art
,1922)、《中國繪畫研究概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
,1923)等,論文則有《一幅中國畫》(“A Chinese Picture”,1917)、《中國藝術哲學》(“Chinese Philosophy of Art”,1920-1921)等。此外,他還整理出版了大英博物館中國藝術家人名索引和斯坦因的敦煌繪畫書目等著作,翻譯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的經(jīng)典篇目,可說“將一整個文明帶入了英國詩歌”。韋利漢學研究的美學現(xiàn)代性追求首先體現(xiàn)在其鮮明的翻譯理念上。自1918年起,韋利和翟理斯(Herbert A.Giles)就詩歌翻譯問題展開了激烈論戰(zhàn),標志著兩代漢學家之間觀念的碰撞。這場論爭以《新中國評論》(The New China Review
)等刊物為陣地,雙方唇槍舌劍達5年之久。兩人的分歧表面上主要圍繞漢詩英譯的準則和策略等,但從深層來看也可視為英國傳統(tǒng)詩學與現(xiàn)代詩學觀念的一次正面交鋒。因而,具體到翻譯文本的選擇上,韋利不喜歡典故繁復、句式佶屈聱牙的詩歌,而喜歡通俗易懂、風格簡約的作品。同時,他注重對唐前詩歌的譯介,對詩人寒山的譯介亦是他的獨到貢獻。寒山詩歌中蘊含的佛教禪宗哲思帶給“二戰(zhàn)”后急需重建信仰的英美作家以深刻啟迪,詩人因而甚至成為美國“垮掉派文學”的代言人。綜上,作為標志著英國傳統(tǒng)漢學向現(xiàn)代漢學轉(zhuǎn)型的關鍵人物,韋利的翻譯理念與實踐均體現(xiàn)出鮮明的革新色彩和現(xiàn)代特征。
韋利與英美現(xiàn)代主義作家、學者群體之間,存在著彼此影響、促進的關聯(lián)性。韋利之所以能順利開展?jié)h學譯介,離不開幾大群體的幫助:以G.L.迪金森(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羅杰·弗萊為代表的“布魯姆斯伯里團體”成員,以及以龐德為代表的“意象派”和“漩渦派”。
最早引導韋利與中國結(jié)緣的是其劍橋?qū)烥.E.穆爾(George Edward Moore)和迪金森。韋利于1907年入讀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時,穆爾的《倫理學大綱》(Principia Ethica
,1903)正在學生中廣為流傳,迪金森時任國王學院歷史學講師。穆爾對真理與理性的尊崇、對自由與審美的奉守,啟示了整個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遠離物質(zhì)主義與市儈哲學,質(zhì)疑主流話語與官方立場,表現(xiàn)出開闊的文化視野和對他者文化的尊重態(tài)度。迪金森則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和布爾戰(zhàn)爭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了《約翰中國佬的來信》(Letters from John Chinaman
,1901),反轉(zhuǎn)了西方傳統(tǒng)中負面的“中國佬”形象,塑造了一位正直聰慧、知識淵博、能言善道的東方智者約翰中國佬,努力在道家的詩意境界中尋找審美化的生存。韋利的弟媳瑪格麗特·H.魏理(韋利)回憶道,韋利“接受了由劍橋大學G.E.摩爾和高爾斯華綏·劉易斯·狄金森講授的那些哲學思想,他們后來都成了阿瑟長期的朋友,并把阿瑟介紹給羅杰·弗萊”。L.P.威爾金森指出,正是迪金森在1907年引起了韋利對中國的注意。另一位促使韋利與中國結(jié)緣的“布魯姆斯伯里團體”成員當屬弗萊。1916年,韋利曾向弗萊征求自己的處女譯作《中國詩歌》的出版意見,得到弗萊的熱情支持。盡管此書最終只作為私人印刷饋贈給親友,但多年后,韋利還清晰地回憶道:“這本書完全沒有出版的意識,因為我想要同朋友們分享自己閱讀中國詩歌的樂趣。對譯作感興趣的人有弗萊、迪金森和L.G.史密斯。弗萊當時對印刷頗有興趣。他認為詩歌應該被印在波動的線條上,以此來增強節(jié)奏感?!?910年,韋利加入“詩人俱樂部”后還結(jié)識了龐德、艾略特、葉芝等人。1913—1921年,韋利與龐德、艾略特等人開始每周定期聚會。1917年,倫敦大學東方研究院成立。韋利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刊》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唐前詩選譯》37首和《白居易詩38首》。后者的一部分經(jīng)龐德推薦,于同年刊登在龐德主編、被譽為“龐德-艾略特運動”之喉舌的《小評論》(Little Review
