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對1997—2017年近二十年國內(nèi)外幼兒共情的期刊文獻的內(nèi)容進行仔細梳理,從幼兒共情發(fā)展的研究現(xiàn)狀中發(fā)現(xiàn)幼兒的共情能力是逐漸提高的。但是,存在明顯的關鍵期,幼兒共情能力會受家庭、學校、個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對幼兒共情的測量手段還未成熟,成人必須要高度重視幼兒共情的重要性,自覺增強對幼兒共情能力培養(yǎng)的意識,積極開展提高幼兒共情能力培養(yǎng)策略的培訓。
關鍵詞:幼兒;共情現(xiàn)狀;綜述;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9-0-02
共情在人際溝通中十分重要,而在人際交往中所強調(diào)的換位思考,如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其實也就是共情,需要當事人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人際交往中大部分的誤解、沖突都是因為所處情境缺乏共情造成的,共情能力越高的幼兒更少表現(xiàn)出攻擊性,更樂于助人。厘清幼兒共情發(fā)生的機制成為越來越多學者探究的方向,共情對幼兒積極的社會性行為發(fā)展起著核心作用。
通過數(shù)據(jù)庫對近二十年(1997~2017)國內(nèi)外幼兒共情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通過中國知網(wǎng)論文數(shù)據(jù)庫,以“幼兒共情”“幼兒同理心”“幼兒移情”“幼兒利他行為”為關鍵詞,共檢索到82篇可用的期刊文獻。在這里也要澄清“共情”與“移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這兩個概念都是在心理咨詢中的核心概念。“移情”主要指心理咨詢中的來訪者將自己與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是一種情感投射,而共情是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待問題,有情感但更多是認知成分。鑒于很多研究者將這兩個概念混淆,因此在對幼兒共情文獻進行檢索時,同時檢索了移情。本文擬就幼兒共情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并進一步提出培養(yǎng)幼兒共情的有效策略。
一、幼兒共情研究的基本內(nèi)容
(一)幼兒共情教育的研究價值
從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來看,培養(yǎng)會共情的幼兒益處是十分明顯的。從檢索的文獻來看,研究幾乎都涉及對幼兒進行共情教育的必要性,對于共情的作用研究較為充分。具體來說,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xiàn)。
第一,共情培養(yǎng)可促進幼兒認知的發(fā)展。從已有研究來看,幼兒共情包括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關于情緒共情,海法大學的一項研究證明,人的大腦中有簡單和復雜兩套共情系統(tǒng),分別負責處理不同的共情場所。簡單系統(tǒng)的是情緒模仿系統(tǒng),即與他人產(chǎn)生相似的情感體驗,在觀察到別人的動作、面部表情時,鏡像神經(jīng)元會活躍起來,在大腦中模仿對方的表情,并給自己創(chuàng)造相同的情感體驗,俗稱“被對方情緒所感染”。鏡像神經(jīng)元活躍程度高的人情緒共情能力也越強。
共情需要的不僅僅是情緒上的感知,也需要相對復雜的認知推斷,這就用到了大腦中的另一套更高級的“換位思考”系統(tǒng)。所謂換位思考指的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推測他人情緒狀態(tài)的能力,因此幼兒認知水平越高,越能共情。反過來共情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第二,促進幼兒情緒、情感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除了言語,非言語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因此讀懂非言語的手勢、語調(diào)、面部表情或身體姿勢等對幼兒來說也是必要的。更會共情的幼兒也意味著他能從他人那里接收到更多關于情感的訊息。在羅森塔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那些能讀懂他人非言語行為的人對他人的情感以及立場感受會更加敏銳。
第三,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對于共情的重要性,國外學者Terje Manger等這樣認為,如果一個小孩不被鼓勵培養(yǎng)共情意識,那么他可能不懂得識別一些特殊情境,如需要有道德沖突的情境,這樣在一些需要道德行動的情境中,他們不會有任何反應。其他研究者也指出,共情的發(fā)展水平與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有著緊密聯(lián)系,也就是說共情程度越高的兒童越有可能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和較少的攻擊行為。在一項研究中將兒童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接受共情技巧培訓,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培訓可以獲得高水平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對加強他們的人際交往技能有重要作用。
(二)幼兒共情的影響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幼兒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這一小集體有密切的聯(lián)系。綜合文獻研究表明: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進行有趣、有感情的互動,孩子在學校里會更受歡迎,因為在親子互動中可以教會孩子識別人的面部表情,孩子的共情能力也更高。
2.幼兒園(學校)因素
幼兒入園后共情能力迅速發(fā)展起來,社會交往成分增加,是對幼兒進行共情教育的良好時機。在這些情境中,幼兒的共情能力最容易得到發(fā)展:讓幼兒知道教師是關心他們的;教會幼兒表達自己的情感及體會他人的感受;教會幼兒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鼓勵幼兒追隨他們自己的好奇心和興趣;逐步發(fā)展友誼并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沖突;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促進其同理心的發(fā)展并學會考慮其他同伴或老師的觀點等,這些都可以在幼兒園情境中完成。吉林Y縣幼兒園就利用了角色游戲的開展來培養(yǎng)幼兒的同理心。
