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沒有紐扣的紅襯衫》"/>
□ 李瑞琦
發(fā)表在1983年第2期《十月》上的《沒有紐扣的紅襯衫》,以女中學生安然的“三好學生”評選為核心,透過姐姐安靜的“第三性”視角,展現(xiàn)出妹妹安然及一代人的青春成長歷程。故事中姐妹兩人的思想觀念轉變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得以發(fā)生,而這樣的轉變則與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現(xiàn)實息息相關。經(jīng)歷“文革”的傷痛后,積極開放的時代精神作用在個體身上,一方面產生了“啟蒙性”作用,個體對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識能動性得到增強;另一方面為人們帶來了關于時代與個人關系問題的新認識,不同思想矛盾間沖突加劇,在現(xiàn)實問題前,個體面臨著50—70年代未曾有過的選擇與挑戰(zhàn)。
《沒有紐扣的紅襯衫》以女中學生安然的個人經(jīng)歷試圖展示并回答這樣的困惑。鐵凝曾這樣評價小說中安然的青春形象:“她之所以打動人們, 是因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中國人, 剛剛釋放開心靈的禁錮, 而一個幾乎是全新的、未經(jīng)污染的少女的‘跳出’, 振奮了人們久已麻木的想象, 也清洗了蒙在人們心頭多年的灰塵?!卑踩坏男蜗笏茉炜梢员欢x為一種透過個性呈現(xiàn)時代精神的人格精神建構過程,體現(xiàn)了新時期的人格精神面貌。安然的價值觀念經(jīng)歷著時代浪潮的沖刷,只屬于她所處時代的年輕人。時代終將過去,而特定時期賦予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保留在鐵凝的作品中,鐵凝的作品始終關注時代對個體思想的影響,這種作品中時時體現(xiàn)的社會責任感也正是今天關于鐵凝早期作品研究的價值所在。
本文中的故事發(fā)生地平易市,曾多次出現(xiàn)在鐵凝的作品中,是位于華北地區(qū)的一個距離首都比距離省城更近的城市,1980年代社會思想與道德觀念的轉變過程發(fā)生在此地。鐵凝在文中用足夠的耐心對城市做了種種細致的描繪:“膨香酥”代替了煉鋼的“小高爐”,劣質的桌椅板凳間多了“席夢思單人床”。平易市城鄉(xiāng)錯綜,時代交錯的痕跡處處可見,“新”和“舊”的碰撞體現(xiàn)于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并內化于人的思想之中。
1980年代初期,中國城市化率仍然較低,處于正在向城市化轉變的階段。對于剛剛經(jīng)歷“文革”,尚未復蘇傷痛的人們而言,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觀念意識來填補長久的精神理想缺失。當走出“文革”的陰影成為普遍性社會認同后,人們對于一種全新的城市生活體驗就顯得既慎重又熱切,這樣的思想意識同樣滲透于文學作品中。“人們熱衷于表達時代的表象,熱衷于對生活外表的呈現(xiàn),這就使文學敘事可能對城市投去熱烈的目光?!背鞘谐蔀?0年代文學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之一,對于城市的渴望和城市生活的價值觀選擇難題構成了書寫的主題。
對于《哦,香雪》中的鄉(xiāng)村女中學生香雪而言,城市就是這樣具備沖擊力的所在。香雪雖然并不能完全認同城市價值觀,但仍對城市抱有淳樸的向往與渴望,對于城市文明有著迫切的追求意識??梢哉f香雪是在城市與鄉(xiāng)村的二元結構中自生出了這樣的“主體意識”,而到了城市女中學生安然身上,“主體意識”則是隨著城市化進程而自生出的,這樣的自生同樣經(jīng)歷了類似香雪的渴望“融入”的過程。
《沒有紐扣的紅襯衫》中的姐姐安靜與妹妹安然在由“舊”到“新”的時代過程中成長起來,她們的童年時期在五七干校的集體宿舍草鋪上經(jīng)歷過饑餓,少女時期感受到商品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對于同一個城市,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價值準則,前后兩種生活經(jīng)驗的不一致,培養(yǎng)了她們看待平易市的“外來人”眼光,用“居高臨下”的視角來看待平易市,審視成為她們城市生活中的組成部分。而本身處于青春時期的姐妹二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在審視的同時同樣能夠自然而然地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姐姐安靜始終不動聲色地觀察和發(fā)現(xiàn)生活種種;妹妹安然則在熱衷于奚落他人和起綽號的同時,又對新食物、男女模特等一切新鮮的東西保持興趣。這種半審視半融入的狀態(tài)也正是80年代的一種普遍性城市生活經(jīng)驗。