)上。由于龐德出版譯詩的時間更早,韋利在聚會和交談中常常受益更多。韋利潛心于漢學譯介,其成果又通過復雜的交游網(wǎng)絡對現(xiàn)代主義者們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韋利與“布魯姆斯伯里團體”的諸多成員保持了終身友誼,從劍橋畢業(yè)后又長期生活在倫敦布魯姆斯伯里街區(qū)戈登廣場,與貝爾夫婦、弗吉尼亞·伍爾夫、凱恩斯等“布魯姆斯伯里團體”核心成員比鄰而居。1916年,韋利的首部譯作《中國詩歌》即是在弗萊主持的“歐米茄工作室”(Omega Workshops)的會議上由成員討論是否應該出版的。這部譯作贈送的對象包括迪金森、龐德、弗萊、艾略特、羅素、倫納德·伍爾夫、葉芝、貝爾等人,大多是“布魯姆斯伯里團體”的核心成員或與之關系密切的人,以及“意象派”與“漩渦派”成員。韋利還時常會在朋友聚會時朗讀自己的譯詩,并被凱恩斯的妻子、俄羅斯芭蕾舞蹈家洛帕科娃戲稱為“中國的布魯姆斯伯里人”。1917年10月,羅素收到韋利的贈書之后,在給韋利的信中盛贊了他的譯作,認為正是韋利的翻譯讓他觸摸到“遠比西方更令人耳目一新、更精致的中國文化的精髓”。1928年,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小說《奧蘭多》的致謝中也感謝了韋利給予自己的幫助。
與此同時,從1917年起,韋利的大多數(shù)譯作還在美國的《小評論》和英國的《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兩種雜志上輪流發(fā)表,給熱愛中國詩歌的美國詩人帶來驚喜。知名詩人弗萊徹、門羅等曾刊文對其譯著予以贊揚。而韋利對白居易詩歌的譯介,亦成為美國現(xiàn)代主義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詩歌的典范,并直接影響了其代表作《春天及萬物》的遣詞造句、思想理念和風格特征。T.S.艾略特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中亦回顧道:“東方文學對詩人的影響通常是通過翻譯實現(xiàn)的。東方詩歌在過去一個半世紀的影響不可否認;僅以英語詩歌為例,在我們這個時代,由龐德和韋利翻譯的詩歌可能被每一位詩歌創(chuàng)作者閱讀過?!比绱?,通過韋利的譯介,中國文學—文化深刻影響了美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發(fā)展。如史景遷所言,韋利“以東方的風格為受到嚴重威脅的生活祈禱祝福,這樣的做法非但一點兒也不過時,相反,它們是強大的能量和淵博的學識的產(chǎn)物,它們也是某種信念的產(chǎn)物,這種信念相信有一種價值理念是長久存在的,有一種思想是永遠都不會落伍的,因為這理念、這思想一直是(而且將永遠是)真實的”。韋利的漢學成果對英美現(xiàn)代主義運動究竟產(chǎn)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思想觀念與藝術形式兩個層面來看。
從思想觀念上來說,韋利對中國道家哲學的重視,對中國詩文所呈現(xiàn)的人與自然和諧并存境界的贊美,呼應并促進了英美現(xiàn)代主義運動在價值層面的新追求。
自19世紀中后期以來,歐美社會從對啟蒙現(xiàn)代性的反思、質(zhì)疑與否定中裂變而出的美學現(xiàn)代性,以反叛科技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沖動、拒絕平庸的高蹈姿態(tài)、崇尚感性與心靈的熱情等為標志,通過美學現(xiàn)代主義運動集中爆發(fā)了出來。在此條件下,非理性色彩濃厚的東方哲學,如道家思想、佛教禪宗等,成為矯正理性至上之偏頗的異域資源。與啟蒙時代的作家與思想家對儒家學說的趨之若鶩形成對比,道家經(jīng)典在歷經(jīng)數(shù)個世紀的冷遇與誤解之后,終于在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迎來了在西方翻譯與研究的輝煌。