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鴻
(福建省龍巖人民醫(yī)院,福建 龍巖364000)
2型糖尿?。═2DM)是由胰島素抵抗或分泌缺陷引起的慢性代謝障礙性疾病,以高齡個體為好發(fā)人群。據(jù)報道,T2DM患者中高血壓發(fā)病率在80%以上[1],且部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明顯升高,即H型高血壓,兩者對促進心血管病變存在協(xié)同效果。目前臨床對T2DM及H型高血壓多采用以藥物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模式,其中氯沙坦鉀片作為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具有強效降壓及心血管保護作用,被推薦為高血壓伴糖尿病治療的一線藥物。而吡格列酮與二甲雙胍均為臨床常用降糖藥,對控制T2DM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功能具有良好效果[2],由于二者降糖特點各異,考慮聯(lián)合用藥可能增加控糖作用,但關于該復方制劑療效及安全性的臨床證據(jù)仍不充分,因此本研究以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聯(lián)合氯沙坦鉀片治療高齡T2DM合并H型高血壓患者,以觀察其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高齡T2DM合并H型高血壓患者,按簡單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納入30例,納入標準:(1)臨床診斷為T2DM者[3];(2)確診原發(fā)性高血壓伴Hcy≥10μmol/L者[4];(3)年齡在65周歲以上者。排除標準:(1)確診T1DM或肺動脈高壓者;(2)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者;(3)伴認知功能受損,無法正常配合治療者。本研究項目已經(jīng)院內(nèi)核準,在患者入組前告知相關事項并獲取其簽字同意書。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胰島素泵及葉酸進行基礎降糖及Hcy治療,并口服氯沙坦鉀片(浙江華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264),劑量為1片(50mg)/次,1次/d。對照組降糖給予鹽酸二甲雙胍片(河北天成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647),劑量為2片(0.5g)/次,2次/d。觀察組給予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江蘇德源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05),劑量1片(15mg/0.5g)/次,2次/d。囑患者按時服藥,每周復查,并根據(jù)血糖及血壓控制情況調(diào)整用藥劑量,持續(xù)8周。
1.2.2 指標檢測方法(1)糖代謝檢測: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均抽取兩組患者末梢靜脈血液5mL,采用離心機以3000rpm處理15min,分離出血清后置于-20℃冰箱候檢。應用邁瑞B(yǎng)S600自動生化儀檢測其血糖及胰島素水平,記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公式為HOMA-IR=空腹血糖(mmol/L)×空腹胰島素(ng/mL)/22.5。(2)動態(tài)血壓檢測:采用24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設置測量頻率為每0.5h檢測1次,記錄患者24h平均收縮壓(24h-dSBP)、24h平均舒張壓(24h-dDBP)及血壓負荷值,其中血壓負荷值表示患者24h內(nèi)SBP超過140mmHg或DBP超 過90mmHg的次數(shù)在總檢測次數(shù)中所占比例。
觀察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兩組糖代謝功能(HOMA-IR、FBG、HbA1c)及24h動態(tài)血壓(24hdSBP、24h-dDBP、血壓負荷值)變化,并統(tǒng)計治療8周內(nèi)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低血糖、水腫等。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測量數(shù)據(jù)均錄入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血糖、血壓等計量指標以±s表示,行t檢驗,基礎情況等計數(shù)指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作為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的評價標準。
