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綺潔
【摘要】小學音樂教材以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為核心,教材單元編寫以人文主題為主,以音樂要素為線索,突出學生的音樂實踐,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能力,把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貫穿始終。因此,小學音樂教材的設計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有家國情懷的也有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音樂題材,要求每個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理解。每個年級的教材都有關于學生生活經驗的題材,而這部分題材以人文情懷為主。但生活在不同家庭、不同家鄉(xiāng)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底蘊,有不同的音樂理解,也有不同的音樂能力。當學生在每個學期涉及到傳統(tǒng)民族歌曲題材時,有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開口難”的問題,如,不愿意演唱、難以表達歌曲情感而唱不下去等。本文就如何解決學生在音樂課堂演唱傳統(tǒng)民族歌曲“開口難”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四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音樂;開口難;傳統(tǒng)民族歌曲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發(fā)現(xiàn)許多小問題,如,三年級下冊歌曲《山里的孩子心愛山》,這是一首贊美家鄉(xiāng)的兒童抒情歌曲,表達了山里的孩子熱愛家鄉(xiāng)的真摯情感。學生看完教學照片視頻一開始情緒高漲,可當正式進入課堂教學時,因為缺乏真實的山里孩子的生活體驗,也與學生平時生活經驗不相符合,或者說很難在實際生活接觸的到。包括《我抱著月亮,月亮抱著我》《豐收的節(jié)日》《編花籃》等民族曲調的歌曲,部分學生出現(xiàn)不喜歡歌曲曲風而泄氣不想開口演唱,對歌曲情感的不理解而不愿意演唱的情況。這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因此做了調查研究。
一、對學生學習演唱民族歌曲“開口難”的問題思考
1.教師課前準備不充分,備課過于馬虎,造成對學生吸引力不足
教師如果課前備課不夠充分,特別是沒有做好“備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即使課件、教具設計得很完美,但是不符合所授班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就算準備得再充分,也引起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提升不了學生的參與熱度。同樣的,除了緊盯教學對象以外,還要緊盯教學內容、課堂環(huán)境、教學氣氛、教學節(jié)奏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稍有不足,也是影響學生參與熱情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一節(jié)課40分鐘,教師沒有把握好進度,一次性講授的內容太多、太復雜同時缺乏趣味性。學生聽不進去還沒有消化就進行演唱,就會出現(xiàn)“停機”狀態(tài)。從而完成不了課堂任務,更別說解決歌曲的重難點了?;蛘n堂設計過于繁瑣,難度較大,不考慮所教班級的操作水平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等等。
2.對題材感到陌生和不理解,演唱歌曲時自信心不足
一部分學生在初次聆聽以前從未演唱過的歌曲時,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往往先主觀上感到“我不行”不敢為之和不敢挑戰(zhàn),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演繹這首歌曲。甚至懼怕會唱錯、唱跑調、唱破音而達不到教師的要求或自己的心理要求。然而,不自信就會懼怕,懼怕當然會選擇逃避。因此,課堂上總會有部分不自信的學生反復跟筆者說:“老師,我不會唱;老師,這首曲子太難了;老師,我不喜歡這首曲子”……
3.學生對傳統(tǒng)的民族歌曲了解不足
中國的民族歌曲大多都來自于各民族的,這些歌曲具有緊貼人民生活、感情真摯等特點,但學生也無法切實感受歌曲中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意義。如,人民音樂出版社二年級上冊歌曲《乃喲乃》、三年級下冊歌曲《山里的孩子心愛山》、四年級下冊歌曲《采菱》等等歌曲,這類型的歌曲都具有濃厚的民歌風,抒發(fā)孩子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像這樣的民族歌曲首先對于城鎮(zhèn)的學生是很難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而且類似這樣民歌風格的歌曲可能只會在每年的春晚或者偶然的平臺上聽過一次。即使聽過也從未仔細留意或關注,更極少會主動欣賞。只通過課堂上的照片和視頻與示范很難激發(fā)起或喚醒學生們的熱情與記憶。如,網絡媒體傳播越來越廣泛,為了迎合社會潮流的發(fā)展。因此,出現(xiàn)了許多更貼切生活實際的網絡口水歌,而這些歌曲也通過許多短視頻的平臺進行傳播。所以,學生更多了解的是這些網絡歌曲,對于傳統(tǒng)的民族歌曲不僅覺得老派,甚至不愿接受。
