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克良 王惠
【摘要】目的:研究黏膜下子宮肌瘤運用宮腔鏡治療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需要選取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病例數(shù) 66 例,納入時間段為2019?年 3?月~?2020?年 3?月。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組式結果分析,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n=33?例)與對照組(n=33?例),組別不同運用的治療對策不同,對照組患者運用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研究期間需要護理人員做好記錄工 作,重點記錄患者治療有效率、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結果:采用宮腔鏡治療的觀察組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治療有效率為 93.9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 78.78%,組間差異顯著(P?< 0.05)。結論:為提升黏膜下子宮肌瘤疾病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對患者使用宮腔鏡治療,結果顯示患者治療質量比較高,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少,可在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宮腔鏡;黏膜下子宮肌瘤;應用
【中圖分類號】R737.33?【文獻標識碼】A?【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1.170
引 言
本次研究需要抽取部分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運用不同治療方法并分組對比,以此來探究最佳治療對策,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 66?例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研究開始時間為 2019年 3?月,結束時間為 2020?年 3?月。對照組(n=33?例)患者運用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患者年齡≥ 22?歲,≤ 57?歲,平均年齡(40.23±1.25)歲,患者最短病程 0.5?年,最長病程 12?年,平均病程(6.32±0.58)年;觀察組(n=33?例)患者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患者年齡≥ 23?歲,≤ 58歲,平均年齡(42.11±1.21)歲,患者最短病程 0.5?年,最長病程 13?年,平均病程(6.58±0.34)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度低(P?> 0.05)。
1.2?方法
對照組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運用常規(guī)開腹手術治療,術前護理人員輔助患者取仰臥位,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氣管插管全麻,對手術區(qū)域進行常規(guī)消毒并鋪治療巾,隨后行開腹處理 [1]。開腹后對患者盆腔、肌瘤位置等情況進行探查,對瘤體假包膜進行分離,分離完成后取出肌瘤, 并將周圍蒂部組織切除,縫合宮壁層,用生理鹽水沖洗盆腔,最后行關腹處理。
觀察組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手術開始前需要囑咐患者禁食 12h、禁水 6h,并對陰道實施常規(guī)清洗,隨后將米索前列醇放置于陰道內,使宮頸軟化 [2]。隨后麻醉醫(yī)生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宮頸達到一定擴張度后將膨宮液注入患者宮頸內,探查宮腔內肌瘤數(shù)量、大小,依據(jù)患者實際病灶情況實施電切。若患者肌瘤蒂分布比較多、范圍廣,需要運用環(huán)形電極刀,若患者無肌瘤蒂組織,需要采用環(huán)切電極處理,若患者肌瘤部位比較深,需要靜脈滴注縮宮素,從而使用肌瘤外凸,方便肌瘤組織切除。如果患者年齡比較大,對生育無要求,并且肌瘤無蒂組織,需要按照順序將肌瘤表面切開、子宮內膜、肌瘤包膜,最后將子宮肌瘤切除。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組與對照組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觀察指標為治療有效率、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是研究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為提升研究數(shù)據(jù)準確性,將本研究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分為計量和計數(shù)數(shù)據(jù),并納入計算機軟件 SPSS?22.0中,以此完成相關內容的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的表達和檢驗分別使用均數(shù) ± 標準差表達、t?檢驗。而計數(shù)治療的表達和檢驗分別使用 n(%)表達、x?檢驗,觀察指標中治療有效率用(%)表示,手術時間用(min)表示,首次排氣時間用(h)表示,術中出血量用(ml)表示,數(shù)據(jù)比較存在差異說明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用(P?< 0.05)表達。
2?結果
如表 1 所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 0.05)。
如表 2?所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 0.05)。
3?討論
黏膜下子宮肌瘤屬于婦科疾病,患者群體主要為生育后的中年婦女, 瘤體組織比較小,多數(shù)患者的肌瘤組織會向宮腔內突出,肌瘤表面會覆蓋內膜組織,進而增加內膜面積,隨著時間的延長患者會出現(xiàn)子宮收縮、痛經(jīng)、貧血等情況。臨床治療該疾病會運用傳統(tǒng)開腹治療,可直接將病灶組織切除 [3]。不過,該種治療方式手術切口大,術中出血多,并且會對患者生育造成不良影響。
為提升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對患者實施宮腔鏡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 93.9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 78.78%,組間差異顯著(P?< 0.05)。由此可以說明對患者運用宮腔鏡切除肌瘤可以促進患者治療效果提升,改善預后效果。主要因為宮腔鏡切口比較小,操作簡單,所需手術時間短,可以有效避免切口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率。并且該種手術方式會根據(jù)肌瘤蒂的范圍、數(shù)量選擇合適的電極刀,依據(jù)病變部位確定電切方式,進而提升肌瘤切除效果。
根據(jù)上文所述可知,對黏膜下子宮肌瘤患者采用宮腔鏡治療效果顯著,具有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可在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曹陽 . 宮腔鏡及 CD138 免疫組化檢查對不孕癥合并慢性子宮內膜炎的診斷價值及相關因素分析 [D].?青島大學,2020.
[2]?胡亮 . 子宮肌瘤聚焦超聲消融手術后再干預的風險預測研究及多中心衛(wèi)生經(jīng)濟學評價 [D].?重慶醫(yī)科大學,2020.
[3]?張恩惠 . 對宮腔鏡下子宮黏膜下肌瘤電切術在日間病房的安全性及衛(wèi)生經(jīng)濟學分析 [D].?新疆醫(yī)科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