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婕 顧寧
【摘要】圍絕經期高血壓病是中老年女性好發(fā)疾病,且目前西醫(yī)療法存在弊端。顧寧教授認為圍絕經期高血壓病的病機以腎虛為本,以肝郁為標,且瘀血、痰濁為常見病理因素。臨證多以補益腎精、疏肝解郁、祛痰降濁、活血化瘀四法。顧師告誡圍絕經期女性多伴有焦慮抑郁,臨床治療應重視“雙心療法”的應用。顧寧教授中醫(yī)治療圍絕經期高血壓病有提升降壓效果,改善高血壓癥狀,減輕焦慮抑郁等優(yōu)點。
【關鍵詞】顧寧;圍絕經期高血壓;中醫(yī)治療;經驗
[中圖分類號]R544.1;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3-0234-02
圍絕經期高血壓病多見于41~60歲的中老年女性,據有關數據,80%以上的圍絕經期女性易出現(xiàn)高血壓病 [1]。圍絕經期女性處于神經—內分泌失調的特殊時期,呈現(xiàn)出血壓波動性大,常因情緒激動而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了圍絕經期女性的工作和生活。目前西醫(yī)治療圍絕經期高血壓病,單用常規(guī)降壓藥往往血壓控制欠佳,而雌激素替代療法存在著遠期不良后果,對于其使用尚存在爭議[2]。中醫(yī)藥強調辨證論治、整體觀的理念,在治療女性圍絕經期高血壓病有一定優(yōu)勢,可以為患者制定全面、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顧寧教授為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yī)院心血管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中醫(yī)藥領軍人才、南京市名中醫(yī),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的中西醫(yī)診治研究工作。筆者伴師學習兩年余,感悟甚多,現(xiàn)將顧師辨治女性圍絕經期高血壓病經驗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圍絕經期高血壓病發(fā)病機制主要與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水平明顯下降相關。雌激素水平下降,削弱了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抑制作用,從而引起血壓升高。
在祖國醫(yī)學文獻中,并無對“圍絕經期高血壓病”的明確概念表述,常根據其眩暈、頭痛、煩躁、抑郁等臨床癥狀,多歸屬于中醫(yī)學“眩暈”、“頭痛”、“郁證”等范疇。顧寧教授在總結先賢理論的基礎上,認為女性在圍絕經期,歷經經、帶、胎、產、乳等生理過程后,腎氣逐漸衰退,精血不足以濡養(yǎng)機體及其他臟器,導致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調達失暢,氣機失調,則氣血運行紊亂,或滯而不暢,或亢而為害,致使肝陽上亢或肝郁氣結,從而出現(xiàn)諸如血壓升高、頭暈、目眩、頭脹、耳鳴、煩躁易怒、失眠等臨床表現(xiàn)。故而,顧師認為,圍絕經期高血壓病病機以腎虛、肝郁為主。該病與肝、腎二臟關系較為嚴密,同時與痰、瘀等病理因素具有一定關聯(lián)。
1.1腎虛為本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腎精不足是圍絕經期女性最主要的生理特點,腎精虧虛、無以上滋肝陰,陰不斂陽,水不涵木而致肝陽亢逆于上。腎精不足以濡養(yǎng)腰府,則見腰膝酸痛;肝陽上亢則見頭痛、眩暈;上亢之肝陽擾動心神則見心煩不寐。故“腎虛”是圍絕經期女性“眩暈”的基本病機。
1.2肝郁為標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眩暈與肝的關系密切。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說“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可見肝風內動、上擾清竅在眩暈病理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顧寧教授告誡,圍絕經期女性常伴隨情志抑郁的狀態(tài)。女子以肝為先天,肝主疏泄,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郁,本病常因情志不暢而發(fā)。
