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
流行音樂因其具有通俗性、時代性、個體性的特征,備受青少年的青睞。時代的發(fā)展,讓流行音樂已經成為年輕人喜愛的音樂藝術種類之一,是不可擋的潮流。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適當地融入流行音樂,既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又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音樂的藝術魅力。
引入流行音樂,增加音樂課堂樂趣
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讓音樂藝術的發(fā)展與時俱進,其中年輕的學生受到流行音樂的影響較深。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流行音樂的選用是一把“雙刃劍”,有些流行音樂對學生來說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但是當教師在課堂上選用了合適的流行音樂時,能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音樂教學帶來的愉悅體驗,使其主動地展開學習。
面對音樂教材中的一些經典歌曲和古典音樂時,部分學生由于不了解相應的背景知識和缺乏欣賞能力,往往對其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音樂教材的內容有選擇性地選用一些流行音樂作品,讓學生通過聽賞熟悉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流行音樂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例如,在小學中高年級的音樂課堂中教唱蘇少版教材《我愛我的家鄉(xiāng)》這首歌時,筆者在導課環(huán)節(jié)先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聽賞和學唱《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灣》這兩首流行歌曲,通過通俗易懂的曲調和歌詞,讓學生在聆聽之余,感受作曲家對家鄉(xiāng)熱愛,教師再適度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能夠愉悅地開展課堂學習。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音樂課的教學內容應該重視學生與生活經驗的互相結合,而現今,學生在校外聽到和熱衷演唱的基本上都是流行音樂,特別在小學高年級音樂課堂中,有時課堂氣氛會比較冷清,部分學生對教材上的內容反應不大。針對高年級的這種課堂現象,筆者在每個月的最后一節(jié)音樂課堂中增加了“流行音樂賞析”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教材內容,根據教材單元學習主題找尋相關的流行音樂素材,當學生將這些流行音樂作品帶入課堂時,課堂一下子就活躍了,學生對這種模式的課堂的認可和喜愛超出了筆者的想象。同時,為了讓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學生都會在課前認真預習,找尋相關的流行音樂作品,不知不覺中就養(yǎng)成了積極參與、大膽創(chuàng)新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也提高了,音樂、文化視野也開闊了。學生通過課外接觸多元音樂文化信息,可讓音樂學習成為一種享受,大大增強課堂效果。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感受流行音樂趣味
教育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個體的認知能力建立在知識情境基礎上,越是直觀形象就越利于認知能力的提高?!痹谛W音樂教學中,音樂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改善教學氛圍。同時,能讓學生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流行音樂情境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作品的趣味。當然在課程的實施中,教師面臨的不是創(chuàng)設一個或幾個好的教學情境,而是每節(jié)課的教學情境都必須是恰當的、有效的。這需要教師掌握大量的課程資源,從中篩選出適合的資源用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筆者在音樂課堂中經常使用兩種方法創(chuàng)設流行音樂的教學情境,一是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二是創(chuàng)設課堂聆聽環(huán)境。
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遵循了審美心理學中的通感現象,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而且能在聽音樂前引導學生投入。例如,在教學蘇少版音樂教材《游子吟》這首歌曲時,筆者加入了《時間都去哪兒了》《聽媽媽的話》兩首流行歌曲的欣賞,這時再問學生:“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你能感受到母親每天的辛勞,回報母親嗎?”學生可在觀看這兩首流行歌曲的視頻、學唱歌曲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父母的不易。這種語言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形成了共鳴,更深地認識和理解了音樂作品。
課堂聆聽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是引導學生進入音樂情境感知音樂、指導學生學會音樂欣賞方法的重要前提。學生正處在富有想象力的年齡段,用音樂打開想象的閘門,激活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通過讓學生多聽、多想、多比較激發(fā)學生想象力,使學生對音樂產生聯想,陶冶學生情操。例如,在教學蘇少版教材《捉泥鰍》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這種童年無憂無慮的快樂,筆者給他們增加了流行歌曲《童年》的學唱,通過播放多媒體視頻創(chuàng)設課堂聆聽環(huán)境,學生被豐富的歌曲畫面吸引,很快就不由自主地加入演唱中。教師再讓學生回憶自己童年最開心的事情或游戲,這時學生仿佛沉浸在自己美好快樂的童年中,感受到了歌曲的濃濃趣味,學習事半功倍。
挖掘流行音樂,感受真善美的情感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中小學音樂教育只有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振,用“情”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才能實現審美教育的目標。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巧用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或樂曲滲透音樂教學,使其與教材歌曲、器樂曲產生“美感共鳴”,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真善美的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教學蘇少版音樂教材《愛我中華》這一內容時,為了更好地開展對學生的愛國教育,筆者特地在新課環(huán)節(jié)增加了《我的中國心》《龍的傳人》這兩首流行歌曲,讓學生在學唱這些通俗易懂的歌詞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對祖國的熱愛,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就能讓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
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學習,更多處于感性的階段,沒有深入地理解音樂,這需要教師充分引導學生,挖掘流行音樂作品的元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讓學生可以感受到音樂中包含的積極思想。例如,流行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國內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傳唱度,“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每當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請指引我靠近你”等歌詞都唱著年輕人青春的夢想,帶著年輕人的底氣和沖勁,可以聽出他們對夢想的堅持和追逐。在指導學生演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適度分析、比較、體會歌詞的含義。
利用流行音樂,豐富音樂教學形式
現今,大眾傳媒帶給學生的資訊過多,學生吸收很快,因此對課本上的歌曲和樂曲不太感興趣,很少是發(fā)自內心的喜歡;而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學生耳熟能詳的流行音樂帶入課堂,通過簡單介紹音樂家、與學生共同點評音樂家、向學生推薦流行音樂、教學生演唱流行音樂等方式,將其作為課程學習的切入點,將流行音樂與課本中的經典音樂相聯系,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學習。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接觸流行音樂,再讓學生學習欣賞一些交響樂曲,通過兩者間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發(fā)現一些流行音樂的作曲其實源于經典音樂,這樣可以拉近學生與經典音樂的距離,使學生逐漸對經典音樂產生好感,增加對經典音樂的學習興趣。
從學生學情入手,將課本內容和流行音樂巧妙結合,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形式。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欣賞課《莫扎特和他的作品》時,開始學生對莫扎特的音樂作品沒有什么興趣,于是我選擇先讓學生聽S.H.E組合演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長大》,然后告訴學生這首歌曲旋律源于莫扎特著名的40號交響曲,學生紛紛流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這時,我再讓學生聽莫扎特的40號交響曲,通過仔細聆聽比較,學生很驚訝地發(fā)現《不想長大》改編自莫扎特的40號交響曲,瞬間對莫扎特的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的方法拉近了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之間的距離,能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當今這個開放、多元的時代,流行音樂融入小學音樂教學演繹了童趣盎然的課堂。流行音樂給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這需要教師充分認識,正確引導,因勢利導,努力地化不利為有利,充分發(fā)揮流行音樂教學的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讓健康的流行音樂在學生的生活中扎根,在他們的音樂課堂中發(fā)芽,在他們的音樂實踐活動中結果。這樣就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讓他們愛上音樂,并在音樂世界里遨游。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