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輝誼
摘 要:立足學校多民族生源實際,構建以“舞藝、樂藝、繡藝、紙藝、陶藝、畫藝”為主的美育融合課程體系,從顯性課程、隱性課程、學科整合、實踐活動四大板塊展開研究和實踐,探索民族文化融合教育的新思路,促進學生民族文化認知和審美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融合 美育 課程建設 民族文化
2010年10月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將學校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畸山小學地處工業(yè)區(qū),在校900余名學生中,93%是外來務工子女,從民族分布看,共14個民族,其中少數(shù)民族學生300余名,占總學生數(shù)33%,是全區(qū)少數(shù)民族學生數(shù)最多的一所公辦學校。
結合學校的多民族生源特色,探索一條有助于更好地促進民族認同、文化融合的教育新思路,是學校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學校以“融合”理念引領,構建以“舞藝、樂藝、繡藝、紙藝、陶藝、畫藝”為主的美育課程體系,探索藝術教育與民族文化教育的融合,至今已小有成效。
一、調查學生背景文化? 明晰課程研究方向
課程教學基于學生的背景文化,進入到學生“內部”,才能做到適宜,才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課程的魅力所在,促使他們全面、和諧發(fā)展。我們首先對各民族學生及家長進行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知識調查,如:
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問題摘錄:
(1)你會說自己民族的語言嗎?(? )A會 B不會 C會說幾句
(2)你會唱自己民族的歌曲嗎?(? )A會 B不會 C會哼幾句
(3)你會自己民族的樂器嗎?(? )A會 B不會 C會一點
(4)你知道自己民族的服飾是怎么樣的嗎?(? )穿過嗎?(? ? )
A知道 B知道一點 C不知道 D穿過 E沒穿過
(5)你了解自己民族的特色節(jié)日或活動嗎?()
如果了解,請寫出幾個自己民族的特色節(jié)日或活動:
少數(shù)民族學生民族文化知識情況反饋表:
從調查來看,不僅漢族學生不了解少數(shù)民族,70%左右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也不甚了解,不會說民族語言,不了解民族節(jié)日儀式、歌謠服飾,更不會民族特色樂器……
二、構建美育課程體系? 推進民族文化融合教育
結合對學生、家庭已有民族認知的深入調查了解,學校構建了以美育為主線的“六藝”民族文化融合課程體系,從顯性課程、隱性課程、學科課程整合和活動實踐課程四個方面進行美育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教育。
(一)構建顯性課程 促進文化傳承
我們以學校社團為主陣地,對美育各類課程進行重構,使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能更直觀、具體的貼近學生。
1.舞藝器樂,練習傳承
學校開設了民族舞蹈和器樂社團。通過欣賞課的形式讓學生去了解各種民族的舞蹈和器樂,體會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選擇適合學生練習的蘆笙舞、竹竿舞、葫蘆絲、侗笛開展深入學習,增進了學生對不同民族舞蹈器樂文化的了解;學校還通過舉辦“舞林大會”、在校運會開幕式、家長開放日中進行表演,大力激發(fā)學生傳承民族舞蹈器樂的興趣,也提升了學生的美育素養(yǎng)。
2.刺繡剪紙,追求融合
繡藝、紙藝課程通過對各民族刺繡、剪紙藝術的調查、學習和研究,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刺繡、剪紙共同點和區(qū)別,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中華民族這一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組建校級、班級繡藝、剪紙興趣小組,學習、掌握一些刺繡、剪紙技巧,并通過紙藝繡藝大賽,促進學生技法的提高。同時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刺繡、剪紙等作品藝術欣賞、評價,發(fā)展知識,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審美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
3.陶藝繪畫,美育育人
我們開發(fā)了一些富有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陶藝課程內容,比如青花繪畫、青花紋樣設計等,豐厚陶藝教學的人文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繪畫課程以民族文化為載體,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人物、風景、建筑、紋樣等各種形式,讓學生在繪畫中了解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如《各民族的端午》一課,通過了解不同民族端午節(jié)習俗,畫一畫端午節(jié)不同民族的粽子,在培養(yǎng)繪畫技巧、審美意識的同時,也提升了對各民族文化的認知。
(二)豐富隱性課程 加強文化滲透
我們對學校的園、廊等環(huán)境文化建設進行了整體規(guī)劃,讓全體師生參與到學校文化園、民族角等設計中來,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文化及審美能力的滲透熏陶。
1.以民族角、主題墻、文化園為依托的民族文化創(chuàng)作
每個班級的民族角,通過學生畫一畫、剪一剪、寫一寫,描繪、展示民族風土人情相關內容;主題墻和文化園作為學校宣傳民族團結的文化陣地,充分發(fā)揮“每一面墻、每一處景”的宣傳教育、傳承文化等作用,引導學生互相團結,助推校園融合、和諧的氛圍。
2.以“融、智、仁、信”為主題的樓廊文化建設
我們結合辦學理念和校訓,設計布置了“融、智、仁、信”四大主題的樓道文化。其中“融”為主題的樓廊文化主要從“融洽、融合、融和”三個關鍵詞展開,對應民族介紹、民族活動、民族節(jié)日三大板塊內容,增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
(三)“六藝”課程與學科整合
我們結合“六藝”課程內容,深入挖掘基礎性課程中民族元素,實施課程整合教學,豐富學生民族認知的深度和廣度。
1.語文、道德與法治學科挖掘民族元素,促進文化認知