1.3瘀血、痰濁為常見病理因素 顧師指出,圍絕經期高血壓病患者常常以眩暈、頭痛為主癥。清·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頭痛》中論述血府逐瘀湯證時說:“查頭痛者無表證,無里證,無氣虛,痰飲等證,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愈”,提出頭痛跟瘀血關系密切。祖國醫(yī)學對于眩暈的認識最早出現(xiàn)在《黃帝內經》中,稱之為“眩冒”。張仲景提出痰飲是眩暈發(fā)病的原因之一,為后世“無痰不作眩”的論述提供了理論基礎。元代朱丹溪倡導“痰火致眩”學說,《丹溪心法·頭眩》云:“頭眩,痰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
2 辨證論治
2.1補益腎精,平抑肝陽 臨床癥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不寐,舌紅少苔,脈弦細。該證型主因腎精虧虛,水不涵木,無以上遏制陽,而致肝陽上亢。顧師辨治腎虛為主的圍絕經期高血壓多以杞菊地黃湯為主方。藥用枸杞子、菊花、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澤瀉、山藥、茯苓、天麻、川芎、牛膝為主?,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方的方藥,可顯著提高患者雌二醇的水平,替代雌激素治療圍絕經期高血壓效果較好,且副作用較小[3]。伴不寐者加酸棗仁、合歡皮、炙遠志、蓮子心、百合等寧心安神之品;伴盜汗者,加桃奴、糯稻根、浮小麥止汗。
2.2疏肝解郁,通利氣機 臨床多表現(xiàn)為頭目脹痛、焦躁煩怒、夜寐不安、善嘆息,舌紅,苔薄微黃,脈弦。該證型患者多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日久化火,上犯清竅而致“眩暈”。顧師指出此證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以柴胡、白芍、川芎、麩炒枳殼、香附、陳皮、遠志、酸棗仁、百合、甘草等為主,若肝火亢勝者加龍膽草、酒黃芩、梔子;若胸脅脹痛甚者,酌情加青皮、烏藥、郁金等。
2.3祛痰降濁,健脾和胃 臨床多見于因痰濁上擾,蒙蔽清竅的患者,癥見眩暈,頭重如裹,肢體沉重,困倦乏力,視物旋轉,胸悶作惡,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胖苔白膩,脈弦滑。顧師指出此證當以半夏白術天麻湯為主方加減,藥用法半夏、白術、天麻、陳皮、茯苓、茯神、夜交藤、生甘草等。伴口苦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加用炒黃芩、竹茹、枳殼、膽南星等。
2.4活血化瘀,通竅活絡 顧寧教授總結臨床經驗,發(fā)現(xiàn)臨床中部分中老年女性高血壓患者,經降壓治療后,血壓雖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頭痛頭暈癥狀仍作。顧師認為此證多由于瘀血內停,阻滯清竅,臨證見頭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眩暈陣作,心悸,偏身麻木,伴有失眠健忘,舌暗有瘀斑,舌下絡脈曲張,脈弦細澀等。顧師主張此證應以桃紅四物湯加味,以歸尾、赤芍、川芎、熟地、桃仁、紅花、天麻、鉤藤、紫丹參、牛膝、夜交藤等為主。若兼有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溫經活血;偏身麻木者加用廣地龍,全蝎;失眠健忘者加用茯神、炙遠志。
3 驗案舉隅
患者李某,女,51歲,初診:2020年10月12日。來診時患者情緒焦慮,訴血壓波動大,目前口服樂卡地平降壓。伴見頭目脹痛,情緒易怒,手足心熱,腰膝酸軟,夜間潮熱,眠差。近1年患者月經先后無定期,量少。診室測血壓155/95 mmHg,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此患者為圍絕經期婦女,考慮診斷圍絕經期高血壓病可能性大,結合舌脈,中醫(yī)辨證當屬腎精虧虛證。予杞菊地黃丸加減:枸杞子12g、菊花10g、熟地黃10g、山茱萸15g、牡丹皮9g、山藥10g、茯苓15g、茯神15g、天麻15g、川芎10g、牛膝12g、合歡皮15g、炙遠志15g、夜交藤15g。日1劑早晚分服,共7劑。
二診(2020年10月19日):7劑后自覺頭痛發(fā)作次數減少,夜間明顯緩解,腰膝酸軟不顯,大便偏干,尚有心煩多夢寐差。近來血壓波動于120~140/80~90 mmHg之間。予原方加酸棗仁15g,紫石英15g,火麻仁10g,繼服14劑。
