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紅玲
摘要: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英語專業(yè)寫作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皫熒献髟u價”是適應當前英語教學模式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評價體系,旨在提高授課中評價環(huán)節(jié)的效率。本文以POA創(chuàng)設的“師生合作評價”(TSCA)為理論依據(jù),將英語專業(yè)寫作教材中的“Description of a Place”作為研究案例,探討TSCA在英語專業(yè)寫作教學中的實踐效果,探索更有效的作文評價方式,以幫助學生在英語寫作學習中共同提高英語語言能力、運用寫作技巧能力和思辨能力。
關鍵詞:TSCA;POA;英語寫作;英語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7-0043-02
基金項目院2018年度湖北省高校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POA創(chuàng)設的‘師生合作評價’(TSCA)在英語專業(yè)寫作教學中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8354)。
一、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英語寫作一直是英語教學和學生英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語言技能(說、讀、聽、寫、譯)的各項訓練中,英語寫作是檢驗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最佳途徑。在當今的英語寫作教學中,學生習作的評價方式仍然以“教師講———學生寫———教師批”的傳統(tǒng)模式為主導。一方面,對很多英語教師來說,平時授課任務繁重,習作批閱耗時費力,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另一方面,不少學生拿到教師反饋的習作后,過于注重得分,而非教師對自己的寫作成果的具體批閱和評價。此種情況下,教師的付出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學生在習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未能改進。由此可見,若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很難得到提高[1]。
在此困境下,文秋芳教授及其團隊于2016年提出了“師生合作評價”(TSCA)來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2]。TSCA是解決“產(chǎn)出導向法”(POA)框架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它的目的是通過選擇適當?shù)姆椒?,找到一種有效的評價策略,改進評價過程,促進教師對學生英語寫作的有效評價。通過組織和平衡教師評價與其他評價方法,TSCA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3]。
二、研究設計
本文在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二年級上學期開展,學生總數(shù)30人,研究歷時16周,每周2課時。該學期內,學生需要掌握4種文體的英語寫作技巧(記敘文、描寫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以及其他一些應用文體的寫作技巧。
以往對英語專業(yè)寫作教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說明文和議論文這兩種文體上,對記敘文和描寫文寫作關注較少。其實,記敘文和描寫文寫作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創(chuàng)造力和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發(fā)行,由俞東明等編著的《寫作教程》(第三冊)中第三單元“Description of a Place”為研究材料。
為了記錄TSCA實踐的全過程以及學生的寫作和修改情況,本研究采用課堂觀察、課堂錄音(教師講課、學生討論、師生討論)、學生習作(初稿和修改稿)、學生訪談、TSCA反思問卷等形式收集研究數(shù)據(jù)。
三、基于TS C A的課堂實踐
TSCA教學實踐分為課前活動、課中實踐、課后練習三個階段[4]。
1.課前活動。在本章一開始就闡述了描述地點的寫作技巧,要求學員在下次課前安排2小時內完成“Description of a Place”的寫作任務。隨后教師對這些習作初稿進行檢查,并從中選出2篇作為典型樣本,在下周的課堂上展開TSCA實踐。本文選取一名學生的習作“My Hometown”作為樣本進行分析。
2.課中實踐。TSCA具體任務包括評價學生的英文書寫、英文作文格式(評價時長為第1節(jié)課的10分鐘);文章組織結構、內容(評價時長為第1節(jié)課的35分鐘);寫作技巧(評價時長為第2節(jié)課的25分鐘);語言運用(評價時長為第2節(jié)課的20分鐘)。
具體來說,在課堂上的開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教師將學生分為6個小組,要求學生對所給樣本的字跡和書寫格式進行評議。兩份樣本中,一份干凈整潔,另一份潦草粗心。該活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良好的書寫習慣和認真的態(tài)度。對本研究選取的習作樣本“My Hometown”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該樣本的書寫不太整潔;書寫格式不太規(guī)范。發(fā)現(xiàn)問題后,師生共同討論,針對以上問題給出針對該樣本的改進建議。
