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針對現(xiàn)實教學中“知人論世”不被重視、流于形式的現(xiàn)狀,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前提下,從學生疑問、學生爭論、形象對比、文本關聯(lián)等處有效引入“知人論世”,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能提高課堂效率,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閱讀主體地位。
關鍵詞:“知人論世”;閱讀教學;有效引入
一、問題的緣起
一次聽課中,老師上《秋天的懷念》,分析課文之前老師播放了十幾張有關史鐵生經(jīng)歷及其創(chuàng)作內容的幻燈片。一節(jié)40分鐘的課,僅作者簡介就占了近三分之一。這些背景知識固然與文本學習有關聯(lián),但全部有必然聯(lián)系嗎?有必要在學習文章之前全部講嗎?……這些值得我們深思。
“知人論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學批評原則和方法,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論世”是閱讀教學中將文本的解讀、時代背景與作者的相關生平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種文本閱讀方法,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前提條件和基本方法。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真正走進文本,才能客觀正確地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
反觀現(xiàn)實教學,無論之前是否學過作者的文章,每次上課之前教師都會把作者介紹和知識背景介紹一遍。我們的授課流程大致為:導入—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整體感知—文本研習—布置作業(yè)。這樣在解讀文本時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起到“先入為主”的作用,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最直接的感受并未得到體現(xiàn)。學生只是記了一些文學常識筆記,并未理解文本深層的內涵。教學中,教師完成了識記、了解方面的認知目標,卻忽略了學生為主體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無法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限制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從而使“知人論世”的運用流于形式。適時有效地引入“知人論世”,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文本,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二、“知人論世”有效引入的策略
在調動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適時地引入“知人論世”,能起到恰到好處的作用,能使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產(chǎn)生共鳴,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多重對話,提高課堂效率。
(一)在學生疑問處引入,釋疑解惑,加深印象
孔子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學生疑問處引入“知人論世”能讓學生恍然大悟,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認識,比上課之初生硬的講解更能“深入人心”。如《核舟記》為我們介紹了一件以“長不盈寸”的核桃雕刻而成的藝術品,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文章有多處體現(xiàn)“核舟”設計精巧的語句。但是由于時代差異,并且學生對微雕藝術品了解也比較少,于是文本分析之后,筆者讓學生自己提出對文本的認識和有疑問的地方。而筆者也搜集了大量有關微雕藝術及其成就的內容與圖片資料,以便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件藝術品。
師:你們喜歡這個“核舟”?
生1:喜歡。
生2:雕刻藝術太神奇了。
生3:老師,我有個疑問,“高可二黍許”這么小,到底是怎么雕刻的呢?
生4:老師,我也很想知道答案。
生5:老師,現(xiàn)在還有這樣的藝術品嗎?我們能看到嗎?
…………
師:大家都很善于思考,明清時期的微雕藝術堪稱一絕。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多媒體展示課前搜集的有關微雕藝術及其成就的內容及圖片資料)
課堂教學由學生的閱讀體驗入手,在學生現(xiàn)有體驗的基礎上質疑探究,進而補充有關微雕藝術創(chuàng)作的背景知識。學生將文本內容的理解放在微雕藝術盛行的時代背景中,不僅更驚嘆于雕刻者的“奇巧”,也驚嘆于作者魏學洢的精彩說明,還能感受到我們國家微雕藝術的卓越成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在學生爭論處引入,摒棄片面,認識全面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表自我的見解和看法。問題的探討能夠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學生有爭論的地方引入“知人論世”,能讓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從而去偽存真,明辨是非。如《湖心亭看雪》是自讀課文,文本理解不難,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在有爭論的時候切入“知人論世”,從而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癡”。
師:作者與二人告別之后,舟子評價作者“癡”,你如何理解這個“癡”?
生1:我覺得“癡”就是傻、呆,“大雪三日”竟然還去看雪,要是我,肯定待在家里。
生2:我也覺得作者很傻。“湖中人鳥聲俱絕”,人和鳥都沒有了,作者竟然還獨自一個人去看雪。
生3:我覺得“癡”是“癡迷”。作者是因為太喜歡雪景了才會去看雪。
生4:但是作者寫的景色也不美??!
