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昭平,智曉敏
摘 要:大江健三郎作品中有許多外國人形象描寫,其中有的是以集體形象出現,有的則是對個體詳細描述。《飼育》中黑人士兵的遭遇體現了戰(zhàn)爭的殘酷;《萬延元年的足球隊》中朝鮮人游離于日本社會邊緣,不被當地人認可;《個人的體驗》中來自巴爾干半島的社會主義國家外交官有個人的追求,但也并沒完全融入當地社會,只有俄羅斯人后裔火見子完全融入了日本社會。另外可以發(fā)現,亞洲其他國家的人通常處于弱勢地位,而歐美人則處相對優(yōu)勢地位。
關鍵詞:大江健三郎;外國人形象;他者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小說中有許多關于戰(zhàn)爭、民主和靈魂的思考。大江小時候在四國的鄉(xiāng)村接受教育時,日本已經形成了帝國專制體制,學校灌輸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使其內心產生了抵觸。中學時期接觸到的民主思想使得他在思想上確定了自我主權,但戰(zhàn)后日本的民主不斷遭到破壞則令他感到痛苦。進入東京大學后大江開始了小說創(chuàng)作,他的小說結合了自身成長經歷和個人體驗去展現對戰(zhàn)爭的反思和精神上的掙扎與救贖。這些題材的小說中在日本的外國人成為推動情節(jié)的重要因素。在日本關于大江作品和思想的研究眾多,但大都著眼于日本人自身,少有探討作品中的外國人。在中國則是1994年大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關于他的研究才興起。起初的研究以小說文本的翻譯為主,其后的研究也多關注于存在主義與大江小說的聯系,21世紀后的研究開始注意到作品中的互文關系等,出現了對大江小說的不同側面解讀[1]。但其中關于大江作品中的外國人形象的研究依舊罕見,通過這些外國人的形象我們可以去發(fā)現大江對于人本身以及自我和他者的思考。本文主要分析《飼育》《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三部作品中在日外國人,從在日外國士兵、朝鮮勞工、駐日本的外交人員及外國人后裔的形象解讀去探討作品和日本社會文化背景。
一、在日外國士兵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受到自身對教育、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和戰(zhàn)后日本民主被破壞等問題反思的影響,其中涉及戰(zhàn)爭的題材較多,這些作品里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在日外國士兵。在這之中既有敵方戰(zhàn)俘、也有占領日本后肆意妄為的外國大兵?!讹曈穱@著被捕的外國黑人士兵展開,作品開頭部分描寫了主人公身為小孩的“我”對外國士兵的猜想:“他們微微冒汗的皮膚和刺鼻的體臭,仿佛一個季節(jié)般即將彌漫整個山谷”“我覺得外國士兵正躲在高高的開滿了草穗般花朵的樅樹枝上,透過細密的綠色針葉監(jiān)視著父親他們。他們那臃腫的飛行服上沾滿了樅樹花,這使他們看上去像一只只冬眠前的肥松鼠吧?!痹谝姷斤w機失事被捕的外國士兵前,“我”把他們膩想成松鼠那樣的偏野獸形象,體現了村里人對外國人士兵的無知與輕微恐懼,也與后面親眼見到被捕士兵時形成對比。大人們將黑皮膚的“獵物”帶回來時,他穿著草綠色制服和沉重笨拙的靴子,腳被纏上了套野豬的繩索,一瘸一拐地走來。黑人士兵第一次出現在村民的視野中時是以被捕的“獵物”形象,而不是像小孩們預想的那樣穿著灰褐色的絲綢飛行服和黑色鞣皮飛行靴?!按迩f中的所有人并沒有將這個美國士兵當作一個人那樣去看待,而是將這個人當成了一個牲口,所謂的牲口就是被剝奪了所有的自主權,成為村莊當中的公產或者附庸[2]”。其后黑人被關押在黑漆漆的、如野獸巢穴的倉庫中?!拔摇钡谝淮稳ソo他送食物時對他也有如同面對野獸般的恐懼。
