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莉婷
摘要: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改的熱詞,在新形勢下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與落實。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了四個方面: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它們既相互獨立、各具特點,又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本文從公共參與意識、知識、能力和實踐四個角度,探討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的途徑,希望能推動師生共同進步成長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生根。
關鍵詞:公共參與 意識 知識 能力 實踐
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素養(yǎng)相比,公共參與素養(yǎng)更具實踐性,其他三個方面的學科素養(yǎng)可在公共參與的行動中得到體現。培育公共參與素養(yǎng)就是要求學生可以積極有序地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增強維護公共利益的意愿和能力,成為有擔當的中國公民。
1.轉變師生觀念,增強公共參與意識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雖然當前的課堂教學已突破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體驗式、小組合作式、探究式、討論式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已成為教學常態(tài),在教學中會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應試教育思想依然支配著師生的教與學,學生和教師會將分數擺在第一位,忽視個人品行、素養(yǎng)、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填鴨式”的教學仍有一席之地。如何實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是培育公共參與素養(yǎng)面臨的難題。
通過新高考試題的研究可以發(fā)現以下特點:1.試題選材與時事熱點相結合,突出弘揚時代主旋律。2.試題考查內容整體性強,綜合核心素養(yǎng)、學科能力和必備知識。3.試題情境設計開放靈活,克服只考查知識的弊病。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單純的知識記憶已不能適用現在的高考形勢,運用學科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分析解決專業(yè)學科問題是命題的方向。在新高考背景下,師生教與學的觀念亟待轉變,必須清醒認識到學科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培育的重要性,教師不可單純地教知識,學生亦不可單純地學知識。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高考命題的方向,使學生懂得學科素養(yǎng)在學科學習中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白機械地記憶學習已不能適用新高考的要求,必須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養(yǎng)。就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而言,學生需要在生活中關注時事政治,留心身邊的社會熱點,提高公共參與的意識,為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做充分準備。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是教學活動實施的關鍵。公共參與素養(yǎng)作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教學中培育公共參與素養(yǎng),這對一線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提高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的能力。此外,教師還需要面對新教材新內容,如何鉆研教材,選擇素材,設計教學情境,組織課堂教學,達成素養(yǎng)目標,都是現實中真實面臨的問題。教師唯有轉變觀念,反思當前的教學,在反思中發(fā)現問題,找出落實素養(yǎng)目標的差距,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讓素養(yǎng)真正落地。時代的發(fā)展鞭策著教師和學生的進步,為避免被淘汰,教師不能安于現狀,不愿走出舒適圈,而應該需要不斷主動學習,向書本、理論學習,向優(yōu)秀的同行學習,提高自身的職業(yè)能力、專業(yè)能力。
2.優(yōu)化教學內容,豐富公共參與知識
長久以來,許多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缺乏興趣。學生之所以缺乏學習興趣,這與諸多因素有關。就課程內容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課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哲學、法治等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許多一線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把時間都花在給學生上課上,未能深入思考如何將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課堂也就會沉悶不語。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深入挖掘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注重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基礎上,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優(yōu)化教學內容。
教師可以在把握學生的性格特點、生活習慣和學習規(guī)律的基礎上,聯系學生的實際,選擇反映中國現實生活的真實的故事。教師選擇的可以是折射時代光芒的平凡小事,也可以是涉及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大事,關鍵要注重的是中國故事的現實性、真實性。例如,在進行《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一框教學時,教師選取身邊的真實故事——本地知名集團主席的事跡作為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他將軍人、企業(yè)家和慈善家三種職業(yè)的精神與追求融合一體,作為一名退役軍人,白手起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國家“脫貧攻堅”的號召,不忘初心,根植家鄉(xiāng),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將扶貧的觸角延伸至全國各地。20多年來,憑借創(chuàng)業(yè)精神將企業(yè)做大做強,同時又將慈善作為自己的第二份事業(yè),用真心實意不斷回饋社會。他的事跡值得我們學習,這對于我們實現人生價值有何啟示?通過人物的先進事跡,引發(fā)學生一系列思考,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在思考探究中,辯證分析,豐富公共參與知識,提高公共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3.