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摘 要:藝術教育和音樂課程相比更加注重人文素質的綜合發(fā)展,大藝術背景下的音樂課程與綜合藝術教學模式必定有所差異,教學目標、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定都以提高學生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感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為核心,而上述教學目標需要通過大藝術課程平臺實現。因此,筆者結合具體教學實踐,探討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藝術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藝術教育;教學實踐
《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核心素養(yǎng)下藝術的核心內容側重點是“藝術審美情趣、藝術的感知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藝術創(chuàng)意表達”[1]。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大藝術背景下的音樂課程在教學目標方面,更加關注學生整體人格的發(fā)展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教學內容方面,更能給學生提供全方位豐富多彩的藝術信息,開闊學生的藝術視界,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覺器官發(fā)展。筆者認為將藝術教育滲透到音樂課堂當中,將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單科教學模式與藝術教學模式之對比
單科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很難表現出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造成學生缺乏自立的概念、興趣被壓抑、思維生命力被限制,也限制了學生的才智發(fā)揮,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死板、無趣。單科教學模式不利于釋放人類學習藝術的本性,與當代所推崇的多元化藝術學習模式背道而馳。美術特級教師王竹指出:“歷年來將美術與繪畫等同,于是美術課注重繪畫技能的訓練,美術課常常被臨摹教學而取代,學生們機械地‘依樣畫葫蘆,描摹大師們的名作,使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們被動地應付教師的作業(yè)要求,既無興趣,更加談不上激情。這樣枯燥的方法,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體驗性、創(chuàng)造力及感知能力?!盵2]
二、將藝術教育滲透到音樂課堂
在教學中,如何解決課堂時間有限而教學內容無限的矛盾,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使他們主動去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模仿能力、表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一系列問題,需要一線音樂教師尋求有效策略加以解決。筆者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認為藝術教育滲透小學音樂課堂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變化課堂導課
導課對于一堂課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以生動活潑、吸引力強的導課方式啟發(fā)學生,激起學生對藝術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藝術教師應該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采用形式多樣的導入方式。筆者設計了不一樣的導課方式,如第一節(jié)美術課《中國四大名扇》:由學生拿著不同材質、顏色、形狀的扇子在講臺上表演一段短小的扇子舞蹈。第二節(jié)音樂課《小烏鴉愛媽媽》,讓學生閱讀繪本導入課堂。而第三節(jié)藝術課《蟈蟈和蛐蛐》教學中,筆者考慮這首歌曲有著濃郁的京劇風格和唱腔,因此將相聲表演、快板的節(jié)奏和逗趣性的臺詞作為開場導課,間接通過京劇魅影的丑角,從另一個角度勾勒藝術課程框架。三種不同的導入方式都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發(fā)了他們的積極性,使課堂活躍起來,為接下來的教學內容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豐富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意注意時間一般為15分鐘至20分鐘,因此教師在設定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應每十幾分鐘就爭取改變當前的教學活動,這是元認知學習策略中調控教學的方式,尤其在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時不要過多地超時。不少教師因為想要讓課程更加多元化,時常在教學中對于時間控制不好,或者活動過于頻繁、時間太緊而導致學生無所適從,或者單個活動時間太長甚至拖課導致學生的熱情逐漸被磨滅,失去信心和興致。所以需要豐富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程中教師用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將藝術元素用作調動孩子感知的手段,例如,繪畫久后學生視覺注意力出現疲勞時,可調換成調動孩子的聽覺的活動或肢體活動,在綜合元素不斷交替下打通學生的通感,使得學生整節(jié)課保持興奮的狀態(tài),更好地學習知識。
(三)藝術化教學內容
藝術性的音樂課上,我們可以將音樂、舞蹈、戲劇、影視、雕塑、美術等門類有機綜合,給學生提供極大的學習和發(fā)揮空間,讓學生與教師都感到“學無止境”。教師要避免走入“大雜燴”“維生素”“大拼盤”的誤區(qū),不少新教師容易機械地將四大藝術元素融在一節(jié)課上,甚至認為每一節(jié)課都要有四大門類藝術才能叫作藝術課。我們知道藝術通感能打通聯(lián)想空間,依據通感將藝術門類之間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內容進行融合,可以積極推動孩子的聯(lián)想,讓孩子認識大藝術而非囫圇吞棗。我們時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高于藝術,這種想法扎根在每個一線教師的心中,但是如何通過良好的啟發(fā)促進學生去聯(lián)想、提取、創(chuàng)新,使所學的技能知識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正是我們21世紀新型教師思考的重點。如歌曲《少先隊員采茶歌》具有鮮明親切的節(jié)奏特點,教師強調歌曲當中采呦采呦|采呦采呦|的采茶動作,結合生活實際,不斷加強音樂、聽覺、動覺、情感和思維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動作,配合上歌曲的節(jié)奏去表現歌曲,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歌曲。在聆聽歌曲和理解歌曲的過程當中,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能形象直觀地還原生活狀態(tài),呼應著本土生態(tài)文化和人文精神。
筆者時常將藝術性體態(tài)律動作為音樂課堂的課前熱身,目的在于讓學生盡快融入音樂課堂當中,區(qū)分和其他學科的差異,從而樹立起特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喚醒學生的音樂意識,培養(yǎng)學生感知音樂和反應音樂的能力,發(fā)展其內在音樂感覺,培養(yǎng)其身體各部分進行迅速交流的能力以及大量儲存聽覺和動覺意向的能力。這不僅是音樂學習的需要,更是學生本能的一種需求。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運用內在感受和四肢的相互合作,促進音樂聽覺發(fā)展,這會使學生持續(xù)處于新鮮狀態(tài),成為課堂當中真正的主角。
(四)激趣化教學課堂
要讓學生愛上課堂,最關鍵在于課上的生動性、激趣性。學生曾給筆者留言:“小陳老師,我以前非常討厭音樂課,一直唱很煩很累,但是你的課有趣生動,現在我每周都很期待音樂課。”只要上音樂課,孩子們狀態(tài)飽滿,積極配合,課堂上時常提出“老師我來試試”的自發(fā)性要求。這就牽扯到藝術教育當中“角色”定位問題,教師扮演“導演”,學生扮演“演員”,課本是“劇本”。我們主張學生在嘗試和體驗活動中展開藝術學習,減少了單科教師教學的古板與條條框框。所以經過精心的設計,藝術課讓孩子嗨起來并不困難,但在如何控制課堂的 “放”與“收”,使學生學習知識并且愛上藝術課值得研究。當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藝術教師往往會面臨困境,不知怎樣才能合理把握收放的度。這需要我們每位教師通過不斷探索學習,反思和改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不足,在實踐中探索更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途徑。
三、結語
總而言之,大藝術背景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要求教師首先對教材進行全面的把握,以提高學生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感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為目的,通過設置靈活多變的激趣導課和豐富多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音樂課堂流淌“藝術性”,從而讓學生“愛上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郭聲健.藝術教育[M].北京:藝術教育學科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