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2013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3)的數據,本文從信息傳播的視角對媒介使用類型與性態(tài)度(婚前、婚后和同性間)的關系做進一步探討。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媒介(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和新媒介(互聯(lián)網或者手機上網)的受眾有著不同的人口、社會、經濟特征,這些特征影響了他們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傳統(tǒng)媒介的使用對性態(tài)度的包容程度較低,而新媒介對性態(tài)度的包容程度有著顯著的正相關;在不同的媒介類型中,媒介使用對性行為態(tài)度有較大影響,使用新媒介的人們對性態(tài)度較使用傳統(tǒng)媒介的寬容;收入水平對性態(tài)度的寬容程度影響最大。
關鍵詞:新媒介;傳統(tǒng)媒介;性態(tài)度;寬容
一、引言
隨著大眾媒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大眾媒介的影響力正日漸擴大。這不僅影響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生產,還對人們性行為的態(tài)度產生了顛覆性認識。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大眾媒介參與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人們的認知不斷改變,社會問題日漸突出。在當今社會,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擴展,人們不再滿足于從傳統(tǒng)媒介獲取信息;同時,又不斷從新媒介(互聯(lián)網、手機)吸收、塑造不同的認識。
國內外研究表明:人們對性行為寬容的程度越來越高。如果性態(tài)度寬容到一定程度,那么人們的道德底線、價值觀將會被扭曲,社會穩(wěn)定也將受到新的挑戰(zhàn)。因此,探索媒介使用對性態(tài)度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有助于鞏固社會道德體系,培育積極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能夠比較不同媒介使用方式對婚前、婚后和同性間性行為的影響,從而采取相關措施,提高人們對性行為態(tài)度的正確認識,促進社會、家庭的和諧。
二、文獻綜述:性態(tài)度影響因素的研究視角
考察國內外關于性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研究,其研究維度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一是性的社會建構視角,二是社會性別視角,三是大學生性行為視角。
性的社會建構視角認為,性不僅僅是個體認識主觀能動性作用的結果,更主要的是由具體的經驗處境、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環(huán)境催生的;性并不是一種獨立于外界條件的觀念,而是文化建構的結果,而這種建構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改變而不同;社會文化建構強調個體習得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同時在建構的文化和社會氛圍下,塑造群體的性認同、性的定義、性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性行為[2]。但由于對性心理、性欲望、性與行為的不同看法使得建構主義者分化出不同的意見。Sue等人提出性社會建構的真正意義是“我們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從而建構了我們的人格、態(tài)度以及復雜而又多樣的情緒”[3]。也有其他建構主義者認為,即使影響性觀念和性行為是有具體的文化、社會和歷史方面的因素,但是性欲望也肯是其個體所獨特帶有的。還有建構者指出更深層次的理解,性欲本身不是永恒固定的,而是緊跟具體的境遇產生可能的多變性。無論性的建構主義如何分化,總體基于社會對性觀念和性行為的研究視角不變[4]。性別、年齡、信仰、家庭關系是否和諧、父母的言傳身教、同胞數量及關系、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性格等都會影響青年人的性態(tài)度以及性行為[5]。根據社會學習論的觀點,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機構,是對個人影響最大的環(huán)境。在性教育問題上,父母與子女的交流互動直接影響著子女的性態(tài)度。個體的道德價值觀念及行為不僅受到學校教育的引導,同時受到同伴環(huán)境的影響也很大。根據合理行動理論,性行為意向是由對行為的態(tài)度和主觀標準決定的,而主觀標準為“人們對別人會贊成或者不贊成某種行為的感知”[6]。同伴是人們性態(tài)度,性知識的重要來源。社會環(huán)境制約個人行為認為社會主要是通過它所塑造的、個人處于其中的各種社會環(huán)境對個人的行為發(fā)揮作用[7]。在劉宇潔等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周圍有很多同齡人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報告率為26.9%,高于周圍少有、沒有或不清楚此情況的大學生[8]。