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公共參與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要真誠地認識到自己是為學生服務的,既然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那就必須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我們的課堂要有人、有課,正是有人,我們才有教的價值。因此,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學有所得。為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熱情,教師可從教學方式的改進上下功夫。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引領下,議題式的教學方式在政治課堂中漸漸興起,課堂效果同傳統的教學相比優(yōu)勢凸顯。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社會生活,在生活和教學內容中找到契合點,確定議題,在教學中提出提議,分析思考議題,在探討過程中解決議題,在議題的解決中運用知識,提升素養(yǎng)能力。
議題教學中的關鍵是議題的選擇,議題的選擇確定又離不開真實情境。好的議題,應當像無形的手,在教學過程中指引學生身入情境,帶著學科知識,參與探究,表達觀點,在議中實現育人價值。例如,在進行《價值與價值觀》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總議題“見證最美校長,實現人生價值”,子議題1:一所學校 堅守教育初心(什么是價值?什么是人的價值?)子議題2:一份事業(yè) 改變人生軌跡(什么是價值觀?價值觀有什么作用?)子議題3:學習榜樣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議題的指引,組織學生活動完成任務:活動任務1(小組合作探究):結合事跡分析,該校長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具體是如何實現的?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她的價值?活動任務2:這位校長用一生來踐行心中堅守的價值觀,最后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價值觀能夠產生怎樣的力量?活動任務3:從青年學生的角度,寫一份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議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先進事跡,感悟人生價值,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在活動中,強化學生對話溝通、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
4.拓寬參與渠道,強化公共參與實踐
“教育并不是一種‘告訴’或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培育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的講解、規(guī)則的傳遞,缺乏相關的活動體驗、實踐鍛煉,這些理論知識可能不過是一些文字符號罷了,并不能真正轉化為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益的品格和能力。目前,仍有諸多學生對書本知識僅停留在機械記憶層面,亦或是淺層次的理解,還未能運用公共參與的相關知識參與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學生只有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踐行、體驗、領悟,在活動中獲得親身的經歷、真切的體驗,才能使素養(yǎng)在活動過程中逐步生成并趨于完善。
脫離活動的學習過程是枯燥的,從理論到理論的學習是抽象的。學生的親身參與活動、實踐是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不可缺少的前提。學生活動既可以是學校課堂中的活動,也可以走出學校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就學校課堂活動而言,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個人的、小組的、群體的。例如,情境模擬、小品表演、小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辯論、策劃設計等等?;顒有问讲皇且晃恫蛔兊?,而是因活動情境、學生差異而變化的。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的時候,應注意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活動形式,力求活動形式多樣化,避免活動形式單一而使學生缺乏學習及參與熱情。例如,在進行《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這一課教學前,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社會形態(tài)生產關系的特點,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合作設計小品。在正式教學時,學生根據預先設計的小品腳本進行角色扮演。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談談小品所體現的生產關系的特點,如何評價,你的態(tài)度是什么等等。接著,小組代表陳述本組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提煉觀點,升華主題,引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批判精神,有助于學生分析不同群體之間利益沖突,揭示其歷史和現實根源,推動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培育。此外,教師應該積極安排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多接觸社會,在實踐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不應該局限于學校課堂,而應該打通校內校外,鼓勵學生多走出校園,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活動。例如,在學習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走訪調查自己所在鄉(xiāng)村在美麗農村建設中存在哪些不文明現象,針對這些現象設計“我為美麗鄉(xiāng)村建言獻策”的主題活動。通過活動,給學生不同于書本和學校課堂教學的感受,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助推公共參與素養(yǎng)落地。
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培育雖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它確是學生終身發(fā)展所必需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讓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踐行、堅守素養(yǎng)培育,并一以貫之、堅持到底,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曉東;任會波.公共參與及其實施[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0).
[3]趙艷.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的三重境界[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