3.幼兒個人特質
共情可以作為反映人格特質的外在因素,當一個人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時,理解和回應似乎是合理的,那些適應性強的孩子可以靈活應對人際事件和壓力。實證研究表明最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自我適應能力強,也越能對他人苦惱作出反應。
二、幼兒共情的研究方法
對于幼兒共情的研究方法,從獲取的文獻資料來分析,主要有量表法、實驗法以及訪談法三種。
從所搜集的文獻資料來看,多數(shù)使用問卷調(diào)查法或者訪談調(diào)查法來測查3~6歲幼兒的共情能力。使用量表法的占大多數(shù),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研究者使用了多個量表對共情進行測量,但共情測量工具并不統(tǒng)一。
首先,有Farrington(2006)編制的BES、趙會青(2010)編制的ES、Davis(1983)編制的IRI量表測量是被試者在日常生活中穩(wěn)定的共情能力,這種穩(wěn)定的共情可以被看作是個體的人格特質或一般能力,但并不是專門用于測量幼兒的共情工具。其次,麥璟瑤在《3~6歲兒童共情能力與母親共情能力關系的探討》中采用個別訪談法,以情境故事圖片為材料,測查3~6歲兒童的共情能力。
對共情的測量手段除了上述兩種研究方法外,實驗法也是用得最多的研究方法,如事件相關電位(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腦成像技術的成熟發(fā)展,為共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但嚴格說來,實驗法并不適用于研究幼兒共情,而適用于普遍共情,但在今后對幼兒共情的研究中實驗法勢必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三、幼兒共情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及啟示
(一)共情教育將會全面滲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
共情教育滲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應當是幼兒共情的研究趨勢之一。3~6歲幼兒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中,在幼兒園階段最有效最直接的共情教育可通過角色游戲來進行,幼兒通過角色扮演更善于猜測別人的心思、感受和行為,也可以在幼兒交往中來進行。幼兒的每次沖突都是發(fā)展幼兒共情的好機會。因此,教師有意地在一日生活中進行共情教育對幼兒共情能力的發(fā)展將大有裨益。
(二)對幼兒共情以實證性研究
在未來的研究中,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對幼兒共情做現(xiàn)場測查,了解一下當前幼兒共情能力發(fā)展的總體現(xiàn)狀,如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年齡段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是否存在差異、是否與家長學歷、職業(yè)、教養(yǎng)方式的有關聯(lián)、農(nóng)村與城市幼兒是否存在差異等,利用實證性研究對幼兒共情的培養(yǎng)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措施。
(三)在家庭教育中應強調(diào)幼兒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
家庭是幼兒社會行為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境,家庭成員也是幼兒的重要他人,在與家庭成員的日常交往中,幼兒會習得家庭成員如何對待他人的行為。當幼兒在家庭中體會到愛和關懷的時候,他們才能明白正向的情感對人來說是多么重要,借此幼兒會提升自我意識,更好地學習共情。當孩子出現(xiàn)情緒時,父母要去共情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父母是否能夠共情孩子會直接影響孩子同理他人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共情是人類重要的情緒能力,它能培養(yǎng)孩子的好性格。而對幼兒共情能力的發(fā)展最直接的影響是重要他人的行為,也就是幼兒所接觸的榜樣(家長和幼兒園教師)。3~6歲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期,從幼兒園和家庭著手可以對幼兒進行最好的共情教育。
參考文獻:
[1]Christina Cliffordson. Parents’judgments and Students’Self-judgments of Empathy[J].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1(17):36-47.
[2]Terje Manger, Ole-Johan Eikeland,Effects of social-cognitive training on students’empathy[J].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1,60(2):82-88.
[3]崔芳,羅躍嘉.不同共情能力個體加工情緒面孔的ERP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4):390-393.
[4]趙會青.大學生移情問卷的編制及其與感戴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5]道客巴巴.3~6歲兒童共情能力與母親共情能力關系的探討[EB/OL].[2012-02-25].http://www.doc88.com/p-006207111328.html.
(責任編輯:董維)
① 《孩子將來立足社會最需要的八種能力,培養(yǎng)要趁早》,據(jù)搜狐網(wǎng):https://www.sohu.com/a/225327743_404494。
收稿日期:2021-06-01 修改日期:2021-07-15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職業(yè)院校專項)“幼兒共情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培養(yǎng)策略研究”(JZ180925)
作者簡介:洪培瓊(1987—),女,福建泉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教師與幼兒學習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