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課堂評價的展開包含對評價信息的收集和有效處理,收集評價信息是課堂評價的第一步。反映學習概況、揭示思維過程、指向“迷思概念”的評價信息都值得收集。評價信息來源于課堂發(fā)言、課堂表情和課堂練習等。在課堂巡視時捕獲,在個別訪談時傾聽,在小組觀察時發(fā)現(xiàn),都是收集評價信息的路徑。
關(guān)鍵詞:評價信息;課堂評價;“教—學—評”一致
評價信息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和教學目標達成高度相關(guān)的、用于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系列學習信息。評價信息和教學目標達成高度相關(guān),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掌握學習進程,預(yù)判學習效果?!敖獭獙W—評”一致的課堂教學中,“評”推進“教”和“學”。課堂評價的展開包含對評價信息的收集和有效處理,收集評價信息是課堂評價的第一步。本文以我執(zhí)教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為例,談?wù)勀男┰u價信息是值得收集的,可以從哪些路徑來收集有價值的評價信息。
一、收集哪些評價信息
(一)反映學習概況的評價信息
能夠反映學生當下學習概況的評價信息是不可忽視的,它能證明學生前一階段的學習效果,從而成為有力的證據(jù),幫助教師調(diào)整下一階段的教學。教學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第一課《a o e》時,我發(fā)現(xiàn)全班學生朗讀得都非常準確,容易讀錯的“o”的朗讀也沒有問題。我判斷這個班的學生都超前學習了拼音,學得還比較扎實。課后的問詢調(diào)查,果然證實了我的判斷。接下來的拼音課,我調(diào)整了教學策略,適當引入音節(jié)詞的拼讀并添加一些實踐活動,避免學生重復學習的無聊和無效。
(二)揭示思維過程的評價信息
課堂上,很多評價信息都能揭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正確的解題思路體現(xiàn)出合理的思維過程;出錯的地方也有教學價值,錯誤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進程的體現(xiàn),尤其是典型的錯誤信息,能把學生的思考路徑和思維缺陷展現(xiàn)出來,更有收集的必要。二年級上冊的《坐井觀天》一課中有一個反問句:“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句話。一位學生說道:“天不過井口那么大,不用飛那么遠嗎?”很多學生在改說反問句的時候,都和他一樣,不舍得把 “嗎”字去掉,只是從形式上模仿,沒有把握整句話的意思。這種體現(xiàn)思維“短板”的評價信息,也應(yīng)當重視。
(三)指向“迷思概念”的評價信息
頭腦中存在的和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就是“迷思概念”。小學生的頭腦中特別容易產(chǎn)生“迷思概念”,尤其是當學習沒有基于合適的知識環(huán)境時,他們?nèi)菀装讶粘I钪行纬傻母行哉J識,或者學習過程中輸入的淺顯認知當作準確、理性的判斷。例如,低年級學生初識比喻句時,容易把“我和弟弟長得很像”之類的句子誤判為比喻句,因為句子中含有“像”字。這類指向“迷思概念”的評價信息也值得收集。
二、從哪里收集評價信息
(一)從課堂發(fā)言中收集
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傾聽;同樣,教師也要認真傾聽學生,傾聽他們的發(fā)言,收集需要的評價信息。
一年級上冊的《青蛙寫詩》,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此,我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朗讀課文。學生在朗讀描寫雨點聲音的兩個疊詞“淅瀝瀝”“沙啦啦”時,都是用同樣的語調(diào),朗讀節(jié)奏呆板,聽不出雨點兒聲音的美妙,感受不到青蛙要寫詩的沖動。我重新出示這兩個詞,讓學生單獨讀:“你們聽,小雨點唱歌了——”“淅瀝瀝?!?(學生讀得輕一點)“再聽,大雨點唱歌了——”“沙啦啦?!?(學生讀得響一點)“雨點兒的歌聲真美妙,你再來讀?!薄坝挈c兒在唱一首優(yōu)美的歌,你繼續(xù)讀?!薄處煆恼n堂發(fā)言中收集了有價值的評價信息,并迅速反應(yīng),對標研判。
(二)從課堂表情中收集
課堂表情是一組具有外顯特質(zhì)的動態(tài)反應(yīng),包含肢體動作、神情反應(yīng)等。課堂表情最能直觀傳遞學生當下的注意力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思維程度等,蘊含著豐富而實用的教學反饋價值,是評價信息的重要來源。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推進教學的同時,都會有意識地收集學生的課堂表情,以判斷學生學習的投入程度。