基礎性課程的不少學科蘊含著民族元素,尤其是語文和道德與法治學科,既有漢族詩詞歌賦、戲劇曲藝、故事典故等優(yōu)秀文化,也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特色文化元素,我們深入梳理語文、道德與法治教材里民族元素內容,與“六藝”課程相關內容整合,促進學生對民族文化內容的深層次認知。
如:語文教材內容的整合(節(jié)選):
年級 課題 課程目標 課時
六年級下冊 第7課
藏戲 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tǒng)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1
第8課
各具特色的民居 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建筑特色及民風民俗,激起對民居文化探究的興趣。 1
學習《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畫一畫極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剪一剪《藏戲》一文中的人物服飾,體會藏族戲劇的文化內涵等,實現(xiàn)“六藝”內容與語文課程民族元素的融合。
2.“六藝”拓展課程與音體美基礎性課程融合,普及民族體藝
我們整體策劃,努力實現(xiàn)“六藝”拓展課程與音體美基礎性課程的融合。如,我們在音體美課程教學中滲透民族體藝項目。苗舞的基本姿勢、動作整合在四五年級的音樂舞蹈課中,竹竿運動項目與四年級體育課的融合,民族畫融合在三到六年級美術課教學中,太極與武術基本動作則從低年級開始抓起……我們想通過課程內容的整合、融合,豐厚課程內容,努力促進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四)“六藝”主題實踐課程
結合“六藝”內容,挖掘整合美育資源,策劃各類民族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度體驗、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1.文化節(jié)各民族主題活動
搭建文化節(jié)展示平臺,以比賽、分享的方式推動課程的應用。舉行“民族風”繡藝、紙藝大賽、“民族一家親”繪畫大賽、“以食會友”民族美食制作分享、元宵民族燈籠制作展示、體育節(jié)開幕式苗舞、竹竿、武術、經典誦讀等民族才藝展示活動,讓更多的孩子分享民族文化課程的成果。
2.假期清單式實踐活動
學校策劃了“食、節(jié)、文、言”為主題的假期實踐活動清單: “食”指的是品味家鄉(xiāng)的飲食文化;“節(jié)”指的是探尋家鄉(xiāng)的節(jié)日文化;“文”指的是收集家鄉(xiāng)的人文故事;“言”指的是學說家鄉(xiāng)節(jié)日祝福語。促使學生在假期中通過查、問、學、探等實踐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用繪畫、文章、制作、表演等方式呈現(xiàn),促進學生對文化的了解和表達美的能力提升。
三、民族文化融合課程實踐成效及思考
以美育為主線的民族文化融合課程,將原來單一化的拓展課程進行了擴充和延伸,促進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極大地推進了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和素養(yǎng)的形成。
(一)提高了學生民族文化認知,促進了文化認同與民族自信的提升
“六藝”民族融合課程的實施,每個孩子看見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樹立了民族自豪感,又體驗了中華各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提升了學生民族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度。我們同時對漢族學生和少數(shù)民族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
(1)在學校開展“民族融合課程”之前,你對自己所屬的民族文化了解嗎?
A不了解? ? B了解一點? ? C了解? ?(? ?)
(2)你覺得我們有必要學習自己民族的文化嗎? (? ?)
A沒有用? ? ? ?B學不學無所謂? ? ? C很有必要
(3)你愿意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嗎?(? ?)
A愿意? ? ? B無所謂? ? ? C不愿意
(4)你知道自己民族的習俗、特色節(jié)日或活動嗎?請列舉一二
(5)你還知道哪些民族的習俗、節(jié)日、活動?中華民族有這么多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你的感受是什么?
問測的各民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度均有大幅提高,都覺得有必要學習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愿意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時,很多孩子對中華民族多彩絢麗的多民族文化表達了自豪之情,傳承意識極大增強。
(二)促進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養(yǎng)的增值
民族融合課程的開展,促進了學生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審美情操等多元能力的增值、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他們在短劇表演、詩歌誦讀、繪畫陶藝、舞蹈合唱、科技創(chuàng)新等各級各類活動中表現(xiàn)出色:在區(qū)級、市級的比賽中屢屢獲獎……學生通過比賽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有學生自豪地說:“學校這么多的課程培養(yǎng)了我們,給了我們充分鍛煉的機會?!?/p>
學校的“六藝”民族融合課程體系,整體內容豐富、多元,追求拓展課程與基礎課程之間的整合,均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義和亮點。從中也積累了一些民族課程的資料、綱要、讀本,對其他同類學校開展民族文化融合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由課程多元性轉向單一的課程深度挖掘研究,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某一課程的民族文化底蘊,更好地實現(xiàn)學?!叭诤辖逃钡睦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尹少淳主編,胡知凡等著.美術核心素養(yǎng)大家談[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
[3]楊萬勇.海天新潮——一所小學的特色文化擔當[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