但在與孩子們慢慢變得親近的交往中,黑人慢慢地有了“人”的形象:他的頭上有短短的卷發(fā),呈小旋渦形狀,耳朵像狼一樣豎起來,嘴唇如橡膠質那樣厚,胳膊很長,粗手上長著硬毛,身體黑地發(fā)光,身上有像腐蝕性毒素般的臭味。隨著時間的推移,村民們對黑人的恐懼和戒備心逐漸降低,他被允許走出倉庫到外面與孩子們一起玩耍,孩子們發(fā)現他像個人似的也會嬉戲打鬧、也需要洗澡、也有性欲。孩子們逐漸發(fā)現他好像是一個人類,并和他產生了近乎人性的紐帶。孩子們通過切身接觸終于對被捕黑人士兵有了自己的認識,黑人的獸類的形象在孩子們中間開始漸漸消散。孩子們雖然是抱著好奇心去接觸他,但黑人溫順的性格給了孩子們一段美好的記憶,漸漸地對他產生了友情。黑人的形象也由野豬般的獸類轉變成了人類的形象。但孩子們讓黑人和山羊交配則是不可忽視的歧視性對待[3]。
在與孩子們的關系進一步深化前,上級政府傳來了要帶走黑人的消息,而黑人的求生欲驅使他鋌而走險地綁架了“我”作為人質,試圖逃跑,不過最終被父親連同“我”的左手一起砍破了腦袋。人類求生的本能最后讓黑人深化了自己的人類形象,向村民傳遞他也是人,也渴望生存的信息。但是黑人自始至終都沒有獲得談判的余地,最后直接被父親像打獵那樣砍死,這讓他最終還是回歸到了獸類的形象中。在當地村民眼中黑人士兵自始至終都沒有人的形象,他更近似于孩子們飼養(yǎng)的寵物。
上級政府的命令和大人們的暴力行為摧毀了黑人與孩子們的烏托邦。在此之前村里的孩子們對戰(zhàn)爭的實際感覺只停留在上空盤旋的戰(zhàn)機,“我”此前覺得“仿佛在遙遠的國度擊跨羊群和美麗草坪的洪水般,戰(zhàn)爭理應不會波及我們的村子”,直到到小說結尾陶醉于戰(zhàn)爭血腥中的父親連同“我”的手一起砍破黑人的腦袋時,“我”才真正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
戰(zhàn)爭的現實導致了黑人悲慘命運的結局,即使對于沒有受到過多戰(zhàn)爭波及的村莊來說,黑人的劫持行為發(fā)生后也讓他們感到了戰(zhàn)爭的威脅,但對于還是小孩的“我”來說,大人們處理的方法則顯得過于殘暴。近代的明治以來,政府倡導“國民皆兵[4]”,這在當時日本人心中種下了一顆戰(zhàn)爭的種子,這樣就能夠理解他們對一個戰(zhàn)俘不會有所謂人道主義。作者通過小說中黑人的遭遇傳達了戰(zhàn)爭對人性泯滅的控訴。
與黑人同屬極端的在日外國人還有《人羊》中的駐日外國大兵,不同的是他們是以戰(zhàn)勝者的姿態(tài)進入日本,處于支配地位。這部小說描寫的是戰(zhàn)后的外國駐軍在公交上羞辱日本人,被羞辱的當事人選擇忍氣吞聲的同時則一直被同在公交上幸免于難的日本人教員慫恿著去公開外國士兵劣跡的故事。和外國士兵一起醉酒的日本女人不滿他們在公交車上動手動腳后摟住“我”的脖子并朝士兵大罵,由此激怒了高大、強壯的外國兵。其結果是坐在車廂后面的日本乘客和司機在士兵手持武器威逼下脫下褲子、露出屁股彎著腰站在過道上,外國士兵則唱著歌抽打著這群“羔羊”。被士兵侮辱后的日本人都選擇了沉默,即使是警察聽說與外國士兵有關時也變得更加慎重,偏向于不去過問的態(tài)度??梢姂?zhàn)爭不僅讓悲劇發(fā)生在戰(zhàn)場,同樣發(fā)生于人們日常生活中,即使戰(zhàn)爭結束人們仍要繼續(xù)忍受戰(zhàn)爭帶來的各種創(chuàng)傷?!讹曈分泻谌耸勘篮蟆拔摇备杏X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這是經歷慘狀后切身體驗了戰(zhàn)爭的殘酷而導致心靈的成熟?!度搜颉分泻汀拔摇币黄鸬娜毡救思词乖馐芡鈬勘鵁o理由的侮辱也只能選擇默默忍受,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對戰(zhàn)爭厭惡的態(tài)度和對遭受戰(zhàn)爭之苦的黎民百姓的同情。
二、游離于日本社會邊緣的外國人
