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廣東省佛山市婦幼保健院中醫(yī)科 佛山528000)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骨科一種常見和多發(fā)疾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隨著大眾生活壓力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腰椎間盤突出的患病率越來越高,特別是電腦、手機的普及,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趨向低齡化[1]。腰椎在人體架構(gòu)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機體具有協(xié)調(diào)、支撐和支持等作用,因此臨床加強腰椎間盤突出疾病的治療尤為重要[2]。針灸是傳統(tǒng)中醫(yī)中獨具特色的治療方式,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疼痛方面具有良好應(yīng)用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討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的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 組和B 組各30 例。A 組男20 例,女10 例;體質(zhì)量指數(shù)19~26 kg/m2,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2.53±1.06)kg/m2;年齡 24~68 歲,平均年齡(49.2±3.2)歲;病程 2~62 d,平均病程(48.8±4.0)d。B 組男 18 例,女 12 例;體質(zhì)量指數(shù) 19~27 kg/m2,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2.47±1.10)kg/m2;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9.0±3.4)歲;病程 2~60 d,平均病程(48.6±4.3)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參考《實用骨科學》[3]中腰椎間盤突出診斷標準,經(jīng)CT 或MRI 檢查確診,存在疼痛感且因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直抬腿試驗為陽性;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針灸和牽引治療禁忌證;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有認知功能和精神障礙。
1.3 治療方法 A 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包括給予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疼痛的止痛藥物以及減輕炎癥反應(yīng)的非甾體抗炎藥物,同時采取常規(guī)牽引治療,連續(xù)治療10 d。B 組在此基礎(chǔ)上聯(lián)合針灸治療。首先叮囑患者在治療床上選取側(cè)臥位,充分暴露針灸部位,取患側(cè)腎俞、大腸俞、委中、昆侖、陽陵泉、懸鐘、風市、足三里、環(huán)跳、承扶、夾脊、秩邊和承山穴,進針前先消毒,留針30 min/次,1 次/d,針灸完成后將生姜敷于疼痛部位予以后續(xù)治療,連續(xù)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臨床療效評價標準,痊愈:治療后疼痛處活動功能完全恢復正常,疼痛癥狀全部消失;好轉(zhuǎn):治療后疼痛處活動功能較前顯著恢復,疼痛癥狀顯著改善;無效:經(jīng)治療后疼痛處活動功能和癥狀均未見改善或較前加重??傆行蕿槿屎秃棉D(zhuǎn)率之和。(2)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記錄兩組腰部僵硬、腰腿疼痛、難以俯仰、痛處拒按癥狀消失時間。(3)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采用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對兩組治療前、治療10 d 后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將一條直線分成10 段,由患者根據(jù)過去24 h 內(nèi)嚴重疼痛在對應(yīng)的數(shù)字上畫圈,0 分表示疼痛,1~3 分表示輕微疼痛,4~6 分表示中度疼痛,7~9 分表示重度疼痛,10 分表示疼痛劇烈;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10 d 后腰椎功能,量表包括日?;顒邮芟蓿?4 分)、臨床癥狀(6 分)、主觀癥狀(9 分)3 個部分,總分 29 分,評分越高則腰椎功能越好。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4.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均經(jīng)Shapiro-Wilk 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B 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較 A 組 80.00%高(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與A 組比較,B組腰部僵硬、腰腿疼痛、難以俯仰、痛處拒按癥狀消失時間更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組別 n 腰部僵硬 腰腿疼痛 難以俯仰 痛處拒按A 組B 組30 30 tP 7.18±1.42 5.24±1.06 5.997 0.000 6.57±1.26 4.73±0.94 6.411 0.000 7.06±1.39 5.31±1.25 5.127 0.000 5.93±1.14 4.09±1.21 6.062 0.000
2.3 兩組治療前、治療10 d 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NRS 評分、JOA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 10 d 后,兩組 NRS 評分均下降,JOA 評分均上升,且B 組變化幅度較大(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治療10 d 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治療10 d 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NRS 評分治療前 治療10 d 后JOA 評分治療前 治療10 d 后A 組B 組30 30 tP 6.81±1.43 6.64±1.58 0.437 0.664 4.26±1.02*2.93±1.31*4.388 0.000 16.83±2.68 17.04±2.35 0.323 0.748 20.42±2.59*23.58±2.16*5.132 0.000
疼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表現(xiàn),多以放射性疼痛為主。腰椎間盤突出所致的疼痛主要為軟組織受損后生成內(nèi)源性介質(zhì),致使組織增生、滲出和變性,周圍脂肪組織無菌性炎癥刺激神經(jīng)末梢,從而產(chǎn)生疼痛[5]。
目前臨床西醫(yī)常采取手術(shù)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雖然能直接作用于病變處,將膨出椎間盤和髓核取出,固定相鄰椎體,從而改善臨床癥狀,但風險較高,且醫(yī)療費用較高,故多數(shù)醫(yī)生建議保守治療。西藥因使用有效性和便捷性被廣泛用于腰椎間盤突出治療,但在緩解疼痛方面的效果有限。中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腰腿痛、痹癥、骨痹”等范疇,腰部用力不當、勞累傷筋為主要病機,患者氣血不暢,經(jīng)脈阻塞,產(chǎn)生疼痛;或跌撲損傷經(jīng)絡(luò),血液離經(jīng)滲入肌肉,日久成瘀,影響氣血運行,產(chǎn)生疼痛[6~7]。臨床治療應(yīng)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luò)為主要原則。針灸通過刺激經(jīng)脈和穴位,可起到活血化瘀和舒筋通絡(luò)的作用,臨床療效安全且可靠[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A 組比較,B 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且腰部僵硬、腰腿疼痛、難以俯仰、痛處拒按癥狀消失時間更短,提示針灸治療可提高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患者臨床療效,快速緩解臨床癥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針灸腎俞具有強筋壯腰、補腎培元之效;針灸大腸俞、環(huán)跳、秩邊具有活血止痛、調(diào)節(jié)腸腑、強健腰背之功;針灸委中穴具有清熱解毒、舒筋通絡(luò)、散瘀活血的作用針灸;針灸夾脊穴可益氣溫陽,調(diào)理氣血,舒筋通絡(luò)[9~10]。同時配以昆侖、陽凌泉等多個穴位,可發(fā)揮強腰膝、健腰背、化瘀止痛、舒筋活絡(luò)之功效,從而快速緩解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治療10 d 后,B 組NRS 評分低于 A 組,JOA 評分高于 A 組,提示針灸治療可減輕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其原因主要是針灸治療可緩解椎間盤蛻變,調(diào)整生物力學,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減輕患者疼痛,提升腰椎功能。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聯(lián)合針灸治療有助于提高腰椎間盤突出性疼痛患者臨床療效,減輕其疼痛程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