社會性別固化了男性和女性在社會、家庭和性中的角色,也分化了他們在性活動中的表現(xiàn)(多性伴侶)。弗洛伊德所推崇“生理結構決定命運”,有機體為了維持其結構就需要各部分協(xié)調的運作,強調“丈夫和妻子對他們的婚姻所承擔的義務”[9]。所謂性別角色是以性別為標準進行劃分的一種社會角色,不同社會文化對不同性別理想行為的要求和期望。在人類社會中,性別角色是圍繞著異性行為的觀念展開的,而且是相當固定的。例如在20世紀早期,西方婦女獲得高權力的職位,通常是少見的或會被歧視。社會現(xiàn)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xiàn)代化社會注重人的自我實現(xiàn)。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的物質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不斷提高,人們從基本生存需求到身體安全需求再到更高階段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層次的轉變是導致性寬容趨勢的重要因素[10]?,F(xiàn)代教育為人們提供擴展日常行動的知識框架,高學歷者因此常常成為思想解放的實踐先鋒,性態(tài)度開放也被視作與教育程度提高相伴生的現(xiàn)象[11]。在眾多教育對態(tài)度的研究中,基本上都認為,與受教育較少的人相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少束縛于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12],他們在認識上具有自主性和超前性。經濟、現(xiàn)代化程度、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都相應的影響著人們的性態(tài)度。
針對大學生這一龐大的青年群體,學者們基于大學生的性知識、性觀念和性行為進行研究。大學生性知識知曉率低,性觀念較為開放,男生異性性行為發(fā)生率高于女生,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并注重性別差異[13]。合肥市在校大學生中婚前性行為狀況接近一線城市且不了解性傳播疾病,婚前性行為正在威脅在校大學生的生殖健康[14]。性生理成熟年齡、認識性行為途徑及朋輩中發(fā)生非婚性行為的比例對大學生非婚性行為的發(fā)生率有顯著影響[15]。流動青少年的性觀念受到以其家庭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與以大眾傳播媒介、社區(qū)以及同輩群體為主要媒介的現(xiàn)代文化的共同影響,它們對其性觀念趨向開放或保守起著推拉作用[16]。早在20世紀末,互聯(lián)網被廣泛地用于追求性快樂,國內學術研究發(fā)現(xiàn):在18—61歲的網民中,僅僅在調查之前的一年內,看過各式各樣的直接描繪男女性交細節(jié)的圖像資料(視頻、照片等)的網民,在2006年就有51.7%;到2010年,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為65.8%。此外,這一年齡段的網民有54.8%在網上看過直接描寫性生活的小說、文章;自己曾經主動在網上搜索關于性生活的文字、圖片、視頻的網民則占了25.9%[17]。互聯(lián)網為性提供了聚集地和溝通方法,加速了人們對于性態(tài)度的認識,提升了一個人開放地談論性問題、性事務以及性幻想的能力。國外大量研究表明,接觸媒體中非暴力的、明顯的性內容會影響到人們在性方面的各種態(tài)度和價值觀。特別是接觸一些生動的媒介色情事件會使得我們對真實世界中這些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有過高的估計,從而形成與真實世界完全不符的認知,從而影響人們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18]。
上述研究視角對性態(tài)度做出了一定解釋,但都忽視影響性態(tài)度的因素,尤其是忽視了在當今多元化信息時代不同類型媒介使用的作用。知識的豐富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tài)度[19],人們性知識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性態(tài)度與性行為。人類社會文化的習得隨著大眾媒介的發(fā)展,通過其信息傳播的功能對社會群體的文化價值塑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進而對性態(tài)度有著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忽視了大眾媒介在人們認知結構建構中潛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對性行為態(tài)度不可抗拒的影響?,F(xiàn)代化視角認識到在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和絕對規(guī)范下降的意義上,現(xiàn)代性與晚期現(xiàn)代性一脈相承地促進著性觀念的寬容趨勢;忽視了大眾媒介在各領域發(fā)展中所起的宣傳作用。