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立三
摘 要 我國港澳臺地區(qū)以及日、美等國中學語文課本中對魯迅形象的塑造與中國大陸有所不同,他們共同認定魯迅作為文學家或作家的身份,有的甚至認為魯迅是政論家和翻譯家,卻有意淡化或忽略魯迅作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角色。境外中學生對魯迅的接受狀況可謂喜憂參半,當下境外學生對魯迅的接受面臨挑戰(zhàn),國家應加大力度推進境外青少年魯迅教育。
關鍵詞 境外;魯迅作品;魯迅形象;學生接受
魯迅是現(xiàn)代以來百年中國為數(shù)極少的世界級作家之一。他在中國發(fā)生影響的同時邁開了走向世界的腳步。早在20世紀20年代,魯迅作品就在日本、朝鮮、法國、美國、德國、蘇聯(lián)等世界主要國家傳播。青少年是文學接受的主要群體,魯迅作品經境外知識精英接受之后紛紛走進各自語文課堂。1953年,日本魯迅研究專家竹內好譯《故鄉(xiāng)》進入日本中學語文教材,魯迅從此扎根日本中學課堂,享受“國民作家”待遇;1955年,作為“中學生讀物叢書”之一種的《魯迅短篇小說集》在莫斯科兒童出版社刊行,自此,魯迅在俄羅斯青少年中逐漸產生影響;韓國和朝鮮的語文教材中也一直選有多篇魯迅作品;在我國臺港地區(qū)和新加坡等語文教材中,魯迅同樣占有重要位置??傊?,“在日本、朝鮮、蘇聯(lián)、意大利、瑞典等國中小學文學課本或參考讀物中,都選入了若干魯迅的小說、雜文、詩歌”[1]。因此,研究境外課本中的魯迅形象和學生接受,是一個富有意義的課題。
一、境外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形象
1.我國臺港地區(qū)和新加坡語文課本中的魯迅形象
臺港澳中學魯迅形象最初摹本當然源自魯迅的故鄉(xiāng)——中國大陸,但畢竟他們有不一樣的政治制度與教育理念,因此,其魯迅形象與祖國大陸有所不同。
“我國有這樣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發(fā)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胡須成一個隸書‘一字……他,就是魯迅?!盵2]這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材“初識魯迅”單元提示中的一段話,這個單元選編《少年閏土》(魯迅)、《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周曄)、《一面》(阿累)、《有的人》(臧克家)四篇課文,這是小學生在課堂上與魯迅的“初遇”?!俺踝R魯迅”給兒童留下的是什么印象?這直接關乎他們以后對魯迅的接受。在《少年閏土》課后“資料袋”欄目中,編者對魯迅作了進一步介紹:“魯迅以筆為武器,戰(zhàn)斗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币话阏f來,中國大陸的初中和高中語文課本中對魯迅的介紹離不開“三家”之說,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有這樣的頁下注:“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p>
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qū)的語文課本中,魯迅介紹與中國大陸課本中有所不同。
我國臺灣和香港中學語文課本的編寫體例中,課文前一般都有作者介紹,前一冊對某作者已有介紹,后面各冊若再出現(xiàn)該作者則重復介紹。同一套課本中對同一作者的介紹措辭相同,不同版本的課本對同一位作者介紹則有同有異。
下面是臺灣翰林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普通高級中學國文》的魯迅介紹:
……魯迅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國七年首次以“魯迅”為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魯迅認為唯有文藝才能改造人心,因此他的小說著力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往往針對傳統(tǒng)文化陋習與當時社會弊病著筆,剖析人性深刻,其中以《阿Q正傳》最為著名。除小說外,魯迅亦擅寫雜文隨筆,風格潑辣犀利、嚴峻凜然,批判意識強烈。……[3]