二、解決學生在課堂演唱民族歌曲“開口難”的策略
針對影響學生演唱歌曲時“開口難”的幾個原因,筆者通過在日常教學中總結出經驗并且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方式,總結出以下幾點方法:
(一)“詼諧曲”:課前制作精美教具,創(chuàng)編小故事緩解學生心理壓力
解決學生“開口難”的方法有:課前準備好精美的教具并創(chuàng)編精彩的故事讓學生進入課堂。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強調學生的主角身份讓學生更投入學習,走進教師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里,運用詼諧的語言,營養(yǎng)愉悅的氣氛,從而緩解學生對歌曲演唱的抗拒心理。
1.為每節(jié)課制作精美教具
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開口難”的問題,筆者還考慮到了部分歌曲是傳統(tǒng)民族歌曲,學生們平時接觸少,就算見過也從來沒有近距離地觀察過、欣賞過,它們雖然是學生平時可能會見到過的物體,但由于缺少真正有意義的接觸,就彼此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因此,筆者會在每一節(jié)課都盡可能地把實物帶進課堂,如,《小青蛙找家》一課中,給每個學生制作小青蛙的頭套,讓學生可以迅速代入歌曲角色當中;《嗩吶配喇叭》一課中,把嗩吶和喇叭帶入課堂,讓學生了解嗩吶和喇叭的區(qū)別;《采菱》一課中,把菱角和船槳帶入課堂,讓學生認識歌曲中水鄉(xiāng)孩子采摘的菱是什么以外,學生還能拿著船槳模仿水鄉(xiāng)孩子劃船,等等。這種近距離地與實物接觸,不僅能讓學生零距離地接觸,增強了解,同時還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注意力,從而解決了因陌生而產生的“開口難”問題。
2.為每節(jié)課編寫精彩故事
傳統(tǒng)民族歌曲很多與現(xiàn)實中生活脫節(jié)了,慢慢地被遺忘。造成學生一聽名字先喪氣一半,參與度較低。因此,筆者堅持在每一節(jié)課都安排一個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
如:(1)《乃喲乃》一課中設計有三個土家族小朋友邀請我們到他們家去做客,這三個土家族小朋友的名字分別叫DO、MI、SOL,DO住在山腳下,MI住在半山腰,住的最高的是SOL,他住在山頂。土家族的三個小朋友想邀請我們做一個小游戲。游戲的名字叫做——旋律接龍。通過編寫有趣故事和玩旋律游戲突破歌曲的難點。
(2)《山里的孩子心愛山》一課中設計在美麗的山村里也生活著一群幸福的山里娃,他們正準備舉行一場音樂會,邀請同學們一起來欣賞他們動聽的歌聲,他們正在用歌聲贊美自己的家鄉(xiāng)呢。
(3)《采菱》一課中設計了一個住在水鄉(xiāng)的孩子要幫家人采菱。聽聞學校的同學們都很好奇也很感興趣,特意趕來學校邀請同學們一起去水鄉(xiāng)采菱,等等。
通過設計合理的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激發(fā)起學生的責任心,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培養(yǎng)出小主人精神,能讓學生擔起主角的角色,從而提高他們的自覺性,主動地下筆解決問題。從而解決“開口難”的問題。
(二)“即興曲”:課中巧用評價激勵學生“開口”
筆者認為,提升學生自信心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jié)課或者每個階段當中擁有一個好的、積極的、有用的評價或者評語。這是促進學生自信心以及促使學生下一步行動的最有力行為。
以往解決學生不敢開口演唱歌曲的教學方法大多是通過在上課期間或課后口頭方式表揚學生的能力,通過語言給學生打氣或激勵學生,增強其信心邁出第一步。但筆者認為,能讓學生增強自信心的方法還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評價。
在每節(jié)課的歌曲匯報展示環(huán)節(jié)中,除了檢查本節(jié)課的教學成果,更重要的意義是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币虼?,每節(jié)課的作品評定應該做到不用好壞論高低,不以成績定輸贏。而是用多樣化的評價來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心。通過學生自評、朋友間互評和小組互評。這種評價方式更能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和進步,通過自評,自己先看看自己的不足。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結合好友間的互評以及小組內的互評能更明確自己需要克服的弱點與不足。教師最后以認同性鼓勵的態(tài)度贊揚學生。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能感覺到,“我就是主角,我能行”,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創(chuàng)作或添加。
(三)“創(chuàng)意曲”:課上和課后進行多層次展示建立學生信心
