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仕芬
摘要:語文人文性是著眼于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質。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教育,既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但人文性教育長期被高中語文一線教學所忽略。近些年來,文化強國,然而,一線的語文教師對于語文文化性教育并沒有予以應有的重視和發(fā)揚,問題的在于傳統(tǒng)的人才選拔方式注重的是學生的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相對忽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意識的培育。
關鍵詞:高中語文;人文性教育;實施路徑
引言
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即教育者在教學實踐中容易偏重于應試教育而忽略素質教育,一些課程教學比較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學生人文科學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魯迅先生說:“人立,而后凡事舉。”人文素養(yǎng)影響著一個人未來發(fā)展空間的大小,因此,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該時期尤為重要。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必須要轉變語文的教學方式,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核心素養(yǎng),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一、語文人文性教育對立德樹人的實施意義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滲透在教材的各個板塊,如古詩、文言文、文學作品、探究性活動等領域。基于歷史大背景,收錄經(jīng)典的古典文化作品,有的作品甚至流傳上千年。這些經(jīng)典的定篇無疑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弘揚起著關鍵的作用,同時也在語文課堂上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對學生以正式、系統(tǒng)的傳授。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外來文化共同構成內涵豐富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學習優(yōu)秀的國外文化,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特色,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意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基于中國國情,立足于古今中外一切優(yōu)秀先進的文化內涵,是各種文化積淀而形成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時代文化。其突出特色就是基于當下的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反映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建設發(fā)展。總之,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華,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與傳播,這一過程的學習應該滲透在語文人文性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語文學科應當擔當起培育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責任,但在高考升學的壓力下,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教育很難保持本色,甚至有所缺失。
二、立德樹人視域下高中語文人文性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教師要開展深閱讀式的語文教學
深閱讀是讀者這一具有心智能力的有機體與適合其條件的閱讀對象相遇,在適宜的情境下產生積極的行為動力,進而發(fā)展而來的高參與度的閱讀行為。對于面臨高考的高中學生來說,深閱讀不但能夠讓學生對當下世界的變遷更加了解,還能夠使其視野更加開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深閱讀的體驗,學生不僅能讀出文本的深層之義、暗藏之象與隱藏之情,還能讀出文本的主旨和用意,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但是在目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實踐當中,學生主要圍繞考試可能涉及的閱讀理解內容來展開針對性閱讀訓練,因此閱讀內容多是與考試內容緊密關聯(lián)的單一訓練材料。這樣的閱讀無法有效提升學生寫作及閱讀理解等方面的能力,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專題閱讀或比較閱讀的方式,創(chuàng)造良好的深閱讀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還可以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在教師引導下,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建立課堂小組,讓學生相互交流合作,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主分工解決問題,使“自主合作”成為一種學習習慣。除此之外,還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的本質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和諧的師生關系往往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因此,教師應關心每一個學生,指導學生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進行《故都的秋》的學習時,提出一個主問題抓住故都秋的特點,然后再分小組讓學生尋找之后的幾段描寫了哪些秋聲、秋色,再讓每個小組討論這些描寫又是如何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如此一來,學生以合作分工的形式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模式使得人人都參與進來,激發(fā)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興趣,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進行轉變,并且要適當?shù)卣{整教學策略。立德樹人是一個漫長的教育征程,它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理念。語文學科有著春風化雨般的情感陶冶功能,有博學儒雅的文學氣息,有無數(shù)歷史英雄人物,有千千萬萬的才華橫溢的名家作品,更有流傳千古的文人氣節(jié)和傲氣。這種種富有歷史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應該被學生、語文教育工作者傳承和弘揚,因為它是語文人文性教育的一部分,是國家優(yōu)秀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國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參考文獻
[1]賴婉萍.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教育的缺失和彌補探究[J].高考,2019(24):91.
[2]尚秀蘭.信息化視域下中職語文的人文性教育[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9(04):92-94.
[3]高娟.論語文課程中的人文性教育[J].成才之路,2018(24):76.
[4]王瑞雪.關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教學探究[J].課外語文,2018(2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