在大江的作品中,朝鮮人常常以負面形象出現。他們生活環(huán)境惡劣,通常是日本人避而遠之的對象。大江健三郎小說中的朝鮮人往往是以群體外貌的形象出現,少有對單個人詳細的外表特征描寫。在《個人的體驗》中,主人公鳥去勸說逃離中的戴爾契夫返回大使館時,在一個胡同的盡頭找到了他。這是一條酒店和朝鮮飯店之間裂開的窄胡同,胡同像胃一樣的形狀,被陰影籠罩著,且里面的公寓也是灰塵密布。朝鮮人雖然在開飯店,也許有最低的生活保障,但所在的地方是逃亡者生活的、破舊不堪的地方。這種地方對于正常的日本人來說是不潔的、是被排斥的,而生活在這里的人也自然難以被日本社會接受。另外,大江作品中常會用“眼睛紅得像李子一樣的女人是吃了人的女人”這樣一個朝鮮的民間故事去形容喝醉酒的日本女人,可見生活在日本的朝鮮人被看到的更多是消極的一面,被當地人持否定態(tài)度。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中,山谷的朝鮮人伐木工吃大蒜,但這里的日本人卻排斥那股臭味。這些伐木工在粽子里也放入了大蒜,后來這種做粽子的方法流傳開來,傳進了村子里,大蒜也成了當地的流行貨,逐漸改變了當地的風俗。但是對于主人公蜜三郎來說以前的村子和大蒜沒有任何關系,似乎這是違背傳統(tǒng)、難以接受的。朝鮮人的習俗與當地日本社會雖有所融合,但被認可程度仍然有限。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中對朝鮮人有較詳細的描述,包括以前生活在山谷的朝鮮人部落和從朝鮮部落出去后逐漸獲得金錢和權勢的超市天皇。他們以前都是被強行帶來的奴隸勞工。朝鮮人部落住在與山谷村落隔開的房屋中,他們被迫從事伐木工作。這些朝鮮人自己制作糖、釀酒,有的人在黑市交易大米,并且舉報村里的農戶藏匿大米,由此,朝鮮部落和村里的人不斷深化矛盾,以至于多次發(fā)生流血暴力事件。
這些朝鮮人在他鄉(xiāng)頑強求生,與自身命運作斗爭。而其中超市天皇白升基是為數不多的成功者。在《萬延元年的足球隊》中朝鮮人出身的超市天皇極其特殊,有詳細的外貌特征。在蜜三郎的弟弟鷹四因暴動洗劫超市失敗而死亡后,超市天皇來到山谷村落,他踢著長至腳跟的黑外套下擺,如同軍人般規(guī)規(guī)矩矩地走來,戴著一頂大口袋似的鴨舌帽,圓臉顯得非常紅潤飽滿,白眉毛又粗又濃,鼻梁異常挺拔,紅潤的薄唇如姑娘般紅潤,耳朵如植物般嬌嫩,整個面部朝氣蓬勃。他與日本村民交流時用日語,與自己同行人時則說朝鮮話。通過系列外貌描述可見他開連鎖超市后逐漸走向成功,以成功者的姿態(tài)出現在日本村民面前,沒有了以前卑賤的感覺,如同占領日本的戰(zhàn)爭勝利者一樣。而村民則喪失了以前的優(yōu)越感,暴動失敗后感覺自己的山谷被朝鮮人所占有,感覺身體里都在滲出“恥辱”。超市天皇雖然有了勝利者的姿態(tài),但這光鮮外表下難以掩蓋與山谷村民深深的矛盾,以及村民對他的厭惡和排斥。超市天皇是村里年輕人發(fā)泄不滿的對象,而他詳細的個人形象則是村民抵制和不認可對象的具體化和實體化。超市天皇雖然在生意上獲得成功,似乎是在逐漸融入日本社會,但從當地人對他的采取的行動上看,他仍然處于日本社會邊緣。
朝鮮人先后多次與當地村民發(fā)生暴力沖突,蜜三郎和鷹四的大哥S先后兩次去朝鮮人部落打架,并在第二次沖突中被打死。S哥是海軍飛行員退伍軍人,回到山谷后仍穿著制服,因黑市大米等原因朝鮮人部落與村里有權勢的人矛盾激化,他和村里的其他退伍軍人被慫恿去襲擊了朝鮮人部落。這次襲擊他們殺死了一個朝鮮人,并從部落里搶奪了酒和糖。當地人避免把事情鬧大驚動警察,就私下決定第二次襲擊時也讓朝鮮人打死一個日本人,而其中個子和膽子最小的S哥最后就成為了之前暴力襲擊的贖罪者被朝鮮人打死。大江健三郎成長過程中,當地的民間傳說和暴動歷史滋養(yǎng)了他的童年生活。S哥襲擊朝鮮人部落和被打死也和大江的童年記憶密不可分。這部分中有的是基于大江年少時在家鄉(xiāng)對日本二戰(zhàn)戰(zhàn)敗的感想而寫成,在他看來,安排S哥的死亡是對朝鮮人部落的補償,也包含著對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的謝罪之意[5]。