環(huán)境視角忽略了人們獲取性信息的媒介途徑。網絡使用視角認識到了互聯(lián)網為主的新興媒介對性態(tài)度的影響,但僅限于網上人際交往和網上性愛。因此,盡管大量研究已經在不同層次論證了性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但卻不能涵蓋不同類型的媒介使用對性態(tài)度的影響。
三、假設
根據時間和空間的定位變化把媒介分為傳統(tǒng)媒介和新媒介,比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屬于傳統(tǒng)媒介,而以互聯(lián)網為基礎的媒介屬于新媒介。不同社會群體具有不同的社會特征,如性別、年齡等,可以認為,不同的社會群體對新媒介和傳統(tǒng)媒介的使用強度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進而影響他們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因此,提出假設:
假設1-1:不同社會群體對新舊媒介的使用存在顯著差別。
假設1-2:不同社會群體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存在顯著差別
假設2-1: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公眾對新媒介的使用越多,就越可能對婚前、婚后以及同性間性行為的態(tài)度比較包容。
假設2-1: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公眾對傳統(tǒng)媒介的使用越多,就越可能對婚前、婚后以及同性間性行為的態(tài)度較不寬容。
四、數據和方法
2013年為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第二期(2010-2019)的第4次年度調查,在全國一共調查480個村/居委會,每個村/居委會調查25個家庭,每個家庭隨機調查1人,總樣本量約為12000。
因變量對是婚前性行為、婚后性行為和同性間性行為的包容度及綜合包容。本研究將公眾對性行為包容度的原始得分作為因變量,分為4個層次:婚前性行為、婚后性行為、同性間性行為及綜合性行為。在問卷中,對于婚前性行為、婚后性行為、和同性間性行為的選項有5項,分別是:1(總是不對的),2(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對的),3(說不上對與不對),4(有時是對的),5(完全是對的)。
自變量包括戶口類型、性別、婚姻狀況、政治面貌、收入水平、教育。年齡為連續(xù)變量。男性為1,女性為0。政治面貌:中共黨員為1,非中共黨員為0。收入水平:低收入為8000元及以下,中等收入為8001-2000元,高收入為20001以上。教育水平:沒有受任何教育為1,私塾、掃盲班和小學為2,初中、職業(yè)高中、普通高中、中專、技校為3,大學專科以上為4。戶口類型:農業(yè)戶口為0,其他戶口種類為1。
媒介使用變量選取了6種媒介的使用:1、報紙,2、雜志,3、廣播,4、電視,5、互聯(lián)網(包括手機上網),6、手機定制消息。這些問題的回答項分別為:1、從不,2、很少,3、有時,4、經常,5、非常頻繁。根據信息的傳播速度、傳播范圍,且傳播不受時間、地點及其他因素的干擾,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使用頻次相加為傳統(tǒng)媒介變量,互聯(lián)網(包括手機上網)、手機定制消息使用頻次相加為新媒介變量。
控制變量,包括社會資本、工作、生活。人際信任在問卷中,要求被訪者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可信的”的陳述進行判斷,共有“非常不同意”、“比較不同意”、“說不清”、“比較同意”和“非常同意”五個選項,分別賦值為1到5分。將幸福程度和公平程度作為生活變量的測量分別陳述“您認為當今的社會公不公平”、“您覺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共有“完全不公平”、“比較不公平”、“說不上公平也不能說不公平”、“比較公平”和“完全公平”,“非常不幸福”、“比較不幸?!?、“說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較幸?!焙汀胺浅P腋!?。工作性質變量是測量工作是否影響性態(tài)度,包括“全職工作”和“非全職工作”。
本研究首先通過方差分析檢驗不同群體的人口、經濟、社會特征對新舊媒介使用強度、婚前性行為、婚后性行為和同性間性行為的差別;之后,分別將人口、經濟、社會特征變量、社會資本、幸福、公平以及新舊媒介使用變量納入多元回歸模型,檢驗研究假設。
五、分析結果