在迫不及待與50—70年代告別的80年代,城市的出現(xiàn)帶來新的視角上的獲得,意味著新的時代開啟,是人們對于80年代的強烈渴望與認同的物質實體承載物。而從香雪到安然,她們打量城市的目光雖然各異,但都在不自覺地融入城市文明之中。城市化一方面是80年代正在發(fā)生并將“人”內置的過程,另一方面又在80年代始終保持著未完成狀態(tài)。這讓城市因此成為群體性的期待與想象,一個符合想象的“城市人”應該是什么樣的?一個“城市人”該如何處理那些城市使之成為可能的思想沖突問題?鐵凝通過對安然姐妹的書寫,呈現(xiàn)了在1980年代群體性存在的“城市期待”,也正因為存在這樣的期待,安然姐妹經(jīng)歷了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的困惑,并最終實現(xiàn)了自身的成長。這樣的過程是安然姐妹實現(xiàn)自身精神覺醒的過程,也是鐵凝對于1980年代人格精神的建構過程。
正是80年代的城市文明為人們帶來了個體思想聚變的可能性,多種思想價值觀念的涌入打破了中國鄉(xiāng)土固有生存狀態(tài)所代表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80年代人格精神建構與現(xiàn)代性建構進程不可分割,人們對于城市的期待本身也加速了自身對于城市生活的融入:
火車開出站后,吼叫著加快了速度。小時候坐火車,總覺得火車是倒著開。這種感覺許多年沒有了。不知為什么,現(xiàn)在我忽然又感到火車不是開向省城,而是向平易市開。
在《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尾聲,當安靜乘火車離開城市時,她能感覺到“火車不是開向省城,而是向平易市開”。由此可以看出,安靜在思想意識上最終接受了城市的納入,與此同時,城市也被內化成為她自身的一部分。她離城市越來越遠,卻因為有了歸屬感,而不再自覺是“外來人”。城市作為“人”之思想轉變的實現(xiàn)場所,讓“人”的情感有了寄托,“城市人”的身份自覺得以延續(xù)。還是站在曾經(jīng)熟悉的大街上,安靜姐妹終于可以以一個“平易市公民”的身份,輕松應對外地人對于城市不足的指責,這是少女的成長過程,也是個體自身在一個物質與思想都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實現(xiàn)自我精神轉變的過程。
在鐵凝發(fā)表于1999年的作品《永遠有多遠》中,善良的胡同姑娘白大省經(jīng)歷了四次不適合的戀情。本應是優(yōu)點的“善良”,卻讓白大省的生活四處碰壁。小說中呈現(xiàn)的善念帶給人們對于90年代價值準則的多維度思考。白大省的人格精神伴隨著90年代出現(xiàn)的消費主義特征而呈現(xiàn)出一種迷茫無依的面貌。反觀《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對于80年代人格精神理想書寫,在描繪青春健康的女性人物形象時,進行了一次對于“善”的群體性復雜特征的探尋。
在故事中,姐姐安靜的身份是多重的,作為故事的敘述者,她在與每一個人物的相處過程中產生了關聯(lián)性,并面臨著如何與人為善的質詢?!?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的人道主義話語,主要在家庭領域或借助于家庭這一表象,來成功地建立其表述?!备鞣N不同的價值觀念在安靜的家庭生活中出現(xiàn)并形成眾聲喧嘩的局面,影響著安靜自身的思想價值觀念。
作為姐姐,安靜與妹妹安然的關系是微妙的,在家庭內部,姐妹二人最為親近,姐姐對妹妹抱有天然的責任感,希望在生活中關心她,學業(yè)上也能幫助她;而她對妹妹的認識卻是漸進的,是把認知不斷形象化并不斷超越過去的認知。在是非觀上,安靜眼中的妹妹安然實際有很多不符合成人價值觀念的缺點,安靜承認自己對安然的包容與幫助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手足之情的偏愛。在對安然的同學與班主任的認識上,安靜敏銳地洞察到她們的缺點,卻出于維護妹妹的考慮,仍然愿意與其為善。甚至在明知班主任韋婉的作品不具備發(fā)表條件的情況下,幾經(jīng)猶豫后為其修改助其發(fā)表,被安然發(fā)現(xiàn)后,又引發(fā)了姐妹之間的沖突。手足之間由關愛到?jīng)_突,是出于同一件事情的價值觀偏差。在性別觀上,安靜對于安然的成長則是發(fā)現(xiàn)式的,正是因為發(fā)現(xiàn)妹妹“是個地道的女孩兒”,安靜才為其購置了引起班主任微詞的“紅襯衫”?!凹t襯衫”的存在又反映出作為同齡人的安靜與韋婉之間的價值觀沖突。
