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娣
摘要: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三觀,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行為習慣,而高效的課堂教學才能最大化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發(fā)揮這門學科的價值,促使學生更健康、茁壯地成長。
關鍵詞:立德樹人;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
高效課堂既是讓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處于較高水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形成高效課堂是相關教師的重點研究方向。在教育領域不斷發(fā)展的當下,國家、社會、學校、教師、民眾都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越加重視,道德與法制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品格,還能促進多方面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對學生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高效地開展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便是重點。
一、通過問題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主要以建立導學案來進行。通過精心制定導學案內(nèi)容,是開展高效課堂的第一步,是學生能否高效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關鍵。教師在制作導學案時,不僅要把教材中的知識科學且合理地插入,更要把生活中實際的問題融入到其中。例如,教師在制定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法律保障生活》的導學案時,必須有法律的基礎知識,包括感受法律對生活的保障作用,法律是行為規(guī)范等,還需要包括教材內(nèi)容。結合教材內(nèi)容,教師可以在法律與生活內(nèi)容中創(chuàng)設出貼近生活的判斷題,讓學生判斷如下情況是道德還是法律范疇:第一個情境是一名學生坐在公交車的座位上,一位長者走上車,車上的座位都坐滿了人,這位學生忽略長者,繼續(xù)聽音樂。第二個情境是一名學生因為喜歡一部動畫片,在周二晚上通宵看到了凌晨三點,第二天覺得很疲憊,便繼續(xù)睡覺,下午醒來后才去學校。第三個情境是一位成年男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透過窗子看到一戶家庭里擺放著奢華的電腦,便在夜晚偷偷潛入,偷走了這臺電腦。第四個情境是一位長者家附近的馬路有著雙向車道的隔離欄桿,但長者覺得過馬路不方便,便在夜晚用電鋸把欄桿鋸掉一塊,便于自己通過。在選擇題上選擇最佳選項:例如,小李找小張借了10000元人民幣,承諾兩個月后歸還,在兩個越后以資金周轉不開為由只還了5000元,并承諾一個月后歸還余下部分。一個月后小張找小李,要求對方償還5000,小李卻說一個月前就已經(jīng)歸還了,兩人大吵了一架,不歡而散。小張回到家后不知自己該如何處理這件事,現(xiàn)在小張應該怎樣處理?A.和對方交往這么久,都是朋友,且金額也不算很大,避免再見尷尬,5000元不要了。B.在凌晨1點從窗戶潛入對方家里,偷取財物補償損失。C.聯(lián)系朋友一起打小李一頓。D.詢問警察或律師應該如何追回5000元欠款。另外,教師也可以添加一些簡答題或材料分析題,讓學生通過這些問題進一步消化基礎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能夠做到結合與運用。
二、劃分小組并發(fā)布任務
隨著導學案的完成,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教學內(nèi)容,并對其進行一定的思考與分析。在問題的引導與滲透之下,學生會出現(xiàn)因自身能力不同而產(chǎn)生理解差異。所以,教師應結合學生完成導學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均衡分組,并分配小組任務。例如,教師在進行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法律為我們護航》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了解了法律如何為中國公民保駕護航,也完成了教師創(chuàng)設的生活化問題。而后進行小組任務的劃分,教師可以自己直接分配任務,或把學生的導學案收集起來,通過分析進行劃分,讓每個小組都能分配到適合本組的任務。進而滿足不同小組的個性化需求,避免任務的盲目性、隨機性,進而提升學生對小組任務的興趣程度,提高小組完成任務的效率與質量。
三、小組任務中加入生活實踐
道德與法制的教學內(nèi)容源于生活,也應當用于生活,而生活中自然充斥著德育教育元素,教師在立德樹人理念下,把生活實踐加入到小組任務中,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之中體會到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深化所掌握的當前課堂知識,進而自主思考德育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例如,教師在進行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解開情緒的面紗》的課堂教學中,首先情緒是人對外界事物的反應,所形成的自我體會,情緒也是生活中的調味劑,促使生活多姿多彩,我們會產(chǎn)生很多或消極或積極的情緒,情緒的產(chǎn)生不能避免,但可以通過自我調節(jié)方式來處理好情緒。教師現(xiàn)在小組任務實踐中引導學生記下當天的情緒變化,在其中也要寫出情緒分析的原因,以此鍛煉學生的自主思、探究能力,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并寫下這一情緒造成的后果。如,小明記錄到:今日因為路上堵車,晚到了學校十五分鐘,老師對我進行了批評,產(chǎn)生了難過、不開心、壓抑的情緒,導致整天心情都處于低落狀態(tài),上課時也不能認真聽講,還忘記了把書還給小麗。小王記錄到:今天小明上學遲到了,被老師訓了一頓,看他上課都沒精神,作為要好的朋友,我很擔心,導致我上課也沒能很好地集中精力。下課找小麗借書,小麗說小明還沒還,還給她后再借給我,我覺得有點生氣,整個下午都在想,想看到那本書,不知道小明什么時候還,真是不該擔心小明,不打算理他了。學生通過詳細地記錄一天所產(chǎn)生的情緒,并把原因和影響都分析出和記錄好,小組成員彼此進行交換記錄內(nèi)容,進而分析情緒對自身和學習、生活的作用、影響,意識到若對情緒處理不當,會產(chǎn)生更差的效果,進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并總結出怎樣處理好情緒等。小組在完成分析、探究與總結之后,把情緒記錄相互交換加以展示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以生活實際的角度進行,通過生活與當前課堂知識的聯(lián)系,來幫助學生更徹底的消化所學知識,并進行深入的小組合作探究與思考,進而令其意識到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行為態(tài)度,以形成正確三觀、高尚道德品格。
四、運用鼓勵與認可的力量
眾所周知,人們喜歡聽到贊美、被認可等較為積極的語言,這有助于人們自身產(chǎn)生較強的做事動力,產(chǎn)生做事激情;若不覺親近之人對其說出否定或指出錯誤的言語時,就會導致人們心情低落,產(chǎn)生心理挫敗感。在教學中也如此,學生在錯誤中意識到錯誤便能獲得錯誤的經(jīng)驗,進而走向成功的道路,教師需要考慮讓學生能夠聽取自身錯誤之處,但產(chǎn)生積極、正向的情緒,促使其獲得教育但卻不損傷自尊心。教師需要優(yōu)化評分機制,以鼓勵與認可的態(tài)度與學生相處,與學生的師生關系融洽后,再進行溫和的教育,并做好講解。學生并不會產(chǎn)生較大抵觸或被傷害、被否定之感受,反而在與教師的交流之中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并積極地改進。
五、結束語
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之下,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問題促使學生理解和消化所學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來讓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靈活的手段幫助學生掌握課堂知識、了解自身,進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高尚道德品格,構建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進而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蔣晨.淺談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中學版),2019,(5):163-163.
[2]趙秀全.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探究[J].新一代:理論版,2019(9):42-42.
[3]黃富強.立德樹人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22):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