(一)不同社會、人口、經濟特征對新舊媒介使用強度的方差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在新舊媒介的使用上城鄉(xiāng)戶口之間有差異,城市戶口居民的分值都高于農村戶口居民,主要是因為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水平所帶來的信息流動所引起。性別差異上,男性使用新舊媒介的頻次高于女性,主要可能使因為當今從事與信息科學技術相關的基本都是男性。在婚姻狀況上也存在著類似的效果,可能使因為未婚者時間充沛且自由。教育程度高、收入高的人,使用新舊媒介的頻率明顯高于教育程度低、收入低的。因此,假設1-1得到支持。
(二)不同社會、人口、經濟特征對婚前性行為、婚后性行為和同性間性行為的方差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城市戶口居民對性行為的寬容態(tài)度高于農村戶口居民。性別對同性間性行為的態(tài)度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在婚前性行為和婚后性行為的態(tài)度上,男性比較贊成。從婚姻狀態(tài)來看,未婚者與已婚者相比,未婚者對待性行為的態(tài)度較開放。在性行為態(tài)度上,黨員和非黨員沒有顯著區(qū)別。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婚前性行為、婚后性行為、同性間性行為的態(tài)度越寬容。
(三)對新媒介與傳統(tǒng)媒介使用頻次的回歸分析
從表1和表2的方差分析可知,居住地、婚姻狀況、性別、教育程度、收入對新舊媒介的使用和對性態(tài)度的寬容程度,都有著顯著差異。那么在控制其他變量后,這些影響是否還存在?在下面的分析中,首先把新舊媒介的使用作為因變量,對其人口、社會、經濟做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從模型1和2可知,非農戶口、黨員、收入高、教育程度高的人使用新舊媒介的頻次都較持農業(yè)戶口、非黨員、收入低、教育程度低的人高。從各自的特征來看男性使用傳統(tǒng)媒介的頻次高。從標準化回歸系數來看,教育水平變量對新舊媒介的使用頻次影響最大。從年齡的來看,舊媒介使用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再從年齡的回歸系數為負可以推斷,新媒介的使用者隨著年齡增長,使用的頻次降低。
(四)對性行為包容度的回歸分析
表4的模型3以婚前性行為作因變量,除了社會、經濟、戶口變量外,還加入了控制變量,模型4考察在控制其他變量下,新舊媒介使用對婚前性行為的影響。類似的,在模型5、6和模型7、8中,分別以婚后性行為和同性間性行為為因變量,進行同樣的分析。最后,模型9將婚前性行為、婚后性行為和同性間性行為的態(tài)度加總作為因變量,分別考察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傳統(tǒng)媒介和新媒介對總的性態(tài)度的影響。
對比模型3和4可知,在加入了新舊媒介的使用變量后,教育從原有的顯著變?yōu)椴伙@著。收入和公平程度的影響力也逐漸減弱??梢酝茢嗝浇槭褂迷诮逃c對待婚前性行為的態(tài)度上起著中介作用。模型5和6檢驗對婚后性行為的影響,收入、教育和年齡對婚后性行為的影響逐漸變小。傳統(tǒng)媒介的使用對婚后性行為影響較弱。
從表4可以看出,非農、人際信任和工作經歷對性態(tài)度基本沒有影響。模型4和模型8顯示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新舊媒介使用變量對婚前性行為和同性間性行為都有著顯著影響,但是方向不一樣,新媒介影響力較舊媒介大。生活幸福程度對婚后性行為和同性間性行為影響較顯著。對比婚前性行為和婚后性行為,性別對同性間性行為影響較小。傳統(tǒng)媒介的使用對性行為態(tài)度較不寬容,但是影響比較弱。新媒介對性態(tài)度的寬容程度較大。男性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較女性寬容,這有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的“男女性道德的雙重標準”,也有可能是因為女性需要承擔性行為的直接后果,如懷孕墮胎等。
六、結論和討論
本研究從大眾媒介環(huán)境下新舊媒介使用對性態(tài)度的影響。首先,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教育程度和收入較高的受訪者對媒介使用頻次較高,對性行為態(tài)度較寬容。收入水平無論對婚前性行為、婚后性行為和同性間性行為都有著顯著影響。收入是生活多元化的物質基礎,物質生活水平隨著現(xiàn)代化程度發(fā)展而提升,對促進性態(tài)度的寬容起了推動作用。從社會階層歸屬來看,伴隨著收入的不斷增高,資本能力的增強,性行為產生的費用自然得到解決;教育水平越高,個人對生活的享受自主性越大,就越能突破傳統(tǒng)思想,發(fā)生性行為的可能性增大,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也較寬容。
其次,性態(tài)度存在性別差異。綜合來看,男性使用媒介頻次以及其性行為態(tài)度開放程度也都高于女性,可能是由于“個體習得的性腳本理論中的社會性別屬性”,或是“社會對女性性方面的包容度界定要嚴格于男性的雙重標準”造成的[20]。但是單獨對比來看,男性和女性在媒介使用頻率以及性態(tài)度上的差距較小,說明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的滲透程度越來越廣,人們的傳統(tǒng)思想道德也在不斷淡化。