明治政府頒布《軍人敕諭》以來,國民普遍被灌輸軍國主義思想,“作為軍國主義社會基礎的民間尚武集團及退伍軍人協(xié)會在戰(zhàn)爭中和戰(zhàn)后紛紛成立[6]”。日本政府近代為戰(zhàn)爭征兵的制度最初遭到了農民的抵抗,而政府則通過在國民中灌輸效忠天皇的觀念和軍國主義思想逐漸化解這一矛盾。還是學生的大江哥哥參軍時也說:“鄉(xiāng)親們,我要為國家而獻身、戰(zhàn)死[7]”。政府的思想滲透使得民眾中形成了“尚武”風氣,國家的戰(zhàn)爭同民眾個人和家鄉(xiāng)的聲譽結合了起來。一般認為《萬延元年的足球隊》這部作品擁有社會延展性[8]。外來的朝鮮人部落與當地利益發(fā)生了沖突,山谷的有權者希望將尚武的退伍軍人為自己所用,去維護自身利益。而這些受“忠君”“愛國”思想熏陶后的青年自然會以為這是為了家鄉(xiāng)榮譽而去戰(zhàn)斗,因此小說中處于社會最底層的朝鮮人先后多次遭受襲擊。
后殖民主義認為,西方對東方的觀看是攜帶著霸權的凝視,在將東方民族他者化的同時使其成為自我文化的附屬[9]。明治維新以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在經濟和軍事上均遙遙領先亞洲各國,其后對朝鮮半島和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這使得日本擁有了一套用以表述其他亞洲國家的霸權話語體系[10]”。此作品中的日本人是自我,類似于西方;朝鮮人是他者,類似于東方。作品中的朝鮮人均無心理描寫,他們是被凝視和權力驅使的對象;日本人看朝鮮人是一種凝視,他們是權力的主體。當地村民按照自身的道德價值標準去審視居住在村莊外緣的朝鮮人和他們的文化,體現了支配的行為。因不滿超市在當地的壟斷,鷹四和青年們襲擊超市則體現他們的支配地位。用朝鮮民間故事去形容喝醉酒的女人則體現出對弱勢民族的歪曲。由此可見“他者”和“凝視”是處于“優(yōu)勢”地位者對處于“弱勢”地位者的虛構和幻想。
大江作品中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普通外國人是以“他者”的形象出現,其既有被丑化的嫌疑,也有部分真實的形象。一方面,以奴隸工的身份被帶到日本的朝鮮人本身就處在下層社會, 到了日本后也難以被認可。另一方面,通過“他者”來尋找自身的優(yōu)越感,也許會在愚昧的優(yōu)越感中自身喪失對異邦人的客觀、準確認識。正如朝鮮人超市天皇后面在日本社會取得成功那樣,當地村民反而淪為超市天皇羞辱的對象。只有對另一族群平等互視和祛魅才能實現客觀和理性。
三、逐漸融入日本社會的外國人
朝鮮人和黑人戰(zhàn)俘因為戰(zhàn)爭、國籍、膚色等因素難以被當地人接受,游離于日本社會這個集團之外。大江的小說中也有比較成功地融入這個集團中的外國人,比如《個人的體驗》中的戴爾契夫。
戴爾契夫是巴爾干半島上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駐日本使館官員,但他像逃離使館一樣長時間待在日本女友的住處,為了勸說他回去,使館讓在同一研究會的鳥去游說。鳥找到他時,矮小的他只穿了件藍色短褲和運動背心,留著短短的紅頭發(fā),但紅胡須卻長得很長,雖然住在小胡同里的公寓中,但身上卻沒有逃亡者的痕跡。鳥和戴爾契夫是用生硬的英語交談,而戴爾契夫的日本女友不會英語,兩人始終是“沉默地相互理解”。戴爾契夫堅信女友希望他繼續(xù)待在那里,并認為使館不能違背他的意愿強行將他帶走,即使鳥的這次游說對戴爾契夫而言已經是使館給他的最后通牒。此時的戴爾契夫與《萬延元年的足球隊》中的鷹四極其相似,都具有叛逆的屬性,鷹四組織了青年們暴動,而戴爾契夫則為了喜歡的人多次抵制使館的召喚。最終兩人叛逆的結果也都以失敗告終。鷹四暴動失敗后失去了生命,戴爾契夫最后則是被遣送回國。作品中的戴爾契夫不是因一時沖動而不回使館,在鳥勸說他回去的同時還不忘關心鳥剛出生的孩子,在臨別時還送了鳥一本小詞典,并用他祖國的語言在扉頁上寫了“希望”一詞。這也暗示了后面鳥克服了內心的掙扎,去醫(yī)院接回本打算處死的腦瘤嬰兒,并決定一直與之生活下去。戴爾契夫堅持自己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主人公鳥心靈的鼓舞和救贖。和《飼育》中的黑人士兵不同的是戴爾契夫不僅有完整的外貌描寫,還有精神上的描述,對于當地的日本人來說是一個被接受、被認可的完整人類。
