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琴,王振國
(盱眙縣中醫(yī)院 江蘇 盱眙 211700)
糖尿病患者在病程推進中,會因為生理病理改變而損傷神經(jīng)系統(tǒng),最終引發(fā)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1]。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出現(xiàn)該并發(fā)癥占比60%~90%,患者會出現(xiàn)肢體麻木、對稱性疼痛、感覺異常等癥狀,特別是在夜晚癥狀更為明顯,病情嚴重者會因為足部壞疽而截肢,成為永久性殘疾[2]。為了控制病情,除了用藥治療,護理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本院在個性化指導運用中發(fā)現(xiàn)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60例于本院就診的DPN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奇偶數(shù)列法基礎上進行分組,奇數(shù)列和偶數(shù)列分別定義為A組和B組,各30例。A組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53.64±7.15)歲,女13例、男17例,糖尿病病程3~14年,平均(8.03±1.05)年。B組年齡43~71歲,平均年齡(53.27±7.93)歲,女14例、男16例,糖 尿 病 病 程3~13年,平 均(7.92±1.1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B組患者采用基礎性護理,內容有:病情觀察、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
A組采用個性化護理指導。(1)個性化心理指導:通過談心的方式與患者溝通,靈活運用同理、體驗、關注、傾聽等溝通技巧,掌握患者性格特點、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心理狀態(tài)等;再結合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疏導措施,幫助患者減輕消極情緒,比如:音樂療法、分散注意力法等。(2)睡眠指導:讓患者保持規(guī)律、充足的睡眠,糾正不良睡眠習慣;睡前可少量飲水,以稀釋血液,同時還可以通過呼吸放松術、飲熱牛奶、聽輕音樂等方式助眠[3];夜間房間燈光不要過亮、減少噪聲;如果還是入睡困難,服用適量助眠藥物。(3)個性化運動指導:有氧運動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有著較大作用,還能讓末梢組織更多地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同時,促進周圍神經(jīng)修復和再生,提高傳導能力,減輕病癥,所以要叮囑患者積極運動,提升運動意識。結合患者運動興趣、運動習慣等制定合理方案,主要是有氧運動步行,餐后1 h是運動最佳時間,每次運動30 min左右,運動強度以身體微出汗為標準,每周運動至少5次,長期堅持,并逐漸地增強運動量[4]。指導患者運動前后注意檢測和記錄血糖水平,并觀察不同運動方式、運動時間后血糖的變化,再以此為依據(jù)對運動情況做適當調整。(4)足部護理:患者有血管疾病、神經(jīng)疼痛、感覺障礙等情況后,會提高皮膚易感性,相應的足部潰瘍發(fā)生率也會提高。所以要評估患者足部皮膚情況,進行相應護理和指導,如果患者依從性較差,利用傷口??撇±膱D片為患者講解糖尿病足的嚴重性、預后情況,提高患者對足部護理的重視程度。生活中做到不穿過緊的鞋襪、避免足部皮膚破損、不用過高溫度的水泡腳等,以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血糖監(jiān)測: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血糖水平變化,指導患者正確檢測的方法,告知監(jiān)測血糖對臨床指導、護理的指導意義。叮囑患者在三餐前、三餐后2 h、空腹狀態(tài)下以及睡前分別測量血糖,做好記錄,復診時拿給醫(yī)生。日常生活中要做好低血糖預防,如果有頭暈等不適癥狀,及時進食含糖食物,并測量血糖。
(1)出院3個月后測評患者依從性,項目包括定期復查、足部護理、血糖監(jiān)控、藥物治療、適量運動、飲食控制,分值0~40分,分值高則依從性好。(2)出院3個月后測評患者恢復效果,無效:肢體麻木、疼痛、感覺異常等癥狀沒有好轉,肌電圖檢查結果無變化;好轉:癥狀有所減輕,肌電圖檢查顯示神經(jīng)傳導速度加快不足5 m/s;顯效: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肌電圖檢查顯示神經(jīng)傳導速度加快5 m/s以上。(3)對患者展開護理滿意度調查,內容包括服務態(tài)度、解釋尊重、工作效率、宣教工作,每項最高100分,滿意度高評分高。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各項指標依從性評分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依從性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定期復查 足部護理 血糖監(jiān)控A組 30 36.05±3.12 29.03±2.17 30.31±2.17 B組 30 33.98±1.64 22.16±2.54 26.22±1.76 t 3.217 11.264 8.018 P 0.002 0.000 0.000組別 例數(shù) 藥物治療 適量運動 飲食控制A組 30 37.26±1.25 37.18±2.35 33.05±3.26 B組 30 33.08±2.39 26.67±3.34 30.12±2.14 t 8.489 14.096 4.115 P 0.000 0.000 0.000
A組總有效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恢復效果比較[n(%)]
A組各項指標護理滿意度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服務態(tài)度 解釋尊重 工作效率 宣教工作A組 30 97.24±1.16 97.61±1.05 96.85±1.04 97.23±1.25 B組 30 95.03±3.58 95.12±3.23 94.13±3.59 92.57±2.48 t 3.217 4.016 3.986 9.190 P 0.002 0.000 0.000 0.000
在慢性疾病中,糖尿病屬于并發(fā)癥比較多的一種,其中DPN是有著隱匿性、漸進性特點的并發(fā)癥,也是造成患者截肢、足壞疽的主要誘因[5]。此外,患者長期糖代謝紊亂,增加了周圍血管、周圍神經(jīng)的承受力,損傷內皮細胞,降低血管內皮功能,讓皮下組織和血小板更多地接觸,加劇血小板凝集,進而形成血栓,最終造成血管腔狹窄[6];同時,減少膽堿能遞質傳輸量,神經(jīng)缺乏營養(yǎng),出現(xiàn)缺氧、受損情況,降低神經(jīng)傳導速度,遠端肢體出現(xiàn)感覺障礙,還會出現(xiàn)跟腱反射減弱、肌肉萎縮和無力等癥狀[7]。如果肢體破損,很容易發(fā)生感染,造成末梢潰爛,最終不得不截肢。所以說,DPN的大部分臨床癥狀不可逆,想要控制病情發(fā)展單純依靠治療是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的,還需要配合科學的護理。
基礎護理中主要是聽從醫(yī)囑進行相應的護理,主動性較差,也缺乏護理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而個性化護理指導以患者的差異性為基準,結合患者個性、病情、心理狀態(tài)等各方面情況,實施針對性措施的護理方式,能提高護理的時效性,是慢性病患者護理的最佳方法。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心理疏導能夠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充分調動積極性,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還會通過睡眠、運動、足部護理,以及血糖監(jiān)測來更好地控制和評估病情發(fā)展,最大程度降低DPN的危害。此次研究中,運用該護理措施的A組,有著較高的依從性評分、臨床有效率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與B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指導后,有了更高的臨床依從性,相應的恢復效果也會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患者應用個性化護理指導,對提高依從性和恢復效果有著重要作用,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