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博
北京聯合大學
電影海報是影片宣傳中成本低、最直接的手段,其核心功能便是對影片的推廣告知,在此基礎上,電影海報將影片復雜抽象的情緒與思想經過提煉、升華,以清晰、準確的視覺語言加以展現[1]。從普遍意義上講,核心的圖形圖像元素與文字元素共同決定了一張電影海報的視覺美感與文化內涵,而文字的精到設計往往可以傳遞超越圖像的細膩情感,字體本身便可以表達更多的情緒與信息,經過藝術化的加工則可以更好反映影片“內涵”,進一步提升了海報的感染力、說服力,優(yōu)秀的海報字體設計拉近觀眾與影片的距離,在視覺與情感層面帶給觀眾刺激,進而調動興趣、引發(fā)觀影行為[2]。
此外,字體設計還有著區(qū)分信息層級、提升畫面層次的作用。一張電影海報往往列入了種類紛繁的文字信息,這些信息固然可以通過字號大小確定主次,但無法進一步提升畫面的藝術底蘊和美感,進行字體設計正是有效的解決方案。電影海報中的文字信息按照視覺比重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影片名稱與為配合影片宣發(fā)設計的宣傳語,這類文字在所有文字信息中處于最高層級,在海報中位置最主要、占比最大、藝術表現最豐富,是字體設計的主要對象;第二類介紹上映時間、主創(chuàng)信息、獲獎情況、情節(jié)概要、媒體評價等相關內容,這類信息種類多、體量大,在海報中常以線條或小塊面的形式,選擇辨識度高、易于閱讀的印刷字體予以展示,相較于第一類信息處于次一級地位;第三類則反映影片的上映格式、出品方、版權信息等,此類文字信息的視覺層級最低,在海報中的占比也最低,文字通常不進行藝術化處理,被安排在版面底部或邊緣位置。
綜上所述,字體設計大多服務于電影片名,有著不可替代的信息價值、商業(yè)價值、藝術價值,片名設計既與影片密切相關,又超脫其外,給予創(chuàng)作者更廣泛、更深層的設計空間。
書法與篆刻藝術可謂中國的文化“名片”,在電影海報的文字設計中也對可讀性與藝術性兼?zhèn)涞臅L格、篆刻風格青睞有加。
傳統的書法字體有篆、隸、草、行等等,呈現出迥異的視覺特征和藝術風格,書法風格在電影海報中的表現分為書法字庫字體、軟件合成的具有書法特征的創(chuàng)意字體、以及邀請書法家揮毫三種[3],書法風格的字體或鋒芒畢露或雍容圓厚或翩然靈動,視覺表現力強,應用場景廣泛,主旋律、歷史、現實主義等題材的影片均有使用,根據影片內容進行書法字創(chuàng)作的案例可謂比比皆是。特邀書法家創(chuàng)作的字體作品還有更高文化屬性與商業(yè)價值,一方面這些作品為觀眾津津樂道,一方面擴大了影片的宣傳效果。如張藝謀作品《影》的海報中,片名“影”的筆法穩(wěn)健沉雄、樸厚宏博,筆畫中的飛白瀟灑飄逸于重筆與枯筆之間,為字體注入了強烈的活力與動感。為《影》增添了一股虛實之中,暗流洶涌的力量;篆刻風格字體則多通過專人特制與軟件制作得來,但書法風格字體相比應用有所局限。如馮小剛作品《唐山大地震》的海報中“唐山”二字就是篆刻中的陰刻風格。
印刷字體一般指規(guī)范化使用在報刊書籍等印刷品上的字體,主要包括宋體、黑體、楷體、特效字體等。宋體與黑體在電影海報中被廣泛應用,宋體字有橫平豎直、橫豎對比強烈的結構特點,筆畫醒目極易閱讀,自有一股清新典雅的意味。黑體厚重大方,橫豎等細等粗,具有強烈的說服力和權威性。設計形式上宋體與黑體較之于千變萬化的書法字與創(chuàng)意字相對簡單,雖稍遜于變化,但勝在字形結構的規(guī)范嚴謹,有前兩者不具備的古樸端正。印刷風格的字體設計更具闡釋、說明的屬性,頗有娓娓道來的意味。如紀錄片《港珠澳大橋》的片名設計就選用標準的宋體,凸顯了影片的嚴肅性與敘事性。這類風格的字體設計常見于文藝片、愛情片以及劇情片、紀錄片的宣傳海報中,給觀眾清新舒適、醒目穩(wěn)重的視覺感受。
創(chuàng)意風格是如今電影海報設計中比較流行的設計風格。因其更強調創(chuàng)新性,相比書法與印刷字體有更大的設計靈活性。此類風格的字體設計在滿足信息的準確傳達以外,還需迎合大眾審美的需求。創(chuàng)意風格的字體在字形上富于變化,不拘泥于字的結構和設計表現形式,可根據需求進行拆分、組合、扭曲、筆畫替換、圖形填充等等設計。因此,創(chuàng)意風格的字體在應用中也有局限,并不適宜在嚴肅題材的影片海報中使用。如姜文作品《一步之遙》、吳京作品《戰(zhàn)狼2》、動畫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等影片海報。
文字圖形化是電影海報中文字設計的常用手法。在進行電影海報的文字設計時,創(chuàng)作者以確保字體可讀性的基礎上對文字的字形結構、筆畫進行圖案化處理,借此美化文字,優(yōu)化海報視覺效果,豐富設計的內涵。使用圖形化文字設計的電影海報包括但不僅見于情感片、喜劇片、動畫片。