另外,在沒有控制收入和年齡時,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會促進對性態(tài)度的寬容。在同時控制收入和年齡后,教育對婚前性行為和婚后性行為態(tài)度的影響消失。但會影響同性間性行為的態(tài)度,可能使因為受教育高的人對當今社會對同性戀認可度較高,能夠以平等的心態(tài)來對待同性戀人群。生活幸福程度對婚前性行為沒有影響,對婚后及同性間性行為影響較大,可能是因為人們的婚姻生活質量決定著是否有婚外性行為,也就是說婚姻美滿幸福那么出現(xiàn)婚外戀的可能性就較小,對性行為態(tài)度也有所保留。人際信任和工作經歷對性行為態(tài)度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赡苁且驗闊o論從事全職還是非全職的工作以及人際信任對媒介接觸沒有差別,人們更加關注基本生活需求,只有在生活達到享受的階段,才會關注其他。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的性觀念漸漸開放。正如李銀河總結的,“中國正在從傳統(tǒng)的性規(guī)范經由浪漫主義的性規(guī)范過渡到自由主義的性規(guī)范”[21]。新媒介以其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迅速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人們對性態(tài)度的寬容程度也越來越大,這是為什么呢?對性態(tài)度寬容的趨勢會導致什么樣的問題呢?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是否會遭到破壞?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受國外開放性觀念的影響,同時由于網絡信息等的普及以及西方性觀念的沖擊,這一代年輕人的觀念較為不成熟,并在性行為上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性開放。有調查顯示,經常瀏覽網絡性信息的青少年發(fā)生婚前性行為的比例高達66.27%,且比例是從未上網看性信息青少年的4.18倍[22]。隨著科技發(fā)展,人們越來越依賴于新媒介獲取信息,在新媒介這個大的環(huán)境背景下,有關性內容的傳播變得越來越肆意,涉及強奸亂倫、婚前性行為、未婚同居的報道隨處可見。一方面是由于在青少年時期,家庭性教育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所接觸的性內容趨于日常生活化,使人們覺得發(fā)生不正常的性行為是正常的,促使人們對性行為的態(tài)度日趨寬容。
對性態(tài)度的寬容達到一定程度會破壞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和人們的價值觀念。性內容通過新媒介快捷的傳播方式,引起人們的社會認同,達到其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扭曲人們的思想,從而產生對事物的具體看法,削弱對原有準則的底線,破壞社會的和諧。
性教育是我國青少年最迫切需要的社會服務。首先高校課程應設置有關婚戀教育的課程。開展正確有效的性行為教育,結合大學生心理和生理的變化開展對性行為態(tài)度的正確引導。其次,性態(tài)度的寬容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也比較大。周圍對發(fā)生不正常性行為的寬容,網絡性信息的泛濫以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這些都會影響個體的認知。加強社會服務機構對完全性行為和生殖健康的宣傳,建立有效的個體心理輔導機制,幫助其建立積極的態(tài)度與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性道德價值觀。最后,政府要加強管理網絡信息,宣傳積極向上的正面影響;增大媒體管理監(jiān)督,加大“掃黃打非”力度;凈化社會網絡環(huán)境,充分利用新媒介自身社會輿論的優(yōu)勢,制約不良風氣的發(fā)展。
必須指出的是,本研究的內容資料有限,對部分結果沒有充分證明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新媒介環(huán)境下性態(tài)度寬容的趨勢究竟會發(fā)展到哪種程度,未來可以針對性態(tài)度的變化程度進行研究,或將橫截面數據分析對比,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本文為2018年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項目“媒介使用對性態(tài)度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SXJYZ1811)
[2]J.H.Gragnon and G.Parker, “Introduction: Conceiving Sexuality”, in G.Parker and J.H.Gragnon (eds.), Conceiving Sexuality: Approaches to Research in a Postmodern World. N.Y.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5.