在家庭內部,安靜與父母之間也存在著價值觀沖突。父親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堅持自己的個人價值取向,受到兩個女兒尊敬,但對女兒安靜的婚姻問題又堅決反對,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家長式的態(tài)度,不鼓勵女兒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母親作為一個職業(yè)女性,她有意識拒絕完全履行傳統(tǒng)觀念中家庭主婦的應盡職責,并因此引起丈夫、女兒的不滿。但在對母親這樣的認識之外,安靜卻也曾發(fā)現(xiàn)母親的照片,意識到自己的母親也曾經(jīng)是個有熱情的年輕人,并且因“文革”造成了人生轉折。這種認知的割裂,讓安靜內心對于父母的價值選擇正確與否經(jīng)常發(fā)生自我爭辯。由此,妹妹安靜、姐姐安然、父親與母親,在家庭內部呈現(xiàn)出三個不同時代影響下的價值觀表現(xiàn)形式。
在本文中,上述一切價值觀念沖突均發(fā)源于普通人的生活。80年代初期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關注人道主義的啟蒙精神,在擺脫宏大敘事、反思傷痕之后,文學作品進入了日常生活領域,開始把握時代對于個體的影響。鐵凝擅長通過塑造平凡人物來捕捉時代的氣息,在一個關于城市中學生日常生活的故事里,她把目光首先投向了女中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
對于生長在80年代的普通人而言,在承載了“文革”的記憶后,在商品經(jīng)濟時代來臨之際,曾經(jīng)趨同的價值觀念被打破,不同價值觀念形成并在生活中彼此發(fā)生摩擦,碰撞出思想火花。而在這樣的碰撞中,一對女中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學習成長,自我建構了積極向善的價值觀。作品中借助安靜的視角認識到,所謂“普通人的生活”,大多時候“既不曾飛黃騰達,也不會時來運轉”,呈現(xiàn)出“莫辨是非”的樣貌。對于個體而言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自身將經(jīng)歷怎樣的思想歷程,又最終作出怎樣的價值判斷與屬于自己的個人選擇。
在小說中,安靜對于每一個人的觀察與思考都經(jīng)歷了修正過程:即將參加工作,米曉玲表面上歡喜,卻可以因為安然對于一幅畫的點評而大哭,讓安靜對她產生新的認識。祝文娟的缺點是膽小,她在學校對于老師絕對順從,面對安然家的火災,她第一個想起要關閥門和叫救護車,卻并不敢沖上去救人。安靜也正是在此時更進一步認識到社會思想的復雜性,不同的人和各種價值觀念構成并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清一色的社會價值取向也不可想象。
這種自動自發(fā)的1980年代意識伴隨著對于現(xiàn)代化的想象而來。70、80年代之交,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發(fā)生的重大轉型,現(xiàn)代化以其存在的高度可能性轉化為人們對于城市生活的各種具體想象。
“現(xiàn)代化”作為80年代的核心范疇,是影響廣泛的新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之所以“新”,顯然是參照50—70年代的論述方法而言;而其作為意識形態(tài),則在于它被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理想社會的烏托邦,乃至成為一切價值判斷的依據(jù):所有與“現(xiàn)代化”相關的即是“好”的,與“現(xiàn)代化”相悖的則是“惡”的。
這里可以看出,現(xiàn)代化在成為80年代群體性想象寄托的同時,也使人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出對于其評判標準的想象,這種自動自發(fā)的新時期意識體現(xiàn)于作品,自然呈現(xiàn)出一種對于“善”的追求,這種追求根本性地促成了主人公精神轉變的實現(xiàn)。而現(xiàn)代化的“幽靈”之所以能夠在1980年代的文學作品中到處游走,正是因為存在這樣一種能夠獲得群體性認同的評判標準,追求“善”的人是符合現(xiàn)代化的新人形象,“善”是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過程中的大眾意識形態(tài)的普遍精神追求。
鐵凝作品中的人物各異,然而無論是《笨花》里的向喜,還是《玫瑰門》里的眉眉,他們即使各自身處不同的時代,對于“善”有著不同時代空間的價值標準確認體系,但卻大多帶有一種能夠并最終形成了自我價值肯定的 “善念”意識。正如謝有順教授所認為的,鐵凝的作品中時??坍嬕环N“堅韌的生”:“堅韌的生其實就是表明生活還有希望。而人類中還殘存的根本的善,正是這種希望之所在?!?/p>
