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芳,拾丹丹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腦梗死即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病變,在所有急性腦血管病中占比70%,中老年人是主要發(fā)病群體[1]。腦梗死患者入院后,一般收入卒中單元,實施溶栓治療。由于患者疾病知識缺乏,再加上疾病影響,只有加強護理工作,才能保證治療活動順利進行。相關研究稱:優(yōu)質護理遵循以患者為核心的理念,從護理細節(jié)入手,能提高服務質量水平,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2]?;诖?,本研究選取86例腦梗死患者為對象,探討了優(yōu)質護理的應用價值,為護理實施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來我院治療的86例腦梗死患者。根據(jù)入院編號奇偶性分組:奇數(shù)編號的43例設為對照組,偶數(shù)編號的43例設為試驗組。對照組內,男性、女性分別有23、20例,構成比為53.49%、46.51%;年齡45~87歲,平均年齡(61.64±12.15)歲;梗死部位:前循環(huán)19例、后循環(huán)14例、腔隙性10例。試驗組內,男性、女性分別有24、19例,構成比為55.81%、44.19%;年齡44~86歲,平均年齡(62.59±11.70)歲;梗死部位:前循環(huán)18例、后循環(huán)16例、腔隙性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經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可正常溝通者;患者有完整的病歷資料,知曉本研究且簽字確認[3]。(2)排除標準:腦出血,昏迷或意識不清者;合并精神疾病、惡性腫瘤者;有顱腦手術史患者等。
4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對心率、血壓、呼吸頻率等指標及時準確記錄;從用藥、飲食、睡眠等方面進行指導,積極防治并發(fā)癥;待體征穩(wěn)定后,為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掌握疾病和治療知識,積極配合護理操作。
43例試驗組患者采用優(yōu)質護理模式,內容包括:(1)心理護理。護士要主動和患者交流,使用量表工具評估心理狀態(tài),對于恐懼、焦慮、擔憂的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例如:①認知干預,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和治療,耐心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糾正錯誤的想法和認識,提高臨床依從性。②情感支持,護理操作中安慰鼓勵患者,為患者及家屬介紹成功治愈的案例,或邀請即將出院的患者分享治療感受,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③心理疏導。營造出良好的病房氛圍,指導患者放松訓練,包括深呼吸法、放空冥想法、注意力轉移法等,忘記疾病帶來的痛苦,減輕心理和精神壓力。(2)并發(fā)癥護理。將床頭抬高30°,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或定期吸痰操作,避免嘔吐物誤吸引起墜積性肺炎、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在常規(guī)消毒清潔的基礎上,詢問患者的自覺感受,間隔2 h翻身一次,觀察肢端皮膚的顏色、溫度、腫脹情況,出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為預防靜脈血栓,護士可幫助患者活動肢體關節(jié)、穴位按摩,或指導患者主動進行屈伸、翻轉等活動,促進靜脈血液回流[4]。(3)康復護理。康復鍛煉具有全面性和漸進性,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可行的鍛煉方案。內容主要包括:①運動功能鍛煉。首先是關節(jié)活動,涉及肩、肘、踝等關節(jié),活動幅度從小到大,直至關節(jié)完全伸直或屈曲;配合脊柱伸展,對軀干關節(jié)被動活動。然后是平衡訓練,主要是擺髖、旋轉軀干,可在床邊坐立完成。最后是步行訓練,在家屬攙扶下站立和步行,逐漸過渡到跨步、摸高、爬樓梯。②語言功能鍛煉。對失語、表述不清的患者,從簡單的字母開始,依次過渡到字、詞、短語和句子,配合音樂、視頻等資料,促進聽力和視力恢復,有助于恢復語言功能。③神經功能鍛煉。通過看書、看電視、接觸生活用品等方式,刺激聽覺、視覺和觸覺;鼓勵患者獨立完成洗漱、進食、上下床、大小便等活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運動能力。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兩組間干預前的NIHSS、ADL和FM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NIHSS評分降低、ADL和FMA評分提高,且試驗組患者的評分結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者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和自理能力比較(±s,分)
表3 患者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和自理能力比較(±s,分)
注:和治療前比較,P均<0.05。
ADL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43 16.52±3.57 7.26±1.48 56.74±8.22 81.03±4.15對照組43 15.87±3.36 9.55±1.70 55.83±7.95 77.69±4.60 t 0.869 6.662 0.521 3.535 P 0.387 <0.01 0.603 <0.01組別 例數(shù)NIHSS評分FMA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43 48.57±5.73 67.34±3.30對照組43 48.26±5.59 62.59±3.18 t 0.253 6.796 P 0.800 <0.01組別 例數(shù)
腦梗死是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引起的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輕者或治療及時的患者預后良好,重者或治療延誤的患者會有生命危險[5]。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中老年人是腦梗死的主要發(fā)病人群,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心臟病,是腦梗死的高危因素[6]。針對腦梗死的治療,關鍵是恢復腦部血液循環(huán),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促使受損神經自我修復。護理作為治療的組成部分,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案,對患者的療效和預后影響也不同。
腦梗死患者由于年齡大、機體功能減退,臥床時間長,這些都為護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常規(guī)護理模式將重點放在軀體上,忽視了患者心理、社會方面的功能需求,護理措施具有單一性和盲目性,因此效果不佳。優(yōu)質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落實護理責任制,提升護理服務水平,更符合腦梗死患者的護理特點和需求。本研究選取86例患者,對比了常規(guī)護理和優(yōu)質護理的效果,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試驗組護理滿意度更高、并發(fā)癥率更低,且干預后的NIHSS、ADL、FMA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可見后者的應用價值更高。分析認為,心理護理是一個要點,通過緩解不良情緒、減輕心理壓力,為軀體功能的恢復提供正性反饋;并發(fā)癥護理可以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既能加快恢復速度,又能提高治療舒適度;康復護理的開展,旨在改善神經、運動和語言功能,避免留下嚴重的后遺癥,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陳愛萍[7]的研究中,針對90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進行優(yōu)質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4.44% vs 22.22%),MMSE、FMA、NIHSS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優(yōu)于對照組,且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和本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能提高護理滿意度、減少并發(fā)癥情況,有助于改善自理能力和預后,可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