另外,《個人的體驗》中的火見子也可以算是其中一員。鳥被自己剛出生的腦瘤嬰兒所困擾,從一開始的逃避到最后選擇正面接受這個過程中,大學時的女性友人火見子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火見子則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內心精神層面上都已經與日本完全融合。一方面,因為她是長著外國人模樣的日本人,另一方,在與鳥重逢的這段時間里她也在自我救贖。
火見子的祖父和俄羅斯姑娘結的婚,有俄羅斯血統(tǒng)的她長著白皮膚,身材開始發(fā)胖。在丈夫自殺后常與酒和夜店為伴,白天見到人時也慌慌張張,“讓人感覺像是一個不適應這片土地的外國人[11]”。嚴格說來火見子已經不算是本文前面所述生活在日本的外國人了,卻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外國人的身影,在作品中她被人為地異邦人化了。鳥在去醫(yī)院看望完產后住院的妻子回到火見子身旁時,描述她為“美國女學生模樣”,而且她是“非同尋常的性冒險家”,經常開著自己紅色的MG賽車滿街逛。種種行為說明火見子不僅外表上有別于日本人,還有著不一樣的內心世界。在此,可以把擁有第三代俄羅斯血統(tǒng)的火見子視為與日本社會高度融合的“異邦人”典范,可通過她來觀察近乎完全融入日本社會的外國人。
火見子與主人公鳥上的是同一所大學,學校里從外地來的文學部女生們臨近畢業(yè)時都變得比較古怪,畢業(yè)后在婚姻和工作上也不如意,火見子也一樣,結婚一年丈夫就上吊自殺了,從此過著隨性的日子。與鳥重逢后探討了平行宇宙的話題,認為鳥的腦瘤嬰兒在另一個宇宙里能夠健康地活到90歲,這給予了痛苦時期鳥心靈上的慰藉。在這之后鳥基本上住進了火見子的屋里,經常開紅色賽車載著鳥往來于醫(yī)院和工作地。這期間還幫助鳥消除了性方面的心理障礙和自殺的念頭?!盎鹨娮訉φ煞虻淖詺⑸罡欣⒕危ㄟ^性行為拯救與去世丈夫同類型的鳥來獲得自我滿足[12]”。最后鳥希望從面對怪物嬰兒的痛苦掙扎中逃離時,向他介紹了可以悄悄處理掉嬰兒的墮胎醫(yī)生,并希望鳥最后能帶著她去非洲?!盎鹨娮舆@一名字的由來可能參考了《風土記逸文》,其身份背景也暗示了擁有越境去非洲的可能性[13]。”雖然最后鳥選擇正面嬰兒,把他送回大學醫(yī)院成功地接受了手術,結束了自己倉皇奔逃的生活,但在鳥對自身、對嬰兒的認識不斷加深,以至于最后完成自身蛻變的這段時間里火見子一直在身旁給予幫助,火見子是鳥這時期的身體和靈魂的伴侶。鳥最后選擇了嬰兒和家庭,沒有帶火見子去非洲實現兩人一起走出痛苦的愿望,也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她的一種拯救,讓她能夠真正重新開始人生。由此可以得到火見子的完整形象是外表偏胖,長相類似外國人的日本人,內心看似堅強實則深處喪夫之痛當中,看似獲得灑脫實則一直在逃避現實。