臺灣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普通高級中學國文》的魯迅介紹則是:
……其一生筆耕不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翻譯家?!斞缸髌飞醵啵≌f多取材于社會不幸的人們,針對傳統(tǒng)積習與當時社會弊病而發(fā),批判意識強烈,剖析人性深刻,筆觸辛辣而時帶幽默,沉痛的控訴中流露出深深的哀憫與同情。[4]
香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介紹與臺灣課本中的信息大同小異,如香港啟思出版社2009年版《啟思生活中國語文(第3版)》的《風箏》一課“作者知多少”:
魯迅(1881—1936)……現(xiàn)代文學家?!斞笇εf社會保守落后的思想和制度極為不滿,于是以冷峻辛辣的筆觸抨擊時弊。
香港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2010年版《新高中綜合中國語文(必修部分)》中所選《孔乙己》一課的“作者介紹”是這樣的:
……魯迅的作品極具文學價值,但他自己卻并不重視。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記述:“魯迅先生出書的校樣,都有來揩桌,或做什么的。”有一次,魯迅在家里請客,客人因吃雞而令雙手油膩,魯迅便把自己的稿件給客人擦手。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臺灣和香港中學課本中的魯迅介紹基本信息相同:新文學作家,揭露批判是其主要特點,文筆辛辣是其主要風格。但兩地課本中的魯迅頭銜或身份并不完全一致:香港所有版本中學語文課本中只提魯迅“文學家”的身份,臺灣方面則在“文學家”基礎上,有的加上“思想家”,有的甚至給予“政治評論家”“翻譯家”的稱號。魯迅在臺灣教科書中“政治評論家”身份的獲得,可能與其創(chuàng)作大量與現(xiàn)實政治息息相關的雜文有關。但兩地均不取大陸“革命家”一說,由此說明大陸與港臺地區(qū)對魯迅評價在政治意識形態(tài)上的微妙差別。什么是“革命”?大陸眼中的“革命”與臺灣和香港認定的“革命”,內涵不完全同。
1970年中華書局新加坡分局編印出版的新加坡中學華語讀本《中華文選》收錄魯迅作品多篇,其中包括《秋夜》《好的故事》《雪》《風箏》《一件小事》《鴨的喜劇》《故鄉(xiāng)》《孔乙己》等,另有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該書的魯迅生平介紹每篇相同,強調魯迅留學日本,回國后任教授,最后“專力從事創(chuàng)作與翻譯,并積極參加文學運動的領導工作”[5],并這樣詮釋魯迅價值:“魯迅作為當代文壇巨人,他不但是中國最著名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對中國社會影響很大。”[6]但從“提示”看出,編者希望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學生心中的魯迅形象不再是個斗士,而是智慧、大愛、欣賞自然與寬容情懷的魯迅。如《秋夜》定位為“描寫秋夜景象之作”而非一個隱喻社會黑暗戰(zhàn)士抗爭的暗示性文本,《好的故事》為“追記山陰道上所見美景的作品”,《雪》為“敘寫江南和朔方的下雪的景象之作”等,并未像大陸課本那樣“拔高”。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則想傳達給學生一個幽默、勇毅、關愛、深沉等多元素組成的豐富生動的魯迅形象。
2.美國和日本語文課本中的魯迅形象
美國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呈現(xiàn)的魯迅形象與港臺和大陸又有所不同。美國培生教育集團2004年出版的《文學》課本(高三年級用)中選編的魯迅《故鄉(xiāng)》中,作者介紹與中國大陸當下課本中的介紹差不多,但看最后一部分“支持革命”:
魯迅晚期的創(chuàng)作突然變得充滿政治性。目睹國民黨政權的腐敗與失敗,魯迅堅信革命的必然性。他的作品描述了社會積貧積弱的困境,大聲疾呼要進行革命。正因為魯迅對革命充滿同情,他的作品在共產黨新政權那里,即使在文學遭到禁止的時代,也是非常流行的。今天,許多學者把魯迅當作他們那個時代最重要的小說家[7]。