兩組患者基礎情況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比較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s/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s/n(%)]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χ2值P值例數(shù)(n)30 30年齡(歲)72.25±4.51 73.47±5.29 0.961 0.340男18(60.00)20(66.67)女12(40.00)10(33.33)糖尿病病程(年)13.82±3.56 14.21±4.05 0.396 0.693Ⅰ級18(60.00)16(53.33)高血壓分級Ⅱ級8(26.67)11(36.67)0.734 0.693Ⅲ級4(13.33)3(10.00)性別0.287 0.592
治療8周后,兩組HOMA-IR、FBG、HbA1c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糖代謝功能對比(±s)
表2 兩組糖代謝功能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n)30 30治療前6.85±1.67 6.53±1.54 0.772 0.444治療8周后3.16±1.05*4.08±1.21*3.145 0.003治療前9.42±2.16 9.58±2.03 0.296 0.769治療8周后6.39±1.51*7.74±1.75*3.199 0.002治療前9.33±2.04 9.15±1.86 0.357 0.722治療8周后5.45±1.08*6.38±1.37*2.920 0.005 HOMA-IR FBG(mmol/L) HbA1c(%)
治療8周后,兩組24h-dSBP、24h-dDBP及血壓負荷值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24h動態(tài)血壓對比(±s)
表3 兩組24h動態(tài)血壓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n)30 30治療前152.43±19.56 156.29±21.63 0.725 0.471治療8周后132.27±17.22*144.31±18.85*2.583 0.012治療前97.73±14.36 98.42±15.21 0.181 0.857治療8周后81.24±11.69*89.16±12.75*2.508 0.015治療前67.29±13.41 64.82±12.45 0.739 0.463治療8周后28.24±6.43*32.63±7.10*2.510 0.015 24h-dSBP(mmHg) 24h-dDBP(mmHg) 血壓負荷值(%)
治療8周內(nèi)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對比[n(%)]
T2DM與H型高血壓均為嚴重威脅現(xiàn)代人類健康的兩大基礎疾病,可增加患者腎臟、神經(jīng)等系統(tǒng)損傷風險,加之患者多為高齡,機體對藥物耐受性及藥物依從度均有所下降,因此須繼續(xù)探究合理用藥方案以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T2DM患者多伴有胰島素脫敏現(xiàn)象,常規(guī)胰島素治療作用有所下降,使得其血糖水平控制不佳。二甲雙胍作為聯(lián)合降糖首選用藥,其使用常伴隨患者血糖控制過程始終,通過激活腺苷酸蛋白激酶(AMPK)通路發(fā)揮多種降糖功能,包括阻礙肝臟糖異生、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利用、拮抗胰高血糖素升糖效果等。此外研究表明,二甲雙胍還可上調(diào)脂肪細胞胰島素受體表達水平,從而增強后者敏感性[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血糖水平下降,且胰島素抵抗也有明顯改善,證明二甲雙胍有良好療效,進一步對比發(fā)現(xiàn)觀察組糖代謝功能改善更佳,提示吡格列酮與二甲雙胍聯(lián)用具有理想?yún)f(xié)同作用。吡格列酮為噻唑烷二酮類,屬胰島素增敏劑,可活化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γ,刺激胰島素受體底物(IRS)-1氧化磷酸化,進而增強胰島素對脂肪細胞作用效果[6],還可抑制肝糖原釋放,上調(diào)轉(zhuǎn)運體表達水平,從而促進單糖吸收利用,最終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并增強胰島素敏感性。
氯沙坦鉀作為ARB,通過特異性拮抗血管緊張素(Ang)-Ⅱ受體,阻斷Ang-Ⅱ縮血管作用,還可進一步降低醛固酮釋放水平,抑制腎臟水鈉潴留,從而達到降低血壓效果[7],且與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ACEI)相比,其副作用更少,對高齡患者安全性更高。另外據(jù)基礎藥理研究顯示,吡格列酮也可通過降低胰島素含量、增強胰島素功能從而降低血壓[8],胰島素水平上升可增強腎臟對鈉鹽的重吸收,進而導致全身血容量明顯升高,促進機體高血壓發(fā)生,而吡格列酮可改善患者胰島素脫敏狀態(tài),提高胰島素作用效果,降低其釋放水平,最終使患者血壓明顯改善。本研究結(jié)果示,觀察組24h平均血壓較對照組控制更佳,與上述機制相符,且對比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的使用安全性與單獨用藥差異較小。
綜上所述,針對高齡T2DM合并H型高血壓患者治療用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聯(lián)合氯沙坦鉀片可明顯提高血糖及血壓控制效果,且副作用無明顯增加,可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