第二步:教師要求學生分析樣本的行文組織結構和內容。引導學生回答以下問題:習作樣本是否有完整的結構?習作內容是否實現(xiàn)主題一致性和連貫?該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了解篇章寫作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對本研究選取的習作樣本“My Hometown”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該作者介紹了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家鄉(xiāng)特色及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情感,文章結構較為完整,基本達到了主題的一致性;文章段落之間、句子之間的過渡、轉承較為連貫自然,基本達到篇章連貫的標準。
第三步:教師要求學生分析樣本中有關地點描寫的寫作技巧是否運用得當。該活動的目的是鼓勵學生熟練地運用地點描寫的技巧,使文章的描寫令人印象深刻。對本研究選取的習作樣本“My Hometown”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該生描述了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和特色,但在家鄉(xiāng)的景色和特色描寫上還未能很好地突出貴州獨特的地理和人文風貌,特點描寫還有待深入挖掘;教材知識點講解中提到的具體感官細節(jié)(concrete sensory details)的描寫還未恰當使用,導致修辭匱乏。
第四步:教師要求學生將評價的焦點放在樣本的語言上,找出語法錯誤、拼寫錯誤、遣詞造句的不足之處,以及中式英語等問題。該活動的目的是強調學生重視語言運用的熟練程度。對本研究選取的習作樣本“My Hometown”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樣本中發(fā)現(xiàn)多處語法錯誤,如劃線處“Now let’s get down to business. I’m quite willing to introduce my hometown to You. First and foremost. Guizhou is mainly inhabited by minorities in compact communities.”和劃線處“As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ilot zone and the inland open economy pilot zon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locate in different parts of Guizhou.”均為不完整句(incomplete sentence),不能以句子的形式存在。
同時還可發(fā)現(xiàn),該文中,中式英語(Chinglish)的問題隨處可見,如結尾段“From my point of view,every day in Guizhou is getting better. Every little thing happens there strikes a chord with me. Guizhou which I look upon as my home,hope it can become better.”
對于這些問題,師生共同討論,尋找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法。課堂最后由教師總結:英文書寫很重要,應保持書寫的干凈整潔;篇章結構安排要完整、統(tǒng)一,行文要連貫;熟練運用描寫地點的技巧;能正確、恰當?shù)厥褂谜Z言。最后,教師布置下一階段的改進任務。
3.課后練習。教師分發(fā)所有學生的初稿并要求學生改進。課堂上討論的典型錯誤必須修改和避免。要求學生在周末前提交修改后的作文,老師檢查學生二稿,看學生是否按要求修改了作文。
四、應用TS C A的反饋與思考
在完成了整個TSCA的過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訪談并發(fā)放調查問卷。學生對TSCA的反饋效果如何,是本研究需要探討的重要方面。訪談和調查問卷的內容涉及以下方面:學生對“自評、自改”的認識有何變化;能否提高學生“查錯”的責任心,意識到自己作文中的問題與不足;學生是否重新認識了“修改”的作用;學生在寫作課上獲得了哪些收獲。具體調查問題和反饋見表1。
五、結論
POA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倡導“學用結合”的教學理念,TSCA是對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評價、機器自動評分的總結和補充。在本文中,教師和學生逐漸適應了TSCA模式[5]。同時,實踐對象在寫作方面有了明顯進步。與課前的初稿相比,學生寫作的熟練度和準確度有明顯提升。此外,在TSCA模式下,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因此,建議教師在英語寫作教學中適當運用POA教學理念和TSCA模式。
參考文獻:
[1]孫曙光.“師生合作評價”課堂反思性實踐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17,40(03):397-406.
[2]文秋芳.“師生合作評價”:“產(chǎn)出導向法”創(chuàng)設的新評價形式[J].外語界,2016(05):37-43.
[3]張文娟.基于“產(chǎn)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驗[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
[4]趙小芳.“師生合作評價”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傳播力研究,2018,40(28):231-231.
[5]張伶俐.“產(chǎn)出導向法”的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17(03):369-376.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