除了評價多樣化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課堂的結尾部分要做到展示多元化。筆者一直認為,展示是最能增強學生自信心的一個重要方法,是一個真正能讓學生當主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課堂展示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肢體表演、創(chuàng)編方式等等形式進行。對于“開口難”,膽子小不敢展示的學生更多地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在小組合作時要求全員參與,讓積極的學生進行帶動。為每一位組員提供展示的機會,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同時展示出自己的閃光點。如,一年級上冊歌曲《小青蛙找家》一課中,筆者在課堂上要求一年級學生進行歌詞創(chuàng)編活動,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不僅小青蛙找家,其它小動物也可以找家。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動物創(chuàng)編進歌曲中,像小貓、小狗、小獅子等動物都可以。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學生還會主動加入動作一同創(chuàng)編演唱。二年級上冊歌曲《乃喲乃》一課中,首先學習土家族簡單的擺手舞,接著筆者會帶領學生在《乃喲乃》的音樂背景下跳擺手舞。烘托課堂氣氛,調動部分對歌曲情感不理解而不愿意演唱的學生對課堂感興趣。
多元化展示除了在課堂上進行以外,課后筆者還會組織學生定期在班上進行匯報演出,同樣以小組為單位。要求每個小組自選課本歌曲進行表演,同時還會由班上所有學生擔任大眾評委。做到全員參與,激發(fā)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表演活動。除此之外,筆者還會組織學生進行校內的氣質大舞臺表演,邀請家長進校觀看。表演形式多樣化,如,課本歌曲演唱、小組唱、合唱;樂器演奏;舞蹈等等。除了由筆者組織和帶領外,筆者還會讓積極主動的學生作為隊長帶動部分“開口難”的學生進行表演。通過每一次的排練與彩排,增強“開口難”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的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素養(yǎng)。
(四)“協(xié)奏曲”:采用校園文化特殊語言,提高傳統(tǒng)音樂的普及度,營造人人能“開口”的氛圍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筆者認為,應該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注重營造濃厚的音樂環(huán)境圍繞著學生。注重音樂功能室的環(huán)境改造,創(chuàng)造一個更符合學生發(fā)展個人才藝的氛圍。如,筆者所在學校的大堂放置了三角鋼琴,專門設立了開放式鋼琴功能室,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展示個人才藝。并且在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上還開設了一、二年級學習口風琴的課程,增強學生的識譜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個人音樂素養(yǎng)。三、四年級學習葫蘆絲,五、六年級學習陶笛的課程,促使學生在吹奏時既能擴大肺活量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學習娛樂合二為一,學習民族樂器還能提高音樂素質修養(yǎng)。學校還開設了有關音樂的“興趣超市”,如,合唱團、管樂團、古箏社團等,創(chuàng)造學生發(fā)展個人才藝的氛圍。與此同時,校園的廣播也起著非常大的作用。課間十分鐘、午休起床時間、放學時間都會播放歌曲,如,音樂課本中的民族歌曲、新學堂歌、現(xiàn)代兒歌和一些積極向上的流行歌曲。等等。讓音樂濃濃的氛圍真正走進校園,讓學生貼近音樂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和促進學生對部分民族音樂的認識與興趣。這樣就能更好地消除彼此間的陌生,從而悄無聲息地解決“開口難”的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就如何解決學生演唱音樂課本中民族歌曲“開口難”的問題進行研究,通過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自信心,利用各種手段增強課堂體驗。讓學生知道開頭雖然很難,但是一旦開好了頭,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正如屈原的《離騷》里說:“引水方知開源不易,開山之作最費力,嬰兒學走起步難,頭關不破二關難攻?!闭f明了“萬事開頭難,只要肯攀登?!毕M麑W生能夠在音樂課堂中,音樂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有音樂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師范院校音樂教材編委會.小學音樂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3]翁持更.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優(yōu)秀案例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4]柯小斌,張樂萱.中小學音樂課堂體驗活動設計[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5]郭聲健,鄧蘭.音樂課堂樂樂的音樂教師[M].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7.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