這段文字所傳達的信息相當豐富。讀者從中得知,魯迅除了“小說家”的身份,還隱含著“革命者”的角色,而魯迅作品的政治色彩是與中國共產黨政權和社會變革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就與臺灣和香港課本中的魯迅身份介紹不同:港臺決不提及魯迅的“革命”,美國則間接承認大陸新政權對魯迅的角色定位:革命家。
日本教科書中的魯迅介紹普遍顯得簡潔,如光村圖書《國語3》中的《故鄉(xiāng)》: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中國小說家。中國近代文學之父。著有小說《阿Q正傳》《狂人日記》、雜感集《而已集》《三閑集》、散文詩集《野草》、文學史《中國小說史略》等[8]。
給予魯迅很高的評價:中國現(xiàn)代文學之父。這當然是文學事實。在東京書籍株式會社2016年出版的《精選現(xiàn)代文B》所選《藤野先生》作者介紹中,魯迅的頭銜是“小說家”“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先驅”,這一身份的定位也是沒有問題的。
通過以上考察可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境外語文課本中,魯迅一般被定位為“文學家”或“小說家”而鮮有提及“思想家”,更無“革命家”一說。這一身份加上學生通過閱讀作品引發(fā)的對魯迅的想象,共同構成海外中學生接受的魯迅形象。
二、境外青少年對魯迅的接受
由于青少年普遍處于受教育年齡,他們在學校里接受官方設計的系統(tǒng)課程教育,他們對知識的接受一般表現(xiàn)出明顯的被動色彩,因此,上述境外語文課本中呈現(xiàn)的魯迅形象,大體就是青少年所接受的魯迅形象,但實際情況可能更為復雜。
1.臺灣和澳門地區(qū)學生的魯迅接受
社會普通存在著這樣一種現(xiàn)象:越是禁止的東西,民眾越感到好奇,因而越想去了解。禁書就是這種情況。越是不讓讀的書,人們便越想讀,“地下閱讀”就是這種現(xiàn)象。因此,禁書與暢銷書往往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魯迅作品就有過如此的遭遇。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日本殖民占領時代的朝鮮半島,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后長達40年里,魯迅作品都遭到被查禁的命運。但思想之火從來無法撲滅,它恰如運行、奔突的地火,時機一旦成熟便躥至地面,成燎原之勢。臺灣作家陳映真在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魯迅作品仍屬被禁之列,語文課堂上當然不可能讀到魯迅作品,但他在課外曾經讀到一本收有《阿Q正傳》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集,從此深深被魯迅的作品所吸引,并影響后來的命運。1968年,陳映真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從事寫作前夕, 突然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罪名之一就是偷讀魯迅著作[9]。極權統(tǒng)治之下陳映真的遭遇并非個例,臺灣散文作家阿盛回憶當年印象最深的一個傳聞是:臺灣大學中文系某教授在課堂上授現(xiàn)代文學忍不住談到魯迅,并在黑板上寫出來,結果被人告密,受到行政警告處分[10]。
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臺灣魯迅傳播出現(xiàn)了一個短暫的高潮,臺灣一些學校使用大陸國文教科書,里面當然就有魯迅作品,那一代中學生便幸運地與魯迅“相遇”。然而,隨著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后實行文化專制,對大陸30年代左翼作家進行全面排斥,“原先所使用的大陸正中書局的國文課本被取代,魯迅等人的新文學作品從新編的所謂‘標準國文本中消失”[11]。陳映真證實了這一點,他說自己曾從短暫使用的大陸國文課本中讀到過魯迅的《鴨的喜劇》,“至今印象深刻”,但“不久,這些初中語文課里讀過的,又已被列為危險思想的禁篇了”[12]。
然而,夜色不可能永遠遮住星光。魯迅作品恰如文學夜空中一顆璀璨的星星,當年日本殖民者在朝韓禁止,國民黨專制政權在臺灣長達將近半個世紀的禁止,最終都不能擋住魯迅的光輝,魯迅思想及其作品最終昂首走進千百萬民眾的心中。
