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佳梅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已是一種必然趨勢。但當學生“隱入”屏幕,線上教學的模式如何才能實現深度教學?筆者結合日常線上作業(yè)講解實踐,從四個維度分享實現線上深度教學的路徑:一是理清邏輯,提供學生可視化思維;二是發(fā)散整合,塑造學生的系統(tǒng)性思維;三是對錯尋因,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性思維;四是全景立場,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這一重要教學媒介,可以幫助學生在獲取知識、提高思維能力方面取得更好實效。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線上;深度教學;網課
近年來,線上教學不斷推廣,特別是疫情之后,線上教學成為不二選擇。線上教學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的線下學習需求、如何保障線上教學質量,就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如何才能保證學生線上作業(yè)講解的有效性,形成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階思維?筆者嘗試結合自身的線上教學經驗及反思,以“歷史與社會”的復習課為例,從實踐層面提出幾點線上深度教學策略。
一、理清邏輯,提供學生可視化思維
教師深度教學的重要意義在于讓知識“活”起來,讓躺在紙上的知識豐滿、立體起來,走進學生的耳里、住進學生的心里,幫助學生將知識磨礪成智慧,在復雜的人、事、物中尋得最優(yōu)解,從容做到“知者不惑”。
教學信息化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可以調動更豐富資源,理清邏輯,提供學生可視化思維,這是將知識賦予靈性的好方法。以下題中的兩小問為例,提供兩種將思維可視化的路徑。
(一)通過新知與已有知識的聯結,提供可視化思維
因自身知識、經驗的限制,一涉及古文,很多同學就會產生排斥感,存在畏難情緒。就算看懂了圖中文字,題型也算常見,但題目的核心:“三百多年趙宋皇朝立國的原因”是什么意思?很多學生的反應是腦中一團亂麻,手中無從下筆。結合PPT,我將思考過程分步驟呈現:
步驟1:“三百多年”意味著趙宋皇朝的統(tǒng)治時間長;
步驟2:為什么趙宋皇朝統(tǒng)治時間長;
步驟3:統(tǒng)治時間長說明統(tǒng)治得不錯。那么,問題就等于趙宋皇朝如何鞏固統(tǒng)治?
經過問題的不斷轉化、抽絲剝繭,最終問題就變成了一個人人皆可答的基礎性問題。
提供學生可視化思維,可以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讓學習成為一個從學生內心生長出來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從外部強加的過程。
(二)通過問題鏈層層推進,提供可視化思維
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講結論,當學生再次面對同類型問題時,依然手足無措。例如,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括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fā)展史并分析對我們的啟示。答案闡述非常簡單:強化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政局穩(wěn)定。但是,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啟示?我通過之江匯、小袁搜題等方式查找了其他優(yōu)秀教師對類似題型的講解,結合學情,用了幾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其中的內在邏輯:
問題1:上述材料的對應措施分別是什么?
學生:材料一,西漢是推恩令;材料二,趙宋是削弱節(jié)度使;材料三,元朝是建立行省制度,明清則是改土歸流。
問題2:這些措施體現了怎樣的中央和地方關系?
學生: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政權不斷削弱;中央逐漸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問題3:這些措施有什么意義?
學生:鞏固統(tǒng)治,維護國家統(tǒng)一。
問題4:綜合以上三則材料,分析并概括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發(fā)展史對我們的啟示?
學生:要強化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政局穩(wěn)定。
教師將思考步驟詳細演示在PPT上,為學生提供可視化思維,幫助學生理清思緒,最終實現學生思維的內化。同時,這也發(fā)揮了網課的一大優(yōu)勢——學生可以反復看,直到看懂、聽懂并掌握。這也是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成為趨勢的意義所在。
二、發(fā)散整合,塑造學生的系統(tǒng)性思維
在信息時代,通過PPT等形式進行思維導圖、題型整合的呈現,可在有限時間內傳達更多、更清晰的信息內容。這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碰撞,擴展學生的認知結構。
(一)思維導圖,調動學生在關鍵知識點處多維思考
思維導圖的核心是把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結合起來,將所學內容進行建模,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它能夠激活學生內部存在的圖式,發(fā)散節(jié)點,使思維進行跳躍式的發(fā)展,也能使思維過程更形象直觀、具體易懂。同時,在作圖過程中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點燃學生思考的激情,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自信與自覺。
例如,在整體復習過地理知識后,我請同學以“認識區(qū)域”為認知圖式的中心節(jié)點畫地理思維導圖。
兩者的思維導圖構造不同、詳略不同,但是都整合出了清晰的思維脈絡。首先,建立了多維度的“腳手架”,即關鍵知識: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地理思維。其次,發(fā)散開來,添磚蓋瓦。如自然環(huán)境包含地形、氣候、河湖、資源等。
(二)題型整合,調動學生在問題本質處深度思考
某次講到三類道法題型:評析題、分析題、說明理由題,我請學生總結一下。學生發(fā)現雖問題不同、題型不同,但是有類似的答題步驟,可以實現題型的遷移和整合。而且,無論問題和材料看起來多么高深復雜,最終還是回歸了“道法三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學生通過自己畫思維導圖、題型整合,實現了知識還原、經驗下沉,經過思維的發(fā)散和整合、理解和加工,書本知識才真正變成學生的“個人知識”。
