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妙奇
(河南省開封市中心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開封475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腰椎間盤發(fā)生變性或外傷導致纖維環(huán)破壞,髓核突出后壓迫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從而導致的以腰腿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1]。西醫(yī)主要采用保守療法或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大,而保守療法效果不佳。中醫(y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針灸、推拿、穴位按摩、中藥外敷熏蒸等多種治療手段,不僅具有獨特優(yōu)勢,還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為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平衡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的臨床效果,選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研究?,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均接受腰部CT 或MRI 檢查,明確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排除腰椎管狹窄、感染、腫瘤、結核等病變以及腰椎間盤脫垂需行手術治療者。所有患者知情本研究并自愿配合。將86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8 例;年齡32~65歲,平均(42.5±3.8)歲。聯(lián)合組男 24 例,女 19 例;年齡34~63 歲,平均(42.3±3.9)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康復訓練治療。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腰部功能狀態(tài)、功能障礙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方案,訓練強度及活動量遵循由弱至強、由少至多、由局部至整體的原則,以患者略感疲勞能夠承受為宜。訓練內容主要包括:(1)腰部肌肉的按摩及放松,每天 1 次,每次 10 min;(2)直腿抬高訓練,患者仰臥于床,腿伸直向上抬高,抬高30°,每天 3 組,每組 10 次;(3)每天進行 10 次橋式運動,保持15 s/次;(4)每天進行1 次腰部活動度訓練,各部位練習10 次;(5)每天進行1 次牽引治療。連續(xù)治療40 d。
1.2.2 聯(lián)合組 在康復訓練基礎上聯(lián)合平衡針灸治療。(1)取穴。根據患者疼痛部位選取主穴,若為單純腰痛,取腰痛穴為主穴;若除腰痛外還伴有雙下肢放射痛,取腰痛穴及雙側臀痛穴為主穴,取踝痛穴及雙側膝痛穴為配穴;若癥狀表現為腰痛伴單側下肢放射痛,取腰痛穴為主穴,膝痛穴及對側臀痛穴為配穴。(2)操作方法。選取一次性無菌毫針(規(guī)格:0.3 mm×70.0 mm)作為針灸針。腰痛穴,進針方向于腰部正中向下直刺,腰部左側痛向右斜刺,右側痛則向左斜刺,針刺手法以一步到位法取穴或交叉取穴,針刺滑車上神經及眶上神經,令患者感覺局部的酸、脹、麻。臀痛穴,進針方向沿腋窩中心斜刺進針2~3寸,針刺手法以提插刺法來交叉取穴,對橈神經及上臂外側皮神經進行針刺,令患者感覺局部酸、脹、麻并放射向肘關節(jié)。膝痛穴,進針方向為曲池穴外1寸,直刺1.0~1.5 寸,針刺手法仍以一步到位法來交叉取穴,對橈神經干或前臂背側皮神經進行針刺,令患者感覺為放射性或局限性的針感。踝痛穴,進針方向為前臂掌側、橈側腕屈肌腱和掌長肌腱之間,直刺進針0.3~0.5 寸,針刺手法以一步到位法來進行雙側的同時取穴,并針刺正中神經,令患者感覺局部酸麻脹痛并向食指或中指放射。上述穴法針刺治療均采取提插手法,即不留針,每天針灸治療2 次,連續(xù)治療20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腰部功能、疼痛評分、功能障礙改善情況。(1)療效評價標準: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經治療后完全消失,無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及活動障礙,直腿抬高>70°,工作及生活完全恢復正常;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經治療后明顯改善,腰腿痛、坐骨神經痛、活動障礙及直腿抬高均有所好轉,可從事較輕工作;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經治療后無明顯變化,腰腿痛、坐骨神經痛、活動障礙仍然存在,難以正常工作和生活。治療總有效=治愈+好轉。(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疼痛改善情況,分值0~10 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3)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價患者腰部功能狀態(tài),總分29 分,評分越高表示腰部功能狀態(tài)越佳,障礙越小。(4)采用漢化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價患者功能障礙情況,總分45 分,評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均用SPSS24.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聯(lián)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 JOA 評分、VAS 評分、OD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 JOA 評分、VAS 評分、ODI 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VAS 評分、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 JOA 評分、VAS 評分、ODI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 JOA 評分、VAS 評分、ODI 評分比較(分,)
時間 組別 n JOA 評分 VAS 評分 ODI 評分治療前 對照組聯(lián)合組43 43 t P治療后 對照組聯(lián)合組43 43 t P 14.85±2.23 14.61±2.26 0.496 0.621 18.64±2.60 22.91±2.58 7.644 0.000 6.67±1.03 6.71±1.01 0.182 0.856 4.61±0.98 2.17±0.82 12.521 0.000 23.69±2.57 23.72±2.54 0.054 0.957 10.16±1.38 6.56±1.15 13.14 0.000
中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痹癥”范疇,腰部由于長期勞損,加之風寒濕熱的侵襲,致血脈瘀滯,筋脈不通而痛[2]。針灸治療是以中醫(yī)學理論為指導,通過針刺和艾灸人體穴位,達到通絡舒筋、行氣活血、消除疼痛的治療效果[3]。平衡針灸是將傳統(tǒng)醫(yī)學與現代醫(yī)學相結合的一門針灸學,是建立在陰陽學說、中醫(yī)整體觀念、經絡學說以及現代醫(yī)學的神經交叉生物全息學理論基礎上的,其特點是以自身平衡系統(tǒng)為主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4~5]。平衡針灸的作用不同于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通過藥物直接作用于機體,但是平衡針灸是通過調整平衡,從而起到扶正驅邪,讓身體恢復健康。通過針灸作用于穴位,利用的是現代醫(yī)學的神經系統(tǒng)信息反饋效應,刺激周圍神經并傳入大腦中樞,激發(fā)人體內在的抗病潛力,使失調紊亂的中樞神經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tài),以達到機體恢復新的平衡[6]。本研究中,聯(lián)合組患者在康復訓練基礎上采用平衡針灸療法,針刺患者疼痛穴位,不僅可讓經絡得以疏通,活血化瘀,還能調節(jié)神經,有效緩解疼痛,促進炎癥的吸收,發(fā)揮消炎止痛、解痙除攣之功效,從而解除患者腰腿疼痛及活動受限等癥狀,達到治療目的。平衡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一方面可令腰部肌肉得到有效鍛煉,使腰部肌群的穩(wěn)定性和協(xié)調性得以改善,另一方面還有助于突出髓核的回納,從而減輕周圍組織及神經根壓迫,緩解疼痛,促進腰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腰椎活動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lián)合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VAS 評分、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平衡針灸與康復訓練聯(lián)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顯著,可顯著改善患者腰部功能狀態(tài),減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