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jīng)歷了歷史上重大變遷,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倡導全民素質(zhì)教育的同時,愛國主義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愈加凸顯,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本文首先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加以闡述,進而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針對性的從引導學生走出“文本”、定期舉行愛國主義活動、“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的導入、建立健全合理性的課程體系,四個方面提出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策略。并對具體的論證方法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愛國主義;教育指導
小學階段是愛國主義教育理念養(yǎng)成的首要階段,更是最具影響力的成長階段,對未來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生成具有鋪墊作用。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依靠于社會、學校、家庭、個人所屬正能量的“輸入”。由此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到愛國主義教育中,培育優(yōu)良的愛國主義思想,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并開展一系列的愛國主義實踐活動。與此同時,通過文人、義士的舉例,感化學生對熱愛,取傳統(tǒng)愛國主義之精華,傳承其美德,共同塑造民族精神。
1.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的問題
愛祖國的山川秀麗、愛祖國的氣象萬千。愛國是每一位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是追求精神文明的契合。教師通過對理論知識的整合,深入挖掘課程的有效資源,以一言一行感染學生,讓學生了解“國是家”的深層含義。除此之外,教師捕捉身邊的愛國主義事件作為核心素材,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塑造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基于目前的教育發(fā)展體系中,可以看出應試教育仍處于主體地位,使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目標沒有落實到實處,是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的重要問題。
1.1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化”
第一,從空間維度分析。小學階段雖設有道德與法治課程,但是并未真正意義劃分到主課類目中,教師對課程的講解也只是停留在書本理論知識,并未進一步進行深化與創(chuàng)新。第二,從時間角度進行分析。學校舉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也是應上級要求辦事,活動更是“草草了事”,甚至一些學校對于升國旗最基本的愛國儀,都未曾舉辦。
1.2缺乏規(guī)范性的課程體系
目前,學生、教師、家長均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將語數(shù)外等學科作為主科,忽略了德智體共同發(fā)展的重要性,然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及愛國精神,同樣需要引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注,學校對于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yǎng)應從小培養(yǎng),因此,該學科的課程體系仍有待規(guī)范和優(yōu)化。
2.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策略
2.1引導學生走出“文本”
第一,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此實施多維度、引導性的“動態(tài)教育”。由“內(nèi)”至“外”,由課本知識轉(zhuǎn)移到實地觀摩,領略實踐活動帶來的心得體會。第二,建立是非觀念,形成正確的“三觀”樹立,是實現(xiàn)“行知合一”的根本途徑。
第二,例如:人教版 五年級下冊《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中,講述了日本侵略者在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為期14年的侵略,國破山河,支離破碎。屆時,學??山M織學生參觀革命英雄事跡紀念館,通過課程導入,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以此緬懷敬仰之情,對課程理解得以有效補充。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2 定期舉行愛國主義活動
我國體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傳統(tǒng)活動有很多,如: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等。教師都可借助以上節(jié)日對學生進行教育傳遞。
例如,小學二年級《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中,旨在讓學生了解我國重要節(jié)日,以此,可在國慶節(jié)到來之時,學校舉行升國旗儀式,以此彰顯對節(jié)日的渲染,使其抒發(fā)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對國慶節(jié)的起源加以釋義,涵蓋了國徽、國歌進行層次化的延伸,以此滲透其內(nèi)涵。
2.3“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的導入
多媒體教學促進了教育領域的全面發(fā)展,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既豐富了教學活動,同時樹立了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例如:以《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為例。首先,文章描寫了家鄉(xiāng)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抒發(fā)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屆時,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提取素材,制作成多媒體幻燈片,以此吸引學生的興趣,借由此視頻,教師可由有國才有家,進一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其次,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各自解說家鄉(xiāng)之美,并對賽后進行評分,選出“演講小達人”。豐富課堂氣氛,增進交流情感。
2.4建立健全合理性的課程體系
第一,學校定期對教師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考核,考核標準由學生的日常愛國主義意識的既定,對于考核標準未達標的教研人員,應給予批評指導。第二。學校做好教師的崗前培訓工作,一切工作事物都應落實在實處。例如:學??赏ㄟ^網(wǎng)絡平臺,建立信息公眾號,事實發(fā)表教師任務學習,每天對教師進行打卡學習。由此,能夠發(fā)揮工作的極致,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zhì)的教學資源。
結束語: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教育是教育發(fā)展的核心,是教育領域永恒不變的基石。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事業(yè)的接班人,不斷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并通過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愛國主義情感具有感染力、凝聚力,最終建立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與行為準則。學生情感的建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主觀意識發(fā)展為行為準則的過程。教師創(chuàng)造多維、立體、感觀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層層遞進,階梯式引入模式,對課程的滲透起到助力作用。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養(yǎng)成需要學校、教師、家庭三方的協(xié)同合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攜手共進、與世前行,為祖國輸送源源不斷的優(yōu)良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仇志芹. 淺析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J]. 國際教育論壇, 2020, 2(8):32.
[2] 楊艷. 課堂教學微視頻資源的開發(fā),應用原則及策略——以道德與法治課愛國教育主題為例[J]. 陜西教育(教學版), 2020, No.517(12):18-19.
保定市徐水區(qū)漕河鎮(zhèn)第一小學 保定市徐水區(qū)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