戴爾契夫雖尚未完全融入當地的社會,最后也是被遣送回國,但作為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其身份已經被接受和認可。而火見子則屬于日本社會集團中的一員,在這個集團中尋找自身的救贖和人生的方向。日本人的集團主義從至今一直存在,日本人注重自身利益集團的秩序,已經將集團主義內化為一種民族性格[14]。在日本的外國人想融入日本社會這樣的大集團時,首先需要與日本人利害關系一致,而作為戰(zhàn)爭敵方的黑人首先就被排除,這也就造成了他悲慘的結局。朝鮮人部落在生活上和文化上與當地村民集團逐漸發(fā)生沖突,在利害關系上并不能達成一致,所以他們也就容易成為當地村民排斥和施暴行的對象。戴爾契夫是比較客觀的異邦人存在,是有血有肉、有個人自由追求的在日外國人,在作品中無形地成了作為主人公迷茫、困惑時的指引者,但最終因自身的身份原因被遣返也說明其尚未完全融入異鄉(xiāng)。而真正融入日本社會或許需要像火見子這般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后才能完全實現。
通過以上大江小說中的外國人形象分析可見戰(zhàn)爭中和戰(zhàn)后的在日外國人或是被當成獸類,或是當地社會的特殊階層而被當地人恐懼或厭惡的對象,這也正是作者本人對戰(zhàn)爭迷失人類雙眼的反感體現。正如大江本人比較關注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那樣,小說中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在日外國人描述也相對客觀。在分析這些在日外國人時對日本社會也可見一斑,想融入固有集團意識相對堅固的日本社會并非易事。大江的文學所描述的盡管多見黑暗、絕望和荒誕,但最終想要傳達給世人卻是用力地吶喊和光明的希望[15]。也許各種族的人們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避免無知和慘淡的黑暗,最終迎來人類共同的光明。
參考文獻:
[1] 許金龍.大江健三郎小說研究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14-4-16(13).
[2] 楊龍輝.解析大江健三郎《飼育》中的自我決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7(9):39-41.
[3] 村上克尚.言葉を奪われた動物——大江健三郎「飼育」をめぐる江籐·三島の批判の問題點[J].Japanese Literature,2010,59(6):34-43.
[4] 韓亮.近代日本“國民皆兵”體制的原點——山縣有朋的征兵制改革[J].日本研究,2020,(1):88-98.
[5] 史姬淑.大江健三郎『萬延元年のフットボール』論[J].言語?地域文化研究,2009,(15):41-62.
[6] 王志,王曉峰.日本軍國主義的基層組織——“帝國在鄉(xiāng)軍人會”[J].日本研究,2017,(3):65-72.
[7] 大江健三郎.厳粛な鋼渡り[M].東京:文藝春秋,1965:133
[8] 劉蘇曼.《萬延元年足球隊》中“眼睛”的意象作用[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1):119-126.
[9] 姜智芹.莫言作品中的外國人形象[J].當代作家評論,2017,(5):159-164.
[10] 李雁南.解試論大正文學中的東方主義[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3):61-65.
[11] 大江健三郎著,王中忱譯.個人的體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93.
[12] 鈴木恵美.大江健三郎『個人的な體験』論——「赤んぼう」と《救済》[J].國文目白,2013,(52):198-205.
[13] 松本拓真.「《希望》」と「《忍耐》」の「辭書」——大江健三郎『個人的な體験』論[J].民主文學,2020,(652):128-136.
[14] 王永東.日本集團主義的假象[J].學海,2014,(6):198-202.
[15] 傳記文學編輯部.為了大多數人的希望——大江健三郎與中國[J].傳記文學,202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