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引發(fā)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目前關于“雙減”政策的討論熱點,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對校外教培機構的沖擊上,但仔細研讀“雙減”文件,不難看出,多數(shù)改革仍聚焦在校內(nèi),字里行間表露出的指導方向,就是要進一步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在筆者看來,“雙減”政策能否落地見效,關鍵還是看學校如何積極作為,承擔起學校教育應有的職責和功能,扛起減負增效的改革重擔,將育人主陣地做大做強,吸引學生主動回歸校園。
提質增效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學校的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提升能力與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無法通過校內(nèi)課堂發(fā)揮出潛力,獲得充足的學習競爭力,于是求助于校外補課,學生奔波于各大補習機構,苦不堪言,這樣的風氣也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想要真正落實“雙減”政策,學校需做到應教盡教,深化課程改革,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從根源上盡可能減少學生到校外機構“開小灶”的需求。
因材施教是課后服務的核心指向。按照“雙減”政策文件規(guī)定,從今年9月1日起,全國中小學將實行“5+2”課后服務模式,即周一至周五,每天課后開展至少2小時的課后服務。如何利用好這課后2小時,著實考驗學校的辦學智慧。筆者認為,學校應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針對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分類、分層的個性化教學。對學科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應做好輔導答疑,滿足他們“學飽”的需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應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拓展求知空間,滿足他們“學好”的需求。同時,學校還可針對學生的愛好特長,組織文體、藝術、科技類等興趣小組活動,充分利用博物館、藝術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第三方社會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特色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加強師資配備是承擔應有職責的關鍵保障。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服務,教師都是關鍵力量。一方面,學校應不斷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教學能力;另一方面,也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激勵制度,加強教師權益保護?!半p減”政策實施后,教師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時長必然會增加,在倡導教師敬業(yè)奉獻的同時,對于教師額外付出的勞動,應該給予相應的報酬,并根據(jù)教師工作成果加大激勵力度。另外,學校也可通過統(tǒng)籌安排教師“彈性上下班”,或聘請退休教師及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yè)人員到校參與課后教學服務等方式,適當減輕教師工作壓力,保障教師合理休息時間,以便他們有充足精力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雙減”政策的落實,任重而道遠。如果說“雙減”政策給“劇場效應”對教育的捆綁剪開了第一刀,讓學生與家長有了“坐下來”學習的意識,讓全社會重新樹立“教育回歸校園本位”的導向,那么接下來的落實,就要看學校自身如何強化教育主陣地作用,做好減負增效,讓學生踏踏實實“坐著”也能學飽、學好。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2021年8月13日第三版;作者:胡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