“社會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涉及的知識廣博,方法多樣,價值觀豐富。零散的知識不僅不能形成相當的常識,也不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根本的判斷力。培養(yǎng)學生的系統(tǒng)性思維,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系統(tǒng)性思維,需調動學生運用發(fā)散性思維進行多維思考,運用整合性思維進行深度思考,進而獲得更高階段上的整體認知。
三、對錯尋因,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性思維
深度教學是讓學生深度參與教學過程且深刻把握學習內容的教學?!吧疃葏⑴c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學生與學習內容的充分互動;讓學生去反思自己的理解、反思自己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收獲分析,是實現與學習內容充分互動、充分理解的途徑。
(一)反思學習內容,走出慣性思維
在作業(yè)批改中,常遇到這樣的現象:老師強調過很多次的知識,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在作業(yè)的講解中,同學們也常有疑惑:我的答案和正確答案蠻接近的,為什么要扣分呢?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心態(tài)是:算了,我知道正確答案就好了。這就是問題根源所在,不自省總結,陷在自己錯誤的思維慣性中,導致重復錯誤。于是,我給學生安排了一次“找碴兒”活動。
在批改問題“根據提供年表,從屈辱史角度概括中國近代久經磨難的歷史”后,我請同學們反思自己的原答案為什么對或錯,分析并記錄下來。我再將他們整理的內容通過PPT呈現,并請他們在課堂上進行講解。
有同學整理了富有邏輯的解題思路:第一步,審題。知識要求——侵華史,材料要求——表格中磨難的史實,分值要求——4點。第二步,答題格式。找到材料年表中列強侵華史,史實+影響。第三步,審材料。PPT中劃線部分的史實。
更多同學則根據自己的情況,歸納了錯誤:(1)只照抄材料,不結合意義;(2)審材料抓不住關鍵詞語,答非所問;(3)漏答角度;(4)語言表述不規(guī)范,答題格式混亂。
(二)自省學習收獲,促進自我認知
在“找碴兒”過程中,最讓我動容的是有學生在講解中提到:“要學會抓住自己心中的疑惑,不讓它只是在心頭輕輕滑過?!边@已跳脫了本題的反思,讓自省成為促進自我認知、提高自我意識的一種途徑。專家指出,“教學過程的根本價值就在于通過知識學習完善自我意識,達到對自我的理解、確認和提升”。
在上述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有限教導”。一方面,“隱身”,對于學生自己參悟的內容不再進行教導;另一方面,“少講”,對于學生有疑惑的地方只進行適當點撥,不對答案進行詳細講解,讓其自主探索。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的反思性思維,也鍛煉了學生的表述能力、探索精神,最為關鍵的是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正是“終身發(fā)展”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
四、全景立場,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運用直播連麥功能,讓學生像在課堂中一樣直接探討問題。因為隔著屏幕,可以讓一部分羞澀的同學表達出來,增加課堂參與度;同時,可以選擇一人連麥或多人討論,保證課堂的有序性。
批判性思維是國際公認的21世紀高階思維能力之一,包括獨立思考力、敢于質疑力、成長型思維等諸多方面。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思考就缺少廣度、質疑就缺乏深度、成長就沒有高度。教師提供“全景立場”,即不同的觀點甚至是相互沖突的觀點,請學生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發(fā)展自己的理性。
(一)培養(yǎng)獨立思考力,塑造成長型思維
陳嘉映先生在談論教育和洗腦的區(qū)別時曾說:“從教師一方面來說,他雖有一套他自己的課程,但他并不限制學生接觸別的東西……,反倒鼓勵學生時不時跳出他所教的東西。洗腦者卻沒有這份自信,……他需要禁止你接觸與他不同的那些東西。”所以,給學生提供不同的觀點,是避免教育演化為洗腦的重要方式。
在復習“甲午戰(zhàn)爭”時,我提供了如下“全景立場”。有觀點認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痛,同時還是民族之幸。對此,你持怎樣的觀點?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加以說明。同學們表達了以下兩種觀點。
觀點一:這是民族之痛。理由:因為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徹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從此,中國被列強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嚴重的生存危機。
觀點二:這是民族之痛,同時還是民族之幸。痛的理由如上,不再贅述。幸:結合梁啟超所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面對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發(fā)動并領導了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二)樹立正確價值觀,塑造理性思維
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旨在為學生開啟明智,不人云亦云;但也不能使其嘩眾取寵、為談而談。因此,教師要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這既是社政學科的特色,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于是,我又追問:能不能說甲午一役就是中國之幸?同學們都否認了我這種觀點并提供了理由。這樣,學生不僅獲得對“甲午戰(zhàn)爭”這一知識對象的深刻認識,還發(fā)展了批判性思維、理性解讀信息、論證問題等核心素養(yǎng)。
綜上,在歷史課線上實踐教學中,教師除深刻理解課標的精神、鉆研教學文本外,善于發(fā)揮線上教學工具的優(yōu)勢,通過線上查找資源、制作PPT備課、共享思維導圖、連麥探討等方式,實現有深度的“教”與“學”,有利于學生在對學科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提升綜合思維能力,進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高階思維。
參考文獻:
[1]羅祖兵.深度教學:“核心素養(yǎng)”時代教學變革的方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7(04).
[2]蔣國生.深度教學:核心素養(yǎng)時代下的教師應然選擇[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06).
[3]陳嘉映.教育和洗腦 [N].教育文摘周報.2016-08-31(13).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