20世紀90年代末,臺灣教育改革風起云涌,“一綱多本”原則出臺,教科書多元化,特別是允許民間編輯和出版語文教科書的政策實施之后,魯迅作品得以進入臺灣中學國文教科書。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臺灣人,正是從中學國文教科書中讀到魯迅的《孔乙己》《風箏》《阿Q正傳》等作品,他們還通過語文教師的介紹知道或閱讀《狂人日記》等。但眾所周知,臺灣地區(qū)的中學語文教育,古文閱讀始終占據(jù)絕對主導,白話文不但選文少,教師也不認真教,因此,有的學生“對魯迅為人為文并沒有任何印象。課本作者簡介欄也僅有幾行籠統(tǒng)浮濫的字句”,至多知道魯迅是一位用白話文寫作的、重要或偉大的作家而已,而魯迅文字給他們的實際印象也是怪怪的[13]。由此看來,臺灣的中學生魯迅接受不容樂觀。
但畢竟有了開始,相信臺灣的未來,會有更多青少年閱讀魯迅,接受魯迅。
魯迅在澳門地區(qū)的接受則好得多。20世紀50年代以來,魯迅作為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在澳門一直占據(jù)重要位置。彈丸之地的澳門,魯迅名字隨處可見。澳門人喜歡集魯迅的書法字書寫校名、報頭、社團名,如《澳門日報》、濠江中學、著名文化社團中華教育會,甚至一些公司和中餐館的牌匾也都喜歡用魯迅的筆跡。
魯迅研究專家、澳門大學中文系朱壽桐教授曾在澳門兩所中學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雖然澳門學生對魯迅的接受程度和內地學生差不多,但也表現(xiàn)出一些方面的不同。如問卷中有一個題目是“請說出你印象深的魯迅作品里的字句”,大多數(shù)學生寫的是“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相當一部分寫“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還有極少數(shù)寫“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再看他們的教育背景,大都來自大陸。但朱壽桐教授同時發(fā)現(xiàn),盡管澳門政治文化歸屬感強,魯迅作品出現(xiàn)的篇目和頻率和內地差不多,但因現(xiàn)行政治文化背景不同,澳門老師的講授純粹從文學本身來解讀[14]。因此,澳門中學語文課堂上學生對魯迅的接受,便與大陸課堂上學生的接受產生了差異。
2.日本中學生對魯迅的接受狀況
在日本,魯迅比其他任何一位外國作家都更受歡迎。2001年下半年,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回憶自己少年時(二戰(zhàn)期間)在母親引導下開始閱讀魯迅作品,說他當時閱讀了母親收藏的一套日文版《魯迅全集》,其中《狂人日記》《藥》《故鄉(xiāng)》等作品印象極深,這三篇小說占據(jù)了他腦子的許多空間,尤其是《狂人日記》最后一句話“救救孩子”讓他一生難忘。日本魯迅研究專家藤井省三在小學五年級就讀過魯迅的《故鄉(xiāng)》,那年暑假的讀書作業(yè)還寫了關于這篇作品的讀后感,結果得到老師表揚;“進入中學后,在教科書里,我又一次與《故鄉(xiāng)》重逢”[15],藤井省三從此走上研究魯迅的學術道路。
大江健三郎和藤井省三閱讀魯迅的少年記憶應該不是個別特例,而是許多日本人的集體記憶。早在1953年,魯迅《故鄉(xiāng)》就已入選日本中學語文課本,日本五個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課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新國語》、學校圖書株式會社《中學校國語》、三省堂株式會社《現(xiàn)代國語》、教育出版株式會社《語言交流 中學國語》、光村圖書株式會社《國語》)全都收錄魯迅《故鄉(xiāng)》。特別是東京書籍和光村圖書出版的教材,魯迅是唯一的外國作家。這就是說,自1953年以來,凡接受義務教育的日本人都讀過《故鄉(xiāng)》。對此,日本魯迅研究專家佐藤明久僅以2006年為例,調查與分析了日本初中學生對于魯迅令人驚嘆的接受人數(shù):
日本的初三學生約121萬人。按初三學生人數(shù)多少為序,介紹5個都道府縣的情況。東京都約10萬人,大阪府8萬人,神奈川縣約7.2萬人,愛知縣約6.8萬人,琦玉縣約為6.4萬人。另外,我所住的廣島縣約2.8萬人,福山市約4千人。這些學生在‘出生率低成為社會問題的時代,約占該地區(qū)人口的1%。就是說,每年會增加121萬魯迅先生《故鄉(xiāng)》的新讀者。把該統(tǒng)計數(shù)字轉向日本的出版業(yè),一個作家的作品累計發(fā)行部數(shù)超過30萬~50萬的話,將成為暢銷作家而受到媒體的關注引起世間轟動。對突破100萬部的作者,將稱之為大作家、一流作家。從數(shù)字上來看,在日本中等教育方面,作品被選入教材其影響是無法估量的[16]。
