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少民藝術項目《中國鯉魚》闡釋著他對現(xiàn)代社會中熱點問題的解讀,從介入社會議題、現(xiàn)實生活、公共空間等社會學角度闡釋沈少民“中國鯉魚”。在藝術家強烈而又充滿暗喻的視覺符號之下,“大眾文化”、“商品消費”、“生態(tài)環(huán)境”、“科技和藝術”等全球性現(xiàn)實憂慮和社會問題被揭露。一條魚從單一的符號語言出發(fā),轉向了更加廣闊的公共領域。這不僅使作品具有了更多的開放性與可能性的意義,更加的體現(xiàn)了藝術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關鍵詞:中國鯉魚;藝術介入;社會問題
“藝術介入社會”是指藝術家用作品的方式介入社會之中,是將藝術家自由與獨特的思考加入到所針對的社會現(xiàn)象、社會環(huán)境、社會問題、社會體制中。不是簡單的模仿、圖解、描繪社會生活,而是在參與社會實踐,并與之構建成為互動的關系,這是藝術對社會的一種立場?!敖槿氩皇撬囆g客觀再現(xiàn)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命題,而是藝術主動批判社會生活的社會學命題?!盵1]
一、介入社會議題
介入社會議題體現(xiàn)了藝術家對社會的敏感度以及對社會公共話題的關注。王林呼吁:“中國當代藝術家只有在面對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和精神問題時,才是具體存在的、有真實意義的藝術家?!盵2] 藝術與社會的關系是間接的,它探討的是社會成員精神中的社會性,而不是社會問題本身。《中國鯉魚》創(chuàng)作起源于沈少明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歌《一條魚》,創(chuàng)作動力來源于“鯉魚熱”、“轉發(fā)錦鯉求好運”的大眾文化熱潮?!吨袊庺~》從一個詩歌意象,經(jīng)過社會事件(現(xiàn)象)的“材料轉換”,變成一個大型的裝置場景。通過藝術家的視覺呈現(xiàn)不斷地拓展它的外延,引申著其獨特的內涵,凸顯著沈少民作為當代藝術家對社會性問題的思考,同樣可見其把社會能量轉換到創(chuàng)作中的能力和藝術深度。
兩千條經(jīng)過工業(yè)科技復制的機械鯉魚躺在17噸重的鹽上,就像干涸后充滿鹽漬的海灘上躺著一群永遠不會死亡但始終奄奄一息的魚。這樣以假亂真的場景打破了人們對自然物種生存環(huán)境意象的思維范式,從而能夠引發(fā)視覺觀感后的聯(lián)想與深思。或許魚成為了人的象征,暗喻現(xiàn)代社會中人在“消費主義”、“文化輸出”等全球化背景下的盲目從眾、集體無意識、追逐潮流、垂死掙扎的精神與生存狀態(tài)。在圣經(jīng)中“鹽”象征亙古不變,或許每個人都可以看作漫長時代之河里的一條魚,大浪淘沙,是甘愿做一條咸魚?還是在蕓蕓眾生之中脫穎而出從而留下生命的意義?
二、介入生活現(xiàn)實
沈少民從當下商品消費時代的生活出發(fā),將展廳外與超市物品以相同的排列方式陳列魚罐頭。罐頭上印著“收藏證書”:中國制造,拉罐即欣賞,材料由機械、硅膠、塑料、電子組成。預示著這兩千條魚之后的命運,在鹽的浸透下變成“咸魚”,進入工業(yè)生產(chǎn)流水線后裝進罐頭,成為貨架上的商品并在展覽現(xiàn)場直接以RMB1689的價格出售。從國際背景的視野出發(fā),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3],清政府首次用“中國”這個名稱。“1689”、“中國”與《中國鯉魚》這一語言符號形成了借代與互文的關系。從單一的個體來看,里面的每一條魚都被國內外關于“中國鯉魚”的新聞碎片包圍著。這些輸出的信息以交錯的形式制造混沌,以對抗的方式達到融合。從整體來看,大量商業(yè)文明社會中工業(yè)流水生產(chǎn)的重復展品——“中國鯉魚”罐頭被不斷復制排列。“因為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盵4] 在這樣的情景當中,個體存在的意義好似被消解了,逐漸喪失了原本的意味,變成商品主義中一個空虛的符號。
三、介入公共空間
介入公共空間,體現(xiàn)著藝術家更大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當代藝術向生活現(xiàn)實和大眾文化的延展,標志著藝術家改變現(xiàn)代主義個人化的形式追求,更加看重藝術家與他人的交流和社會的互動,以開放的心態(tài)去呈現(xiàn)個人對社會、歷史、生活存在的感受與體驗。當展覽燈光秀作為謝幕的時候,沈少民的個展便從展覽館“私人空間”向大眾“公共空間”轉移。
在展覽開幕式當天的夜晚,沈少民用無人機、即時通訊技術與燈光藝術相結合在深圳的上空呈現(xiàn)著他的詩歌《一條魚》:“我盯著盤子里的一條魚看/看著/看著/就看成了活魚/我再盯著盤子里的活魚看/看著/看著/就看成了大海/我再盯著大???看著/看著/就看成了一望無際的鹽灘?!碑斠粭l魚,緣起大眾文化熱潮,進而從一個詩歌意象的“材料轉換”變成一個大型的裝置場景,再轉化成一首映照在夜空的詩歌。城市的夜空成為藝術的載體與觸媒,傳遞著一種對現(xiàn)實的觀察與想象,一種由詞語的組合、閃現(xiàn)、消失而產(chǎn)生的情緒。這種情緒是具有公共性的,是藝術作品與詩歌本身帶來的沖擊與震撼。被帶入的觀眾既是在“觀景”,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景觀”的一部分。就像這兩千條鯉魚在鹽灘之上的呼吸,是在一種被制造出來的假象中逐漸麻痹,并把這種狀態(tài)當做生活的本質,感受著被物化的世界。
結語
藝術作為“藝術”在今天需要自我反省。社會作為藝術的存在世界也需要接納藝術的再認識。當代藝術不為哪個地方所獨有,但對于每一個不同的地方,它又確實各有特點和差異。因此藝術與社會的關系又重新凸顯出來。在中國語境中,藝術的介入具有獨特的意義。它可以揭示出藝術發(fā)展的一個維度,也揭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重要的藝術方式,就是藝術在介入社會中。這種意義不僅凸顯了藝術家反省自身身份與作用的必要性,也指向了在特殊場域下中國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可能。
參考文獻
[1](美)克萊門特?格林伯格著;沈語冰譯.藝術與文化[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
[2]居伊·德波.景觀社會[英].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3.77.173.174
[3](匈)阿多諾?豪澤爾著;藝術社會學[M]. 學林出版社,1987
[4]王春辰.“藝術介入社會”:新敏感與再肯定[J].美術研究,2012(04):25-30.
[5]朱其. 藝術能介入社會嗎?[N]. 中國美術報,2016-01-25(A06).
[6]栗憲庭,沈少民.沈少民訪談“美麗的罌粟花”——栗憲庭訪談沈少民[J].美術文獻,2015(03):58-65.
[7]沈少民[J].美術文獻,2008(03):22-29.
作者簡介:姓名:楊錚,性別:女,出生年月日:1997年4月4日,貫籍:河北石家莊,民族:漢,學歷: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繪畫)
工作單位: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郵編: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