…………
師:大家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并且能夠針對其他同學的觀點表達自我的理解。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癡”,下面我們來更多地了解作者張岱。(PPT顯示張岱的生平追求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學生在了解相關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回味自己的想法,他們會認識到作者不是真的癡呆、傻,而是對滅亡的明朝的憂思與懷念,更是個人對于“天人合一”觀念的追求。學生認為作者癡傻的看法在“知人論世”后就顯得局限與片面,學生的爭論在“知人論世”的映照下自然化解。學生真正明白了張岱的“癡”,能夠真正做到在“知人論世”的前提下更全面地看待張岱。
(三)在形象對比處引入,凸顯形象,突出重點
在文本有強烈對比的地方引入“知人論世”,能夠凸顯文章重點,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這個故事在《莊子》中別具一格。由莊子與惠子的辯論構成,輕松、悠閑。有趣的對話形式,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出來。前面剛學了《北冥有魚》,學生對莊子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沒必要一開始就“知人論世”。
莊子與惠子的對話正體現(xiàn)了兩個人不同的思想、性格與氣質。筆者在文本分析時,由“最終辯論誰勝了”這一主問題,有意把學生引到人物對比上,從而引入“知人論世”,讓學生在文本對比中更好地了解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
師:莊子與惠子各執(zhí)一詞,你覺得辯論最終是誰贏了?
生1:莊子贏了。因為惠子最后無話可說。
生2:惠子贏了。莊子耍賴,故意偷換概念。
師:你可以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莊子與惠子有什么不同嗎?
生1:莊子追求“逍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生2:惠子善于辯論,喜歡刨根問底。
……
師:莊子與惠子是好朋友。我們來更好地了解一下他們。(PPT顯示《莊子》及莊子和惠子在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比照)
由文中莊子與惠子的形象對比引入“知人論世”,通過對比莊子與惠子在思想主張、性格、氣質等方面的不同,學生從他們的對話中能夠感受兩人的不同,更好地感受莊子的思想,凸顯了莊子推崇“自然”、追求自由與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更好地了解道家思想。
(四)在文本關聯(lián)處引入,回顧舊識,融會貫通
“知人論世”在我們第一次接觸某位作家的作品時往往會詳細地介紹,但是當我們再次學到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時,我們沒必要一開始就回顧學過的知識。在新文本與舊知識相關聯(lián)的時候引入“知人論世”,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溫故而知新”,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把之前學過的知識與新課文相聯(lián)系,從而更好地了解文本,做到融會貫通。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一首詩,學生大多能讀懂文章。上課主要采用朗讀感知、分析體悟的方式進行教學,結合詩句分析,針對學生的感悟適時引入“知人論世”。
生1:我感受到了作者被貶的凄涼、無奈。“空”更增添了一份無奈與孤寂。
生2: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堅定與信心?!扒Х^”“萬木春”給人以希望,體現(xiàn)了作者的豪邁之情。
師:同學們,我們之前也學過劉禹錫的詩文,你們還記得嗎?
生3:《陋室銘》。
生4:還有《秋詞》。
師:讓我們再次走進“詩豪”劉禹錫。(PPT顯示《陋室銘》和《秋詞》片段,展示劉禹錫的生平)
重溫之前學過的詩文,聯(lián)系學過的內容,重溫劉禹錫,便于學生全面地了解劉禹錫,并且勾連新舊,加深對詩豪“劉禹錫”的認識。在后面賞析“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一千古名句時,學生結合劉禹錫的人生經(jīng)歷,更清楚了自己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回顧了以前學過的知識,而且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三、思考與啟示
“知人論世”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基本方法,由于其非主體性而往往在教學設計中被忽略。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在文本分析之前就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這樣“作者”“時代”與文本成了兩張皮,老師習慣了講,學生也習慣了聽,聽過之后并沒有留下什么印象,“知人論世”就成了空談,成了擺設。但是如果在學生對文本體驗的基礎之上,適時有效地引入“知人論世”,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朱熹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笨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閱讀教學最有效的推動力。“知人論世”的適時切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真正走近作者,去體悟文本,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實現(xiàn)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提高課堂效率?!爸苏撌馈钡挠行腥胍残枰蠋熢鷮嵉幕竟?,充分地備課,這樣才能更好地尋找“知人論世”的有效切入點。
總之,“知人論世”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爸苏撌馈钡挠行б耄坏苁拐Z文課堂教學輕松,優(yōu)化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而且還能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體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閆東梅.“知人論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4(08).
[2]王美智.例談“知人論世”與古代詩歌鑒賞[J].成功(教育版),2013(02).
[3]王小艷.例談“知人論世”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的運用[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01).
[4]李騰飛.“知人論世”法在古文教學中運用的問題與矯正[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2) .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