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太
摘要:實施德育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通過情感交流和情景交融給予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其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然而,當下高中數學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學手段也比較傳統(tǒng),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數學教師應該注重以學生為本,及時轉變教學模式,在課堂中融入德育內容,用新穎的教學方式活躍教學氣氛,用情感觸動學生的心弦,促進學生內在轉化,使學生成為一個道德素養(yǎng)高的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數學;德育;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9-0016-02
一、高中數學實施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是“五育”之首,是立德樹人的靈魂工程,旨在追求家國的穩(wěn)定,體現中華民族內心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當代高中生是新時代的中堅群體,是時代發(fā)展的助推器,所以對其進行德育,能夠塑造其健全優(yōu)秀的人格,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位發(fā)展。德育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認知和道德情感的前提,同時也是素質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高中教育階段占很大比重。學校要想培養(yǎng)出具備健全人格的學生,就需要加大德育的力度,將德育作為重點教學內容,教師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加大對教材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力度,將德育全方位落實,為學生將來更深層次的成長打下基礎。在以往的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公式灌輸、定理的講解中,忽略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個性化需求,且嚴重忽略了對學生的德育,導致學生的道德素質和課程知識不匹配。學生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強,但在道德情操、情感意識方面十分薄弱,且由于高中生正處于思維成熟階段,導致其極易出現心理問題,最終可能會讓學生的人生軌跡出現偏離。因此,對學生的德育教學迫在眉睫。為全面解決這些問題,數學教師應在教學基礎知識時,還要利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進行德育的滲透,讓學生身心得到全方位發(fā)展。
二、高中數學實施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針對性不強
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德育存在的問題是來自多方面的,總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兩方面:第一,學生德育的針對性較弱,主要表現為德育和數學課程沒有較大的聯系。很多學校都會將德育和數學科目作為兩種課程分開指導,認為德育就是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塑造美好品德,和學習知識、技能無關。教師和學校沒有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直接導致學生德育缺少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不能讓德育和數學教學成為學生今后成長的有效助力。第二,德育手段較為落后,教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方式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教學方式單一,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存在抵觸心理。
(二)教師教學手段陳舊
學校教師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性難以發(fā)揮,這就導致當下數學課堂普遍存在一種情況,教師只顧著講解課本上的知識,而學生卻自己做自己的,兩者都沒將德育放在心上。教師在進行德育時很少運用新媒體教學手段,很多教師甚至會對計算機網絡產生一定的反感,這種反感源于自己在教學時主要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或者擔心學生對多媒體產生依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殊不知這種守舊的教育思想極大地阻礙了學生接觸一些新的事物,導致學生思想上的故步自封,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和道德意識。
(三)學校、老師和學生三方面缺乏對德育的認識
教師和學生心里存在這樣一個普遍的認知偏差,德育不過是夸夸其談,不切實際,有多余的時間還不如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練習幾道數學題。這種認知無疑是對德育產生了極大的輕視,這就導致教師和學生很難在德育中獲得更深的領悟或者更大的突破,并且這不失為一種管窺蠡測的狹隘認知,給新課程改革套上了枷鎖。由于思想認知上的輕視,數學教師對德育的研究也不會給予重視,學生美好道德品質也難以形成,德育最終難以在學生成長中發(fā)揮出較大的作用。此外,學校德育方式過于傳統(tǒng),不能與時俱進,教育方式還停留在“苦口婆心”的老一套,且不論思想不夠新穎,學生也會覺得其枯燥無味,根本不會投入學習中來,完全無法達到德育的目的。
三、新課標下高中數學德育的實施策略
(一)加大對數學課本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力度
高中數學課本中或多或少存在情感教學素材,需要教師在其中進行深度挖掘,再將其與適當的數學理論知識相結合,使這些素材得以有效應用。比如,在“三角函數”這一單元中,會存在一些反映社會前后變化的數據材料以及我國在三角函數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教師將這些數據進行詳細分析,指出這些數據的背景,讓學生明白我國近幾十年來的發(fā)展路程,增強學生的社會觀念和民族觀念,最終達到情感教學的目的。另外,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結合一些拓展性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在數學這門學科的發(fā)展過程中做出的巨大貢獻,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
每一門課程的教學方式都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數學教師只有找到適合學生和課堂的教學方式,才能更好地實現道德教育。教師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調動他們在課堂中的積極性,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上展示一些和數學相關的代表性資料,將學生全身心帶入課堂中,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教師還可以將一些有利于實現德育教學的數學教具(例如算盤)帶到課堂中,通過對數學教具的現場使用和講解,讓課堂更具感染力。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算盤的發(fā)展歷史,進而實現數學的德育功能。如果學校有條件,硬件和軟件都比較全面,教師可以通過將多媒體和數學名人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數學,了解每一位數學家的成長歷程,發(fā)掘這些數學家身上的閃光點。教師還可將其充分應用到德育中,讓學生對數學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這種教學模式不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還能充分提升他們的思維廣度。再比如,在講解“集合”中的“無理數”時,教師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延伸到祖沖之的“圓周率”,講授一些關于祖沖之“圓周率”的計算方法,告訴學生我國在1500多年前甚至更早前就已經掌握圓周率,讓學生意識到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每一位先賢都具備無與倫比的智慧,進而從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意識,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