而這樣的“善”在鐵凝筆下的80年代的生活中,與既往時代相區(qū)別的是,80年代獨具的“善念可以被發(fā)現(xiàn)并得到群體性認可”的普遍性意義。當我們透過文本回顧80年代,不止于觀察到這種對于“善”的渴望,更能夠發(fā)覺這是一種群體化的“善念”想象,是對于現(xiàn)代化想象之評判標準的具體化。這種“善”的存在與50—70年代中文學作品對于人性“善念”的呼喚,與九十年代殘存著“善”的白大省們,有著質與量的不同。
《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全文一共七次提及“沒有紐扣的紅襯衫”,依次為:班主任韋婉對于“紅襯衫”的微詞——追溯安靜為安然購買“紅襯衫”的原因——安靜阻止安然在評選時穿“紅襯衫”——安靜為安然整理好第二天要穿著參加競選的“紅襯衫”——安靜與穿著“紅襯衫”的安然發(fā)生沖突——大火將“紅襯衫”燒成碎片,但安靜又仿佛在眼前看到了新的“火”——安然向安靜要求再買一件新的“紅襯衫”。
可以看出,在圍繞安然的“三好學生”評選的全文中心事件上,“紅襯衫”實際以行文線索的形式存在。在安靜“內視角”觀察下曾出現(xiàn)過種種困惑:班主任韋婉的詩歌是否應該被發(fā)表,妹妹與同學劉冬虎的關系,安靜與曾有離婚經(jīng)歷的男友交往能否得到家人認可,這一切的困惑直到安然家突發(fā)的大火把每個人的關系拉近為止。這些思想困惑源自不同價值觀念的交鋒,在這樣的價值觀沖撞過程中,“紅襯衫”屢次三番出現(xiàn)。
通過以上四點分析,行政事業(yè)單位財務管理內部控件主要存在內部控制建設和制約機制有待強化、財務人員素質有待提高、財務管理內部控制有關法律法規(guī)有待完善、風險評估及管控程度有待提高等問題。
女中學生是否應該穿著一件如此亮眼的“紅襯衫”?這一問題幾經(jīng)質詢。紅色,曾經(jīng)是象征革命與鮮血的顏色,卻因為顏色亮眼,成了一些人眼中女中學生有“問題”的潛在標志,襯衫最終又在一場大火中消失于無形,而新的火焰又再次被點燃,“紅襯衫”就此與時代精神之火構成了內在的傳承關系?!凹t襯衫”的價值最終被肯定,作者有意通過從“紅襯衫”到“火焰”的象征性意義來表明,“燃燒”這并不是一切事件的結束,而意味著新的開啟。
安然的存在,顯示了鐵凝對于80年代人格精神的表達,“被建構”的80年代時代精神,源自一種在城市化背景下自生的個人價值認可,即在經(jīng)歷懷疑和動搖后,依然能夠自我肯定人性中“善”的部分,堅信社會理想的存在,在價值觀的選擇中最終肯定自我價值,而這樣的80年代之人格精神狀態(tài)以群像化的形態(tài)呈現(xiàn)于本文之中。
發(fā)生于一個普通人身上的精神覺醒過程,是在時代的特定背景下基于自我價值判斷的生活感知歷程?!稕]有紐扣的紅襯衫》中的安然姐妹,敏感地把握到了城市化進程對于個人影響的“得”與“失”,在多種價值觀念中選擇了一種堅定的“善”。而她們的成長過程,正是在對于“善”的選擇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善”的多樣性和包容的價值?!凹t襯衫”在一個由“舊”向“新”發(fā)展的時代里產生了不同的解讀,而隨著時間的變遷,襯衫本身化為碎片并不再有特殊的意味,而不同的價值觀以此介質從碰撞到融合,并最終生發(fā)出新的希望。建構于鐵凝筆下的80年代人格精神煥發(fā)著勃勃生機,如此昂揚向上,又洋溢著純真之美。
注釋:
①鐵凝:《寫在卷首》,《玫瑰門》,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
②鐵凝:《寫在卷首》,《埋人》,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2頁。
③陳曉明:《無法終結的現(xiàn)代性》,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18頁。
④程光煒:《香雪們的“1980年代”——從小說〈哦,香雪〉和文學批評中折射的當時農村之一角》,《上海文學》2011年第2期。
⑤鐵凝:《鐵凝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版,第18頁。
⑥鐵凝:《鐵凝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版,第86頁。
⑦賀桂梅:《“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7頁。
⑧鐵凝:《鐵凝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版,第24頁。
⑨賀桂梅:《“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41頁。
⑩謝有順:《發(fā)現(xiàn)人類生活中殘存的善——關于鐵凝小說的話語倫理》,《南方文壇》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