[3]Sue Cartledge and Joanna Ryan (eds.), Sex and Love---New Thoughts on Old Contradictions, London, The Woman's Press. 1983.
[4]潘綏銘、黃盈盈:《性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
[5]莊渝霞:《上海多性伴性行為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社會》2014年第3期。
[6]程靜:《當前青少年婚前性行為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5年第5期。
[7]謝立中主編:《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168頁。
[8]劉宇潔、王安妮、王鵬、鮑邦和、畢昌龍、童步升:《大學生婚前性行為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6年第11期。
[9](美)麗莎·斯岡茨尼著:《潘建國譯.角色變遷中的男性與女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頁。
[10]Treas.J:“How cohorts,education,and ideology shaped a new sexual revolution on 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nonmarital sex,1972–1998”,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pp.45, 267–283.
[11]劉汶蓉:《婚前性行為和同居觀念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現(xiàn)代性解釋框架的經驗驗證》,《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12]Vogt,P.W.:Introduction:“Six Questions About Tolerance and Education”,Review of Education,Pedagogy,and Cultural Studies,no.3 (March 1994),pp.173-176.
[13]李玲,黃艷蘋,劉兵:《廣東省大學生性知識、性觀念、性行為現(xiàn)狀及性別差異》,《重慶醫(yī)學》2015年第6期。
[14]潘綏銘:《性社會學基本命題的實證》,《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6期。
[15]向晉輝:《大學生非婚性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2年第8期。
[16]許小蘭:《流動青少年的性觀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51-63頁。
[17]參見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對18-61歲的中國總人口進行的兩次隨機抽樣調查。2006年的統(tǒng)計數字來自潘綏銘等:《中國性革命成功的實證:全國成年人口隨機抽樣調查結果簡報,2000年與2006年的對照研究》,65頁,高雄,萬有出版社,2008年。2010年的數字是首次公布。
[18]簡寧斯·布萊恩特、道爾夫·茲爾曼主編:《媒介效果:理論與研究前沿》,石義彬、彭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 421-423 頁。
[19]Synovitz L RN,Hebert E,Kelly M R, “Sexual Knowledg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Southern State:Relationship to Sexu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vol. 17,no. 4(April 2002), pp. 163-172.
[20]J.特雷斯,D.吉森:《美國的結婚和同居男女的性不忠》,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頁。
[21]李銀河:《性文化研究報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頁。
[22]程靜:《當前青少年婚前性行為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5年第5期。
作者信息:李婷,女,漢族,四川雅安人,四川旅游學院,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川旅游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成都 6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