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輝
摘? 要:本文借鑒陶行知問題觀,以八年級三角形概念課教學為例,深入研究學生在幾何概念學習中的問題提出意識、問題發(fā)掘、方法選擇、試驗和邏輯驗證等教學方法。形成以問題引導的生成式課堂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形成問題分解式的解題策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和實踐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關鍵詞:陶行知問題觀;初中幾何;概念課教學
當下的初中幾何課堂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漸漸地不愛主動發(fā)問思考了。一方面,有些學生因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產品而逐漸弱化了主動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自主提問、思考問題的習慣養(yǎng)成意識缺失,難以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
近代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在《每事問》中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他在《大學的教育二大要素》提出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分為五步:1.覺得問題;2.什么是問題;3.設法解決問題;4.選擇方法;5.印證。借鑒陶行知問題觀,我們積極探索以學生問題為本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
一、研究陶行知問題觀的內涵,引領學生形成自己的幾何問題觀
(一)陶行知問題觀重視問題意識產生的價值
問題意識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產生的基石。讓學生認識到問題意識的價值,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熱情,不迷信書本知識,而更加注重問題本身的發(fā)掘;
(二)陶行知問題觀重視提問的技巧和方法
使提出問題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思辨性,讓問題的解決更具有策略。學生們明確不是為了提問而發(fā)問,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往往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已經具有解決問題的思路了,是一個平行思考的過程。
(三)陶行知問題觀強調對解決問題的實踐性認識
在實踐中驗證問題,經歷驗證問題的過程,就是幾何學習中所追求的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而幾何中的測量、分析法、綜合法、反證法等證明方法的多樣性更增加了學生實踐的樂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問題觀,發(fā)展幾何邏輯思維能力和幾何語言表達能力。
二、踐行陶行知問題觀,優(yōu)化幾何概念課課堂教學
幾何概念課堂教學中,學生通常在概念生成過程、概念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概念綜合應用幾個環(huán)節(jié)難以把握,是教學中需要突破的難點。
(一)形成以問題引導的生成式課堂教學模式
1.問在起點,讓學生生成問題意識。
找準幾何概念背景中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啟發(fā)思考。例如:學生在全等三角形概念預習時提問:“全等是指內角度數(shù)(形狀)相同,還是指完全相同?” 有人認為:形狀相同的是全等圖形,例如圓;周長面積相等的是同一類圖形。例如等底同高的三角形。因此要細究“全等三角形”“全” “等”分別的含義?理解全等概念中“重合”,對邊、角這兩個要素對應相等深入解析。這個概念的厘清,對今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學習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2.問答互動,讓學生理解幾何概念的生成過程。
課中教學中不斷將問題踢給學生,反復的過程中,問題逐漸深入直至解決。例如學生問:為什么“AAA”或者“SSA”不能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這需要用到數(shù)學證明中的反證法。反例舉出一個即可否定原命題錯誤。如何舉出反例?我們先從滿足條件的兩個全等三角形入手,進行條件的置換和變形,嘗試找出反例?!癆AA”中,一條邊也沒有,啟發(fā)我們從對應邊不等的三角形著手。即對應邊不等,但對應角相等的三角形?!癝SA”中,一個角是對應相等的,SS是兩條鄰邊。那么這兩條鄰邊要和另一個三角形的兩邊對應相等,它們的夾角是否確定?顯然,這個反例要從兩邊對應相等,夾角不等的三角形入手。最終,學生們在不斷嘗試中舉出了反例。
(二)促使學生形成問題分解式解題策略
1.“不如會問”讓問題串的生成促進知識建構,形成知識網絡。
例如特殊三角形這章內容,學生將問題連成問題串,將本章內容進行了分類整理。特殊三角形?特殊在哪里?從邊、角分類:得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概念。學生對每個特殊三角形的邊角關系進行了歸納,做成思維導圖。為總結特殊三角形性質和判定奠定了認知基礎。
2. “學會巧問”分解步驟,問題解決注重實踐驗證
對問題進行逐一分解,尋求問題分解式解題策略。最終形成幾何證明的綜合法、分析法。例如學生問: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那么外角和也是180°嗎?引導學生分解問題:(1)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2)三角形的外角和是求哪幾個角之和?(3)用什么方法能求出三角形的外角和?(4)還有其他方法嗎?(5)你能求出四邊形的外角和嗎?猜想一下多邊形的外角和?實踐中有同學用實驗法:沿著一個三角形建筑物外側走完一圈,身體轉過的角度剛好是360度。同理,如果其他多邊形轉過一周也是360度。由此推測多邊形的外角和是360度。在生活實踐中驗證解決了問題,形成學生自己的幾何問題觀。
(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主動思考和實踐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1.“勝在每問” 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了邏輯思維能力。
學生問題不斷地有層次的提出、每每都問,就能一輪帶動一輪。引發(fā)問題解決不斷地進行下去。期間幾何問題的多樣解法、逆向思路等都為學生帶來了創(chuàng)見性的應用。
2. 課后問題反思拓展,引發(fā)深入學習興趣。
例如學生問:勾股定理只能用于直角三角形嗎?有沒有一個直角三角形不符合勾股定理的?勾股定理是歐式幾何中最著名的定理。它是余弦定理的一個特例(高中數(shù)學),在非歐幾何中,還有更有趣的結論。介紹數(shù)學史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或寫成數(shù)學小論文進行交流。
四、結束語
踐行陶行知問題觀,實現(xiàn)幾何概念教學中的問題主導課堂模式,還需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探索挖掘問題過程、形成問題解決的策略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進行不斷地實踐和反思,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幾何學習和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中國教育的覺醒[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6:92,365
[2]嚴立明 陶行知問題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明朝的統(tǒng)治》教學為例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