(三)從課堂練習中收集
“教—學—評”一致的課堂,一定要重視課堂練習的完成度。課堂練習往往保留了學生的學習軌跡,最能反映學生“目前走到哪里了”,屬于實證類評價信息。教師既要關(guān)注課堂練習正確與否,又要挖掘隱藏在正確與錯誤背后的深層原因。
學完一年級上冊的《升國旗》后,學生一起完成補充習題。其中有一道“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的題目錯誤率比較高,題目是:“()()紅旗,我們()();望著國旗,我們敬禮?!闭_答案為:“(向)(著)國旗,我們(立)(正);望著國旗,我們敬禮?!焙芏鄬W生答成:“(五)(星)國旗,我們(立)(正);望著國旗,我們敬禮。”表面上看,是學生不熟悉課文導致的錯誤,但如果讓學生來背課文,他們又能很熟練背誦。課文背得出,為什么填空做不對呢?其實,是學生沒有學會完整讀題,沒有習慣前后連貫地看題。收集到這樣的評價信息,教師就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讀題、審題練習。
三、如何收集評價信息
(一)在課堂巡視時收集
課堂巡視是教師把握學情的重要方式,不能“走過場”,應(yīng)當規(guī)劃科學的巡視路線,有目的地開展觀察,時刻保持敏銳,從而捕獲稍縱即逝的評價信息。
教學一年級上冊的《雪地里的小畫家》,我讓學生找出哪些小畫家來到雪地里作畫,用圓圈圈出來。巡視時,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先圈畫了“青蛙”二字,隨即又擦掉了,思考片刻,再次圈畫。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在提取文本信息時,并沒有立足文本內(nèi)容。在反饋環(huán)節(jié),詢問為什么擦掉之后又圈畫了,他答道:“因為青蛙也是小動物。”而其他學生紛紛舉手,表示青蛙沒有參加。我讓大家朗讀課文最后一句,再次詢問:“能把青蛙圈畫出來嗎?”學生這才肯定地回答“不可以”。 “在尋找文中答案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學生答道:“要聽清楚老師的問題”“要讀了課文再尋找”“要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答題”……教師在課堂巡視中觀察到學生的答題過程,從學生思維的動態(tài)過程推測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了答題錯誤的源頭。
(二)在個別訪談時收集
個別訪談時,不管是正確的答案,還是典型的錯誤答案,教師都要留意。這類評價信息一定要拿到“前臺”,使之成為“標桿”。一年級上冊的《對韻歌》是一篇識字課文,內(nèi)容不多,內(nèi)蘊卻豐富。在總結(jié)拓展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自己編寫對韻歌。大家編了很多:山對湖;路對橋;小河對樹林;藍天對白云……個別訪談時,一位學生答道:“大對小?!蔽倚纯隙ǎ又鴨l(fā)大家:“反義詞同樣可以用來對韻,你們還能說出哪些呢?”隨后,學生創(chuàng)作的“反義詞對韻歌”不斷涌現(xiàn)。又有一位學生發(fā)言:“老師,我以前讀過《笠翁對韻》,還有三字對、五字對?!蔽疫x出了幾個簡單的三字對讓大家朗讀,在學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將教學內(nèi)容向深度推進。這樣的教學推進,基于教師在個別訪談中收集到的評價信息,讓課堂呈現(xiàn)出學生自主生長的積極樣態(tài)。
(三)在小組觀察時收集
小組學習較之于整班學習,有更大的自由度。學生往往比較放松,能展現(xiàn)真實的狀態(tài),有利于教師更精準地收集評價信息。觀察小組成員在完成學習任務(wù)過程中的行為,包括他們之間的對話、配合度以及學習單的完成情況等,教師可以更清楚地把脈學生“已經(jīng)走到哪里了”“還可以走向哪里”。
40分鐘的課堂,信息量很大,如果任何信息都要收集和評價,那么課堂將淹沒在紛亂和繁雜中。課堂評價信息的收集,基于教師的課堂經(jīng)驗以及對教學目標的清晰認識。無論是結(jié)果性評價信息,還是過程性評價信息,只要指向目標,都有價值;評價信息收集后無論是證實了目標達成,或根據(jù)這些信息需要調(diào)整教學策略,甚至有新的教學資源、新的教學目標生成,都是課堂教學本來樣態(tài)的呈現(xiàn),不能輕易“滑過”。
參考文獻:
[1] 張菊榮.基于學習視角的課堂評價信息[J].江蘇教育,2013(21).
[2] 李鶯.課堂評價:基于學習信息的收集、研判與處理[J].江蘇教育,2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