這顯示了日本學生魯迅接受盛況。然而,幾乎與此同時,也傳出另一種聲音,那就是日本學者尾崎文昭在其論文中所述:“中學課本里的魯迅作品慢慢消失,學生們連魯迅的名字都感到陌生。過去隨時都能買到的魯迅作品的譯本,現(xiàn)在市上幾乎不賣了。”“這反映出近十年來日本文化界對待魯迅比過去非常冷淡,魯迅的名字幾乎被忘掉。”對此,這位學者認為:“魯迅基本上是存在于‘現(xiàn)代性當中的。在這個層次上說,在21世紀的日本,甚至中國和韓國,以社會的規(guī)模來說恐怕再也沒有接受魯迅的條件了。就是說,想讓一般青年人感興趣已經做不到?!盵17]其實這也是新世紀以來中國魯迅教育所面臨的困境。不要看各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的魯迅作品,在數(shù)量上與其他作家相比一直高居榜首,但表象之下,危機已經顯露,青少年甚至包括語文教師在內的接受群體,對魯迅教育感到越來越茫然。
當前,中華文化走向全面復興,魯迅作品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波濤洶涌的世界文化大潮,我們應該加大力度,推進境外青少年魯迅教育。
參考文獻
[1]陳漱渝主編.走進魯迅——魯迅作品高中生讀本[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1。
[2]崔巒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5。
[3]張焮嵐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一上用書(送審書稿)[M].臺北:翰林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4:117.
[4]王基倫等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第一冊(教師用)[M].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95.
[5]中華書局新加坡分局《中華文選(第1冊)》,新加坡:中華書局新加坡分局,1970:8.
[6]中華書局新加坡分局.《中華文選(第2冊)》,新加坡:中華書局新加坡分局,1970:38-39.
[7]Kate Kinsella/Kevin Feldman/Colleen Shea Stump/Joyce Armstrong Carroll/Edward E.Wilson. Literature[M].Boston,Massachusetts: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4:1126.
[8]日本文部省審定《中學校國語科用 國語3》,東京: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2016:120.
[9]陳漱渝.坍塌的堤防——魯迅著作在臺灣[J].魯迅月刊,1990,(08):49.
[10]國又大地編輯部.解嚴前后的魯迅[J].魯迅研究月刊,1991,(10):62.
[11]尉天驄《追念何欣先生》,1998年9月21日《聯(lián)合報》。
[12]陳映真《不曾專意做過散文》,2004年9月17日《聯(lián)合報》。
[13]錢理群.部分臺灣青年對魯迅的接受[J].魯迅研究月刊,2010,(03):5。
[14]田波瀾、沈杰群《魯迅形象在臺港澳地區(qū)的“變遷”》,2013年5月19日《東方早報》.
[15]馮海鷹、藤井省三《日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權威藤井省三教授訪談錄:文學是支撐民族國家的一種精神制度》,CCTSS(中國文化譯研網(wǎng)).
[16]佐藤明久,瞿斌.在日本中等教育方面魯迅研究的回顧與發(fā)展[J].上海魯迅研究,2006,(2):254.
[17]尾崎文昭《21世紀里魯迅是否還值得繼續(xù)讀》,載孫郁《倒向魯迅的天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02.
[作者通聯(lián):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