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玲
(泉州臺商投資區(qū)醫(yī)院,福建 泉州362123)
冠心病發(fā)病率較高,該病多因冠狀動脈硬化,其壁上斑塊聚集從而使得動脈管腔變窄[1],繼而導致機體出現短暫性缺氧、壞死、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多表現胸悶、乏力、心悸等癥狀,若不積極治療,可導致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威脅其生命安全。目前針對該病多采用藥物治療(抗血小板治療)、中醫(yī)治療等,其中,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該病效果較好,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但該藥物的大量應用,患者消化系統(tǒng)損壞發(fā)生率較高,以消化道出血最為常見[2],嚴重情況可導致其發(fā)生生命危險。因此,分析消化道因血小板藥物治療特點變化,明晰影響因素,對患者疾病治療、針對性的預防有著重要意義[3]?,F以本院老年冠心病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85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此類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而出現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因素,報道如下。
擬選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就診的老年冠心病85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服藥后是否出現消化道出血情況分為病例組27例和對照組58例,兩組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入選本次研究的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實驗室、影像學檢查等診斷為冠心病;(2)年齡>60歲;(3)患者各項資料齊全,且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或消化性潰瘍等疾??;(2)原發(fā)性疾病較為嚴重者;(3)患有惡性腫瘤;(4)患者未按照規(guī)定服用藥物治療;(5)患者信息資料丟失無法進行統(tǒng)計。
通過回顧性分析,對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了解,包括患者的年齡及性別、吸煙史、飲酒史,明確其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Hp)及消化道感染等情況進行對比,并分析患者相關實驗室指標,主要包括體質量指數(BMI)、谷氨酸-丙酮酸轉氨酶(ALT)、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C-反應蛋白(CRP)、肌酐(Cr)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并對患者Hp陽性率進行檢測(13C尿素呼氣試驗),具體方式為患者空腹時,可向集氣管吹氣3-4s,然后擰緊瓶塞,并使用80-100mL溫水兌換13c尿素呼氣試驗試劑,服用30min后,進行第二次集氣管吹氣,方法同上采用HP分析儀進行檢測,若DOB≥3.5為陽性,并對患者抽取5mL靜脈血,檢測患者ALT、TC、TG、CRP、Cr及LDL-C數值,檢測儀器為全自動生化儀(型號:AU680)。
觀察患者治療中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吸煙史、飲酒史、消化道疾病史、合并糖尿病、Hp感染等;記錄兩組BMI、ALT、TC、TG、CRP、Cr及LDL-C水平數值。
兩組性別、飲酒史、合并高血壓和合并糖尿病病例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s)
組別病例組對照組t/χ2值P值例數(n)27 58男12 36女15 22年齡(歲)62.23±2.45 63.21±2.63 1.633 0.106飲酒史16 23 2.851 0.091合并高血壓13 37 1.862 0.172合并糖尿病12 36 2.328 0.127性別2.328 0.127
病例組吸煙人數比例59.26%高于對照組36.21%,消化道疾病人數所占比例66.67%,高于對照組43.10%,Hp感染人數比例為62.96%,高于對照組39.6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因素對比[n(%)]
對 兩 組 患 者BMI、ALT、TC、TG、CRP、Cr及LDL-C水平數值進行比較,病例組CRP、Cr數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BMI及生化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BMI及生化指標對比(±s)
組別病例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n)27 58 BMI(kg/m2)23.67±2.34 24.35±2.16 1.391 0.167 CRP(mg/L)26.98±11.93 22.23±10.01 2.028 0.045 CR(μmol/L)98.02±20.14 84.36±20.25 3.117 0.002 ALT(U/L)30.22±15.56 33.78±13.12 1.139 0.258 TG(mmol/L)2.47±0.34 2.56±0.23 1.426 0.157 TC(mmol/L)4.78±0.56 4.55±0.72 1.646 0.103 3.16±0.34 3.22±0.13 1.069 0.287 LDL-C(mmol/L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導致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有吸煙史、消化道疾病史、Hp感染和年齡因素,尤以消化道疾病史最為嚴重,其次為Hp感染、吸煙史和年齡因素,見表4。
表4 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老年冠心病其病死率較高,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易出現消化道出血情況,這是冠心病治療常見并發(fā)癥,多因炎癥或其他病變導致出血[4]。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病多采取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可使血小板集聚得以抑制,從而有效預防血栓的發(fā)生。但臨床上很多研究表明,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其副作用較為明顯,相對于年輕人而言,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該藥物后易呈現消化道不良反應,比如惡心、嘔吐、腹部不適,不少老年患者更是會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情況[5-6],目前抗血小板藥物種類較多,以阿司匹林較為常見,主要是通過藥物成分阻止相關物質對血小板的凝聚作用,降低血液的粘稠度,然而由于各種炎性因子的產生,也使得對消化道破壞加劇,從而影響患者整體恢復效果。
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發(fā)現,病例組患者中的吸煙、消化道疾病患病人數及Hp感染人數均高于對照組,且患者年齡增長,其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多與老年患者機體功能減退、血流量減少有關,可抑制其再生修復功能。其中,吸煙史也是該上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因素,分析原因為吸煙可使體內胃酸濃度增加,對胰腺分泌離子產生抑制作用,可促進胃壁細胞異常增生,減少胃黏膜血流,對消化道保護屏障造成損傷。Hp感染可推動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多因感染破壞胃黏膜屏障,與抗血小板藥物起到協同作用,從而促進消化道損傷,誘發(fā)或加重期出血情況。另外,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較,病例組CRP數值、Cr數值均高于對照組,可見病例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后,其出血風險更高,其觀察組患者CRP數值體內水平較高,CRP作為較為敏感的全身炎性反應的標志物,被用于檢測機體感染和預測心血管疾病,另外,Cr為人體內肌酸代謝產物,其數值高低與腎小球濾過能力及蛋白質攝入有關,其數值升高會出現消化道出血的情況,多與Hp感染引起機體炎癥反應,從而誘發(fā)大量炎癥介質分泌,加重其炎癥腹內壓,胃黏膜受損而引發(fā)上消化道出血,該結果與王梅英[7]等研究一致。經單因素分析納入統(tǒng)計學有意義項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冠心病患者伴發(fā)消化道出血獨立危險因素為吸煙史、消化道疾病史、Hp感染和年齡。
綜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治療,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是多因素導致,吸煙史、消化道疾病史、Hp感染和年齡因素均為危險因素,可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其并發(fā)癥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