三診(2020年11月3日):患者訴上述諸癥均緩解。門診測得血壓118/80 mmHg。前方去紫石英、火麻仁,加百合10g,繼服10劑。囑患者節(jié)制飲食,保持心情舒暢,適度運動,培養(yǎng)興趣愛好,監(jiān)測血壓,如有不適,隨時就診。診后隨訪患者,血壓平穩(wěn),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按患者更年期女性,天癸衰竭、水不涵木,肝陰不足,陰不制陽,陰虛陽亢,故患者頭目脹痛,伴見腰膝酸軟,潮熱盜汗;陽不入陰,神不守舍,則夜寐不佳;腎精虧虛,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心火偏亢擾動心神,則手足心熱、煩躁易怒。治病當從本論治,以補腎精為本,以杞菊地黃丸加減,滋陰養(yǎng)血、益腎填精。加以天麻入肝熄風,川芎入血行氣,二者共奏平熄肝風,定眩止痛之功。并佐以合歡皮、炙遠志、夜交藤等解郁安神之品。方證相符,故獲效迅捷。二診患者癥狀減輕,大便偏干,尚有心煩多夢寐差。加予火麻仁潤腸通便,酸棗仁、紫石英鎮(zhèn)靜養(yǎng)心安神。三診患者諸癥緩解,重鎮(zhèn)安神之品,只可暫用,不宜久服,當中病即止。去紫石英、火麻仁,并百合安養(yǎng)神志。調理患者情志情況,囑節(jié)制飲食,保持心情舒暢,適度運動,培養(yǎng)興趣愛好。中藥方劑與情志調節(jié)共用,效如桴鼓。
4 證治體會
顧師常常告誡,作為一名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診治高血壓病,不可局限單用中藥或者西藥,應當根據患者病情,綜合考慮。單用西藥降壓效果不佳時,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采用中藥方劑治療,辯證準確,??梢欢ǔ潭染徑饣颊吲R床癥狀。例如,大多數圍絕經期高血壓病患者會出現(xiàn)失眠癥狀,中醫(yī)辨證總屬陽不入陰,陰陽失交,予平肝潛陽中藥降壓同時,還可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4]。
顧寧教授在治療圍絕經期高血壓病時十分重視“雙心模式”,高血壓特別是圍絕經期高血壓患者,常常易于合并焦慮、抑郁等,但多不被重視,很大程度影響患者預后康復。顧師認為焦慮癥,應從肝膽論治,兼顧調養(yǎng)心神[5]。如《類經》云:“膽附于肝,相為表里,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膽合于肝,肝能疏泄,是故膽氣不足,肝失條達,氣血失暢,心神失養(yǎng),治療上應理氣為主,佐以安神,健脾,滋補肝腎。在辨證基礎上,喜用茯神、醋柴胡、夜交藤、遠志、合歡皮等。
參考文獻
[1] 陳源源. 圍絕經期高血壓[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9(6): 670-672.
[2] 邱璐, 莊欣. 圍絕經期高血壓發(fā)病機制及激素替代療法研究進展[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9, 19(28): 38-40.
[3] 肖微, 周俊, 章文春. 六味地黃方制劑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療效的Meta分析[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6, 22(04): 222-228.
[4] 包偉, 顧寧. 顧寧辨治高血壓病[J].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報報, 2018, 34(2): 252-254.
[5] 周翔, 熊秀林, 顧寧. 顧寧治療焦慮癥經驗[J]. 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16, 28(11): 1552-1554.
基金項目:第二批江蘇省中醫(yī)藥領軍人才項目(編號:蘇中醫(yī)科教[2018]4號);南京市名中醫(yī)工作室建設項目(編號:寧衛(wèi)中醫(yī)[2017] 8號)。
作者簡介:陳婕(1995-),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yī)內科學心血管病疾病。
*通信作者:顧寧,醫(yī)學博士,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jsgun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