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霞,賈 婷,李婉溶
(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分院疼痛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研究報道表明,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多表現(xiàn)為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同側前額皺紋消失,主要特征為面部被牽向健側,且隨著疾病不斷發(fā)展,可能會導致病變組織蔓延,增加患者痛苦[1]。中醫(yī)臨床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常在西醫(yī)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穴位埋線治療,能舒緩患者面部神經麻痹,恢復患者面部肌肉功能[2]。但有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需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案增加治療效果。針灸治療可激發(fā)人體經氣,疏通經絡,增強經絡間聯(lián)系,改善面部血液循環(huán),治療效果較好,而在普通針刺基礎上,使用毫火針可祛風散寒、消腫散邪,消除局部炎癥和水腫[3]。因此,為了探尋更好的治療方案,本研究旨在探析毫火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采用穴位埋線治療的50例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患者為對照組,另選取同期50例采用毫火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的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患者納入觀察組。(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4]中診斷標準;②單側發(fā)病;③臨床資料完善。(2)排除標準:①合并內分泌系統(tǒng)疾?。虎诤喜⑷焉?、哺乳期婦女;③合并心、肝功能障礙。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35.61±5.21)歲;平均病程(1.24±0.31)個月;RGS等級:Ⅱ級16例,Ⅲ級24例,Ⅳ級10例。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齡(36.74±5.63)歲;平均病程(1.36±0.42)個月;RGS等級:Ⅱ級19例,Ⅲ級23例,Ⅳ級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治療:口服潑尼松片,30 mg/次,2次/d;口服甲鈷胺片,0.5 mg/次,3次/d;合并感染的患者口服阿昔洛韋片,0.2 g/次,5次/d。(1)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穴位埋線治療,取穴翳風,消毒穴位及周圍皮膚,將一次性注射器吸入0.9%0.9%氯化鈉溶液2 mL,針頭16號,針頭內置1.0 cm3號羊腸線,消毒羊腸線,10 d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3次。(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毫火針治療:醫(yī)師左手持止血鉗,夾持點燃的95%酒精棉球,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夾持毫針,將毫針下1/3置于火中,待毫針燒至通紅或發(fā)白,快速垂直刺入腧穴,而后疾速出針。點刺陽白、翳風、完骨、風池、牽正、地倉、迎香、瘈脈。點刺深度1~3 mm。初始3 d,1次/d,而后1次/2 d。對于疼痛忍耐力較差的患者可1次/周;對于病情持續(xù)發(fā)展的患者可1次/d。兩組均治療30 d結束時評估效果。
(1)療效判定標準[5]:痊愈:面癱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面神經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級達Ⅰ級,面部肌肉恢復正常;顯效: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H-B分級達Ⅱ級,大部分面部肌肉恢復功能;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較發(fā)病初期有所減輕,但仍有口角不對稱表現(xiàn),H-B分級提高1級以上;無效:治療前后面部癥狀及面部肌肉功能無變化,H-B分級為Ⅳ級及以下??傆行?(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面部神經:①于治療前、治療30 d結束時采用簡易面神經功能評價量表(SFGS)評價患者眼裂閉合及口角偏斜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則表示神經功能越差;②于治療前、治療30 d結束時采用改良Portmann簡易評分法[9],評估面部神經功能,共分為2項,即動作和安靜時候的印象分,共有6個動作部分,每個動作最高3分,安靜印象分為2分,共20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30 d結束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眼裂閉合評分、口角偏斜評分和Portmann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0 d結束時,兩組眼裂閉合評分、口角偏斜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Portmann評分較治療前高,且觀察組眼裂閉合評分、口角偏斜評分低于對照組,Portmann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面部神經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面部神經評分比較(±s,分)
注:a與同組治療前同指標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SFGS評分 Portmann評分眼裂閉合 口角偏斜治療前觀察組 50 72.51±9.97 74.61±9.41 6.15±0.98對照組 50 73.42±9.85 74.28±9.81 6.24±0.88 t 0.459 0.172 0.483 P 0.647 0.864 0.630治療30 d觀察組 50 41.21±5.96a 43.51±5.94a 16.51±1.68a對照組 50 50.31±6.54a 49.87±6.17a 15.27±1.16a t 7.272 5.521 4.295 P<0.001 <0.001 <0.001
目前,臨床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以藥物保守治療為主,常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病毒類藥物,再搭配營養(yǎng)神經藥和B族維生素類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消除患者面部水腫,促進面部神經恢復。但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佳,需聯(lián)合其他方案強化治療效果。
祖國醫(yī)學認為,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是風寒、風熱邪氣侵襲面部經筋脈絡,阻礙氣血運行,血瘀阻遏,致使面部氣血痹阻不通而發(fā)病。因此,臨床治療應以疏通經絡,使氣血順暢為主。本結果顯示,治療30 d結束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毫火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可提高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穴位埋線將人體可吸收的羊腸線埋于患者翳風穴,能起到祛邪外出的作用,從而幫助患者消除面部腫脹,恢復面部神經功能[6]。而毫火針既有毫針的特性,也有溫熱之力可以振奮患者陽氣,火針治療對患者面部造成的局部刺激非常強烈,但患者經絡傳感并不明顯,而對患者造成的神經內在傳導,則會提高面部神經活性,使患者面部經絡運行順暢,調和氣血扶助正氣,起到祛邪外出的作用,還可以通過針頭溫熱之力,起到行氣、散結的功效,消除患者面部瘀血,濡養(yǎng)面部肌肉。與穴位埋線聯(lián)合使用可增加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治療效果。
本結果顯示,治療30 d結束時,兩組眼裂閉合評分、口角偏斜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Portmann積分較治療前高,且觀察組眼裂閉合評分、口角偏斜評分低于對照組,Portmann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毫火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可改善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面部神經。究其原因在于,毫火針點刺患者面部,通過針頭溫熱之力,開啟患者門戶,透熱轉氣,引熱邪隨火而出,肌肉經筋得以充分溫養(yǎng),從而恢復患者面部血液流通,促進患者面部神經恢復。穴位埋線通過面部所埋的羊腸線,對患者面部神經產生強烈的刺激效應,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虛瀉實幾個方面。與毫火針共同使用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面部神經。
綜上所述,毫火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的效果顯著,改善患者面部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