韋利在《中國藝術哲學》《中國繪畫研究概論》《道及其力量——〈道德經(jīng)〉及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研究》等中不僅闡釋了老莊哲學,還進一步將“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概括為中國古典詩歌與視覺藝術最鮮明與共通的特征。他在論及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歌和水墨山水畫時,均特別強調(diào)了其追求天人合一、“順物自然”的精神指向。由此而言,韋利的觀點有力回應了迪金森和羅素以道家文化崇拜自然、注重生命體悟的特征來對抗“機械的人生觀”,將陷入危機的西方人從慣例的、工具化的文明中拯救出來的思想,并影響了一大批現(xiàn)代主義者。
美學現(xiàn)代主義除了從道家、佛教禪宗等觀念中汲取滋養(yǎng)以強調(diào)感性的回歸、天性的舒展,努力將主體從現(xiàn)代社會的異化狀態(tài)中拯救出來的價值取向之外,還高度強調(diào)藝術審美的獨立性?!皬淖非笮路f形式到純粹的審美經(jīng)驗,其中都隱含著一個潛在的觀念,那就是對平庸、陳腐和一成不變的現(xiàn)實存在和日常經(jīng)驗的否定?!币嗉词钦f,現(xiàn)代主義者的形式美學追求,是美學現(xiàn)代性追求的自然延伸。這一方面同樣在韋利的漢學譯介中獲得了滋養(yǎng)。
1920—1921年,韋利在弗萊主持的《伯靈頓雜志》上推出了《中國藝術哲學》系列文章,囊括了謝赫、王維、張彥遠、郭熙、董其昌等藝術家、藝術理論家的觀點和成就,細致梳理了重要的中國藝術理論。1920年10月,韋利重點闡釋的是公元6世紀中國南朝畫家兼理論家謝赫《畫品》中提出的繪畫“六法”?!爸x赫六法”之首法為“氣韻生動”,要求作品和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飽含生命的律動感,體現(xiàn)出主客體的交融。這一寫意原則不僅成為宋代之后中國文人畫的追求目標,亦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的理論核心。通過對“氣韻生動”美學原則的闡發(fā),韋利推崇并強調(diào)了“精神”(spirit)在文學藝術中的核心地位,認為唯有精神方能使世界物象發(fā)生變化,如同豎琴演奏者撩撥琴弦一樣,通過“精神的運作”以產(chǎn)生“生命的律動”。長期以來,弗萊一直在探索將文學藝術從亦步亦趨模擬現(xiàn)實的僵化傳統(tǒng)中解放出來的新路,深感“我們對人類精神生活的韻律實在是知之太少”。1923年,伍爾夫亦發(fā)表了被譽為其有關“現(xiàn)代小說”的美學宣言的長文《貝內(nèi)特先生與布朗夫人》,提出小說家要摒棄外部的物質(zhì)表象,摹寫人的靈魂的深度,以抓住生活的本質(zhì),表達真正的真實的觀點。韋利對中國藝術美學的闡發(fā),為弗萊的現(xiàn)代主義美學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對“布魯姆斯伯里團體”成員摒棄物質(zhì)主義的精神主義追求,亦形成了強大的聲援。
值得一提的是,弗萊還從謝赫的“氣韻生動”中捕捉到了中國藝術美學講求以簡勁有力的線條勾勒,以喚起生命的律動感的精髓,與西方詩歌與音樂藝術傳統(tǒng)中的節(jié)奏感結(jié)合到一起,發(fā)展出了對“韻律”(rhythm)的獨到追求,要求無論是語言文字藝術還是視覺藝術中的韻律,都要與人的生命節(jié)奏、人的情感變化同構(gòu)對應,以表達人的心靈的律動。弗萊認為:小說中能喚起審美情感的形式關系即是“大腦狀態(tài)的韻律變化”。他用“一種穿透整體結(jié)構(gòu)的造型韻律”贊美了自己心愛的畫家保羅·塞尚的畫作和摯友伍爾夫的小說。在伍爾夫那里,“韻律”一詞同樣具有相當高的使用頻度。由此,我們看到了韋利的漢學譯介對現(xiàn)代主義者的美學探索所作的貢獻。
概而言之,如錢兆明所指出的:“東方文化中那些吸引英美詩人的因素——歷久彌新、豐富多彩的東方文化中的細致、準確、客觀、傾心,與自然和諧融洽——這些特點無一不是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核心要素。”而在此過程中,韋利及前代漢學家如赫伯特·翟理斯,同時代其他漢學家如勞倫斯·賓揚、厄內(nèi)斯特·費諾洛薩(Ernest Fenollosa)等的貢獻功不可沒。在漢學家群體作為跨文化闡釋與理解的重要橋梁的貢獻尚未得到充分評估的背景下,加強此方面的研究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