考察、分析國內電影海報的漢字設計,不難發(fā)現文字圖形化的主要形式有二:其一,將文字的特定筆畫或部分結構替換為某個圖形,形成的文字依然保有原字的字形結構。如《唐人街探案2》的宣傳海報,唐字中“口”替換為太極圖,隱喻故事中與陰陽五行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二,將文字整體進行裝飾性設計,所得的新圖形依然具有可讀性,呈現出較濃時代感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趣味性,鮮明的圖案文字更易引起觀眾的注意。如動畫電影《魔鏡奇緣》、故事片《一個勺子》等。
漢字的筆畫點、橫、豎、撇、捺、折、勾就像人的語言,千人千面、靈活繁復,其視覺形態(tài)則源于書法以及漢字的不同字體。雖然漢字的筆畫已有定式,但在設計中,創(chuàng)作者通過把握文字的涵義,結合不同影片需要對這些筆畫進行位移、置換、粗細關系、銜接、旋轉、疊加、互襯等改造調整。針對筆畫和文字結構的“再設計”,融入了影片的特定元素或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思考,字體得以跳出原有框架,產生一些新鮮的意向,引發(fā)觀眾不同的聯想[4]。
空間的營造是電影海報字體設計中的常用手法。就如正負形的構建,正形與負形的巧妙搭配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應用于電影海報中可以提升設計的趣味性,從而引發(fā)觀眾的好奇,如寧浩作品《無人區(qū)》海報,“人”字便是用正負空間構建出的,巧妙體現了“無人”的主旨。此外,三維空間的構建,或者說增強字體的立體感,同樣是電影海報中字體設計的普遍方法,除了用線條、陰影、色彩等表現立體感,亦可使用軟件實現虛擬空間的效果。在一些表現科技感、未來感的影片海報中較為常見。
質感的引入也給字體以新鮮的視覺感受。此處質感主要指肌理效果,如雕刻、印、染、拓、燙、壓、刮、擦、燒等或傳統或現代表現技法在電影海報的字體設計中同樣應用普遍。
影響字體在電影海報中藝術表現的因素眾多,時空維度上包含影片故事的歷史環(huán)境、時代背景、敘述的時空跨度等,影片本身層面的電影主題、導演的創(chuàng)作思想、影片的題材類型等[5]。這些因素一方面給字體創(chuàng)作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則催生出無數精彩的字體作品。雖然存在各種維度的影響,但電影海報的字體創(chuàng)作依然有不變的設計原則。
首先,字體作為海報的視覺元素之一,需要與圖形、色彩、版面達到元素間的和諧,也要與電影主題、內容、情緒、氣質相統一[6]。電影與電影海報相互影響、彼此成就,海報是觀眾對某部電影作品建立認知與情感共鳴的第一塊“陣地”,與影片情節(jié)、情感、人物、環(huán)境等元素密切聯系是在電影海報字體設計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影片的主題、類型、故事人物、故事地點等因素也影響或決定著字體的設計,對文字進行的任何解構、優(yōu)化、創(chuàng)新表現都必須建立在對影片故事的把握上。作品通過豐富巧妙的技法將作者對影片的理解表現出來,或輕松趣味或壓抑沉重或恐怖驚悚……這種立足影片本身的字體作品可以迅速、有效引起觀眾對影片的好感。
其次,海報也是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對話的第一條“通道”。如果說電影作品是導演對自身個性的表達,那么電影海報就應是設計者對電影個性的表達,因此,追求差異性無疑是電影海報中字體設計的“靈魂”,在字體設計中求變、逐新、彰顯藝術家的個性“符號”,也是電影海報上字體創(chuàng)作的必然要求。設計者基于對電影的理解,表達自身的藝術追求,在反“同質化”的同時選取合適的表現方法完成創(chuàng)作,才能達到海報中文字與圖形的和諧,海報與影片契合,準確傳達信息與個性化藝術表現的統一。
今天的電影海報更追求創(chuàng)新性、藝術性,更強調個性化與視覺沖擊。優(yōu)秀的電影海報字體設計是思想與技法的結合,影片情感與設計美感的統一,藝術家或設計者必須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表現手段、不斷深化的藝術思考、更高層次的藝術追求才能創(chuàng)作出與時代適配、與觀眾需求適配、與電影內涵適配的字體設計作品。同時,得益于精到字體設計的加持,電影海報的視覺表現力和文化感染力也能得到更優(yōu)的展現。
身處中外交融、古今際會的時代,電影海報中的漢字設計也應更注重挖掘和傳播中國元素、中國文化,借字體設計展現中國的美學思考,通過電影海報表現中國的文化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